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2-19 13:52
LP如何识破GP的业绩陷阱?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股权问问,原标题:《中国LP生存指南(第一章):股权基金业绩的正确打开方式》,题图来自:电影《华尔街之狼》


我们都知道现在花花绿绿的排行榜太多了,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各榜单都没有办法触碰股权基金的灵魂:LP们最关心的数据,就是基金整体的现金退出回报。也就最近经常上热搜的关键词DPI(Distribution Per Investment)。这个数据几乎没有GP会主动对外公布,大部分GP连募资的时候都懒得和LP提,GP之间也都达成了“相见不问DPI”的默契。



越老入行的机构LP,手里这方面的信息就越多,我们和10多家头部机构LP “老司机”交流了一下,综合大家投资或者尽调验证过原始数据的,已经有300多家自2010年以来设立基金的DPI数据,但是因为机构LP们和GP也都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公开场合还是给GP们捧场为主,只有LP之间才会有比较真实的DPI数据交流。


对于新手入行LP来说,没有这个数量级的业绩比较基准的话,大部分5年(甚至7年)以内募集的基金DPI,听上去都和GP们对外宣讲的过往业绩,或者基金账面倍数,有比较大的差距,很容易让LP开始怀疑人生,甚至放弃一些其实还不错的GP投资机会。


所以,DPI绝对值很重要,但是每一年的基金,和当年成立的其他同样策略基金的DPI对比,对于LP来判断一个基金的业绩水平,更有参考价值。


美国LP在这方面是很幸福的:不论是C家, 还是P家(不做广告), 都有几十年的股权基金现金回报的统计数据,而且相对准确的美元基金按年份的DPI数据,你只要花钱买报告就行了。虽然底层数据也是GP自愿填写的,第三方机构没有尽调过,但是一般不敢掺水的,因为作假成本很高,不小心就成了集体诉讼的被告。


中国可就不一样了,为了拿排名,GP可都是尽量把业绩往好了做,而且有各种手段会粉饰业绩,中国的排名机构也没办法,毕竟GP每年广告费还是要拿,也不可能去实地验证每一期基金的业绩。


这就造成了在中国,GP的真实业绩基准数据缺失,你没有一把刻度准确的尺子,去量每一个GP,那么大量残次品GP成功从LP手里拿到钱,也就不可避免了。



对于大量个人LP,以及他们的理财机构来说。基金的项目究竟好不好,不一定能判断出来。但是银行回来多少钱,闭上眼睛也能背到小数点第二位。


这个数据披露出来其实不违反任何保密义务,而且孤立的数据分散在大量LP的手里没有价值,把数据汇总到一起,有一个中立的平台去做数据验证,其实很快就可以形成一个真实的行业按年度,按基金类型的DPI基准。


为了加速人民币基金的洗牌进程,股权问问已联合10多家顶级机构LP,并且希望更多的股权投资人加入进来,建立一个真实的 “GP业绩和口碑认证”网络,帮助更多LP了解真正业绩领先的GP(不一定是那些广告宣传最多,规模最大的GP)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最近5年退出业绩排名TOP 100的GP(机构业绩,或个人业绩),请在股权问问“ 真-业绩”,填写自己的退出业绩表格,我们承诺所有信息将只对有投资意愿和能力的LP公开(你也可以选择先匿名填写)。英雄不问出处,基金不看规模,我们只优先比较LP最关心的指标:现金退出收益率%


这个数据收集起来以后,大概后台会长这样:



由于法规不允许公开宣传私募基金的业绩,所以股权问问不会披露这些基金分别是谁,也不会披露他们的规模,只有成立年份,现金回报,和账面净回报(管理费和收益分成后,税前,不算销售渠道和母基金的其他费用,这个根据产品的结构设计,个人LP最好找理财师来计算)


欢迎各位觉得业绩还不错的投资人,来测试一下自己的 DPI,到底在行业内排在什么水平。我们会持续更新,按照各策略,各行业专注度,以及成立年份,排名 前10%,前25%的基金,以及 TOP100 的真实数据情况。也会公布一下,及格线在哪里。(年纪多大也都有喜欢及格线飘过的选手?)


