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GQ报道(GQREPORT),作者:张洁琼,题图来自:图虫
一年前,大学刚毕业的史雯婷开始在名为“史别别”的抖音账号上发布记录自己北漂生活的短视频,因为“真实”接地气,视频一再走红。2019年春天,短短两个月里,“史别别”变成了一个百万粉丝的大号,23岁的史雯婷从互联网公司辞了职,开始全职拍抖音。
没想到此后的时间里,史雯婷要反复与内容焦虑、转型压力和平台的审核要求做斗争。自己生活经历有限,她开始讲述别人的北漂故事,谈论北京的生存成本和教育压力,粉丝一路增长到320万,点击率上涨同时,也给她引来不少争议。
月租3200的房子,就是这了!
我在抖音上第一个爆火的视频,是讲在北京租房的经历。2019年元旦,我的房子到期了,我把找新房子的经历全程录了下来:早起化妆,打车出门,见中介,4点半开始看房。
“第一套是国贸1988年建的破红砖房,一间卧室月租3800;第二套卧室月租4000很不错,可惜10分钟前刚被人预定了;转奔东四环,月租2700、月租3000……这一天我看了8套房,有3间相中的都没抢到。”
我把这些数字全都放在了视频里,其实搬家对我来说并不新鲜。2017年我读大四时,第一次来北京实习,此后的生活一直是漂来漂去的。从蹭学姐昌平区600块/月的小房间,到海淀区1000块钱10天的短租房,我都住过,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住在闺蜜的出租屋里,那房间塞了两张单人床后,能站人的地方都不足两平方米。
这好像是所有北漂的必然代价。我是辽宁人,大学在重庆一所高校读水产养殖,这个专业90%的同学都是调剂来的,我也是。在我们专业,大多数人毕业都去当老师、读研、考公务员。
但我对养鱼一点兴趣都没有,大一就旷课窝在宿舍里看书,大二在校外打工,从大三开始,我不停地投实习简历,我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唯一的目标是能进互联网大公司。2017年大四那年,我接到了北京一家公司的实习offer,开始来北京工作生活。
拍那期搬家视频时,我22岁,大学毕业半年,已经在一家知名的视频类MCN公司工作。但我在公司做的是商务,每天都是跟找上门来的广告商做对接,跟真正的视频拍摄、剪辑毫无关系。公司所有人都不知道,我自己注册了一个抖音账号,正试着自己做视频博主。
那个找房子的过程,实际上我拍了两天。第一天的拍摄是临时起意,每看一套,就录一段。结果当天房子找到了,可回看一遍素材,要么光线不好,要么镜头晃,要么没拍到自己的正脸,一时兴起的真实记录完全没法用。
第二天我准备了一份提前写好的脚本, 重新从起床化妆开始拍,又打车出门,又去了一趟中介公司,假装看房,把整个过程重新拍了一遍,一直拍到晚上9点:“我遇到了这间,20平的房间,有阳台、有独卫,月租3200的房子,就是这了!”
几天后我熬了个夜,从晚上8点一直剪到凌晨两三点,把看房的经历剪辑成了一个vlog,带配乐和中英文字幕,一共47秒。
2019年1月6日,我把视频发在了抖音上,刚发布一小时,数据就蹭蹭蹭往上涨。我晚上8点钟下班回家,打开抖音,弹出个“99+”消息提示,点掉后,过了两三秒,居然又是一个“99+”,我意识到视频火了,整个晚上,我都盯着那个“99+”,一直点,一直点,心里感觉特别爽。
视频可能击中了很多同龄人,网友们全在评论里讲自己的租房故事,“国贸3200不贵了,亚运村要4000”、“最后一间房子在哪里呀?”“天啊,3200够在我们小县城买一平米了”、“北漂的人,加油!”
