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31 09:38

OpenAI为他人做嫁衣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琢磨事,作者:老李话一三,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OpenAI作为AI大模型公司的未来发展路径,以及其与其他AI公司的关系和产业趋势。文章指出AI大模型产品的赚钱能力以及OpenAI在产品方面的挑战。

• 💡 AI大模型产品如Microsoft Copilot展示出巨大的盈利潜力

• 💡 OpenAI面临着产业位置不佳的挑战,必须突破产品层面才能实现突围

• 💡 在AI领域,技术创新虽重要,但成功产品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OpenAI是AI大模型公司的代表,所以一定程度上OpenAI的路径也在隐喻着其它AI大模型公司的未来。而基于OpenAI的应用与模型的关系也折射了未来AI潜在的产业趋势。


赚钱的产品什么样


这次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比2010那波进步了许多,核心就是终于有产品真赚钱了。


出海的SaaS工具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Heygen,官方的说法是每年差不多2000万美金收入,没有自己模型。


估计最赚钱的不是它,而是Microsoft Copilot,这产品虽然大,但也没自己模型,也是套壳,但收入规模已经拱得比较大了。


一种预测是下面这样:


https://futurumgroup.com/insights/microsoft-unleashes-copilot-and-potential-2024-ai-revenue/


这是个预测,但几个基础数字是来自微软,比如Enterprise用户数的1.8亿(OpenAI 120万个企业用户),企业版30美金每席(OpenAI 50美金),其它版本20美金(OpenAI也这价格)每席等。其它估算细节大家自己看下链接里面的文章。


最终数字要看微软具体财报了,但只要基础用户数偏差不是太大,收入量级按最低的应该可以撑住。也就是说按预测这个产品最低会是OpenAI 2倍左右。


但这类产品对微软还有其它好处,可以促进其它产品销售,没准就因它买了365这样的产品。微软公布的增长可不是一般的好,纳德拉的说法叫:


“Microsoft Copilot and Copilot stack are orchestrating a new era of AI transformation, driving better business outcomes across every role and industry.”


(Microsoft Copilot和Copilot stack正在引领人工智能变革的新时代,推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取得更好的业务成果。)


但不要忘记这就是我们说的套壳产品,只不过干得比较大(乐观估计一年247亿美金收入)


它不盈利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包含免费用户所对应的推理成本居高不下,但大家对这部分的预期基本上非常乐观,所以这肯定会是个盈利的产品,并且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那这个大套壳产品内部构成什么样呢?


下面这图是微软公布的:



细节可能不好理解,我简化下它的构成,这产品的核心关键是三个:


1.  入口和账户;

2.  Microsoft Graph(代表领域数据的全集),这个要打通微软全家桶的各种数据的;

3.  AI大模型。


在此之上则是一种整体的系统性,系统性对应用户体验包括响应速度、功能的流畅度这些。


大模型在这里扮演了一个发动机的角色,整个系统负责把它的输出根据用户的数据进行拟合(grounding),然后返回给用户。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结构里面,显然产品方(微软)发言权更大一些,你仔细看上图可以看到这产品不是调用的API,而是OpenAI给微软做了一份私有部署(按照奥特曼的说法,微软应该是为此支付了2亿美金)


我相信这是模型公司最终需要面对的选择,客户太大的时候就需要私有部署这种上门服务,并且Copilot和GPT-4的这种结构也具有典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来呢?


技术创造新价值,产品拿走利润


IT这行当这些年有个隐形的运转规则,可以有两种表述:


一种就是标题:技术创造新价值,产品拿走利润。


另一种则是:硬件创造新世界,软件拿走利润。


这俩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本质是一样的。


对于前者,典型的案例可以是图形用户界面。施乐创造了这种技术,苹果和微软借助它成就了自己的大业。后续移动互联网这些技术比如4G和苹果其实关联不大,但还是苹果拿到了整个移动互联网中最丰厚的利润。


对于后者就更简单一点,比如在PC互联网年月,所有卖PC的加在一起的市值也不如一个做应用的,比如阿里巴巴,当然更不如微软这个做操作系统的。


透视OpenAI的时候我们用前一个视角:技术创造新价值,产品拿走利润。


肯定是成功的AI产品才能助推起成功的AI,假如各种成功产品都像微软这么整,那产业的分工是什么样子呢?


各种应用是做汽车的,OpenAI是做发动机的。


挑战是即使OpenAI角色类似做发动机的,日子却可能远远不如它们:


第一,一方面开源、竞对全上来后,基于模型的技术会贬值很快;


第二,巨额投入下不来,不管是人员成本还是训练成本。


第三,渠道没了,你怎么变现啊。我不相信花了30美金买了微软的订阅的人,还会买OpenAI 50美金的。所以整个AI越成功(应用繁荣),OpenAI越亏损。


亏损到什么程度呢?