愿意披露给平台业绩信息的GP,签署保密协议,验证业绩真实性。


未来你的潜在LP如果希望来验证你的业绩,首先平台需要验证LP的出资能力,然后先询问该GP,是否愿意给这个LP披露你的业绩?


如果GP同意,潜在LP也同样需要签署保密协议,然后可以来股权问问的现场查看该GP的业绩和证明材料,但是不能带走任何东西,供他做投资决策参考(和机构LP尽调GP流程,或者机构LP之间转让基金份额的和保密规范,操作准则完全一样)


这个逻辑就像在学校里面,学霸们通常都是到处告诉别人自己的成绩,看看还有谁比自己考得好,相互切磋进步,你不好意思说的,也不跟别人比的,我们就默认你是长尾了。(当然不排除一些世外高人,业绩太好或者不愁募资,就别来排了,把LP资源让给那些业绩还不错,但是需要找LP的GP们)


如果你是LP,或者理财渠道,希望知道已投的股权基金DPI,排名水平如何,也可以在公众号菜单提交你投的基金DPI数据。


如果你不会算,可以提交原始材料询问,我们一样会对底层GP的信息进行保密。也会对提交者的身份进行保密,在不经过提交者确认下,不会把你的信息披露给任何第三方。


我们初步测算,目前从头部10家机构LP的数据加起来,过往10年的头部基金DPI基准数据已经比较完整了。


但是中国毕竟有1.4万个备案的私募基金,我们不敢妄称说就已经覆盖了所有现金收益最高的基金,还是希望通过这个方式,呼唤一下这些规模小,但是成绩好的GP们都站出来,中国的LP群体需要更多了解你们的存在!


好了,广告做的有点长。以下是正文,说明有一个真实的业绩基准做参考,对于人民币LP做好投基金的决策,有多么多么的重要。


人民币LP面临的难题


在LP的江湖中,普遍流传着的一个传说:中国LP是最硬核的。


同样是在中国做股权基金的筛选和投资,从2011年~2018年,美元LP在中国头部50的美元基金中,只要还投的进去其中几家,然后持续出资,然后再花些时间,筛选从头部50美元基金中出走的一些新的美元基金(只要他们募集的起来),那这个组合背后的美元LP,大概率是回报还不错的。


所以我们看身边的头部美元基金,IR的团队都很小(甚至1个~2个合伙人兼职就够了),LP数量不多,大多也是机构LP,钱多不事儿。


每个基金都是20个~30个左右的LP重复出资,海外LP们也都只需要看看季度报告,每年飞1次~2次中国来开开年会,喝点白酒……如果GP还能给LP几个跟投机会,那LP们就已经感激涕零了。


然而,人民币LP面对的环境,就比较险恶了,首先是市场分散度要高很多,GP之间由于高度同质化的策略;


再是VC中后期对于海外退出通道的依赖,估值体系的不同,导致该阶段中人民币基金相对缺席,因此人民币LP筛选基金,做投资组合的难度大大增加:


2011年~2018年 中国区TOP50美元和人民币GP投资数量集中度(美元是人民币的1.9倍)


2011年~2018年中国区TOP50 美元和人民币GP投资金额集中度(美元是人民币的1.3倍)


2011年~2018年中国区TOP50 美元和人民币GP退出金额集中度(美元是人民币的2.7倍)


人民币股权LP面临的退出困局


截至2019年11月底,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信息,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备案GP数量总和已超过1.4万家,产品数量3.6万只,产品合计规模达9.7万亿元。2011年~2018年这7年间募集的基金,数量为1.4万只,累计规模为4.3万亿元,数量占比39%,金额占比45%。


同样在这7年中,人民币基金对外投资总额为3.1万亿元,退出金额为1.4万亿元,但是这中间,不到9千亿元是2011年以后的基金投的项目对应的退出,所以按照人民币普遍的7年存续期来推测,2011年以后入场的人民币LP,目前总体退出率乐观估计约20%。


中国绝大部分的机构LP,以及60%以上个人LP,是在2011年以后才进入股权投资市场的,还没有经历过一次以上的完整基金退出回本周期,因此目前最关心的三个灵魂问题分别是:


第一、过去10年我投的这些股权基金和项目,到底什么时候能退出?怎么退出?


