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禅钺,原文标题:《用“中式教育”对待父母:正视苦难,以爱为伴》,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妈,吃鱼,我吃点粉条就行了”。
“这都是为了你,累死累活只为了让你考一个好点的老年大学”。
“你看看人家妈妈多孝顺,毕业就给女儿提一辆小车”。
最近,用“中式教育”对待父母的视频迅速走红。视频中,年轻一代用耳熟能详的语句,反问曾经向他们输出“愧疚教育”观念的家长。
视频中的家长们反应千姿百态,有的疑惑不已,有的不耐烦。
年轻一辈的评论回复同样引人深思。
有恐惧不敢表达的:“不敢,我爸妈会超雄”“不敢,我妈略懂一点说唱、我爸略懂一二拳脚”;也有屡次沟通失败的无奈个体;还有年轻一辈说出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怀疑“愧疚教育”的意义甚至其存在。
年轻一代的我们,在生活观念上,必然与上一代存在着代际差异。“中式教育”的内核,其实围绕着“受苦能否成功”的观念差异。在如此差异上,我们如何能让自身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又如何协调与上一代的关系?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下,我们的磨合又有怎样的未来?
1. 中式教育?被包裹的愧疚式教育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体验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优先受到照顾——热腾腾的饭菜我们先吃,剩汤剩菜有爸妈解决;有新鲜的体验我们先来,父母年龄大了用不到新奇的体验……
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之下,被夹在中间的是中年的父母们。他们不仅要处理个人的生存,还要兼顾一家人的衣食住行。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父母们的期望。他们或希望孩子以学历为斧剑,为自己的道路披荆斩棘;或希望孩子发奋图强,继承自己初具雏形的衣钵。
只是,有时过度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变成了孩子们无法摆脱的枷锁。急切的期望,可能导致行为脱轨。对孩子的“押宝”心态,让“为孩子吃苦”变成了自我感动式的家庭相处模式。
普天之下的平凡父母、孩子们,也许都在承受着“期望”的代价。然而,不管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固有差异,还是“人各有志”的个体追求分野,都在对我们的“愧疚教育”提出犀利问题:
教育和成长一定需要受苦吗?如果需要,施加的主体一定需要是家长吗?家长如何应对孩子们的差异?孩子们又如何应对家长们的期望?
自我感动式的教育名词,对我们已经屡见不鲜。从曾经的“苦难教育”“感恩教育”,到不止一次出现的“亢奋学生”,亦或者“中式教育”和“亚洲家长”……
年轻一代似乎面临着“家庭教育”的围城:父母的施压有时难以忍受。在压力背后,隐藏的“一切只为你”的心理压力,更让年轻人不知所措。
2. 弥合:关于教育和苦难、物质和幸福
一个问题,隐藏在“愧疚教育”的话语之后。
“都是为你好”的表达设定,的确能够让孩子有所担忧——担心家长失望、担心不进则退、担心自己的人生……
只是,在社会资源异常丰富的现在,一味吃苦,能帮助年轻一代找到方向、实现自我吗?
在这些“用中式教育对待父母”的视频中,博主们用充满戏谑的表演表达着对父母“不苦也要创造条件吃苦”的不满。
新上映的电影《抓娃娃》中,富一代马成钢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马继业成材,选择装穷来磨砺孩子。最后“回家吃饭”的结局固然美好,但这样受到的欺骗又面临着怎样的伦理困境?