根据最新FutureSearch报告,OpenAI一年差不多是35亿美金的收入,其中:


ChatGPT Plus订阅贡献了其总收入的55%,约19亿美元;


针对大型企业客户的ChatGPT Enterprise贡献了21%的收入,约7.44亿美元;


面向中小企业和团队用户的ChatGPT Team贡献了8%的收入,约2.9亿美元;


最后,API接口服务贡献了15%的收入,约5.1亿美元。


Sam Altman公布微软差不多每年2亿美元收入。


拿现在的比例计算,亏损的程度是企业、个人收入等都整没了,就剩下微软这2亿美金。


所以OpenAI的根本问题是产业位置不好,不是现在不赚钱,也不是找不到钱。琢磨事读者群里的Pin同学看了新京报的文章后观点很是一针见血:你让英伟达老黄出钱养OpenAI,他干不干?肯定干。


所以OpenAI的核心问题是产业位置不好。


这是个只能求包养的产业位置。核心驱动力是必须始终站在领头羊的位置。一旦减缓减弱,几番折腾后,最终就会被微软这种巨头吞了。


所以对于OpenAI搞好AI大模型是起点,但最终的产业位置则取决于能否突破这个起点。OpenAI显然认识到了这点,也认识到了包在自己周围、巨头设下的铜墙铁壁,因此SearchGPT、机器人、GPTs不停地折腾,但整体看下来产品力比较弱,很危险。


参照:AI不缺概念,甚至不缺技术,但实在缺产品


OpenAI其实需要干好一个产品


OpenAI在不停地折腾,让自己在产品上的厚度能起来。


但这团队看起来干研发更适合,干产品则有点悬。


过去研发的年月里CEO、首席科学家、总裁三个人构成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均衡状态。CEO代表公司运营和愿景,首席科学家代表AI,总裁代表工程。Brockman的博客和发言里面有清晰的他协调研究与工程团队的记录,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团队当初是多么的默契。(高级场域)


但这个团队打破产业位置上先天不足,并且后天还折腾伤元气了。


这个偏研究的团队,其成绩已经举世公认,不必多说。但这个配置做SaaS产品是可以的。SaaS产品是简单产品逻辑,模型权重可能占90%,外面做简单封装就可以了。


可现实也很明显,这样的产品支撑不了OpenAI的突围,参照Copilot的内部架构你就发现,真想突围那就必须系统级的产品。Copilot外围那一坨东西不管是代表Client的Word、Excel,还是代表数据整体性的Graph,还是产品的整体体验性,这看着怎么也是这个团队的巨大挑战。


何况现在这团队还自己折腾出来点内伤,人数变多,但如果内核被稀释,其实战斗力是减弱的。


突破产业位置的核心是产品,但这团队看着不是干能突围的产品的。


参照:AI上国内团队好像被甩开了?差钱?差人?


回到ToB、ToC的老话题


模型因为没有行业属性,所以直接基于它的产品是可以同时ToB和ToC的,但做上层的产品就不行,行业属性上来之后,要想做到95分,那你必须选择。你可以主要做一个、顺道做另一个,比如苹果是主要C端,顺道B端。


OpenAI在这个选择上,倾向性比较明显,它选C端。


从战略上,这无疑是对的 ,在B端微软这些公司层层堆叠了一套复杂的产品栈,根本不是一个拉风的产品就能颠覆的。


苹果产品能力再优秀,让它用这种能力颠覆ERP也是不靠谱的。


C端是能够迅速突破,并且奠定突围的根基的。


关键是产品根本不是东试一下,西试一下就行的。就好比SearchGPT和机器人这俩产品,每一个都需要巨大团队,并且其中模型的权重可能都下降到30%。


但随便干哪个都必须把模型放产品下面,并使出洪荒之力。但在OpenAI看着大概率是把产品放模型下面,配合着热闹一下。大家想想GPTs,所以这是困境。


OpenAI的领袖人物们看着都不是做产品的。Sam Altman做战略可能还适合,甚至做政治家、思想家可能也还行,这兄弟近来好像还对政治感兴趣。


如果真干上述产品,它们其实缺个乔布斯。并且还要驾驭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基因,一种是技术驱动,一种是用户驱动。挑战更大,毕竟苹果当年核心的是触屏的交互方式,其它的核心技术就很少有自己做的。


而OpenAI打破不良产业位置的关键则有两个:


一个是GPT5是不是还能保持绝对领先,一个是能不能推出自己的站得住的产品。否则会变成启动了一波浪潮,但时隔多年后再看,其实这浪潮和自己也没什么关系。


这不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么。


小结


技术创造新价值,产品拿走利润,在这个行业里近乎铁律,所以真对AI感兴趣的同学,保持现场感知是第一关键。这也就是我们总讲:现场问题,底层逻辑,相望而行,和而不同的根本原因。真的定义好产品、创造好产品,在国内也会有大模型给产品配套的那一天。所以大模型公司是AI浪潮的起点,但不是AI浪潮的主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琢磨事,作者:老李话一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