第二、GP募集的时候,过往回报看起来都很牛X,但是我投的这一期,到底能有多少收益?


第三、如果我还打算继续投股权的话,以后该怎么更好的做基金和项目的筛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11年~2018年,人民币基金的总体投资和退出情况。人民币基金的投资金额,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放水以来,几乎没有哪一年是低于美元基金的,毕竟咱不是一个差钱的国家。


2011年~2018年中国区人民币和美元基金投资额(人民币是美元的1.94倍)


从退出角度来看,虽然美元基金由于起步比较早,从1998年到2010年已经有过一波完整的投资和退出周期,洗牌完成后,筹码开始集中到头部基金,没有像人民币基金市场目前这样很长的长尾,所以总体退出能力表现是要好一些,但是也没有好的很夸张。


2011年~2018年中国区人民币和美元基金退出金额(人民币是美元的1.82倍)


2011年~2018年中国区人民币基金投资和退出金额(退出金额 / 投资金额 = 43%)


2011年~2018年中国区美元基金投资和退出金额(退出金额 / 投资金额 = 45%)


再细看中国区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的退出方式上的差异:中资企业海外IPO存在比较明显的大小年。


国内由于IPO管控原因,过去几年境内IPO退出金额还是相对稳定和偏低的,总体来说,美元基金占据了海外IPO退出通道优势,虽然过去8年投资金额只有人民币的一半,但IPO退出金额几乎一样。


2011年~2018年中国区人民币和美元基金IPO退出金额(人民币 / 美元 = 1倍)


人民币基金大多投资于成长期有利润的企业,而国内并购买家(上市公司为主),对于并购标的的净利润还是比较看重的。


并且,很多人民币基金的从业人员来自于财务和券商背景,对于上市公司买家的诉求,监管流程环境也相对熟悉,所以人民币基金所投资的项目,并购退出的金额是美元基金同期的5倍左右。


2011年~2018年中国区人民币和美元基金并购退出金额(人民币 / 美元 = 5倍)


从退出角度宏观的来看,人民币基金并非全都不能打。但是因为2010年~2017年间,人民币募集的门槛实在放的太低,大量没有退出业绩,也缺乏管理经验的团队,也都成功募集了几个亿的基金。所以退出水平在GP之间的差距会非常大,而且会非常的分散。


而有品牌,有业绩的基金,大多也经不住做大管理费规模的诱惑,导致管理规模扩大速度远远超过自身团队,投资策略的容量。同一个头部GP的不同基金之间,收益的方差也会比较大。


在管理费就可以让很多GP高层退休养老的情况下,扩充几十人的募资团队,各地找政府基金配资做平行基金,多赞助些活动打打品牌排名,多和募资渠道勾兑,成为了GP领导主要关心的事情。退出?LP回款?基本是靠天吃饭的。



到了今年这种募集不到新钱的环境,不论是GP还是LP,都开始深切感悟到,“投股权,没有比退出更重要的事情了。”


从退出通道上看,过去5年间,每年境内外IPO退出事件也就100个~200个,并购退出事件300个~500个。GP只要是有IPO或者并购退出(哪怕浮亏没赚钱),都会满世界发朋友圈,所以退出事件的数量是比较好统计的。


但是把过去10年的并购,IPO事件全都算一遍的话,你会发现有过1次以上成功退出业绩的基金,不到3000只。而且1次可能只是运气,而且一般是不足以让基金回本的。5次以上才能算有足够的退出经验。那很可惜,满足这个条件的GP,不到500家。


为什么不该拿到钱的GP,都拿到了钱?


那么剩下这1万多个基金,他们是怎么募集到钱的呢?当时LP看到的PPT上面,可没有哪个基金敢说:“我们并没有成功退出业绩,请给我钱试试手气!”那些六位数股票代码,动不动5倍,10倍,20倍的历史退出业绩,都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我投的基金,GP说账面3倍,但我要找人按照1.5倍卖掉,也没有人要呢?


这个事情呢,和明星的身高体重一样,普遍存在较大的水分… 而且一旦有人公开吹牛了,那其他人和他站到一块,不得不集体吹牛啊,否则还怎么愉快的在每年的各种排行榜年会上愉快的一起玩耍呢?


