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广角主摄,不好用。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周奕旨,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打开手机上的拍照app的一瞬间,你有没有疑惑过:为什么画面看起来这么无聊?
平常的视角、凌乱的画面、奇怪的构图,一切美感都从取景框内消失了。
不要担心这是错觉,我也是同样的感受。
主摄,真的“好用”吗?
这是因为我们进入相机app后,系统默认调用的是手机的主摄。
顾名思义,这是手机影像系统中的“主要”摄像头,它将承担大部分拍摄任务。
为此,厂商“下足了功夫”,将一英寸的大底、过亿像素等等黑科技都堆叠在主摄上,可谓寄厚望于一身。
不过,它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好用。
绝大多数的主摄焦距,集中在24mm(小部分为23mm)。
作为摄影“大三元”中标准变焦镜头的起始焦距,在使用时实在有点别扭:24mm不够广,不能完全满足风光拍摄或是狭小空间的展示;也不够窄,如果不拉近距离,画面中容纳的元素会变得更多,照片显得杂乱不堪。
还有难以避免的畸变问题,处于画面边缘的物体容易在镜头光路的拉扯下变形失真,如果是建筑还好,如果是人脸,那一不小心就变成“表情包”了。
可以看到,边缘的栏杆已经出现变形
究其原因,是人类视觉习惯的问题。
我们可以更具象化地看待这个焦距,24mm所对应的视觉角度是84°。
各焦距所对应的视觉角度,24mm处于21mm与28mm之间
人类视觉的中心聚焦角度大约只有60°,显然,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的聚焦范围,更别说部分手机上更广的23mm主摄了。
±30°是人类视觉的中心聚焦角度
超出聚焦范围最直接导致的,就是照片中元素太多,杂乱元素充斥了这个画面,主体变得不明显,最后显得广角主摄很难用。
图片来自小红书@Brien没开镜头盖儿 与@Xionv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将画面范围保证在视线的中央聚焦范围内,就可以得到一个更舒适的视角。
更容易“出片”的办法
所谓七步之内必有解药,除了靠双脚尽量靠近被摄体外,在24mm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焦距,能帮助大家拍出更好的照片。
那就是35mm。
35mm其实已经流行很长时间了,无论是在两百年的悠久摄影史中,还是手机影像兴起以后,35mm都没有缺席过。
在传统摄影中,35mm被称为“人文之眼”。
无数大师用这颗镜头在历史上留下了传世之作,比如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就使用35mm焦距的镜头拍下了1965年的北京街头。
马克·吕布《古玩店橱窗》1965年北京
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照片之一:巧妙地利用橱窗的形状,将画面分成了6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着不同的画面场景。
设想下,如果当时他使用的是24mm的镜头,那么会造成画面的大量冗杂,往前走又会改变透视关系,影响框架内的内容,将是多么可惜的错过。
35mm除了深受严肃的摄影大师们的喜爱外,也为普通用户记录生活立过大功。
在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社交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手机拍照变成一件很流行的事,抬起手来随时记录自己的生活,再上传到社交平台,是那时候的年轻人最喜欢的互动方式。
当时,iPhone 4s红极一时,多点触控的屏幕极大程度地方便了照片的拍摄与回看,配合上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进步,抬起手来随时记录自己的生活,再上传到社交平台,成为那时候的年轻人最喜欢的互动方式。
而iPhone 4s上唯一一个摄像头便是35mm。
使用35mm焦距拍摄的照片往往会显得非常自然和真实,无论是街头看见的光影,还是晚上享用的美食,抬起手来就可以“所见即所得”。
35mm之所以可以做到如此好用,是因为其对应的视觉角度是63°,这刚好接近人类视觉中心聚焦角度。
也就是说,站在同样的位置,35mm比24mm拍摄的画面更符合人类视觉注意力的分布。
其实手机厂商十分清楚,用24mm(或更广的23mm)作为默认主摄,会有些“难用”。
这并不是我空口无凭给出的说法,为了让你的拍摄体验更流畅些,其实各家厂商已经悄悄做了一些努力。
在iPhone Pro系列的相机app上,我们可以看到写有“.5”“1×”“2”“3”的按钮整齐排布在取景界面一侧。
轻点“1×”按钮,会出现一段丝滑的小动画,并随之改变取景框内的焦距。
iPhone在“1x”按钮里设置了两个额外焦距,分别是“1.2×”与“1.5×”,与之对应的则是28mm与35mm。
除此之外,在iPhone Pro系列的相机设置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选项:选择默认镜头。
如果你更喜欢使用“1x”中隐藏的两个焦距,可以在设置中将其设置为默认焦距,以免每次都需要重复点击才能做好拍摄准备。
当然,这样的小技巧在一众android影像旗舰手机中也行得通,例如我手上的另一台手机,同样支持这样便捷的操作。
难用的主摄,其实是妥协的结果
主摄的焦距,不是一拍脑门就随意定下的。
一个原因是,由于科技进步与商业竞争,手机的影像能力被摆在了筹码台上。
于是画质不可避免地卷了起来。
“底大一级压死人”,要提高画质,厂商需要不断地提高CMOS传感器的面积,这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可是CMOS也不能无限扩大,考虑到工业设计与法兰距的问题,镜头模组有一个明确的底线——厚度、焦距与CMOS面积的三方妥协。
法兰距示意图
想要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让光线通过镜头映射在更大的CMOS上,就需要增加CMOS到镜头的距离,这毫无疑问会大幅增加摄影模组的体积;
想要在厚度尽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光线铺满更大的CMOS,只能修改焦距了。
在这样的矛盾中,绝大多数厂商给出了同样的方案:一英寸底+广角主摄。
一英寸CMOS示意图
也有厂商另辟蹊径,找了一条不同的路。
努比亚连续三代推出的Z系列手机,主摄都是原生35mm焦距。
相应的代价就是:努比亚至今也没有用上一英寸的CMOS。
另一方面,广角主摄也是厂商为了视频功能而妥协的结果。与照片不同,动态影像更需要交代周边充足的环境信息,广角主摄毫无疑问地可以容纳更多的环境元素。
同时,防抖功能对手持拍摄视频也很重要。
在手机空间限制较大,配备的机械防抖没有太多发挥空间的情况下,软件上的电子防抖支持显得格外重要。
说是电子防抖,其实就是通过裁切真实焦距,为可能发生的抖动留出缓冲空间,以此达到稳定的目的。一个足够广的主摄,可以保证裁切后依然保留信息足够丰富的画面。
如此多维度的矛盾重叠在一起,像一个无厘头的毛线团,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看着略显难用的广角主摄方案,已经是厂商尽力梳理这团毛线后得到的“最优解”了。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手机影像似乎已经进入一个“卷无可卷”的境地,但实际上,现成的影像方案中,还有很多地方类似于这颗有些“难用”的广角主摄,是各方面矛盾交织下妥协的结果。
不过,厂家的妥协,并不意味着使用者也要妥协。
对于我们来说,不需要太拘泥于厂商给出的答案,选择一个合适的焦段、门槛更低地拍出一张更好的照片,才是我们的“最优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周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