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作者:任晓宁,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周六早上9点,周肖从被窝里爬出来,拿起手机打开《崩坏·星穹铁道》,边吃早饭边做任务。吃完后,她继续玩游戏,每天平均玩8个多小时。
周肖是河北一所县级中学的高中生,今年16岁,她的学习成绩排在年级中上游,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在几乎每个周末、节假日以及考试结束后的日子,她都在游戏世界里度过。
聊到游戏时长时,周肖看了一眼坐在她对面的《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下称《报告》)调研人、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实习生佟毕铖。17岁的佟毕铖立刻理解了她的意思,对她说:“在接受调研的人中,你不是玩游戏时间最长的。”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每周五、六、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每晚8点到9点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但周肖的游戏时长,明显超过规定的要求。
周肖并不是个例。《报告》显示,在调研的县城(包括农村),每周五、六、日和法定节假日,每天玩游戏时长超过1小时的未成年人占比超过80%。虽然政策要求未成年人实名认证,但77%以上的未成年人会使用他人信息登录游戏。这是今年6月至7月,佟毕铖在河北、贵州、江西、安徽、陕西、山东6个省的8个县城,调研1108名未成年人后得出的结论。为了保证数据真实性,他与未成年人面对面沟通,不允许老师、家长旁听。
这些数据意味着,已经实施3年的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在部分地区接近失效。
失效的认证
周肖玩的《崩坏·星穹铁道》是一款二次元游戏,她每天还会玩《明日方舟》《原神》。这些游戏都有实名认证系统,首次登录系统时需要填身份证号。如果使用未成年人账号在政策规定时间之外登录,系统会提示无法登录。
周肖不受游戏系统的时间限制,因为她没有使用自己的信息登录,而是使用了父亲的身份信息。
这是周肖自初中起就使用的策略。她家在河北农村,父亲和奶奶都不识字,看不懂她在用手机做什么。起初她在系统中填入自己的身份证号,但发现游戏被平台限制使用时长。于是她背下了父亲的身份证号,每次登录新游戏,都填父亲信息,之后不再受限制。
根据不同的实名认证方式,可以把游戏分为三类。一类是腾讯、网易旗下游戏,实名认证严格,用户用身份证号登录后,被系统判定为有未成年人嫌疑的,需要刷脸识别;另一类是其他大多数游戏公司的游戏,用户只需要填入身份证号就可以登录,不需要刷脸;第三类是海外平台的游戏,不用实名认证,未成年人也可以全天候无限制地玩。
《报告》显示,56.6%的县域未成年人会使用父母信息认证游戏,12.8%的未成年使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信息认证,5.7%的未成年使用其他亲属信息认证,还有1.4%的人使用淘宝代认证。
一位周末及节假日每天游戏时间超过12小时的贵州初中生在访谈中说,他会在手机中提前输入父母的姓名和身份证号,需要刷脸的时候再和父母说,“有份学习上的问卷需要你们刷一下脸”,这样父母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刷了脸。
佟毕铖在访谈中发现,这是大部分未成年人都会采用的策略。父母对学校的要求往往会无条件支持,这就导致未成年人打着学校的名义“坑蒙拐骗”。
还有一些未成年人的实名认证,来自哥哥、姐姐或家中年龄相仿的亲戚,这些亲戚本身也玩游戏,愿意帮助自己的玩伴进行实名认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起草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苑宁宁告诉经济观察报,实名认证是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的第一道关卡,如果实名认证失效,后面的其他保护政策将没有意义。他认为,《报告》数据说明,现有政策和网络平台在未成年人实名认证的实施上仍有不足。
挡不住的游戏
