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虎嗅注:人工智能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期待的行业,落地到智能硬件侧,就诞生了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等诸多形态,也催生出了一批相关领域的创业公司。但制造业是重资产的行业,在资本寒冬,创业团队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智能硬件和机器人创业团队过得如何?
在虎嗅 F&M 创新节。iRobot 销售与市场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 张莉,优必选科技CBO 谭旻,以及出门问问创始人CEO 李志飞,分享了各自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领域的经历与体会:“真正的智能硬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人工智能啥时候能真正智能起来?”“AI 与智能机器人领域当下还有没有机会?”
以下为虎嗅虎嗅 F&M 创新节机器人圆桌论坛“AI与智能机器人寒冬是否到来”环节内容整理:
圆桌主持人:
58同城首席创意官,前驭势科技CMO 李雨嘉女士
圆桌嘉宾:
优必选科技CBO 谭旻
iRobot 销售与市场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 张莉
出门问问创始人CEO 李志飞
李雨嘉: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AI与智能机器人寒冬是否到来”?那么在大背景不乐观的情况下,原因究竟是技术的壁垒无法打破,产品形式过于单一,成本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还是说狂热的投资吹起的泡沫太大?到底解决什么问题才能迎来AI与消费级机器人新的市场爆发点?
我们就正式开始今天的讨论,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比较通用的问题,在座的3位做的都是智能硬件,在你们眼中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智能产品应该具备哪些通用特质,我们有请张莉总优先回答。
张莉:智能硬件对于消费者来说,像一般产品的选择一样,需要能够满足他的痛点,让他的生活变得更理想。
iRobot是做家用机器人的。拿扫地机器人为例,很多品牌在产品运动模式的算法上各不相同,有的产品看上去可以走漂亮的工字型路线,但它们只能做到一次性覆盖,对特别脏的地方它也只能一遍扫过;有一些扫地机器人可能会自动的探测这块地方是不是特别赃,如果特别赃的话它会反复在这个区域清扫,直到把这块区域彻底打扫干净,然后再去到下一块地方。
消费者购买扫地机器人,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扫的干净,所以扫的干不干净比弓形行走就显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所以智能产品选择时首先要明确它是否能很好的完成交给它的任务。
我们讲“智能硬件”,所以大家首先会想到看得到、摸得到的硬件。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的品牌和产品在沟通宣传的时候比较喜欢讲我有多少传感器,是什么CPU,多大的马达,多大的电池等等。但是这些硬件的叠加以及功能的叠加,其实并不能保证它是一个卓越的智能产品,因为这后面是需要先进的算法以及软件支撑的,这先进的算法以及软件才是这个智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作为iRobot来说,在这块是非常重视的。
iRobot 是一个真正的机器人公司,自199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诞生到今天,在科研、安防、商用和家用领域开发了100多款实用机器人。我们的感触是机器人公司并不只是一个硬件企业,软件也非常重要,而且会成为未来竞争力的体现。所以我们越来越注重在软件方面的投入。比如说在2013年,iRobot大概8个工程师里面一个是软件工程师,而到了2018年3个工程师里面就有一个软件工程师。因为只有软件、硬件组合在一起都非常好,才能够是一个很好的智能产品,才能给到消费者一个好的体验。
李雨嘉:谢谢张总,我们请谭旻聊聊,你是怎么看待智能硬件支撑吸引消费者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谭旻:刚刚跟客户分享我们的三个标准,实际上是“Technology、Smart、Human,如果是从客户角度来出发的话,其实我更愿意倒过来说,实际上消费者更愿意得到的东西是技术隐藏在后面的一个产品、一种服务、一种关怀。
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我们认为有温暖的、能够照顾人的这么一个产品其实是最关键的,所以我们认为带人性化的、带温度科技的产品是最核心的。
第二个部分,反过来我们是叫它Smart,Technology是隐藏在后面,真正的技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能,它其实是隐藏在你的服务,隐藏在你产品的逻辑思考后面,所以这是我们真正能够给客户提供有价值产品的一个逻辑思考。
李雨嘉:接下来是志飞总,其实志飞总的产品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智能硬件产品之后,到现在您觉得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李志飞:因为我们是做可穿戴的,跟个人的身体是紧密结合的,我觉得有四个点:
好看,有颜值。你戴在手腕上、耳朵上不好看,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酷,智能本身不是个需求(在我看来),而因为有智能给客户带来一种很酷的体验,我觉得这是一种需求。像刚才的“点头”,点两下接电话,这也是个智能的体验,如果只是讲传感器,用不用无所谓,但他觉得在人多的地方我能点两下头,就可以接电话,他觉得这很装逼,很酷。这是两个感性一点的。
有用(理性一点)。任何一个产品只靠噱头肯定是不行的,像耳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我能打电话、能听音乐。
性价比(理性一点)。到最后他可以拍照片,发朋友圈,但他不一定会买你(如果你没有足够性价比的话)。
李雨嘉:谢谢三位,先对智能产品通用吸引我们的点做出了他们一番自己的解释。接下来,我们将问题深入。
大家知道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并不只是一个机器,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比如扫地机器人。
张总,您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和其它扫地机器人公司的区别是您是一家机器人公司,对消费者来说,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化是否是最重要的一个特质?
