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四角之地(ID:yeyufeibei),作者:Henry,原标题:《媒体观察 | 新华社双黄连报道的三个问题》
口罩卖完了,酒精卖完了。一夜之间,双黄连口服液也脱销了。
虽然就在一周前,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引用江苏省疾控中心一位专家的说法,称“喝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和板蓝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靠谱,也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但是“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还是刷屏了,直接登顶热搜。最早在社交媒体上报出这条新闻的是新华视点的微博,点赞数超过50万次。在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有80多万微博网友参加了新浪视频的调查,其中四分之一真的尝试购买了双黄连,虽然买到的只有5万。
很快,这篇通稿也陷入争议,有的称这是官方带货,有的认为这是官方代征“智商税”,丁香园表示双黄连的不良反应在药品中名列前茅,吃了还可能有害。
我从去年开始学习如何报道科研成果。从技术角度,我认为这篇报道没有及格,原因有三个。
报道原文截图,在社交媒体上最早由新华视点发出
怎么抑制?
通稿第一句说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作为读者,读到这句之后最关心的问题无非是“怎么抑制”以及“我该怎么办”。对于“怎么抑制”,原文展开说双黄连能够“广谱抗病毒”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且上海药物所长期研究发现双黄连对于多种冠状病毒都有明显的“抗病毒效应”。
这两点显然无法支撑双黄连能抗新病毒的宏伟愿景。我们很关心科研成果,但是研究过程也很重要。只通过文章看,根本无法看出这个结论是通过给感染动物注射了双黄连得出的,还是把受感染细胞在一定浓度双黄连溶液中培养得出的。我们知道一定不是真的给感染病人服用双黄连得出的,因为文末称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当然,并不能排除更多我无法想象的实验方法。
原文作者称,左建平团队自2003年来对于双黄连抗冠状病毒有多项研究。然而,作者本可以多花几分钟在数据库中检索左建平发表的所有论文,或者用双黄连和冠状病毒作为关键词检索,并且发现左建平参与发表的所有中文文献与双黄连抗毒无一相关。在NCBI的PubMed数据库检索,所有有关双黄连的研究无一与冠状病毒有联系。
我们不能要求本文记者是一位领域专家。然而在写作前,记者至少有义务理解研究方法、搜索团队之前的研究成果,或者至少付出努力去理解。作者显然没有付出这样的努力。
在天猫药店上购买双黄连口服液,“还有机会”
读者意识
关心疫情的普通人选择相信这篇报道,可能并不是因为文章本身的逻辑清楚,而只是因为这是一篇由新华视点发出的文章。
而且我们也不能要求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们咬文嚼字,仔细辨别“抑制”和“预防”的差异。一般读者一遍通读下来,第一反应是双黄连可能有功效,第二反应大概就是打开淘宝开始采购。考虑到这点,记者有义务为读者用通俗易懂的表述解释两个要点:
已经被证实的研究结果显示,双黄连在什么环境下,出于什么机理,能够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普通人有必要采购双黄连吗?在什么场合下可以使用双黄连,有什么可能的功效?
通过中新社的跟进报道可以发现,上海药物所对于这两个问题一问三不知。记者但凡有一点读者意识,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问自己问题,恐怕也会就这两个问题与消息来源求证,并且毙掉这篇稿件。又或者,这本身就不是一篇为广大普通读者写的文章。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微博账号在凌晨问询上海药物所
采访努力
这篇通稿更像是一篇提前联络好的公关稿,而不是一篇多方核证的新闻稿。
我并不清楚各大中文媒体对于科研成果报道的操作规范,但一般而言,这类报道需要至少两种信源:一是研究团队中的至少一位研究者,二是至少一位与研究利益无关的业内专家。我们无法从这篇报道看到任何采访努力。
文章在新华视点微博账号上发出后被广大中文媒体带截图转载。其中,只有中新社在凌晨向上海药物所求证,第一财经在引用中新社的微博求证后援引了一位传染科医生的专业观点,其他则大多是直接扩散了原文。当中新社记者问双黄连抑制病毒的说法是否准确,对方回答说这“不能太拔高”,因为“科学的事情我们不想说得太过”。
一点微小的采访努力就能够让读者免受错误信息的干扰。然而本文作者可能宁可做一个复述对面说辞的写稿机器。
世界卫生组织称目前还没有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物(https://www.who.int/)
写在最后
除此之外,记者报道科研成果还需要考虑研究的资助方、药物的副作用、研究的时长,以及最好能用逻辑思考问题:比如如果喝双黄连真有抑制功效,那么需要喝多少才能起效?难道是一天八杯双黄连,流感季节别感冒吗?
目前在新华社官网上无法查到这篇文章,当然那篇题为不信谣不传谣,辩驳双黄连预防不靠谱的《新华日报》文章还能够看到。到了早晨,更多媒体开始订正之前的转载信息,例如人民日报在微博上表示“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呼吁不要抢购双黄连口服液。
但是普通读者没有义务自己分清抑制、预防和治疗的区别;这本应是原文记者、编辑以及转载的人民日报编辑的任务。对于科研领域的报道,媒体的任务是在受众和艰深的研究细节这两者之间架一座桥,帮助普通人认识一项科研成果会怎样改变他们的生活。如果记者本身就不理解,甚至还不付出努力理解、核实、获取一手正确的信息,我们如何期待大多普通人能在恐慌的情景下做出正确的决定。
只是牢骚还没发完,朋友就转来了一篇南京日报的文章,题名:《南大团队研究发现:金银花、绿茶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四角之地(ID:yeyufeibei),作者:Hen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