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文章来自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记者:田思奇,Photo by فی عین الله on Unsplash。
新年伊始,美国总统特朗普授权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实施空袭,在机场炸死“伊朗间谍王”、革命卫队少将苏莱曼尼,令美伊两国紧张局势骤然升级。伊朗誓言报复的同时,特朗普也精心挑选了“52”处打击目标,只为呼应数十年前伊朗劫持了52名美国使馆人质。
面对这番挑衅,伊朗总统鲁哈尼借1980年代末美国击落伊朗客机的事件发Twitter回应称:“那些提‘52’的人,也应该记得‘290’这个(死难者)数字。#伊朗航空655 永远不要威胁伊朗国。”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美伊关系,虽然在巴列维王朝时期有过短暂的合作,但在大多数时间里两国都处于冲突之中。特朗普和鲁哈尼分别再次提到“52”和“290”对应的历史事件也足以证明,历史上的恩怨交锋从未远离。
在美伊“交恶”史上,上个世纪中叶的伊朗政变是绕不过去的起点。在那之前两国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1953年年8月,英国和美国情报机构共同参与,推翻了首相摩萨台(Mohammed Mossadegh)的政权,恢复国王巴列维的权力。摩萨台自1951年当选以来致力于推动伊朗石油业国有化,触及开发伊朗资源多年的英国的利益。
作为民选领导人,摩萨台曾因广泛的改革受到伊朗人民爱戴。从这场政变开始,伊朗人心里就埋下了仇美的种子。
政变后,美国政府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向伊朗提供了超过10亿美元的援助,伊朗一度在巴列维王朝时期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亲密的盟友之一。两国的合作还包括如今处于冲突核心的核技术。
1950年代,作为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的一部分,伊朗在美国的帮助下开启核计划。该项目是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倡议,与包括以色列、巴基斯坦和伊朗在内的世界各国分享核技术,这为伊朗目前极具争议的核计划提供了基础。
从1957年开始,美国向伊朗提供了该国首个核反应堆和核燃料。1967年,美国还向伊朗提供一个5兆瓦的核反应堆和武器级浓缩铀燃料。
在石油价格高企的1960年代和1970年代,伊朗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此期间,军事援助和武器交易在美伊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厦门大学教授范鸿达撰文指出,在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美国对伊朗执行了几乎不加限制的武器出售政策。
巴列维向美国等国购买大量武器,固然增强了伊朗的军事实力,提升了其国际地位。但范鸿达强调,巴列维把大量石油美元花费在武器上,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对伊朗更为重要的经济建设的投资,这不仅为他的倒台埋下了伏笔,也为此后的美伊关系发展造成了难以消除的障碍。
1970年代末,“反美斗士”、什叶派领袖霍梅尼领导革命了推翻巴列维王朝,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然而新政府刚成立不久,伊朗就发生了影响深远的“人质危机”,拉开美伊长期紧张敌对的帷幕。
按照美方的说法,巴列维国王在1979年前往美国接受医疗救治。但伊朗国内的学生认为,巴列维应返回伊朗接受审判,并且美国政府要为干涉伊朗内政道歉。为了实现这些诉求,当年11月4日,一群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劫持馆内美方外交人员作为人质。
值得一提的是,大使馆内6名美国人趁乱逃脱,并由冒充电影制片人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团队协助逃离伊朗。奥斯卡获奖电影《逃离德黑兰》正是根据这一事件所改编而成。
在人质被劫持的444天里,美国总统卡特于1980年4月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至今再未恢复。美国的一次营救任务以失败告终,并导致8名美国士兵丧命,卡特的连任竞选也最终落败。同年7月,巴列维去世。
考虑到美国新任总统里根或将采取更强硬的反制措施,以及两伊战争的爆发,1981年1月,里根就职典礼当天,最后52名人质获释。这一数字被视为特朗普近日威胁打击52处伊朗重要设施的来源。
自1980年9月,伊拉克向伊朗发动进攻起,两伊战争历时8年,双方主动权多次更替,在陆地拉锯同时加强空中和海上袭击。
在此期间,美国于1984年将伊朗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并实施严厉制裁。当年中情局记录了伊朗支持的60多起针对美国和法国等方面的袭击,包括什叶派伊斯兰激进组织对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的袭击。
另一方面,里根政府最大的丑闻之一“伊朗门”事发——美国政府被曝曾暗地里与伊朗联络,以向伊朗出售武器换取伊朗协助解救被黎巴嫩民兵扣押的人质。