“装穷”的物质欺骗,以及“贫穷”的生活困境,都在为孩子们诉说物质条件的重要性。而“吃苦”的表达,通过将孩子们引入“家人们为了我都这样做了”的愧疚情绪,激励着他们前行。
不管是“你只管吃肉,我吃别的”的饭桌谦让,还是“看人家父母,孩子毕业就给提车”的物质比较,亦或者“你这个年龄就该努力奋斗去上一个好的老年大学”的学历施压,无非是在反向针对“老baby们”释放着“不努力就落伍”的观念。
“望夫成龙,望母成凤”的戏谑调侃,在这些视频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在揶揄后,我们看到的是有关“苦难”的观念差异。
“中式教育”中”受苦吃苦“的观念,来自于上一辈对人生发展道路的思考。长辈对迅速变化的物质条件的反应,难免存在着对自己过去奋斗过程的添彩。
在独立的家庭环境中,或许父母“我这样都是为了你”的表达初衷是美好的,寄予着对孩子的殷切期盼。
只是,“中式教育”中蕴含的愧疚情绪,在激励年轻一代时,是否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上一辈的成长条件,自然远远逊色于年轻一代。从曾经的物质匮乏,到如今的欣欣向荣,离不开我们之前数代人的呕心沥血、身心操劳。社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长辈曾经遭受的身心磨炼。
只是,代际之间的生活差异,或许让一些长辈对“苦难的作用”产生了自己独到的认知:即使在社会总体物质资源丰富的现在,无论家庭条件几何,孩子们吃苦是成长的必要项。
只是,在日常的情感表达语境中,“要吃苦”的观念传递往往受制于单一的交流习惯,而让孩子们产生了反抗情绪。
在我们传统的情绪表达习惯中,往往缺乏直观的爱意抒发——“我爱你”的直观表达,往往难以启齿。
在缺乏情绪抒发的“中式教育”中,因为愧疚而努力的孩子们,有时会因为自己从小存在的愧疚状态,陷入自卑和疑惑的泥沼。
同样,现代幸福认知的迅速变化,也让年轻一代对“中式教育”的愧疚感受产生了质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让追求自我实现的年轻一代日渐脱离了传统的话语体系。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自然伴随着传统与现代交替的阵痛。
3. 沟通:再建沟通,舒适地“爱”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Z世代人群,在如今发展迅速的现代网络环境中,自然是不可缺乏的主力军。
在众多“中式教育对待父母”的视频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种“不敢模仿”的表达。
有“不敢,我爸妈会超雄”或“不敢,我妈略懂一点说唱、我爸略懂一二拳脚”的恐惧,也有“模仿了,我妈一边哭一边骂我白眼狼”的啼笑皆非。
的确,网络热梗对“中式愧疚教育”的呈现无可避免地呈现夸张状态。年轻一代在面对热衷于受苦的长辈时,或许也要多一点处理的耐心。坚定地表达自我,寻求流畅顺利的沟通。
在反抗“愧疚教育”时,我们有时也会发现过度激烈的反抗言辞。家庭关系的维护,并非一味地表达自我,而是在妥协中实现自己的意愿表达。
用中式教育对待父母们的热梗中,杂糅着时代的变化、代际观念的交替和不同的沟通习惯。
代际的观念差异,有时也让年轻一代不胜其烦。在上一辈“一步接着一步”的人生环节催促时,我们难免产生“我为我,不为其他”的对抗情绪。上一辈的观念,也在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生活节奏和日常情绪。
或许因为代际的差异、社会条件的变化,我们的观念已经与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偏差。以至于有时沟通变得困难,甚至难以实现。
家庭中,不同代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不管是不苟言说的行动主义者,还是积极表达的沟通派;不管是在矛盾过后用一句“来吃饭了”舒缓矛盾的含蓄关怀,还是用语言协助构筑良好家庭环境的开放状态……这些实际上都是上一辈表达爱意的方式。
年轻一代在“用中式教育对待父母”的教育中感受到自我表达的快感的同时,也要学会经营良好的家庭氛围;老一辈在感受差异的同时,也要一定程度上宽容年青一代矫枉过正的自我表达需求。
“受苦”的含义应该由年轻一代和长辈共同矫正。“受苦并不意味成功”的观念纠正,既需要年轻人的积极表达,也需要长辈们对环境差异的客观感知。
教育下一辈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自我价值的牺牲;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合适的指引和融洽的家庭环境。“中式教育”关于“受苦”观念的错位,是两代人不同生活图景的生动展现。
在“老一辈没苦硬吃”和“年轻人没福硬享”的差异之间,我们正要寻找家庭中的“爱”的共享。在挫折和享受、逆境和顺境中,寻找舒适地“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