张莉: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化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它能够不通过人为干预,自主完成清洁任务,不容易被卡困,角角落落都能覆盖到,能掌握和记忆家居格局、能自适应不断变化的家庭环境,可以进行清洁定制等等,这些都是智能化的表现,很重要。
但家用清洁机器人最重要还是清洁功能,所以机器人能不能把地面彻底清洁干净,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中国家庭扫完地都有拖地的习惯。我们做了一个调查,显示99%的家庭都铺的瓷砖或者木地板,所以,拖地这个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因此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二合一的扫地机器人(有扫、有拖)。但其实扫地和擦地的工作原理是非常不同的。扫主要是通过扫、卷、吸,把垃圾吸到尘盒里。而擦主要是为了清洁地面黏腻污渍,需要用水软化污渍,在用一定的力反复擦拭。
二合一的产品,其实擦地是作为一个附属功能存在的,其硬件和软件的设计还是主要以扫地为主。所以擦地的效果就很一般。为了给消费者更好的擦地体验,iRobot有专门擦地机。而且我们最新款的擦地机Braava jet m6还可以和我们的Roomba 9系和i系列扫地机联动工作,先扫后擦,给用户最极致的清洁体验。
除了干净之外,还有一个能力也很重要,就是“简便“。“使用要简便、维护要简便”。使用简便,不仅仅是使用简便,维护也要简便。扫地机如果采用的是毛刷的话,可能毛发很容易缠绕在上面,清理的时候要用小鸟刀,很麻烦。这方面,iRobot的一些高端型号扫地机采用的是免毛发缠绕的双胶棒主刷(专利技术),维护非常简便。
总结来讲,一个好的扫地机器人产品要智能、干净、简单。
李雨嘉:我在台上不怀好意地替消费者问张总一个问题,刚才您也提到,扫地机器人的情节其实蛮重要的,会有很多朋友跟我说,他说我们家的扫地机器人地不一定能扫干净,但他自己也很难收拾干净,大家会觉得清理扫地机器人很麻烦。
请您给大家讲一讲,iRobot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张莉:刚才说到扫的干净不干净,其实扫地机器人这个行业现在发展蛮快的,目前市场容量大概接近70亿人民币左右(今年的预测),它还在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到这个领域,这也意味着良莠不齐,有些扫地机可能几百块,有些几千块。
在这里边,可能要选择相对来说成熟一点的产品、成熟一点的技术,这样才能够提供比较好的使用体验。
第一,扫的干净不干净跟产品的选择很有关系;第二,扫地机维护的问题,可以选择维护更容易的,使用了免缠绕胶棒主刷技术的产品。
还有一个新技术也是去年刚推出来的“自动集尘技术”,它的好处在于消费者不用管机器人,机器人扫完之后,尘盒满了,它会自动跑到集尘盒这里,集尘盒自动吸取垃圾到集尘袋里。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几个月连扫地机器人碰都不碰一下,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倒垃圾的时候二次扬尘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维护的一个方面,极大地便利了消费者,这是iRobot做的努力。
李雨嘉:感谢张总,她的产品代表了消费企业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产品。接下来的我很想跟谭旻讨论一下,因为您这边的机器人经常登上各种晚会的舞台,据我了解伺服系统一直是优必选最大的技术优势,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机器人拥有大脑也同样重要,您能具体讲一下这几年优必选的机器人对大脑进行了哪些升级吗,将它变得更聪明?
