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出品 | 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 | 刘然
题图 | 图虫创意
新一年,生鲜零售的第一个小变化已悄然发生了。
1月1日,一家新的谊品生鲜开在了合肥第一家家乐福里——谊品生鲜替代了家乐福原有的自营生鲜区,经营鲜肉、水产、蔬果等超市中常见的生鲜品类。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谊品生鲜与家乐福合作的形式是联营模式,由家乐福统一收银、并获取一定扣点,具体运营则由谊品生鲜负责。
谊品生鲜和家乐福的合作成了卖场将生鲜区域“外包”的第一例。最近几年,生鲜社区店和生鲜电商这些区别于大卖场形式的存在已经成了讨论的热点,但是兜兜转转,眼下生鲜又“回”到了卖场里。
生鲜“回”到超市
去年刚获得来自腾讯的20亿元B轮融资的谊品生鲜,是诞生于合肥的一家社区生鲜,和同样起家于合肥的生鲜传奇一起,被认为是社区生鲜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玩家。有公开数据显示,目前谊品生鲜线下门店已覆盖16个城市,2019年自营门店已有800多家,而其2019年定的店铺计划是1000家。
根据“商业观察家”的报道,谊品生鲜创始人江建飞称这次的合作,主要是为尝试一下生鲜领域的合作,包括供应链和运营,目前两家企业的合作仅在合肥做测试,还没有全国性合作计划。
但如果这个动作未来会得到大量复制的话,会成为谊品生鲜新的扩张渠道:家乐福超市无疑已经有了无需再验证的门店(截至2019年3月,家乐福中国在国内拥有约3000万会员,开设有210家大型综合超市、24家便利店)、客群和流量。区域玩家在全国的扩张开始有了新的路径。
而在谊品生鲜等生鲜玩家在做新尝试的同时,家乐福也在寻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大卖场、传统商超在中国的式微,尤其外资零售已经失去了之前20年的绝对优势,家乐福等所有的商超都已经意识到,中国消费者的结构、习惯发生了质的变化,电商平台的多年教育和各种到家业态的崛起,都在拔高用户对消费体验的追求。
而生鲜电商更甚,近几年,生鲜电商等各种崛起的小业态,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卖场消费者带吸引走。
当然,家乐福也在自身层面上寻求突破,比如开出一些新鲜的概念店。去年3月份,家乐福华南首家新概念时尚店Le Marché就在深圳开业,主打智慧零售,品类以生鲜、餐饮、进口与有机产品为主。但如何将家乐福这200多家大卖场的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和改造,才是它自身以及苏宁的重点。家乐福放手生鲜,交由谊品生鲜这个“运营商”来做,显然也是改造的其中一部分。
而谊品生鲜和家乐福这合作的第一步的背后,其实还有着卖场“店中店”开始越来越多,卖场开始进行所谓“专业化运营”的背景。
“店中店”拯救大卖场?
“店中店”对很多卖场还是新鲜事,但其却是一直存在于苏宁基因里的。
苏宁和大卖场的合作,多数就是在家电和3C数码区域采取“店中店”形式。比如从2018年年中,大润发就选择将中国大陆地区所有门店的家电3C专区交由苏宁“代销”,并且效果显著。根据高鑫零售2018年的财报,截至2018年年底,改造后门店的家电部门业绩已取得正增长。
就在去年9月底,苏宁完成对家乐福中国股权交割手续后的次日,上海31家苏宁在家乐福的店中店也开张了——家乐福在门店中为苏宁开辟了一个单独的空间,只销售苏宁的生活电器和数码3C等产品。公开资料显示,苏宁和家乐福店中店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大数据评估,根据周边辐射范围的消费者需求进行选品,消费者还可以在线选购其线下没有的货品。
如此,以“联营+扣点”的方式,将运营交由更加聚焦、更加专业的“运营商”去做,卖场更加省心省力,同时可以降低成本,并实现双方的流量叠加,这看起来是个双赢的局面。做租赁、联营,似乎是传统卖场的另一个出路。
如果说家电品类已经由苏宁验证了,那么生鲜呢?
基于到店模式的谊品生鲜,其在体验上一定优于卖场,况且,因为生鲜有着供应链难、损耗高、毛利低等特点,它对大卖场来说一直都很难成为一门赚钱的生意,相比其他品类,生鲜的主要作用还是引流。
不过联商网还有数据显示,根据对多个外资超市的跟踪调查,生鲜的经营面积达到30%~50%以上,销售额贡献率达20%~50%,毛利的直接贡献率普遍能达到25%~50%以上。
因此,即使生鲜再难做,它也是一家卖场不可或缺的部分。谊品生鲜的优势在于“垂直供应链”,从种菜、养殖这一供应端,到运输,再到摆进柜台的整个程序都是由谊品生鲜自己来做,即果蔬生鲜的批发和零售的一体化自营,目的是可以从多环节中释放更多的利润空间,并且有助于加强自身对供应链资源和体系的把握。
如果家乐福引入谊品生鲜成功,可以说就交出去了一个重担。当然,双方的体系能否真正实现互通、共生,还要看后续会员的打通情况、供应链的交接以及合作细节的深入程度。
新年伊始,一新一旧、两种曾势不两立的业态就走到了一起,接下来的故事有多精彩,虎嗅还会持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