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美联储22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4.75%至5%之间,利率升至2007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有分析认为,美联储加息或进一步加剧银行挤兑恐慌,令银行业危机持续。
那么,本次美联储加息会如何影响后续宏观经济走向?银行业危机是否将持续?在此情况下,我们还能抓到投资机会吗?妙投邀请老朋友投资圈里说心学来进行解读。
Q:如何看待本次美联储加息25bp?它或将如何影响后续宏观经济走向?
首先,联储本次加息是符合市场预期的。加了25bp,现在到了4.75%~5%。在这次会议之前,市场预期加25bp的概率超八成,所以这次加息是符合预期的。
但是加息声明的内容有一些变化,在2月声明里对于利率用到“ongoing increases”,就是要持续去加息,但现在措辞改成“some additional policy firming”就是一些额外的政策紧缩。这预示着什么?可能这次加息就是倒数第几次了。现在市场预期5月加息可能会成为今年的最后一次。
在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说,如果需要,美联储还是可能会加息的。因为首先2月的通胀数据是不太好的。2月数据公布之后,市场认为美联储会加50bp。后来出了区域银行的风险事件,市场开始预期不加息。最后折中到加25bp。
而且鲍威尔说本来这次会议已经考虑不加息,但是大多数委员支持加25bp,所以这样做了。可以看出,现在美联储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抗通胀。
3月的CPI数据可能在一些分项上会更加不好看。例如二手车的价格在这几个月是触底反弹的,但是由于数据的滞后性,所以2月CPI中二手车是拖累项,3月CPI公布的时候二手车可能成为通胀贡献项。而且,服务类通胀的粘性程度越来越明显,这可能预示通胀会越来越难降,所以市场普遍预期今年通胀可能到4%,明年可能到2%,这与美联储目前表态是一致的:“Higher For Longer”。
因此,美联储可能会比较早地停止加息,但是缩表和维持高利率的时间更长,至少在今年年内很难看到降息出现,而且从美联储的点阵图上来看,真正降息可能要到2024年。
Q: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对区域性银行风险事件的反应释放了什么信号?
鲍威尔说这是独立的事件,不是系统性的事件。
美联储和财政部这次以比较快的方式去应对银行业的风险传导。虽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有所扩大,但这主要是给银行借钱形成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尤其是有流动性需求的银行。这和从市场上购买债券来放水的扩表行为不一样。所以鲍威尔认为最近的扩表不应该被视为放水,它实际是为了缓解区域性银行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我也觉得这确实是个借款的动作,过一段时间后银行还是要把钱给还回来,本质是为了度过危机的很短期的流动性支持,不是再次放水的动作。
美联储认为硅谷银行的事情是例外的,因为它主要体现资产的期限错配风险,并不代表所有美国区域银行都是这样。
财政部最近表态,要把美国的区域性银行的危机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但是无法对所有银行的所有存款都进行无底线地担保。这很难,因为对所有的银行的存款都用BSA来保险,可能导致一连串的风险传染。
所以财政部部长耶伦表态,不会考虑对所有的银行的存款都用BSA的保险来补助。这打击了市场,因为市场预期BSA可能把这些存款全部保护起来,由它来赔。随后美股高开低走,主要与财政部的表态有关。
总结一下,本次会议美联储有温和转向(dovish pivot)的意味:首先告诉大家加息要临近尾声,其次从点阵图看出2024年可能进入降息通道。但是之后财政部的说法打击了市场的信心。
Q:最近我国领导人出访俄罗斯,并有美国财政部部长和商务部部长讨论访华的消息传出。近期外交事件对投资有何影响?地缘政治的缓和是否意味着全球风险偏好的改善,从而利好股市?