谭旻:这里还是需要从基础的部分讲起,我们7年之前开始创业,开始是从伺服舵机做起,主要的目标是我们认为机器人首先得会动,现在我们基本上也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从几公斤到几百公斤,一米四机器人的关节驱动这个部分,基本上我们能够自研自产自销,先解决这个问题。
刚才您提到的问题是说我们怎么能够让智能机器人更智能,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的过程,机器人除了会动之外,核心的技术里面得有运动算法,它能够很好的有自控系统。它是一个自动行走自如的机器人的时候,你跟它的互动才能够进行,所以我们在整个运动算法这个部分,我们跟清华大学机器人研究学院成立了一个共同研究室,在这块其实我们有专门的核心专利。
在这个基础上面,你会发现除了控制之外得会对话,所以我们在语音的对话、在情感的交互上面,刚刚其实我也分享了一部分我们的一些成果,在这个互动上面,其实它是能够跟你产生持续的对话,在弱人工智能对话当中特别重要。这里都还没有关系到大脑的问题,因为机器人大脑基本上都是在云端。
优必选科技CBO 谭旻
在这里讲到的是说,当我们5G来临的时候,特别是对机器人这个行业会产生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因为到了5G时代,其实它真正对人工智能的促进在于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说让机器人的大脑能够从云端到终端,到终端的时候就是在边缘计算能够使机器人更有效率、更快的去思考,然后更能够用一个我们叫做便捷的方案让机器人具备智能,用一个经济实惠的方式,能够让它产生效用,这个在5G时代实际上是特别有用。
所以,基于这几个部分,我们其实在伺服舵机、运动算法、核心的对话、语音,再到我们的机器视觉,然后我们在去年也公布了我们基于机器人第一代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就能够把所有协作体对接起来,包括以后我们跟出门问问就能够协作起来,到时候我们就问一个机器人,它怎么跟耳机产生互动,这里面就能够不断的在弱人工智能的时候产生一个非常好的协作,在5G的时代让在端口的计算能够让机器人更具备智能的运算能力,这是我们目前3到5年里面聚焦去做让机器人更加智能的这么一个发展方向。
李雨嘉: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从张总这里听到了消费者的体验,谭旻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技术,因为我跟志飞总比较熟悉,我问他的问题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关于钱的问题,关于大家创业,投资回报的问题。
无线耳机市场其实是一个智能音箱之后的又一个千亿赛道,您觉得这项产品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前景到底是什么?
李志飞:我换一个角度回答你的问题,你看我们这个智能的无线耳机,我觉得已经有很大竞争力,而且有很多新的交互方式,它还缺什么呢?未来我想象的一个智能的无线耳机,它应该是完全跟你的身体是融为一体的,什么意思呢?戴在耳朵里面,24小时可以连续戴,至少可以戴16小时,睡觉的时候你可能不戴,这是首先要舒适,然后要解决功耗的问题,这是第一个,它是可以连续戴在耳朵上16个小时不会觉得疼痛,跟身体是融为一体的。
第二个是它要防旱、防水。这是一些物理上的指标,而一些逻辑上的、虚拟上的东西,它真的还是得更加的智能,我一直在讲一个概念,未来的虚拟个人助理应该是呼之即来、麾之即去,你想要用它的时候它就出现了,不想用它的时候它是不存在的,而今天确实很多时候这种交互方式都不是自然的,你要刻意的去叫它,你没叫它也自己会醒,所以我觉得AI要有很大的进步。
这些肯定不是科幻,而且是用户真正觉得能跟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沉浸式的AI。
李雨嘉:刚才志飞有回答我们的问题,就是前景,但是我会觉得这个回答的还不够,然后我会把这个问题再抛给谭旻,因为我们在人工智能行业待了几年,大家都会发现会有困难,高大上实验室的技术怎么能够跟现实的场景或者是垂直行业产生结合,找商业场景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是我们看到扫地机器人也好或者是智能耳机也好,基本上已经进入消费领域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我们知道您的产品已经打入了安防以及教育行业,我们想知道这两个行业的机器人产品与普通消费级产品有什么不同?