17岁的佟毕铖是一个未成年人,他也喜欢玩游戏。此次他做调研的出发点之一是,他和妈妈总会因为游戏发生争执。妈妈认为游戏应该完全被取缔,但他不认同,想通过对同龄人的调研,发出未成年人的声音。
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的未成年人都会玩游戏,和他预想的非常相似。
未成年人的休息时间并不多。周一至周五,周肖在学校住宿,除了吃饭和午休,剩下时间都在学习。周末回家后,她和家人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吃饭时各自刷短视频,吃完饭后她就沉浸在游戏世界里。
周肖的同学们看短视频的比较多,快手在他们同龄人中最流行,周肖也刷过一阵子。但短视频平台经常给她推送主播骂人的视频,她觉得这类内容很低劣。选择玩二次元游戏,是因为她喜欢角色和剧情。更重要的是,她玩游戏时能忘掉很多事,这是她难得的解压方式。
有的未成年人被家长管得很严,但他们仍能找到时间玩游戏。一位初中生在访谈中说,他白天基本不玩游戏,但会在晚上10点到凌晨3点之间,背着家长偷偷玩游戏。还有一名小学生在访谈中说,奶奶规定他每天只能玩1小时,但他会趁奶奶下地干活时,偷偷玩2小时~3小时的游戏。
在调研中,县域未成年人玩得最多的游戏是《王者荣耀》,占比65.2%;其余几款游戏分别是,《和平精英》《蛋仔派对》《我的世界》《欢乐钓鱼大师》。
县域男生和女生玩的游戏差异也较大,男生偏好《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游戏。男生玩游戏时主要追求装备及排名,他们看到新装备时非常激动,解锁游戏新成就时也很开心。女生则偏好《原神》等二次元游戏。
较量的双方
周肖和佟毕铖都在2000年之后出生,他们是伴随着游戏实名认证成长的一代人。
佟毕铖小学时就有了游戏实名认证系统,那时未成年人每天能玩1小时,他用自己的账号玩到了一个高级别段位。2021年8月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每周只能玩3小时,他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账号,用妈妈的信息注册新账号。
在逃避实名认证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不断和游戏公司斗智斗勇。
佟毕铖使用妈妈的信息玩游戏,曾经被《王者荣耀》系统识破过。2年时间里,《王者荣耀》系统弹出过5次,要求他再次刷脸认证。佟毕铖说,早期的游戏刷脸认证界面和其他刷脸认证界面相似,没有任何游戏提示词,很容易骗过妈妈。后来游戏刷脸认证界面加了一行字,提示家长不要帮未成年人刷脸,妈妈看到后就拒绝刷脸了。过了2周他找到了新办法,挡住那行字,妈妈又刷脸了。
对于未成年人逃避实名认证的现状,一位来自上市游戏公司的人士说,游戏公司并不希望未成年人玩游戏,因为从未成年人身上赚不到钱,反而会带来无尽的麻烦,“我们已经尽可能改进系统,但实名认证失效的责任,家长也应该承担”。
根据《报告》数据,每月为游戏付费30元以内的未成年人占比75%,未成年人的付费金额并不高。
游戏实名认证最早起源于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要求,用户应向游戏运营商提交实名身份信息。但当时游戏实名认证并不严格,用户用“孙悟空”“奥特曼”等姓名注册游戏,也能通过实名认证。直到2021年,《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发布后,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实名身份信息,方可进入游戏。
按照政策要求,用户提交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就能通过实名认证,于是一些未成年人使用家长信息登录游戏。
苑宁宁认为,当前游戏实名认证技术的精准度存在偏差,并且很多家长没有做好对自己身份证号的管理,这是导致实名认证失效的主要原因。
在目前政策对游戏公司实名认证的要求中,并不包括人脸识别。腾讯、网易上线人脸识别,属于两家大型游戏厂商给自己游戏的技术加码。苑宁宁说,如果所有游戏公司的全部游戏都上线人脸识别技术,提高识别精准度,有可能解决未成年人实名认证失效的问题。但是,人脸识别有隐私泄露风险,其适用范围有很大争议。
到了2024年,游戏公司仍在实名认证领域与未成年人进行“猫鼠游戏”。7月17日,腾讯游戏上线“暑期人脸巡航”及“防代过人脸巡查”,专门防止未成年人找家长代过人脸。有未成年人在社交平台上称,几乎每玩一局《王者荣耀》就会被要求刷一次脸。暑假期间,网易也加大人脸验证力度,一位未成年人在社交平台上说,《逆水寒》《光遇》《第五人格》都会在今年暑期出现人脸识别弹窗。
