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老郎,题图来自:AI生成
今年4月,央行公布我国3月广义货币M2超过了300万亿元人民币。由于这是个整数关口,且第一个100万亿用了57年,第二个100万亿用了7年,第三个100万亿只用了4年,引发了很多媒体评论。
其中一种非常吸引眼球的说法是:中国货币总量远远大于美国,基本相当于美日欧的总和,人民币可以把美元日元欧元全都买下来。
前几天专业金融刊物《银行家》的文章中又出现了如下表述:2024年5月末,中国M2总量相当于41.67万亿美元。2024年4月末美国M2余额为20.97万亿美元,中国M2的余额接近于美国的一倍(即为美国的两倍);而美国、欧元区和英国M2的总和为41.43万亿美元,中国M2已相当于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总和。
虽然该文作者列出的数字并没有错,但中国的M2数据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却是缺乏可比性的。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中美M2的统计口径并不一致:美国的M2口径比中国要窄不少。
比如从科目上看,中国M2除了M1(狭义货币,指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个人储蓄、单位定期存款之外,还包括了保证金、货币基金、公积金等,而美国M2不包括保证金和公积金,货币基金仅统计零售,不包括机构法人持有的部分。
另外,中国的M2是没有设账户存款额度上限的,所有的存款都纳入统计,而美国的M2里只统计小额存款,不统计高于10万美金的大额定期存款,等等。
如果按美国的M2科目口径来计算,中国的M2至少会减少三分之一,大约是美国M2的1.2倍左右,而不是前面说的两倍。
美国的大额存款、法人持有的货币基金、海外美元等都在M3里,但美国自从2006年3月之后就不再公布M3了,原因是美联储认为M3没有比M2包含更多关于经济活动的额外信息,并且在货币政策操作中,M3已经多年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同时搜集M3数据的成本过高。
因此美国M3总量目前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是个天量数据。
第二,中国和美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同。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也就是以银行体系为中介,信用派生过程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发放,贷款又会不断派生新的存款;居民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也是银行存款,都在M2里。
而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是市场主导型的标准范本,信用派生过程更多依赖于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手段,不产生M2;居民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也是证券,比如股票和债券,都不在M2里。
美国仅股市和债券的总规模前几年就已经超过了100万亿美元大关,比中国M2+股市+债券的总额还要高不少。因此从两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巨大差异来看,仅仅比较M2数据也意义不大。
如果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合并来比较总规模,美国则要远远超过中国了。
因此,用中美M2数据来说明中国货币供应量远超美国、中国货币“严重超发”,是不准确的。
那么中国和美国这几年究竟谁“印”的钱多呢?中美发行基础货币的方式不一样,中国加入WTO以后基础货币发行主要靠外汇占款。2014年以后随着顺差占GDP比重下降,SLF(常备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等新型再贷款、逆回购等工具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规模增长总体较为稳健。
而美国主要是美联储直接向财政部买国债,所以美国发行基础货币的数量主要看美联储资产负债表。
为应对疫情,2020年美联储开始疯狂扩表,一年多时间资产负债表从不到4万亿美元翻了一倍多到接近9万亿,M2也一年多时间就暴涨了40%,国债规模更是从疫情前的23万亿美元暴增至目前的35万亿美元,4年多增加了12万亿美元,增幅超过50%,“印钱”要比中国凶猛多了。
正因为如此天量货币的“漫灌”,美国迎来了4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通胀,不得不通过大幅加息来遏制。而中国在疫情中承接了全球大量商品需求,在供应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流通中的货币反而出现了紧缩,造成CPI持续低迷,连续几年距离政府3%的CPI目标差距较大。
这说明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偏于谨慎的,因此众多经济学家呼吁“给老百姓发钱”,刺激消费、提升物价,走出通缩螺旋。在国内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的环境下,要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这本身也是我国金融“人民性”的最佳体现。
最近公布的7月份社融数据仍然没有看到积极信号。在美联储降息逐步临近、人民币汇率压力有所减轻的背景下,我们期待着中国金融政策能尽快转向积极,稳住资产价格不断下滑的趋势,走出通缩阴影,确保经济完成既定增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