谭旻:我们在一个特别难的行业里面,因为我们的行业没有参考对象,所以我们必须要走过无数的坑。从这个方面来讲,我觉得可以分享一个经验,在弱人工智能这个阶段的实践来讲,我们其实提供了一个参考建议,必须要在一个可控环境里面,在比较标准化的应用场景里面,比较垂直的场景里面,多去做微创新,多去做一些尝试,这样成功的几率可能会更大一些。
拿我们现在做的安防跟教育做一个参考例子,我们其实是走了7年,从2016年开始,通过跟苹果的合作,把教育这个场景做进去了,它跟2C的场景有什么不同呢?很多人在问,我们觉得它其实同时是2B跟2C的,因为最终的用户还是C端,只不过我们可能是说把B端跟C端同时运营起来。
从教育这个场景来讲,它其实不是单一的一个产品,它是一整套教育的解决方案,这个教育解决方案包括我们的教材、教辅,教育里面教辅这些产品,包括我们所配套的培训,包括我们所建立的培训基地以及我们为了把整个闭环拉动起来所打造的赛事体系,以及我们进入到全球的AI教育市场的这么一个生态系统,它其实是整个生态的闭环,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
如果仅仅是做一个产品的话,它可能很难产生真正的对于这个行业的解决能力,所以这块我们其实是有一个很完整的闭环生态在里面。
从安防行业来讲,我们其实是从目前已经发展了20年的安防系统去切入,找到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本体的一个切入点,就是说立体化安防的这种补充,以前安防的解决方案都是基本上基于定点的解决方案,它不能够移动,它也很难去到一些死角。
但是机器人作为一个能够移动的解决方案,非常适合跟目前发展了20年的安防系统去做一个立体化安防的解决方案,它能够跟目前的生态系统做一个补充,然后又能够借机器人作为一个本体的特点发挥它独特的效益,这样的话它能够融入到整个生态里面去,这种协作就比较有机了,这种协作能够持续,它也能够基于本身的特点持续去做创新,持续给这个行业带来服务价值。
李雨嘉:非常感谢谭旻,其实我跟人工智能的CEO聊天,前5分钟基本上就是我们产品很好,我们技术很好,再聊一会就是创业真的好难,创业维艰,机会真的是很难找。
我接下来的问题还是不怀好意,其实也不是了,其实是想请志飞总回答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您做过音箱,今天带来的产品是耳机,您觉得接下来哪一种物联网智能硬件可以成为给创业公司带来新机遇的突破点?
李志飞:是不是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机遇我不知道,因为这个商业真是太难了,今天的手表、耳机、音箱,大家都已经觉得能用了,但我觉得下一个智能硬件的形态,5年以后在我看来毋庸置疑肯定是眼镜。
李雨嘉:大家都知道一般在一个论坛的结尾都会请与会嘉宾说一点对未来的展望,说一些开心的话,但是今年我们不打算这么玩,我们今年最后一个环节变成了一个吐槽的环节,我在抛出问题之前请各位认真听,仔细思考,认真作答,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去忽视眼前资本的寒冬。
虽然我们的主题是“迎接市场的爆发点”,就在我们的头顶上写着,但实际上智能硬件市场目前整体表现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并不乐观,2018年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智能硬件创业公司的倒闭潮,所以你们觉得目前的市场存在哪些问题是你们最想吐槽的,我们从张总开始吧。
张莉:我还是说说我熟悉的扫地机行业,我们还是蛮看好这个行业,因为现在的渗透率还很低,在中国整个扫地机的渗透率才5%左右,即使是发达国家,像美国这边也只有11%左右,所以还有大量的空间。
iRobot 中国区总经理张莉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厂商、越来越多的牌子和产品进入到扫地机这个品类,但是也带来了刚刚说的良莠不齐的状态,有一些扫地机给人的感受很不好,你回到家还要到处去找它,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
尤其是消费者第一次使用的话,他会觉得挺失望的。有没有用啊?没有用的话他可能告诉亲朋好友,不要去买,没有用。在这种情况下,扫地机品类的的一些成熟品牌,像一些大品牌特别需要进行市场教育,告诉消费者如何选购一个好的扫地机,什么样的扫地机才适合你你, iRobot也在做这方面的事情。
李雨嘉:消费者觉得扫地机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没有扫干净,扫地机自己也清理不干净,就是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问题。接下来想请教谭旻,你对现在的市场有什么想吐槽的?