以下是股权基金业绩夸大十三式:


坚决只说毛收益 (Gross Return),不说净收益 (Net Return)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收益最高的算法,肯定是:(投资项目的账面+现金退出) / 投资项目金额,因为分母少了每年 2% x (5到7年的管理费)


次高的收益算法是:(投资项目的账面+现金退出)/ 基金募集金额,没有扣除 20%的CARRY,也没有扣掉 20%~30%的税收,对LP来说,和实际到手的钱来说,还不是一回事


我们和10家以上机构LP咨询了一下,在TA们从业生涯中,听到人民币基金在募资第一次见面时候说自己基金净收益而不是毛收益的,掰手指数得出来:要么就是美元大基金团队第一次募集人民币,要么就是真的赚过CARRY,交过税,然后给LP到手的收益也还不错。如果遇到第一次约会说我REALIZED NET IRR 超过30%的GP, 并且尽调属实,就嫁了吧。


坚决只说账面倍数,不说现金回报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对于第一个基金存续不到5年的新GP呢,现金回报都低的不好意思说。但是如果投资生涯都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基金的现金退出,至少给LP回本的体验,这样的GP在我们看来等于还没完全毕业,是不应该着急出来募资的。


(虽然有少数的基金最后做的还行,但真的赌性比较大,要做组合才行)



坚决只说单个项目退出倍数,不提整个基金倍数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在人民币基金的募集材料中,90%以上都是这种画风,你又不披露说这几个项目投了多少金额,占你整个基金多少比例,我怎么算得出你整个基金的业绩啊!很多GP会说这是出于信息保密,怕 LP一转手就发给其他 GP,那你好歹用个DATA ROOM加密一下文件啊。



用上市后最高股价,而不是实际股价计算退出业绩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这个在大部分Pre-IPO基金,和少数VC基金(包括头部!)都有发现,很多LP都是比较懒得动手的,招股书里面查一查投资主体,看到确实你有这个IPO退出,就算验证过业绩了。只能说TOO YOUNG TOO SIMPLE。老鸟机构LP一般都是要抽查股票账号,或者大宗减持的水单,来验证价格的。GP这个时候一般会找一个投后的人过来骂一顿,说他没有更新这个数据… 当然,个人LP如果投的钱不够多,GP是不会给你看这个的。



用项目总估值增长,而不是稀释后股份增值计算账面倍数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用一个模拟案例来解释把,以下案例中,基金可能对外宣传,说Pre-A轮时候他们按照5000万估值,投资了1000万,占股20%,那么N年以后,项目确实也IPO了,估值30亿,那么对外宣传说赚了60倍,没毛病?


每轮融资稀释一算的话,实际收益可能在23倍了,这就是为什么税务局看看创投新闻,觉得GP都很赚钱,要增加税收的原因,当年确实也是有很多个人LP不明不白就以为基金都能赚10来倍呢。


而且这个基金如果5亿规模,那也还得看看其他项目情况,如果50亿规模呢?

 

万元


估值


基金持股%


本轮稀释%


持股估值


Pre-A轮


5,000


20.00%



1,000


A轮


10,000


16.00%


20.00%


1,600


B轮


50,000


12.80%


20.00%


6,400


C轮


200,000


10.24%


20.00%


20,480


IPO


300,000


7.68%


25.00%


23,040


倍数


60.00x




23.04x




夸大成功的项目投资金额,退出金额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对于团队在老东家的个人业绩,大部分新组合的GP会表示由于保密或其他原因,无法提供当时成功案例的原始投资和退出协议,现金打款凭证,这个时候就比较考研机构LP的人脉,基金数据积累和尽调深度了。


但是一般来讲,每个阶段的投资金额,以及当时基金的总规模,是可以大概推算出单个项目投资的上限的,我们有见过通过这个方式反向推算,发现有的成功项目金额不合理。




几年没有融资的项目,还按最后融资的高估值算账面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这个在天使,早期VC类型的基金可以说非常普遍了。尤其是2016年前的早期项目,当时因为早期投资泡沫很大,2年~3年时间,天使轮到A,B轮估值翻10倍以上的项目还是挺多的,但是如果还没退出1毛钱的话,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功业绩。


我们见过非常多这样的募集PPT,上面有些项目估值倍数看着挺唬人的,但是有些APP,O2O服务,网站,公司电话都已经打不通了,有些明显是要靠融资支撑的业务,1年以上没有后轮,严格来说就要做减值或者清算了。但是很少有GP会这么做,而且有大牌GP吵吵着说,“我们这个都是四大审计过的估值方法!”


