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8-08 07:32

“与长辈同住的婚姻”是不幸的开端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作者:唐斯琪,责编:陈天莹,编辑:甄卓,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与长辈同住的婚姻既有挑战也有潜在的益处。

• 🏡 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联结和孝道

• 📊 研究显示与父母同住能提升婚姻满意度

• ✍️ 签订“同居契约”有助于确立清晰界限

```

“我真的能接受婚后和他父母共处一室的生活么?!”


这绝对是近十年来,最最让小丽头疼和纠结的问题了。


在没曾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她是那么地憧憬婚姻,憧憬着和眼前这个男孩在圣洁的典礼与众人的注视下,许下“白首不相离”的承诺,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在爱情催发的荷尔蒙影响下,她曾坚定地认为“只要和他在一起,我什么都愿意!”


可真到了谈婚论嫁这一步,小丽却因为男友家父母开出的条件“想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享天伦之乐”退缩了。她憧憬的美好婚姻里可不曾有公公婆婆的身影,甚至想到就觉得恐惧;但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放弃携手多年的感情,又好像很可惜与不值得……


在现实中,像小丽这样纠结于“婚后是否和公婆同居”的女性不在少数,也有很多新婚夫妇由于新房装修或带娃问题,不得不与自己或者对方的父母共同挤在一个屋檐下好几年。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女方婚后离开自己家,“外嫁”到婆家,同男方大家庭中的所有长辈同住,似乎也是一件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传统婚嫁习俗。


(热播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婆媳矛盾爆发的画面截图)


在网上搜索栏中搜索相关话题,显示的词条居然惊人地指向一致——和长辈们同住的婚姻,好像真的很痛苦!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多新婚夫妇秉持着“宁愿花高价租房或找保姆带娃,也绝不和家里长辈同住”的理念,选择了婚后过自己的小日子,从源头掐断了婆媳矛盾、父母插手过多等问题的导火索。


(某社交平台搜索页截图)


那么,婚后和长辈们同住真的有像网上描述的那么痛苦么?本期推文将从研究视角去客观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与长辈同住”这样的风俗能够延续?


既然同居生活这么痛苦,为什么这样的风俗还能得到延续呢?从宏观文化背景出发,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大家庭的联结与子女“尽孝道”的义务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郭巨埋儿”到“卧冰求鲤”都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宣扬“孝道”的历史故事。


婚后与长辈同住被视为尊重和赡养父母的体现,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责任。


同时,大家庭的结构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增加了相互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也增强了整个家庭的社会资本。


此外,家庭结构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家庭中不同的经济结构,比如:女性在家庭中的劳动投入、家务的分配、对待性别角色的不同态度等等。


当这个经济结构能够有效支撑家庭系统良好运转时,人们自然就会期待家人之间能够有更多紧密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团结一致,同甘共苦”,而诸如“为家人奉献”“给家庭承诺”等传统家庭观念在这个系统中会得到不断地加强(Fernandez & Fogli, 2006)


什么?!与长辈同居可以促进婚姻满意度?


与大众对该现象所持有的固有消极态度不同的是,一位学者在台湾社会变迁调查(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数据库中发现,婚后与父母同住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尤其是对于与自己的父母同住的那一方(Chang, 2013)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种强家庭纽带所带来的正向影响也往往发生在父系家庭系统中的男性角色上。


文章还指出,在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男方的父亲(公公)是能够为跨代际家庭提供更多支持的,尤其对于那些面临工作与养育小孩压力的24~25岁新婚夫妇而言。因为在父系家庭结构下,父子关系通常更加牢固。所以男方在遇到各种家庭问题时,也更可能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有用的建议。


和父母同居,正在成为全球趋势


不止中国人长大后会有同父母一起住的传统习惯,现如今全世界的成年人也越来越倾向于和父母同住。比如:


有调查数据显示,85%的意大利人在18~35岁期间都会与父母同住。Ta们(尤其是男性)往往会承担更少的家务劳动,而这部分家务劳动则会转移给其父母(尤其是母亲)承担。结果还显示,成年后男性与父母同居的幸福感显著大于相同背景下的女性(Mencarini et al., 2010)


此外,另一项研究在1998~2018年间针对小于65岁与大于65岁的白人父母、黑人父母与西班牙人父母与成人子女同居现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相比于白人父母而言,黑人父母与西班牙人父母更倾向于与成年子女同居,而调查者年龄越大,这个效应就越明显。他们表示,与子女同居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Caputo & Cagney., 2023)