这笔交易让伊朗温和派缓和了与美国的关系,也得到了美国武器继续对抗伊拉克。但事件曝光后,里根的声望急剧下降,并导致国会召开听证。
在两伊持续交火之时,双方试图在“油轮战”中破坏对方的石油出口。从1984年到1988年,通过该地区的油轮频繁遭到袭击,商业航运规模在起初下降25%,原油价格也一度因此迅猛上涨。伊朗更是不断声称可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面对原油市场遭遇的威胁,科威特油轮得到了美国的护航。美军发起“挚诚意志”行动——从1987年7月持续至1988年9月,也是二战以来最大的海军护航行动。而伊朗则转入海面以下,开始暗中部署水雷。
次年4月14日,美国部署在波斯湾的“罗伯茨”号导弹护卫舰触发一枚水雷,船体上被炸开一个4.5米的洞。坐镇白宫的时任总统里根三天后宣布对对伊朗实施报复和武力制裁,拉开了“祈祷螳螂”行动的帷幕。
里根在1988年4月19日表示:“我们采取这一行动是为了确保伊朗人对其不负责任行为的代价不再抱有幻想。我们的目标是阻止伊朗的侵略,而不是主动挑衅。”
1988年,近300名平民成为美伊冲突的牺牲品。当年7月3日,在波斯湾与伊朗船只的小规模冲突中,美国海军文森斯军舰击落了伊朗航空公司655航班。这架空客A300客机搭载着许多前往麦加的穆斯林朝圣者,机上290人全部遇难,即鲁哈尼所指不能忘记的“290”。但美国方面称,它被误当成F-14战机。
在空难过后的两位美国总统任期内,美伊关系虽然一度出现合作的曙光,但美国对伊朗敌意未减。
在1990年代,克林顿扩大了对伊朗制裁,推动《伊朗交易监管法》断绝美伊之间一切投资和贸易关系。尽管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2000年发表讲话,意外承认美国在1953年的政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伊朗方面没有回应美国政府开放部分贸易措施的提议。
2002年,小布什又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就不断指认伊朗进行秘密核武计划,后者长期予以否认,国际谈判也在持续进行。
奥巴马就任总统后向伊朗喊话说,如果愿意“松开拳头”,说服西方国家他们没有试图制造核弹,他就会伸出援手。但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各国与伊朗的核谈判陷入停滞。奥巴马政府也在2011年最后一天公布《2012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强化对伊朗中央银行及相关银行的金融制裁。
两国关系在2013年迎来转机。这一年,新当选的伊朗温和派总统鲁哈尼期望改善伊朗与世界的关系。他在上任一个月后就与奥巴马通了电话,也是美伊30余年来首次进行高层对话。
两年后,伊朗和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在维也纳签署伊朗核协议,商定有条件地、逐步在石油、贸易等方面取消对伊朗的制裁。作为交换,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
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特朗普在2018年5月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恢复对伊朗的经济制裁。2019年4月,美国又将伊斯兰革命卫队定为“恐怖组织”。
5月,在特朗普让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整整一年后,伊朗宣布将放松协议对其核计划施加的一些限制。从去年春天到夏天,按照美国的说法,伊朗对波斯湾地区的油轮发动了一系列袭击,也是当时沙特阿拉伯石油设施袭击事件的幕后黑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受美国更加严厉的制裁影响,伊朗经济2019年预计将萎缩9.5%。
到了2019年末,美国驻伊拉克的设施遭遇多场袭击,这让美国把矛头对准了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武装。美国对其实施精准打击后,抗议者在新年前夕围攻了而美国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使馆。
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跨年时,特朗普表示伊朗政府将“承担全部责任”,伊朗将“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这不是警告,而是威胁。”但他认为双方不会发生军事冲突,并对在场记者表示“我们会度过美好的一年。”
话音刚落,伊朗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领导人,被视为伊朗未来领导人的苏莱曼尼便在巴格达机场遭“定点清除”。
而面对伊朗威胁的报复,以及全美多地的反战游行,特朗普回应:“来就来吧,他们要是动手,我们也会动手”,“他们杀我们的人,折磨和伤害我们的人,还在路边设置炸弹炸飞我们的人,我们反倒不能碰他们的文化遗址,这没道理。”
局势风云突变,没有人能断定美伊局势将如何发展。恩怨从未远离,也还将继续下去。
文章来自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记者:田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