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腰线,作者:桑桑姐,头图来自:由AI生成
经济不景气的周期里,网上连最爱晒“总包”的帖子都变少了。但是从前的“炫包帖“正在以“哭穷帖”形式归来。
比如:
“双码农年薪150万刀,养娃开销一年就要花掉140万刀”;
“35万刀的年薪,根本养不起马”;
“总包40多万,喝杯奶茶都要犹豫”;
“32岁,单身,500万刀,在湾区依然觉得很穷”。
他们不仅仅在某论坛和小红书哭穷,甚至会把哭穷帖翻成英文去reddit让老白们自己琢磨。
如果网友看了第一反应是困惑:“年薪这么高,怎么会不够花呢?”
那就正好上了套,他们紧接着就会苦哈哈地告诉你:自住房3.5个M虽然还清了,但地税好贵,还有几套小黑屋在还贷款。工资虽然高,但401k拉满,backdoor拉满,股票不能卖,剩不了几个钱。孩子上私立/学区房/鸡体育你知道开销多大吗?你不在这个圈子,不知道湾区的生活负担多重,真的好焦虑。
其实吧,这些大佬真正想说的是,手头有价值350万刀的自住房及数套投资房,养老金存了双份顶格额度,股票价格日日新高,两个孩子从小上的私校,正在努力培养下一个谷爱凌……
有网友给大家解释了下渊源,原来这种哭穷,只是一种历史悠久,形式隐晦的“豁胖”。
琢磨出了对方的动机,那让他们带不动场子的正确回复教学来了:
“嗯嗯,太心疼了,年薪再高,终究还是给别人打工,辛苦了。”
“5M在湾区确实不算多,认识好几个30出头的都有8-10个M了,继续加油”
“工作都三年半了才L4?熬到L5还能再涨点,咳,其实也没事,要那么卷干嘛呀。”
这些变相豁胖的人,是不是和那篇爆文《年薪三百万的男人,买不起爱马仕》如出一辙?
之前国内某时尚杂志的前主编, 发了篇哭穷的文章,得出的结论是:
她家的情况是这样的,老公年薪300万,但限行时舍不得打车,坐地铁。老公低头说:“没办法啊,穷啊,要养孩子养家啊!”
听着一家人是挺勤俭持家的,她接着开始细数钱是怎么花出去的。
“只是维持日常生活,每天一千多就从手指缝里溜走了。” 吃喝都是小钱,大头还在后面:
家里请了两个保姆,所以“188平米的房子真的很挤了”;
所以又在顺义买了套房子,“首付就花了1000万”,现在房租每月3万,房贷每月6万。
月子中心20万,保险每年10万多,瑜伽卡一年3万,体检一次3万多;每天进补的燕窝海参花胶就得几百块.......
对了,她家的三只猫洗一次澡就得1000多,因为遗传病做一次核磁是9000,“每3-6个月就要做核磁”。
听完你会觉得她这种新式哭穷又荒谬又合理,这么一算300万确实捉襟见肘,怪不得说年入500万,也过得紧紧巴巴的。
看到那个湾区年薪35万刀,却养不起马的哀嚎后,我还特地去评论区学习了一下,养马到底要花多少钱,啥时候湾区码农们开始流行养马了?
结果闹了半天,此马非彼马,人家指的是爱马仕!
去年LV集团流出的一份截图中,年薪300万以下的,统统被归为“无收入人群”,更何况以配货闻名的爱马仕了。
35万美元的年薪,每月花4000刀养匹马还能锻炼下身体,勒紧裤腰带养爱马仕,也依然是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啊!
我大概理解了为什么他们明明收入那么高,却纷纷在喊穷。
年薪35万却非要去过年薪200万的生活,不捉襟见肘就怪了。说句更戳心的话,爱马仕眼中达标的客户,可能是那些不拿年薪的……
码农的穷是真的穷吗?
按收入来说,他们已经是普通家庭能摸到的极限。
但是他们身上确实又有一种“目前确实有钱但未来没有安全感”的拧巴。
因为谁都不知道10年后,是不是行业寒冬来临,谁也不知道10年后家庭收入还能不能保持现在的状况,谁也不知道,公司的邮箱是不是哪天醒来就突然登不上了……父母老了不能不管,孩子不一定能继承自己的学历,中年人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一路走来,都是孤身一人奋战,偶尔上网炫一下薪水吸吸败犬们的能量,但内心都明白,自己始终是个没有老钱托底的打工仔。
有钱的时候,房子要追3M以上的;有钱的时候,孩子从幼儿园就要送私校;有钱的时候,赶紧买几套投资房养老金存上双份;杠杆拉满全顶配,手头剩的余钱还想着要买爱马仕,当然不太够了。
有个湾区码农在网上吐槽自己的老婆不上进,拖了他的后腿。
他说同事夫妻都是双码农,轻轻松松拿到80万刀,买房子养孩子都格外阔绰。但自己的老婆学的天坑专业,薪水只有自己的五分之一,喊她转码几年了,她都不肯,觉得现在的工作清闲能兼顾家庭孩子。
他对老婆“拖了整个家庭的后腿”非常不满,“如果她也是码农,我们一年也可以挣80万,可以买更大的房子,现在靠我一个人,永远追不上别的家庭了。”
他也许是真的很焦虑,但是看完又觉得很无奈,80万年薪之后还会蹦出150万的家庭,150万之后还有不用打工吃资本的家庭,怎么比?爬塔的思维方式不变的话,一生都会陷在“求不得苦”里。
上次去加州玩,在中餐馆吃饭,隔壁桌是一群华人男士聚会,三四十的中年人了,还在如数家珍地PK高中的奥赛成绩。
麻州和加州街头随便拎一个学霸脸的男士,大概率都曾是某县市的理科前N名、奥赛金牌得主。他们不是普通的学霸,而是从小在无数考试、竞赛中淘出来的最终卷王。
他们是爬塔的高手,往塔尖每爬一步,就会亲眼看着身后那些没爬上来的人如何坠入深渊,也亲眼看过一分之差就会让命运出现踩踏……中考、高考、GRE、托福、 GPA,一层层残酷的筛选后,赢家们才终于坐到了湾区的一张饭桌前。
我们从小的教育氛围中,(绝大多数人)前进的动力都是由恐惧驱动的,而幸福感是以他人为坐标系,比出来的。每爬到一个平台,也无法喘息,因为向上一看,永远有人比你更卷,更有钱。
前半生在与人比较中获得了成功、羡慕。所以,即便来了最好的公司,拿着最高的工资,他们依然会习惯性地望着更高的塔尖。
有人说,码农有种薛定谔的穷——他们可以自己哭穷,但如果别人说他们穷,他们就会立刻晒出自己的大包裹吓死你。
在自卑和自负间反复横跳的生命历程中,源自“我”的幸福就越来越远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腰线,作者:桑桑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