以上看来,不仅仅是成人子女在初期可以通过与父母同居减少家务劳动,获得“扶持基金”,父母在年老后也会通过与子女同居的方式,获得更稳定的生活质量与经济支持。


但父母与成年子女同住也不总是好事。 这项研究同样发现,与成人子女同居的白人父母有更高的抑郁风险。


真诚发问:婚后与长辈同居该如何和平相处且界限清晰呢?


答:那不如试试和他们签“同居契约”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居契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行为契约。行为契约是一种目标设定和行为修正的方法,涉及两方或多方之间概述具体期望行为的书面协议(Bowman-Perrott et al., 2015)


Wellsch等学者(2024)对现有学术数据库以及社会上流行的自助教育资源中发现的年轻人和父母同居的“契约样本”,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QCA)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若“同居契约”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则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可以更好地适应同居环境,提升共同生活的质量:


(1)明确责任与权利:责任是契约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围绕着满足家庭的物质需求展开,包括家务劳动的分工(如:清洁和烹饪)和财务责任(如:水电费和租金)、每个人可使用的家庭空间等。而一些经常提到的权利有: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自己做决定的权利等。


(2)时间安排表:通过指定家庭中某些预期事件的发生顺序与频率、契约开始与结束时间,以及双方就契约重新谈判的时间,从而建立家庭功能的可预测性,进一步强化了上述的权利和责任,并明确地为成人子女走向更大的独立性提供了框架。


(3)法律模式:契约内容需要有如法律一般明确的条款和结构,从而表明各方都理解并遵守条约,增加这份契约的约束力。最后,别忘了签上双方的姓名和日期呀~


(4)明确的奖惩措施:比较常见的惩罚措施包括:驱逐出家、禁止使用汽车、分配额外的家务劳动、支付房子租金等;比较常见的奖励措施有:金钱奖励、减少家务劳动等。


(5)合理化的评论:父母需要经常肯定成年子女行为方式的合理性,把他们看作是拥有独立成年人。


(6)尊重个人空间:在同住的环境中,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间和时间。无论是父母还是年轻人,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以保持心理健康。


总体而言,契约需要侧重于明确特定角色的权利和责任,并将年轻人定位为等级制家庭系统中的社会化主体。


所以,当面对婚后与长辈同居的挑战时,不妨考虑共同签署一份“同居契约”。这份契约不仅是纸面上的约定,更是一种增进家庭关系的智慧结晶。通过设定清晰的期望和边界,我们就像在婚姻生活中安装了一个家庭“导航系统”,让大家避免掉进琐碎争吵的“坑”。


写在最后


无论是婚后与父母同居还是分开住,最重要的是以爱与尊重为基础去沟通,这样的家庭关系才会像酿酒一样,越久越醇,越久越香。


正如哲学家说过的,“家是心灵的港湾”,而这个港湾,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必定风平浪静,温馨如初。


参考文献

Bowman-Perrott, L., Burke, M. D., de Marin, S., Zhang, N., & Davis, H. (2015). A meta-analysis of single-case research on behavior contracts: Effects on behavioral and academic outcomes among children and youth. Behavior Modification, 39(2), 247–269

Caputo, J., & Cagney, K. A. (2023). Under different roofs? Coresidence with adult children and parents' mental health across race and ethnicity over two decades. Demography, 60(2), 461-492.

Chang, W. C. (2013). Family ties, living arrangement,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4, 215-233.

Ferna´ndez, R., & Fogli, A. (2006). Fertility: The role of culture and family experienc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4(2–3), 552–561

Mencarini, L., Pailhé, A., Solaz, A., & Tanturri, M. L. (2010). Two generations at home: the time cost of young adults living with their parents in France and Italy. Collegio Carlo Alberto (Working Papers Series.

Wellsch, J., Gelech, J., & Mazurik, K. (2024). Sign here: Coresidence contracts for parents and young adults who live together. Family Relations, 73(3), 1625-164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作者:唐斯琪,责编:陈天莹,编辑:甄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