那条视频已经发布了一年,现在的数据是84.2w赞。发布当晚,我账号的粉丝数猛涨了10万,我截图发了朋友圈,好朋友们全在下面疯狂地夸:“牛X!”。我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实习,有些只有一面之交的同事也在下面留言,他们说我很优秀,很厉害。
我刷了一夜“99+”,第二天一早,还是照常去上班打卡。那时我试着让自己过一种规律的生活:早上9点半上班,下午6点半准时下班,上下班再贵也要打车,节省体力和时间,路上看书,晚上7点到家准时开始拍摄和剪辑视频。有时候剪视频熬夜到两三点,白天就喝两三罐红牛,让自己撑住。
搬家视频之后,我拍了回重庆探望母校、北漂白领工作日常、春运乘坐动车回老家、北京生活成本等主题的视频。点赞量最少的也有10万以上,“史别别”这个ID的视频开始出现在自动推荐里,很快,我所在公司的内容负责人也知道了。
负责人手里火过很多微博、B站上的视频博主,她分析我的蹿红,说,“你30%靠内容,其他70%靠的是运气。能火是因为抖音刚好在扶持你这种类型。”
一年之后回想,负责人讲得很对。2019年初流行的视频大概有几类:抖音上最火的是小哥哥小姐姐唱歌跳舞,同质化极高;微博视频的大网红都是搞笑、剧情类,看多了也容易腻烦;美妆类的博主很多,但点击率很一般。而生活记录这个领域才刚刚出现,所以我的视频很快就被平台推出来了。
“运气”听起来不好听,但我同意她的说法,22年里我一路都很顺,又恰好遇到生活类视频的新风口,粉丝涨到170万的时候,我从公司辞职,决定自己全职做视频自媒体。
我把抖音卸载了
搬家的视频刚火不久,粉丝数涨到20万时,就开始有广告商找到我了。后续几个视频的数据也都不错,比如我做完“北京生存成本”后,抖音上出现了一系列类似的模仿视频,其他博主拍“深圳的生存成本”,“美国的生存成本”,也都火了。
尤其是在2月,我拍了一条“拍抖音2个月,那些背后的故事和花絮”,讲自己刚拍视频时的经历:三脚架倒地,摔碎手机屏、凌晨1点打车回公司找电脑电源线,一条60s的视频文案要改上无数遍。
“剪视频,剪视频,我还在剪视频,虽然辛苦,好在……我喜欢呀!”
这一条成了大爆款,几天内点赞数竟然破了两百万,粉丝数一下子窜到了167万。
那短时间我的确很顺,感觉自己找到了内容制作的密钥:强调动作,列举数据,告诉观众我具体做了哪些事。
当我辞职时,我的粉丝数放到公司里,已经能排到前1/3。中间我一度跟公司签了约,成为他们旗下的达人,很快感觉这协约不划算,又去找那位负责人解约。负责人很生气,但她人很厚道,看在我曾是她下属的份儿上,直接给我解掉了,没付任何代价。
现在想来,这也是幸运,再过几个月行业形势就不一样了。如今一个达人签MCN公司就像签卖身契一样,分成的条件也苛刻,整个行业想解约都非常难。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做自由职业,我讨厌上学,也讨厌上班,梦想是天天睡到自然醒,我一直以为可能到30岁才会达到这种状态,没想到在23岁就实现了。
现在想想,我在北京上班的日子其实都挺幸福的。第一份字节跳动的实习工资就不错,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给我开了岗位的最高工资。刚上班时挤地铁,第一次见识到北京的早高峰,在车厢里我被四面八方的人挤得都快双脚离地了,之后很多时候我都是打车上下班。
视频讲北漂生活时,一些粉丝以为我活得非常艰苦,要靠吃馒头、泡菜过活,事实上我虽然工很忙,但当时月薪接近1万,这跟许多粉丝的预期其实有很大落差。
解约后我接的第一单广告,是去西藏林芝拍桃花节。去之前我特别期待,打算从这期开始多接一些旅游的项目。
到了林芝,我和摄像拍山上的桃花,拍雪山、拍我们住的高级酒店。那家酒店是赞助方提供的,紧挨着雅鲁藏布江,一晚上一千多块钱,透过窗户能看到江水在下面流,特别漂亮。解说词我还是在讲自己23岁的人生梦想,讲自己想在30岁环游世界,“做个务实的浪漫主义者吧,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努力,在路上。”
没想到这期视频播放量极低,有人留言:“我们要看你在北京好好奋斗,你跑西藏干嘛去了?”还有人质疑我:“你还能去西藏旅游,明明就很有钱。”
我没想到视频是这个反应。西藏之旅的最后一站在拉萨,我一整天都躲在酒店里剪辑视频,好赶在第二天的下午5点准时发出来。那天天黑之前,我赶着去了一趟布达拉宫,当时身心俱疲,我爬到瞭望塔上看了看,完全没有享受的心情,呆了五分钟就走了。