外交出访对资本市场是有影响的。中俄关系定调,经济上有更加紧密和深入的合作。中俄的产业是比较互补的,俄罗斯有能源和资源,中国有制造业。现在俄罗斯又比较难,刚好去抄底的时机。中国产品和中国资本都在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
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或财政部部长耶伦可能要出访中国。因为美国现在比较难,美联储进退维谷:如果要治理通胀,怎样应对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挑战?如果去应对这些挑战,通胀可能高企,美元信用或将失去。我们已经看到,本次会议美联储做出温和转向后,美元指数出现较大下跌。
如果全球化刚兴起,经济增长空间很大,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加息先把通胀给抑制住,再慢慢降息,把经济给支撑起来。但现在不是这样,全球化衰退、全球产业链开始重构,过程中的阵痛不可避免。美国想保有经济增长,同时把通胀降下来,还想自己的债务不出问题、美元不出问题,这几个目标基本上是相互矛盾的。所以美国在今年也会对中国有所求。何况今年没有特别大的政治事件,各自以内政为主,外交可能时常有对抗,但总体冲突不会太大。我认为,接下来美国出访还是会成形的,双方是有关系缓和的意愿基础的。
我倒觉得地缘可能不是最近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还是美国银行业和欧洲银行业。最近硅谷银行爆雷、瑞信被瑞银收购。而且昨天财政部表示不会为所有银行存款提供全面保险,那么接下来区域性银行危机往哪走是不确定的,并对风险偏好有所抑制。我认为,接下来银行业的问题可能会持续暴露出来。
Q:对于个人投资者,接下来可能有哪些投资机会和风险?如何应对?
近期发生了很多风偏类的事件,尤其是区域银行的事件,这与我们在年初的宏观展望是一致的。因为在加息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风险是再正常不过的。如果是风偏所导致的下跌,我觉得还是可以出机会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经济复苏的格局是没有变化的,无非是数据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强,这意味着可能对盈利预期比较敏感的个股的下跌带来的更多是机会而不是风险。
第二,今年的基本上两条主线就是经济复苏和数字经济,但是数字经济最近出现了比较大的上涨,某些科创板个股甚至在两个月之内实现大概两三倍的涨幅。其实从短期来看已经涨得差不多了,它们的成交额占比也比较大,尤其人工智能板块。那么这在整个交易的框架里来看,可能会产生一些风险。
所以,我觉得可能现在比较好的方式是,去平掉之前数字经济所带来的一些超额收益,尤其是涨不动的时候,然后去买经济复苏相关的一些标的,做资产的再平衡。
Q:摩根大通的一份报告称“自美联储2022年启动加息周期以来,美国最脆弱的银行可能流失了约1万亿美元存款,其中一半发生在硅谷银行危机后,另一半在之前。”脆弱的银行是指规模小、现金流动性差的吗?
对,可以把脆弱的银行理解成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它们的融资很多是靠隔夜市场,或者跟美联储去进行抵押融资。
Q:美国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是否都执行统一的利率(或是微调)?
美国银行不是执行同一存款利率,而是和中国的银行一样。越小的银行经营越难,就要给存款更高利率。现在银行的存款利率一般都低于联邦的利率。这是为什么存款一直往货币基金流的原因。
Q:为什么脆弱的银行会流失这么多存款?中国会发生类似事件吗?
一是货币基金的利率和联储的基金利率差不多,但是很少有银行把存款利率直接飙到联储的基金利率,它低于联储的利率,所以就跑掉了一部分存款,都去货币基金了。
二是小银行的兑付能力确实不行,我记得美国的存款保险的兜底的额度应该是25万美元。如果是理性人,就不会把所有存款都放到一家银行,而是分成好几家去放。
国内四大行和上市股份银行都问题不大,因为咱们的金融监管比美国的还保守。
去年河南村镇银行出事,这种小型的城商行不在讨论的范围之中。小型城商行可能是由地方财政比如县里的财政局成立的。很多小型城商行的管理极其不规范,主要用高息揽储,投在各种各样的小公司上,甚至房地产上,监管也比较弱。虽然它们可能挂着国资的牌子,但内部治理非常差,带来金融风险。
这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其中一条是“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以后都是中央派出金融监管,不是由地方来管。过去地方说成立一个地方性的银行,就成立了,以后都是中央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