谭旻:要吐槽的话其实有非常多可以吐槽的点,有很多感悟可以分享一下,有两点,一个是关于整体大的方向的发展,另一个是关于最核心的人才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现在人工智能行业特别需要大家去关注、关怀的地方。
第一,从大的环境来讲,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行业,它肯定是我们人类历史发展以来最大颠覆型的技术,现在各个业界已经是比较确定了,但这是一个非常长期、长远的发展,它其实并没有大家在科幻电影当中、想象当中,马上就是会发生。
所以,这里面需要我们的投资者、资本环境、政府、用户要多一点点的时间,这里面需要非常多的时间给到创业者去聚焦解决这个技术本身的瓶颈,这个技术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这需要等待,这其实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我们叫做放长了双眼去看,看这个技术会给大家带来多大的变化。从长远来看,这个技术给大家带来的变化肯定会超出我们所有在场人的想象。
第二,我们一直都在提,我们不能够忘记最核心技术人才的培育,要靠我们自己,要靠我们整个行业。我一直在提倡我们核心的技术是用钱买不到的,也是用市场换不来的,我们怎么样在资本寒冬里面能够更多的放心培养自己的人才。
真正人工智能的发展是20年左右,但是这几年才真正火起来。在这个从业市场里面,我们即使花很多的钱有很多人才也是找不到的,我们只能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去培养,这个部分需要政府、业界、各个同行们一起去想办法,说我们其实真的是花时间从长远的角度来培育我们这个市场,所以,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我们也非常看重我们在进入AI、人工智能教育的赛场。
李雨嘉:谢谢谭旻,我想换一个角度问志飞,现在的人工智能创业的市场环境,您最看不惯的是什么?
李志飞:因为创业前我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从来没给公司赚过一分钱(给自己还是赚了钱的),但在过去几年我受尽了各种各样的苦,所以个我还是要吐槽一下。
其实很多做智能硬件的公司,它的初心不是做硬件,而是做智能,但很不幸的是智能是一个虚拟的灵魂,必须要有载体、身体护体,所以很多公司到最后都软硬结合做智能硬件,像出门问问做芯片也都是软硬结合。
所以,我觉得智能硬件面临着三座大山。
下有深圳的山寨企业。
中有华为、三星、小米这种手机厂商。
上有不怕死有钱的互联网企业。
这三座大山对智能硬件的创业都是影响非常大的,你做了个东西,有创新,深圳的兄弟们真的执行能力很强,像AirPods能做到49块钱的,而且长的一模一样,这时候你要花大量的精力去给消费者解释这到底有什么区别。
出门问问创始人CEO 李志飞
中间华为、三星、小米这种公司又有很大的用户基础,供应链也很强大,所以他们竞争力也非常强。
上游更不用说了,一上来就直接扔炸弹,不要钱,免费,硬件都亏钱给你。
我觉得在过去几年,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要做智能硬件,那怎么去跨越这三座大山,我觉得是非常艰难的。我的答案是,最后肯定是“你必须独一无二,必须创新”,做出一些山寨搞不定的、中间这些厂商也搞不定的,以及上面那些企业免费给你,你也不要的。
这些东西我觉得可能才有一些机会。
李雨嘉:以前提到人工智能,大家都是兴致勃勃,觉得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但我们在“人工智能,未来已来”这句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发现未来没有来,但资本的寒冬来了。
时至今日,我依旧坚定地相信人工智能,我相信我们台上的4个人是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也相信我们台下的关注也是持这样的观点(依旧很相信人工智能)。
虽然我们不相信用爱发电,很多人说AI就是爱,用爱可以发电,但我们相信趋势,我们相信历史潮水涌动的方向,因为决定方向的不是人、事、物,而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