次日发布的视频里,我不得不换了个讲述口吻,介绍自己一边旅行一边工作的状态。在视频里,“史别别”一个人呆在小木屋,改文案改到凌晨四点,虽然眼前还是桃花盛开,但“史别别”说,“已经迫不及待想回北京了”。
其实我不喜欢聊自己辛苦的故事,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是我得按大家喜欢的去拍。
坏运气一直在延续,从4月份开始,我的账号突然陷入了瓶颈期,不管发什么都掉粉,一打开APP,就发现又掉了1000粉,非常稳定。
这是最直接的负反馈,打开APP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一想到要写文案、做剪辑,我的情绪就变得极差。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是不是只有那么一点,“砰!”地一下爆发掉,之后就是江郎才尽了。
自我怀疑的时候,我就去睡觉,昼夜颠倒地睡,或者在家呆着,就是不出去见人。不出去也就不会有重要、有趣的事发生,那我如此平淡的生活,我又怎么把它拍成视频呢?
一千、一千、一千……非常匀速地,粉丝数从180多万掉到了170多万。三个月里,我掉了10万粉丝。
我把抖音卸载了,我不想看到这些东西。
这是抖音上最喜闻乐见的故事模型
读大学时,我属于学院里的不安定分子,早早就意识到自己不喜欢水产养殖,我想去做互联网,学校成绩的好坏对我不重要,只要能毕业就行。我们学院去北上广实习的机会太少了,也很少有做互联网学姐学长能帮我牵线搭桥,一切出路都得自己找。
一开始旷课出去实习,我们班主任、系主任都找我聊,他们希望我留在课堂上。我上大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就给我们讲了她和丈夫的故事:他们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拿了学校给的安家费,安安稳稳地在这所高校里教书。她觉得这是一条不错的人生路线,鼓励我们都好好学习。
但这条路线太不适合我了,我的办法是征求老师们的理解。有一门课三次点名缺席就没有期末成绩,我听说自己被点了一次后,主动去找那位老师,跟她坦白自己是调剂到这个专业的,眼下的实习是为了以后能就业,这个老师此后课堂点名再也没叫过我。
大三出学校实习时,我也用过这个办法,一天内联系了四五位任课老师,求他们放我走。有的老师电话里聊几分钟就同意了,有的完全不理我。不理我也没办法,我还是要走。
北京的实习也是死磕下来的,当时正是暑假实习的招募期,还没拿到offer我人就跑到北京了。
有一个专门招募实习生的公众号可以投递简历,每天可以投10家。我做了两种简历,一份偏内容,一份偏运营,蹭住在学姐家里一边等面试,一边每天把那10个额度全投满。
连着投了一周多,七八十份简历投出去,基本涵盖了北京市面上的大公司。陆陆续续开始接到六七个面试通知。北京太大了,从东到西,来回地铁就要一两个小时。我把面试统筹开,上午一场,下午一场,一共集中面试5天时间,网易、搜狐、虎嗅、创业邦、字节跳动……最后手里留下两个不错的实习offer,我算了一下,A公司实习工资170元/天,B公司100元/天,每月另有1500块钱租房补贴,我完全没犹豫,立刻选了B公司。
我每次遇到问题,都习惯自己去找解决的办法。刚刚对做内容感兴趣时,我去买了知乎、得到、《人物》杂志等各个大平台上的写作课,虽然收获有限,多少能开阔一下眼界。刚剪辑视频时,我也是自己学剪辑软件,学怎么加字幕、调色。看一些头部vlog博主,比如井越、史里芬,把他们说的,不要加罐头笑声一样的元素,不要怕尴尬等这种经验记成笔记。
在2019年夏天的这个瓶颈期,长达三个月时间里,我第一次迟迟找不出问题,只能继续自己摸索。
我模仿vlog之父Casey,放一段音乐,然后突然静止,再切另一段音乐。也模仿我很喜欢的一个视频博主竹子,完全真实记录一天经历的事,再截取其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我用这种方法拍了几期视频,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就像在慢慢往前游,心想一直一直做下去就一定会上岸。
但这些尝试并不成功,用户是很难感知到我的小心思。在抖音上,大家还是习惯那种三句话内立刻给出信息点、给出悬念的视频,铺垫过长,抒情太多,只能让用户立刻把你划走。
视频点赞量还在掉,从几万变成了几千,那3个月我本来想集中冲一下粉丝数,拒掉了七八个广告,没想到又掉粉又没收入,完全是一场危机。
“90后的女生,会有多少存款?”
