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2-20 08:49
国产电影的片头logo,为什么那么丑又那么多?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原标题:《大连Logo全靠抄,国产片Logo多成灾,国产设计为啥不争气?| 徐元专栏》,作者:徐元,题图来自:电影《最佳损友》


大连城市Logo的抄袭丑闻火遍了朋友圈。


正在热映的某国产犯罪片虽然口碑不错,但片头一连串粗陋的出品企业Logo,也让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


中国的视觉设计,总是提醒我们仍然是个欠发达的、不够文明的所在。


国产电影的片头logo为什么那么丑又那么多?



可能,这不仅是我,也是每一个观众的疑惑:为什么我们的国产电影,要在片头堆那么多的出品公司logo?


而且,要命了,它们还都那么难看?


是的,既多又丑,既丑又多。


比如,那部据说“完美融合了东西方古典美”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掐着表数了数,从永远艺高人胆大的红配绿的“龙标”开始,其后隆重而踊跃地飞出了9家公司的厂标——1阿里影业 2儒意影业 3光线影业 4万达影业 5悦凯影视 6润金文化 7华夏电影 8淘票票 9青春光线——一共用掉了1分38秒,这期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忍”。



龙标之后,大银幕上总会出现众多电影公司的logo,观众们需要等很久才能看到正片。


基本上,国产电影的厂标们,都毫不遮掩地散发着奢华、艳丽、加料加量、愣头愣脑的土豪金美学。在一段段一惊一乍的旋律中,它们一会儿简体黑体,一会儿繁体隶书,粗犷霸蛮地连缀起来,更彰显了某种谁跟谁都不挨着、爱咋咋地的草莽气概。


再加上随后一屏又一屏弹出的大把大把的出品人、联合出品人、总策划、总监制、总制片人……这些操作系统自带的宋体或黑体构成的名字、特别是该字体同时显示的毫无美感可言的英文职务及英文姓名,就愈发直观地揭示出,中国电影为什么如此的傻大憨粗、如此的乱七八糟。


毫不意外,中国的电影厂标里,齿轮、银河、孩子、山峰、河流、蓝天白云出现的频次相当高(它们还时常组队出现)。因为,我们也总在好莱坞电影的片头里看到它们。


当然,比起这个行业里常见的那些蹩脚而偷懒的海报抄袭,电影厂标的设计,已经算极有节操了,起码都是花了大价钱、一帧一帧、一秒一秒制作的。



派拉蒙公司的logo几经变化,仍保持一致审美。


然而,这些厂标动画里,好创意、好美术,哪怕是好字体,都实在是凤毛麟角。真相很残酷,这种规规矩矩的创意上、品位上、智识上的贫瘠,甚至比赤裸裸的剽窃更叫人沮丧。因为,后者总可以被解释成个案,是害群之马在不守规矩。可是,前者体现的“平庸之恶”,代表着一群人、一个行业的常态。


那就是没创意、没审美的生产者,其产品当然也就没创意、没审美。


这是中国电影厂标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的现实。


中国电影公司的厂标设计,不但邯郸学步,还总在朝令夕改。比如,今年的厂标还是宝船傲游云海间呢,明年就成全新的一款露滴荷叶开了——这每一段动画的寓意、所指,到底是什么呢?不要说观众get不到,局中人大多也不明所以。


然而,厂标即商标,是企业的脸面,攸关生死。好莱坞公司也不时修改厂标,但通常只是升级微调,比如哥伦比亚的女神擎火(或米高梅的雄狮怒吼),模特换过,可行头、造型、腔调几十年不变,这体现的,才真正是“企业文化”。而且,在这些著名的片头标识后面,我们通常最多只能看到一二家联合出品企业的logo,至于其他的投资方,待遇只能是上字幕。


毫无设计感的还有艺术盛会X京国际电影节的宣传海报——西兰花女神图。


于是,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国产电影片头的厂标总是成群结队没完没了?无他,两个原因:1. 没规矩。2. 不认真。


好莱坞大制片厂是标准的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理性优先,既看重产品也看重品牌,各种规矩规则都是为了保障相关方的利润最大化。厂标亮得少而精,当然是六大(从前的八大)制片厂成为行业垄断级玩家之后,同业制订的一种游戏规则。凡参与者,必须遵守。


而中国的商业电影业刚刚成型,制度设计一塌糊涂。厂标越多,说明投资者越多,可是,分散风险、有肉大家一起吃的思维背后,其实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或许如此保全了产品(影片),但也耽误了品牌(企业)


至于老板间的酒肉义气、台面下的小动作等等,这些非经济、坏规矩的做法,更是屡见不鲜。不管大公司、小公司,都在炒短线挣快钱,哪顾得上什么愿景和操守,谁在乎能不能做成百年大业?最终,暴发户的骄奢与虚荣,在电影片头被安放、被装裱。


最终,把电影片头弄得像街边的电线杠子一样花花绿绿(其实,片尾部分更甚),也就成了当下中国的一景。



乱象不止存在于影视圈,堂堂市政府主持的《首届大连文化创意和旅游纪念品大赛》头奖作品中的几乎每一个组成元素都是拿来主义。有关部门敢用这么明目张胆抄袭的作品,也体现了1. 没规矩;2. 不认真。


打秧鸡(1874)[美]托马斯·埃金斯(1844年~1916年)绘


上面这幅油画名为《打秧鸡》,绘制于1874年。前些年,国博主办了一次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精品展。在那里,我看到了它的原作——一瞬间,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电影总是追不上别人。


《打秧鸡》分明就是电影里的一帧,其构图、配色、明暗、距离,全都能让你马上想起大卫·里恩、泰伦斯·马利克……或者韦斯·安德森。它的尺寸是33 x 76.4厘米,正好就是2.35:1的宽银幕比例。而差不多要到这幅画诞生80年之后,宽银幕才告问世——不过,现在你也知道了,不管是4:3,或者16:9,还是2.35:1,万变不离其宗,它们全都根植于西方的美术道统之中。


是的,电影的源头,戏剧、绘画、音乐、文学都是西式的。说起来,电影的历史不过百年,但背后却有着上千年的希腊-罗马文明基因做底。



国内著名设计师黄海的海报设计广受赞誉,可惜像这样艺术性和趣味性兼备,又能很好契合电影主题的海报少之又少。


我们呢?剪掉辫子也才一百年的光景,脱掉长衫和裹脚布的时间就更短了。而拍电影,根本也是一桩“洋务”,所以,无可奈何,“干这个,我们不专业”。而比起有表演有故事的电影正片,电影公司的厂标设计更是纯粹而抽象的视觉艺术,于是我们会愈发地不专业。


推而广之地看,无论是绘画雕塑建筑这些高级的艺术,还是影视动漫游戏这些通俗的玩闹,又或者是汽车电脑球鞋这些制造工业,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我们始终只能做一个勤勉而踉跄的跟跑者,不停借鉴、仿制(或者说抄袭、山寨)只懂制造而不会创造。


而且,更每每在一次次的潮流更迭中乱了分寸,进两步退三步,怎么也攒不下经验和教训,于是一代代地出洋相,一代代地交学费。


更何况,我们同胞中的不少人,至今还一身的义和团气息,到了2017年,都要出于“民族的自觉和自重”,去“抵制电影敦刻尔克”。


所以,说到底,那些蹩脚的、三观奇葩的影片,以及它们的片头那些红配绿美学、五毛钱特效的厂标,其实也都是这个国度、这个时代的一份份脚注。


对此,你唯一能做的,还是“忍”。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徐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