在游戏公司中,对未成年人防沉迷游戏投入力度最大的公司是腾讯。2017年,腾讯对旗下所有游戏产品中的未成年人账号每天限玩1小时~2小时。当时未成年人的反抗方式是租用身份证号,1个身份证号能注册上百个游戏账号。2020年,腾讯针对疑似未成年用户推出人脸识别,但未成年用家长身份证号登录,“骗”家长代刷脸来通过了认证。2021年,腾讯推出人脸识别全天筛查,当疑似未成年人充值游戏时,会有自动语音播报提醒家长。网易也有类似的对抗过程。2024年,网易旗下游戏《蛋仔派对》强制70岁以上用户登录游戏时进行人脸识别,防止未成年人冒用身份。
一位腾讯游戏的前员工说,人脸识别涉及的技术很复杂,每调用一次,就需要向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机构支付费用。在腾讯内部,负责游戏人脸识别的团队,与腾讯云、AI业务、支付业务等多个团队开展合作。
目前,建设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已经成为游戏公司的常态化工作。前述上市游戏公司人士说,该公司现在较少专门讨论未成年人保护,但这项工作在公司内部的权重仍然很高,因为这是一条生死线。
最近几年,游戏公司财报中公布的未成年人数量逐渐递减。腾讯游戏的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占比,从2020年的6.4%降到2021年的0.7%,2023年的该数据为0.4%。
但数据的另一面是,很多未成年人不使用自己的信息登录游戏,自然就不会被统计在内。
未成年人的想法
《报告》完成后,佟毕铖发现很多数据都在预料之中,比如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逃避实名认证的人数,以及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比例等。但有一个数据让他很意外。他问这些同龄人,在“玩游戏”与“和朋友一起玩(指进行玩网络游戏以外的其他娱乐)”之间,你会选择什么?93%的未成年人选择“和朋友一起玩”。
“我们并不是只愿意玩游戏,而是没有其他娱乐方式。”佟毕铖说。
佟毕铖在8个县城走访了13所学校,他专门去每所学校的操场、体育馆走了一圈,发现县城的学校和他的学校管理措施一样,放学后和周末时间,校门紧锁,不允许学生进入。
他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县城未成年人的线下娱乐方式是在大街上溜达。在县城走访时,他没有看到可以让未成年人运动或进行室外娱乐的场所。
一位12岁小学生的家长告诉经济观察报,她很希望学校能打开操场的大门,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有一次孩子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大声喊,不要跑,慢下来。她看到后很生气:“这是一节体育课,都不能让孩子跑步吗?”
她的孩子也喜欢玩游戏,之前曾瞒着她,用奶奶的身份证号玩游戏。今年暑假她给孩子报名游泳课后,发现孩子对游戏不再那么渴望了。
“小孩子精力都很旺盛,需要消耗掉。”上述家长认为,未成年人玩游戏的行为应该被管理,但也不能管得太严苛,她的孩子玩不到正规游戏时,会偷偷玩一些不需要实名认证的劣质小游戏,对身心更加不利。
调研过程中,佟毕铖与很多同龄人讨论,每周玩几个小时游戏,他们会愿意用自己的信息实名认证?50%以上的未成年人表示,如果每周能玩9个小时游戏,并且不要求他们只能在晚上8点至9点间才能玩,他们会愿意填入自己的身份证号。
还有未成年人告诉他,希望游戏公司给未成年人的实名认证账号提供一些奖励措施,比如在游戏内上线一些未成年人专属皮肤,或者给未成年人账号一个折扣价。
“限制应该与奖励相结合,如果只有限制,却没有奖励,未成年人自然会对实名认证有抵触心理。”佟毕铖说,现在监管部门、学校和家长对未成年人玩游戏的行为,想的是如何“堵”。但他认为,光“堵”是不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应该是“疏”,比如建设更多对未成年人开放的休闲运动场所、组织更多未成年人感兴趣的线上线下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游戏外找到快乐。他也希望监管部门和家长,能多听一听来自未成年人的声音。
(应受访者要求,周肖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