2019年8月14日,我发布了一条“90后存款图鉴”,上来第一句就抛出了疑问句。“月薪一万”、“房租3000”、“基本实现外卖自由”、“买电脑4700”……视频里每秒钟都是密集的数字信息,详细讲了我工作以来的存款和生活大额支出,把我做抖音、辞职的经历又捋了一遍。
我心里很清楚,这是抖音上最喜闻乐见的故事模型:一个人,合理地遇到了哪些困难,ta做了什么选择和努力,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细节要丰富、场景要丰富,数据要真实详细,发布时我知道,这种视频算不上优质,但做出来数据一定不会太差。
果然,这一天我又经历了熟悉的爆火,点赞数如今已经达到了76.4万。当晚再看到那些“99+”,我心里已经平静多了。长达三个月的瓶颈期,在这一晚彻底结束。
那些记录我的一天、尝试不同拍摄风格的视频,因为数据都不好,我把它们都隐藏了。
我有点受宠若惊,觉得自己不值得
前两天听一个学妹跟我说,去年的开学典礼上,一位老师提到了我。说,我班上一个学生上大学的时候就去做互联网了,现在做网红,赚得比我还高。接下来的一句话我还挺感动的。他说,你们不管做什么事,考研、实习,或者双学位,只要不犯法我都支持。
我感觉老师可能看我现在过得挺好的,因为我,他们的观念发生了一点变化。
走出瓶颈期后,我开启了一个新的系列,用口述的形式讲别人的故事。讲北京的保洁阿姨,讲海淀区的学生家长,讲互联网年薪百万的高管的日常消费。这些故事都是我从身边搜集来的,有些是自己直接去找当事人聊,有些是汇总一些朋友的故事,像年薪百万高管的消费,我们找了他的司机和几个下属,凑出了他的日常支出,把关键信息模糊掉,做了一期视频。
我不想持续只讲自己的故事,我希望视频内容多元化一些,讲讲社会上真实的事情。但这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其中一期视频叫“北京买车记”,里面提到,很多人在北京宁愿被贴罚单,也不愿意去停车位,因为罚单罚只有两百元,停车位可能要三四百。这期视频很快被平台限流了,我不知道触碰了哪根平台的红线,最后猜测是因为这句话,只能删掉了再重新发。
另一期是“在北京,年薪百万养小孩有多难?”,主角是男朋友的同事,那位姐姐详细地跟我们介绍了自己为了让孩子考北京最好的初中,花10万块报培训班,交高额考试费用。自己为了给孩子攒学区房和学费,每天吃9块9的外卖,喝食堂刷锅汤。
视频一出,就被平台审核团队限流了,我当时特别绝望,赶紧找了实习时认识朋友去找后台沟通,我跟他们说,我们做这个视频做的特别辛苦,花了好几天时间采访,编脚本,能不能放开权限?视频最终被放了出来,播放量立刻猛增,点赞量最后超过了180万。
然而爆火后,评论里很多人指责我:你在制造焦虑。
很多人不了解北京教育市场的激烈,也不相信一个年薪百万的人养孩子这么费劲。大家的质疑又让我开始自我怀疑,教育话题确实是复杂的,在抖音这种节奏快、焦虑感强的平台上,我到底应该怎么做?