只能说这年头赚点审计费也都不容易,谁愿意得罪甲方。


业绩已严重下滑的项目,不计提账面损失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和之前一条性质差不多,只是更多发于成长期基金。业绩都下滑了,想要并购退出,或者在后轮融资中转让,这个难度是逆天大的。要么业绩反转,要么只能回购或者清算,这时候股权已经变成不良资产处置了,能拿回来多少钱是多少。可惜的是大部分成长期GP其实并没有过硬的扭转企业基本面,或者回购执行的经验。


只披露做的好的项目/基金,不披露失败的,投资年份有空缺,退出都是N年前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如果你看到一个基金所列举的成功退出业绩,都是5年~10年以前的,尤其是最近3年~5年都没有持续的成功退出,那么你可能是投了一个曾经很辉煌,但日渐走下坡路的GP。


这种类型的GP其实从数量来看也挺多的,毕竟10年前投的项目,当时竞争不激烈,入行早点,呆过头部机构的,参与到成功退出的项目,概率会大一些。但是就好比你面试一个来应聘的高管,说他高考成绩如何如何,是不是有点怪怪的…


话说,最近3年~5年你一个成功案例都没有提到,都投啥了呢?


管理规模很大的GP,在各地政府面前都比较受欢迎,一不小心就做了N多个伞形,平行基金,然后各地也都是普遍有反投当地比例要求的,有的地方还限制行业,限制投资阶段,还要求当地有团队… 这些平行基金一般业绩是不太会好的... 


(不要问我为啥,脑补一下西部地区X亿规模的人工智能VC基金,辣眼睛!)


于是,很多GP都只披露所谓旗舰基金,或者发达省份基金的业绩~


将团队过往从业的基金中别人的成功业绩算自己的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某个成功退出项目,或者某个著名独角兽项目,在某一个基金,某一轮次,虽然投决会的合伙人都算投票讨论参与了,但通常只有1个项目负责人(可能是某个合伙人,也可能是MD,VC甚至更低层级),第一个发现这个机会(B轮以后的,FA推荐的,个人认知价值稍微低一些),并且带领团队负责整个项目的尽调,内部发起和推动投决,并参与投后管理。


很不幸的是,我们看到通常会有3个~5个该基金出来,独立或者到其他基金的人,都会号称自己才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咦,这似乎很大程度解释了为什么会有10000多个没有业绩的基金,也都有了号称的业绩。对于非资深LP来说,也很难从当时被投企业,或者老东家那边打听出来,到底谁对这个项目恭喜最大呢?(不是每个老东家都会给离职员工+潜在竞争对手做背书)



将团队做投行业务的业绩说成是投资业绩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当你看到一个GP高管,都是一批老券商,做个新基金,然后一堆6位数代码,那么你小心了。尤其是当他们说自己还打算投新经济,早期项目的时候。



找一些兼职顾问站台,算成自己基金业绩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有的基金团全职团队可能没几个,但是人脉关系杠杠的,顾问团队里面又是NEIL,又是HUGO;募集材料里面和JACK,PONY谈笑风生的照片放在显著位置,还有陪着国家领导人出访之类的。


非常好,您的气质做GP可惜了,P2P公司应聘在楼上,派出所在楼下,走好了您讷~


意识流,纯靠 PPT + 口头忽悠


常见程度:


无耻程度:


募集的基金见的多了,总会碰到几个特别奇葩的。比如在PPT里面说自己凭一己之力,同时投资过BAT的。听说中国有1亿的精神病患者?



现在我们已经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民币基金的LP,对于自己过去10年投资的基金,最终的回报率是不会HAPPY的,因为很多这些基金的存在,除了让少量头部基金显得额外牛X以外,或者解决了很多社会就业,地方税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外,并没有为出资的LP带来回报,甚至可能会亏损。


那么现在尝试一下回答LP的三大灵魂拷问:


第一、过去10年我投的这些股权基金和项目,到底什么时候能退出?怎么退出?


