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22 14:33

史铁生,不堪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表龙门阵,作者:三表的表,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史铁生的作品对年轻人的影响以及他对生命和思想的思考。

• 💡 史铁生作品在抖音上受欢迎,涨势迅猛,引发年轻人重新思考。

• 📚 史铁生作品探讨人生困惑和意义,引发读者深刻思考。

• ❤️ 史铁生温暖赤忱的作品鼓舞人心,呼吁人们好好活着。


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尤其在不堪说的年代。



(拍摄于2024年7月15日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7月中旬去到柏林看欧洲杯决赛,入场时于喧闹中见到一个残疾人被朋友们簇拥着。


待到检票口,右手边恰有一条通道是为诸多的“他”开辟的,不由得就想到史铁生了。


余华在一档文化类节目中提及一则趣事——他与莫言、刘震云一起把史铁生扛上火车,跑去沈阳文学院给学生讲课,课后顺便参加了一场校园足球赛。想赢怕输,于是利用学生们的恻隐之心,让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镇守龙门。


史铁生曾说:“我没死,全靠友谊。”


“铁生不在了,铁生不在了。”余华在节目里喃喃自语。



可铁生仍在啊,铁生好着呢。


肉身与精神的分野,是史铁生作品中最重磅的母题,他感叹生命的寂灭是早晚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可人一旦有了圆满不可抵达的困惑和与之同来的思与悟,“我”便不死了。


所以史铁生仍活着。


因着“友谊”,好朋友——时下文学性与流量都在高位的余华先生是他最好的推销员。


而年轻人也重读经典,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超越时代的共振。有数据为证的是,史铁生在抖音上成了最受欢迎的作家,相关短视频累计18.6万个,增长192%,视频总时长增长415%,《我与地坛》位居最受欢迎的名著首位,图书销量同比增长357%。


嘴替、正中眉心,年轻人用最新鲜的词汇描绘他,摘录他笔下的金句妆点自己的窗口。


“只要我不断提起你,你就不会被忘记。”


这是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的思考,恰巧成了被时代验证的谶语。



大数据与算法青睐时尚与鲜活的元素,甚至决定流行的走向,可它又不让经典蒙尘,塞到年轻人手里用于重新解释当下。“让我再看你一眼,从南到北。”这是让我一个保守主义者最感到欣慰的地方。


史铁生仍活着,被年轻人追捧,是要问问原因的。


与各位解释不同的是,我认为史铁生的思想里有个重要的判定——我们都有病。


他在《病隙碎笔》中写道:“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我们爱而不得,我们欲壑难填,我们被短暂捆缚,我们劳碌不可终日,我们是时代汪洋里的一叶扁舟。


当然,还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差异。


当我们都是“残疾人”,再读史铁生的作品便不再是窥视苦难的刻奇,也不至于喟叹肉身的残缺,而是尽数对活着之意义的思索。


《我与地坛》写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正是人心迷惘,思想动荡的时期,于是一代人从中找到力量。


历史总是合辙押韵的,如今的年轻人再次站到时代的十字路口,迷惘与迷思是一样的,在被原子化的今天,个体往何处去,他们迫切需要找到答案。


他们在更年轻的时候从课本里读过《我与地坛》的节选,值得怀疑的是,可能同我一样,沉醉于文学辞藻的运用,以及拿着放大镜般寻找“中心思想”。


初尝人生百态,顿感力有不逮的年纪再读《我与地坛》,心境与收获大不同。譬如与母亲的羁绊,明白了为什么施加于孩子身上的苦难,到母亲那便是双倍的呢?明白了命运的无常捉弄。明白了人与人的聚散离合。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年假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史铁生在地坛排解苦闷,观察人世,他看到进一寸的欢喜,也想到失一寸的释然。


《我与地坛》思想建构的重要基础就是——事已至此,又当如何呢?


他说: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史铁生总是温暖的,又有难得的赤忱。若有人把他的作品当鸡汤读,那就走偏了,实际上他正视自卑,正视欲望,并不试图把理想与情怀拔到圣洁的位置,而是非常悲悯的求一个大众内心安宁的最大公约数——好好活。


每次读《秋天的怀念》,我都难过极了。史铁生讲他在苦闷的时候锤击“两条可恨的腿”,母亲便扑过来抓住他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儿两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年轻人重读《我的地坛》是极好的一件事,短视频平台用算法襄助是一件极好的事。


实际上,我们都需要一个自己的“地坛”。


那是与心灵对话的地方,在时间与空间上。


在家不远处有一个公园,被我引为“地坛”。


我时常在沮丧的时候去走一走,在凉亭里坐一会,身前是人工湖,身后是伴随凤凰传奇起舞的老者。


我带爱的人去听蝉鸣,去赏雪,发长长的语音,抽久久的烟。


史铁生说——除了写作,我还能干什么呢?写作,多是因为看见了人间的残缺,残疾人可谓是近水楼台。


我们都是“残疾人”,不避迷茫,不拒彷徨,不惜破碎,找一个地儿,未必是物理的,听从心流的探索吧。



对了,我更喜欢的是《病隙碎笔》。


写作或者思考的尽头,往往都是谈论神性,史铁生也不例外。


这本书,史铁生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他对生命与思想终极归途的思考,愈发真诚了。


当然,我推荐这本书,倒有几分私心在。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警觉的说——不要成为“我们”,因为“我们”有可能是混蛋。


他又说——别想用人类之爱、民族之爱或祖国之爱一类的大词汇去湮灭通常所说的爱情。


最闪烁理性光辉的是——其实我对豪迈从来心存敬意,也相信个人有时候是要做出牺牲的。不过,这应该是当事人的选择,如果他宁愿不那么豪迈,他应该有理由怯懦。


摘录以上,我的私心倒也图穷匕见了——不要贪恋宏大叙事,活出个体的自由。



史铁生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事。


弦外之响是——别担心。


他在小说《命若琴弦》里讲了一个故事——老瞎子对小小瞎子说——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是药引,再就可得见光明了。


这当然是善意的谎言了,也道出自救的真谛。          


我们不着急死,就得找那一千二百根琴弦来弹呢。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听过一个播客,两个主播打趣道——地坛若有土地神那就得是史铁生,地坛若有城隍庙,供奉的就得是史铁生。


可现实是,尽管外界呼吁良久,在地坛为史铁生铸一铜像尚难实现。


欣闻前不久,短视频平台组织了一帮文化学者在地坛开了个史铁生研讨会。


我觉得也挺好,史铁生被人记住就挺好的。


(思考题:你如何评价史铁生以及他的作品?你如何看待年轻人重读史铁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表龙门阵,作者:三表的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