拍到现在,我最喜欢的一期是讲一个保洁阿姨在北京的生活,她从河南濮阳来北京打工,为了给婆婆看病,欠了21万,一家四口都在北京打工,一个月生活费是1500。那次,我们是一边采访一边录,视频的脚本改了很久,也是我一次写段子,琢磨句子押韵脚。
这一期的数据快手上很高,抖音上很差,但我主要的商业化变现都在抖音上,所以也不能算成功。我们也拍了闪送员、中介这些底层故事,这是我做北京生存图鉴的初心,但我不得不考虑自己吃饭的问题,为了数据,我还是要做很多“年薪千万/年薪百万在北京的生活体验”这种猎奇故事。
很多在互联网行业内的朋友理解这个逻辑,他们也建议我,多拍能戳中用户痛点的视频。但我自己真的不想再讲个人励志故事了,我其实非常不喜欢自我袒露。有些粉丝在视频下留言说,我让他们感到了共情,这种留言,我从来不回复,我有点受宠若惊,觉得自己不值得。
我猜想你们采访我,也不是觉得我的内容好,是因为我变成三百万粉丝网红的这个经历。你看,可能我身上唯一有意思的,也就是我这种励志故事了。
我不可能再回大公司上班
12月末,我接了一个广告,给一个线下实体店做推广。内容可以自己设计,只要最后点到这家店就可以。
整个广告脚本,我花了一天时间跟团队讨论,从几个选题里筛选出来一个:“大专学历,能在北京待着吗?”
300字的脚本交过去后,客户的修改意见给了500字。
我写:“北京2200万人口,大专已经很不错了好吗?”客户说,不要贩卖焦虑,改成了“大专在北京也是可以生活的。”
我写自己在北京遇到强行推销,最后说自己是东北人才脱身。客户说,不要地域黑,不要批判行业,让我把关键词都消声了。
最后拍出来的广告客户很满意,我也清楚,这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2020年我想扩充团队,招聘真正的记者帮我们去采访,找到真的故事,做到行业拔尖。在此之前,我得去接广告,虽然看起来每条广告收入不菲,已经让我比同龄人赚得多太多了,可谁也说不好下一个瓶颈期什么时候到。男朋友刚刚从一家大公司辞职,帮我一起做视频,他常说,一个月挣十万容易,但是每个月挣十万很难,有可能这个月挣了,下个月就挣不到了。
2018年还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的长期梦想是写小说。当时我去读了《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故事》……我本来打算写写职场类型的小说,那时我每天下班写一千字,坚持了一个月,删删改改,总计写了一万多字。
接着,我去筹划拍短视频,又把小说这个念头放下了。不过这一年,“写小说”这个念头反而不停地冒出来,当我为了拍视频跟人聊天时,我总是忍不住去探索他们的性格、他们做事的动机、人生发生转变的原因是否合理……这些很难放到几十秒的短视频里,眼下我消化不了,希望未来它们会成为我创作的素材。
我肯定不会一辈子都拍短视频,男朋友前些天推荐我看一本书,叫《随机漫步的傻瓜》,书里讲,“你的成功不见得是因为比其他人高明,而很可能是运气的结果。”
“运气”,这个词又回来了。我不知道下一个瓶颈期会不会突然又降临,也怕有这么一天,行情变了,或者账号被封了,没了收入来源。我不可能再回大公司上班的,这就像本科读了211,结果考研去了个更差的学校。进大公司,已经不是我现在追求的目标了。
即便那一天到了,靠着手里的积蓄,我起码可以脱产过四五年。我可以去写网文,如果网文再被封,我就去B站做视频,我不相信自己一分钱都赚不到。毕竟赚钱的方法有很多,拍短视频只是其中一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GQ报道(GQREPORT),作者: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