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2-10 20:00

韩国电影改编现实题材如何平衡世界性与民族性?

本文来自公众号:文学报(ID:iwenxuebao),作者:戈弓长,原文标题《破影史纪录,韩国电影改编现实题材如何平衡世界性与民族性?


今天上午,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创造了新的影史纪录,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电影、原创剧本等4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同时成为第一部非英语电影获得最佳影片,也是第一部同时获得最佳外语片、最佳影片的韩国电影。




奉俊昊作为韩国电影的代表者,为韩国电影的类型片发展以及提升现实题材改编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奖影片《寄生虫》体现出的类型化特征超越他以往所有作品,它们全都浓缩在一个家庭情节剧之中,更重要或许在于,《寄生虫》这样的一个亚洲故事,体现了成熟的世界性与本土性,它不再是那种贩卖奇观的亚洲电影,它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被遮蔽想象的角落里。


奉俊昊领奖心情大概是:要淡定,我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在某次访谈中,奉俊昊被问及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如此获得广泛观众共鸣。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许多人说因为电影聚焦了韩国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而打动人心,但是影片一开始,两个年轻人举着手机寻找wifi信号的那一幕,已经在引起观众共鸣了,“全世界人不都是这样吗?”



熟悉韩国电影的观众一定会感受到,他们的类型片在改编现实题材上的不遗余力和精益求精,近些年,中国国产电影也在此方向上发力,从《我不是药神》引爆票房与口碑,到《战狼2》《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影片的成熟化,甚至打破国产票房纪录,都在表明国产电影在现实题材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开掘。


今天分享的影评聚焦韩国电影如何改编真实事件,探讨他国电影经验,或许也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国产影片如何在现实题材影片获得口碑和票房基础上,更多走出国门,获得更广泛的全球观众共鸣。


韩国电影如何改编真实事件?


2003年,由奉俊昊导演,男演员宋康昊主演,改编自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华城连环杀人案”电影《杀人回忆》在韩国上映。该片投资小,没有炫目的特效和大牌明星,却意外创造了525万的观影人次,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影片至今被影迷津津乐道,是谈及韩国当代电影时必被提及的杰作。此后,这一类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被陆续拍出,至今已有30余部。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涉及韩国历史、政治、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历史和现实中发生的重大热点事件都被搬上过银幕,其中优秀之作屡获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电影《杀人回忆》是此类电影早期代表作


此类电影因具备其贴近生活,能唤起公众记忆的特征,上映后往往引爆社会话题。公众因电影而对事件原型产生巨大关注,又会推动案件重审,法律修订,最终促进了社会进步。电影作品在反映现实之外,还具有了干预现实的力量。从艺术创作上看,这类电影在借鉴好莱坞类型片的基础上充分民族化,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的模式,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论从创作还是接受上看,都已经成为一种韩国独有的、成功的电影类型。


以题材分,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主要包括:历史事件、犯罪案件、体育赛事以及亲情故事四大主题。如今创造过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取得了经济社会巨大发展成就的韩国,也经历过曲折艰辛的当代史。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人直面历史伤痛,力图还原历史真相,重新演绎真实历史事件,目的是让国民以史为鉴,珍惜如今的清明政治和美好生活,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改编自历史事件的电影主要是从韩国现今的民主制度出发,反思曾经的历史。2013年上映的《辩护人》,当年累计观影人数达到一千多万,创造了票房神话。影片上映后引发巨大社会关注,案件被复审重判。最终22年后,当年的五位被告终于洗刷了冤屈。


《辩护人》电影海报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另一大题材是犯罪案件,以“韩国三大悬案”——《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和《青蛙少年失踪事件》为代表。2003年上映的《杀人回忆》根据1980年代中后期韩国华城郡妇女被接连谋杀的案件改编,该案件曾造成巨大社会恐慌,至今未破。


影片在展现犯罪事件经过之外,重心是批判当时的体制。影片中的地方警察思想顽固,暴力蛮横,专断愚蠢。他们不是通过取证调查确定嫌疑人,而是用他们惯用的私刑暴打,逼迫招供。最终受害人继续增加,凶手依旧逍遥法外。


2007年上映的《那家伙的声音》改编自1991年“李亨浩失踪案件”。男童在靠近家的公园被拐,绑匪通过电话恐吓要挟其父母,索要2亿元赎金。警察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监听技术,却被绑匪耍得团团转。最终凶手拿到赎金后销声匿迹,父母等来的是一具冰冷尸体。尸检显示,男童在被诱拐的第二天已遭杀害。影片最后播放了当年绑匪的真实录音资料,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震撼效果是空前的。


《那家伙的声音》改编自1991年“李亨浩失踪案件”


2011年另一部同样涉及儿童绑架杀害案件的电影《青蛙少年失踪案件》,改编自1991年韩国大邱五名小学生失踪案件。凶手在40多天里不断打电话戏谑般地对孩子的父母进行勒索,最终不知所终。孩子的遗骸在2002年被发现。三起案件都至今悬而未决,三部影片公映时也已经过了韩国法律中规定的15年诉讼有效期。


影片直面历史真实,选择已成为“过去式”的重大刑事案件,目的在于质询社会秩序混乱,弱势群体遭戕害,道德沦丧,犯罪丛生的原因。以及控诉罪恶,追讨责任,寻问法律漏洞。这些都为之后同题材电影奠定了基调。


犯罪案件题材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还有2008年以“杀人魔”柳永哲为原型的《追击者》,2012年反映大学教授在法庭上抗议司法不公事件的《断箭》,2013年反映青少年犯罪的《韩公主》等。这些影片从韩国各类犯罪案件入手,揭露社会阴暗面,关注遭受伤害的弱势群体。


2011年的《熔炉》和2013年的《素媛》都是涉及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害的真实案件


2011年的《熔炉》和2013年的《素媛》都是涉及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害的真实案件。《熔炉》中校长、教务长这对孪生兄弟全权控制慈爱聋哑人学校运作,与司法界及地方警力互相勾结,残害学生。片中的聋哑孩子都来自贫困的底层家庭,施暴者于是利用韩国法律中规定,“若孩子监护人同意协商,则法庭证词无效”的漏洞以金钱了事。


《素媛》中凶手犯罪事实确凿,法庭却采纳了被告人荒谬的狡辩之辞,轻判了12年。这些都把批判的重点从侵害事件转移到背后的社会问题上,发出“究竟是谁在袒护着罪恶?”之问。《熔炉》的公映促使2011年韩国国会对性侵害罪量刑重新修订的“熔炉法”立法通过。电影让公平正义之光照进了现实。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繁荣和成功,其根本原因当然和这类电影中所反映出的韩国社会广泛深刻的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在具体的电影制度上,1984年韩国政府逐渐开始了废除电影审查的举措。之后,面对取消审查制度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问题,1997年韩国实行了电影分级制度,将电影作品分为四种适合不同年龄层观看的等级,为电影题材能够自由选择解除了后顾之忧。


当然,制度的完善只是提供了电影创作的优良环境,该类影片擅长借鉴与融合好莱坞犯罪片、惊悚片等类型片的叙事模式,将重点放在人物心理描写和社会批判上。


《解救吾先生》剧照


韩国此类电影在中国观众中也产生了广泛反响和共鸣,成为观众对国内银幕和现实生活中此类事物欠缺的双重“替代性补偿”。最近几年,大量国产“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佳作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的肯定,比如《亲爱的》触及儿童拐卖,《解救吾先生》则由真实绑架案改编。可以说都探索出了一些国产片在现有条件下拍摄此类电影的新方向。


本文来自公众号:文学报(ID:iwenxuebao),作者:戈弓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