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过去一年中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上涨了10倍,主要原因为锂资源的供需错配,碳酸锂产能释放的速度跟不上新能源行业对锂需求增长的速度,导致2021年底市场出现“一锂难求”的情况。自2022年3月,碳酸锂的价格出现明显的上涨承压,市场报价位置在50万元每吨以上波动,4月6日碳酸锂的价格跌破50万元每吨的大关。
(1)本轮锂价下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碳酸锂的供需关系是否出现变化?
对此某动力电池上市公司工程师认为:主要是三个原因叠加到了一起。最主要的方面是工信部也就是国家针对碳酸锂价格非正常上涨开了一次保供稳价的座谈会,导致部分贸易商开始出货,出货价格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夸张。
另一方面是今年春天的这波疫情导致很多新能源车企的产能出现下降,像蔚来、特斯拉这种生产基地靠近上海的也出现了停产,进一步降低了对锂电池的需求。
第三点是青海西藏的气温回暖,因为冬季蒸发量下降而停产的盐湖提锂可以继续投产了,缓解了锂供应紧张的问题。
新能源行业资深投资人全先生认为:国轩高科、盛新锂能等企业新建的碳酸锂产能均于今年一季度投产,产能释放也有助于缓解碳酸锂的供应不足。
(2)那么锂价是否会持续下跌至一年前的价位?
在过去的2021年中,因为产能不足以及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导致对锂资源的需求大增,导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5万元每吨上涨至超过50万元每吨。
对此某动力电池上市公司工程师认为:虽然锂价在一年内暴涨,但不意味着暴涨之后将迎来暴跌,锂资源的现状依然是供不应求,目前供应的上升仅能缓解部分供应不足的压力,使供需的缺口不再继续扩大。
工信部座谈会仅能从国内贸易商层面压制价格,而锂资源属于国际紧缺的大宗商品,国内难以在定价上拥有很强的话语权,如果外国矿山进一步提高锂矿的报价,国内碳酸锂的价格还将继续上涨。
若无境外矿山的恶意抬价,碳酸锂的价格应该会随着各大企业产能的释放缓慢下跌。若无意外发生,一直到2022年秋天碳酸锂价格缓步下降并没有太大的压力,秋天温度下降后盐湖提锂的产能会逐渐降低,届时碳酸锂价格下跌将承压。
在今年年内预计碳酸锂的价格不太会低于40万元每吨,有极大的可能会在45万-50万元每吨的区间波动,锂资源短缺依然是新能源行业不争的事实。2022年新能源行业会有一波发展降速,但2023年或2024年有极大的可能会再次加速,所以长期来看碳酸锂的价格依然不容乐观。
2021年,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和亿纬锂能等在电池企业都公布了多个扩产计划,从预计达产时间线来看,大多在今年底到明年释放。另外国内盐湖提锂行业受制于技术限制,目前主力产能均为蒸发法,蒸发量对盐湖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均有较大的要求,虽然蓝晓科技等企业吸附法和膜法也能提锂,但成本较高、产能有限。
(3)自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迈上50万元每吨后,特斯拉、长城、上汽、比亚迪、哪吒、小鹏等企业纷纷上调旗下新能源汽车的厂家指导价,涨价幅度从千元到3万元不等。然而自从2021年4月份碳酸锂价格逐渐下跌后,蔚来、北汽极狐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依然上调了旗下车型的指导价。
那么为何锂价出现下跌后,还有部分新能源车企上调了汽车售价?
对此新能源行业资深投资人全先生认为:新能源车企生产成本上升不只是锂价导致的,无论是车用芯片还是动力电池使用的镍、钴等金属价格均出现了上涨,而且由于疫情和国际局势的紧张,国内外物流运力均出现了下降,导致物流的运输成本出现上升,国际局势的紧张也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也出现了一定的涨价。
但是各个车企涨价的幅度是可以看出车企的职业道德的,芯片、原材料、物流的涨价叠加到一起对于一台售价在15万-20万元之间的新能源车来说,其成本最高也就是上升了3000元。
可能对于一些高端车型成本上涨的会多一些,但不是按售价等比例上升,因为高端车型的溢价更为严重,所以即使是售价在40万左右的高端车型,其成本上涨幅度也不会高于5000元。至于某些车企动辄上涨万元的价格更多的是借原材料涨价的借口,为自己谋取更多收益。
(4)锂价下跌对哪些企业的利好最大?
过去一年中,碳酸锂的价格上涨了10倍,锂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重要的原材料,价格,价格上涨对中游电池企业和下游车企以及消费者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动力电池企业成本承压,增加的成本传导至新能源车企,最终被消费者买单。自2022年4月以来,碳酸锂的价格开始逐渐下滑,跌破50万元每吨的大关,对于新能源行业的中下游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对此某动力电池上市公司工程师表示:锂价下跌最利好的是锂电产业链中下游的小型企业,尤其是中游动力电池环节的小型企业。像宁德时代这种行业龙头,在面对上下游时的话语权更强,面对下游的定价能力更强,在面对上游时又有长协保护,价和量都不缺。
反而是一些体量较小的企业很难与矿企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甚至需要从一些商贸公司手中购买,每一单的价格都随着市场价格走。所以锂价开始下降对小企业是很大的利好。
能最大程度吸收这波利好的企业主要为上市公司中体量和营收规模较小的用锂企业,以及很多尚未上市的用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