首先,这个事情尽量让GP项目负责人直接回答,中间隔的渠道越多,越容易得不到真实情况。在大的机构LP内部是这样,在三方和理财师渠道也是这样。或者通过股权问问,找一些机构LP专家帮你做个诊断。


让GP给你一个最坏情况的估算,安慰的话说多了,GP也会累。不如早点大家都调整心态,开始进入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把还有回购实力的项目,先去执行了。资产有价值的项目,早点去清算了,拖得越久,残值越小。


就像买的股票不可能全都赚钱,投股权基金,投坏了也是要交学费,心态不好的就暂时离场,有做长期配置考虑的,不要离开牌桌,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筛选能力。


第二、GP募集的时候,过往回报看起来都很牛X,但是我投的这一期,到底能有多少收益?


如果你回头找一下2007年的中国VC,PE排行榜,你会发现当时TOP50的VC基金,到2018年还活跃在市场的还剩下22家,而PE的TOP30就更惨了,只剩下4家,留存率13%。


其实不仅在中国,全世界的LP,都发现股权基金的筛选是越来越难了。从全行业来看,股权基金业绩的连续性都在不断降低。


20年多前的连续2期股权基金都是最佳25%的概率高达75%,而最佳25%突然下一期变成最差25%的概率为0。而到了最近几年,最佳25%的下一期还是最佳25%,或者最佳25%的下一期变成最差25%,概率都已经接近1/4,趋近于随机分布了。


股权基金连续两期业绩分布概率


所以看GP过往业绩,和过往业绩支撑起来的品牌,对于大资金LP来说,虽然是更安全的一种配置方式,但也不是绝对安全,尤其是在平行基金,贴牌基金,合资基金,外包基金满天飞的情况下,很多金字招牌,有被过度膨胀的管理费欲望透支的嫌疑,大牌GP可能会有些基金表现很好,但不一定是你投的那一只。


LP必须紧盯自己所投资基金的实际操盘手,提高沟通频率,更多的深入了解已投项目的投后情况,督促GP做好更高频率的投后汇报,以及退出风险管理。大牌基金和项目,毕竟在二手份额市场的流动性相对高一些,LP如果有流动性需求,或者评估下来某个基金的表现可能不如想象的好,估值合理打折情况下,有可能转让给有组合配置需求的机构买家,提前实现退出。


第三、如果我还打算继续投股权的话,以后该怎么做好基金和项目的筛选?


首先,不论机构还是个人LP,国资还是民营LP,都必须清醒认识到股权的大部分策略周期,就应该是10年~12年,7年期的基金,都是为了降低募资难度,大部分项目在7年时候可能是无法全身而退的,与其7年后相互扯皮,不如一开始就达成一致预期。目前头部LP和头部GP已经基本再往这个方向发展了。


其次,股权基金的收益,取决于管理人的能力,运气,行业周期时点,退出时候二级市场行情,科技发展周期等等多重不可控的因素,人民币股权基金的税后费后的净收益,在10%~20%之间都是正常的,这也是理性的LP应该去接受的目标,而且参与股权投资时间越长,投资的管理人类型组合相对分散,越容易获得稳定的业绩。GP和销售渠道机构,也都应该形成行业自律,不再夸大宣传股权基金的真实业绩。


在此基础上,LP如果通过管理人优选,二手份额投资,项目直投等进阶股权策略,还可能创造5%左右更高的年化收益率。未来10年的大环境下,国内的资产总体收益率预计仍将保持下滑趋势,各类机构对于优质股权资产的增量需求仍将保持非常旺盛的增速。


完善GP的业绩评价基准,让越多的LP能够学会辨识GP的靠谱程度,将不创造价值的GP尽快出清,让更多资金配置给能创造价值的新老GP团队,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


对整个行业而言,只有让更多LP从股权投资中获得真实收益,才能促进LP的重复再投资率,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了解基金的真实业绩,是挑选股权基金管理人非常关键的第一步,下次我们再来讲讲,除了业绩以外,机构LP们还会从哪些维度,来做股权基金的投资决策。


股权问问希望最近几年现金回流好的GP主动来报道,机构LP希望更多了解他们。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股权问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