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2-18 16:27

走进金融这个圈

本文来自公众号:复旦金融评论(ID:FFReview),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我们从不怀疑金融“圈粉”的力量,而你是适合的那个人吗?当金融遇上新科技,你的“系统”升级了吗?


智能革命颠覆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格局,数百万从业者和企业的角色重塑鲜活上演。面临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金融人才该如何迎接挑战?


状元爱经管?


在人们心中,经济、金融一直是高薪的代言词。高考状元也偏爱“经管”。但在高中毕业、本科毕业,甚至是正式踏入职场之前,年轻学子对于经济、金融的了解又有多少?专业热度是否与其薪酬成正比?学习金融是否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匹配?


经济学、金融学专业在近10年来热度波动幅度也不小,而且呈现出反向变化趋势,也就是经济学类专业热度较高的年份,金融学热度较低,反之亦然。在专业设计层面,经济学类专业更偏向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注重宏观理论的建构及验证,而金融学更偏向培养实务型人才,注重个体或企业层面的决策优化[1]



就业还是深造?


以复旦经济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为例,就业比例为23.79%,国内升学比例为37.10%,出国出境比例为36.69%[2]其中,金融学专业的出国率和读研率相对较高,特别是近两年,有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读研深造,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来提升自己。海外深造的聚集地主要有美国、香港、新加坡等。在国内升学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人继续攻读本专业硕士或博士。 


在本科生择业方面,2013年后在金融类行业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基本稳定在12%~13%左右,说明每年有固定的毕业生到银行等金融类行业工作,与此相对,而在市场专业服务机构(包括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外服务公司等)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比例波动较大,一些年份比例为个位数,而有些年份该比例达到20%以上。



硕博去向有何不同?


从研究生就业情况看,金融类行业就业人数超过一半,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更为偏向金融类行业。相比较而言,博士生绝大多数选择从事金融机构和高校的研究性工作[3]


近五年来,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学术硕士毕业生人数已被专业硕士超越。经济学专业硕士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专业分布更广,满足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特定要求。包括金融硕士、保险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等等。


“学历-行业”矩阵


在金融高地上海,金融从业者有83.44%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58.25%有本科学历,24.35%有硕士研究生学历,0.84%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大专学历占12.20%,中专、高中及以下占4.36%。有海外学历的占总数8.71%,其中绝大多数是海外硕士学历,占比83.67%[4]


按金融类别看,有本科学历的上海金融从业者,从事的细分行业占最大比重是商业保理公司(71.64%)。具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从业者,占比最大的细分行业是国际金融组织,占73.53%。而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主要集中在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及第三方支付机构[5]



年轻才会赢?


截至2017年,上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整体年龄较为年轻,30岁以下占总数的34.84%,30至39岁占42.39%[6]


其中,30岁以下及30至39岁的从业者分布最为集中的五个领域:银行业、保险业、证券、融资租赁、公募基金类。



“变色龙”图鉴


人才如同活水,行业需要提倡外部流动以多样化人才的背景技能,也要接受内部流动并支持优化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最终实现行业人才均衡。


未来数十年,金融职场将进一步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延伸的趋势,强调高效性、连接性、多样性。新技术将促使更多岗位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技能要求更高的岗位。


中国金融业人才流动不断加剧,呈现出较大的跨行流动性。转出和转入量分别居前三、前五名,而行业内部流动量也仅次于互联网和汽车行业高居第三。



从需求指数来看,金融行业中投资银行排名靠前,相对应的人才吸引指数也较高,其次是会计和金融服务领域。



纵观金融行业 2018 年的整体流动趋势,非银行金融服务业流动较大,其中28.5% 选择投身高科技行业,9.8% 进入管理咨询业。随着金融科技兴起,更多人才开始将目光投向薪酬更具竞争力和晋升通道更顺畅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行业,约有15.2% 的金融人才转入该领域。


另一方面,业内人才流动也在不断加剧。平均在职时间缩短至平均28.3个月,对比发达国家平均54个月,反映了我国金融业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较大的行业内流动性。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与金融行业粘合度较大的风控、法务等职能将被凸显,带动职能间的流动不断加剧,行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7]


金融本质上是服务业的一种,而金融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提供最佳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能力。这种“提供”的背后,是一个全谱系的能力范畴,包括学习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做决策的能力等等。


任何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殊途同归,不仅仅是一门硬技术,或领导力等软技能,也是敏锐的嗅觉,以及快速强大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面对如今加速变革的金融市场,围绕“提供”这一本质去配置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是每一位金融人才的必考题。


新技术突破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革。为了避免技术变革导致的人才短缺、大规模失业和不平等现象加剧,企业须通过“再技能”和“技能提升”(reskilling & upskilling)积极支持现有的员工队伍,个人须践行终身学习,政府须快速有效地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子劲,网易数读《本科什么专业最热门》

[2]《2018年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3]《2018 年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4][5][6]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上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统计调查报告2018》

[7]领英-怡安·翰威特《2019 人才流动与薪酬趋势报告》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公众号:复旦金融评论(ID:FFReview)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