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作者:闫俊文,编辑:姚赟
创业潮在硅谷弥漫,这种氛围感染了不少从斯坦福、伯克利等院校毕业的年轻华人。
2023年,25岁的李煜琪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生毕业,这是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TOP2的高校。毕业后,李煜琪进入亚马逊工作,但工作不到半年,在今年4月离职创业。李煜琪选择在硅谷做了一款B2B领域的AI产品lookr.fyi(落灵)。这款产品旨在帮助美国中小企业高效跨境采购,对接中国制造商家,24小时报价,14天获得样品。
美国加州硅谷,红木海岸。
目前,李煜琪的团队已有7个人。最初拿到融资,还是一次偶然。某次硅谷内举办的活动结束后,他拦住谷歌高管Satyajeet Salgar,请教创业和技术问题,通过3分钟的聊天就确定了投资。而这就是李煜琪的天使轮融资。
另一笔融资的过程也差不多:李煜琪和前百度搜索引擎CTO郑子斌相约吃越南米粉,边吃边聊,两人越聊越投机。而后郑子斌决定投资李煜琪,并担任创业公司的顾问。
“在硅谷,如果你找投资人要钱,他会给你建议;你去要建议,通常投资人会给你钱。”李煜琪告诉《中国企业家》。
李煜琪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据研究机构PitchBook统计,2024年第二季度,美国初创公司共得到了556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是这两年的单季度最高金额。而这其中大概一半投向了AI的初创公司。比如马斯克的xAI,2024年5月,宣布完成60亿美元的B轮融资。
这些钱也流向了一部分华人创业者。在硅谷投资人的AI初创公司名单上,已经浮出水面的华人名字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天才少女”的郭文景、HeyGen创始人徐卓、深智透医创始人宫恩浩......他们极有可能就是未来的杨致远、黄仁勋、陈士骏或袁征。
同时,OpenAI的创始团队正在流向各处创业,他们也成为投资人追捧的对象。今年上半年,美国保尔森基金会(Paulson Institute)下属的麦克罗波洛智库(MacroPolo)公布了一项名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的调查,该调查显示,GPT-4团队的核心贡献者名单中,大概20%的研究人员来自于中国。
华人群体正在硅谷变得空前活跃,尤其是华人创业者。李煜琪所认识的朋友,至少有5位在做AI旅游小助手,或从事AI电商、AI心理辅导。
今年5月和8月,北美传讯创始人彭家荣参加了数场活动会议,他发现中国人的面孔可以占到50%,一场活动下来,可以加二三十个创业者的微信。他表示,“华人非常勤奋,而且具有中美两个最大市场的国际视角,懂科技,同时懂跨文化和跨国家的业务能力是非常稀少的。”
在上述提到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调查中发现,具体到计算机领域,中国研究生占美国计算机科学研究生总数的14%,占在美国学习的整个国际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
硅谷的李飞飞们
首先是那些“天才”登场表演。
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是四川成都人,幼年随父母移居美国,曾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被称作“AI教母”。李飞飞一度对科技巨头十分警惕,但她后来加入了谷歌,担任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科技巨头拥有无限的GPU资源与大量的人才,让她觉得,“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一种特权,一种排他性极强的特权”。
斯坦福大学。
今年2月,李飞飞成立了空间智能公司World Labs。她相信“机器很快就能够像人类一样识别视觉对象”,这家公司3个月估值超过10亿美元,投资机构包括硅谷知名风投a16z、AI基金Radical Ventures等。此外,李飞飞还是Radical Ventures的科学合伙人和LP出资人。
另一位是被视为“天才少女”的郭文景,长于杭州,随后在哈佛、斯坦福深造。2023年11月,郭文景创立了视频生成产品Pika,风靡一时。目前完成了8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8亿元)的B轮融资,是硅谷有名的初创公司。
另一个则是HeyGen和他的创始人徐卓。2023年12月,HeyGen将总部搬到了洛杉矶。它获得了硅谷Benchmark领投的一轮融资,有消息说,HeyGen要求其中国投资者IDG资本、百度风投、红杉中国、真格基金(ZhenFund)把股权卖给美国投资者。
一位长期驻扎硅谷的投资人林浩(化名)告诉《中国企业家》,一个创始人带着中国团队在半年做的事情,都能赶上当地团队三五年能做的事情,中国整个团队的工程能力是比较强的。来自中国的创业者做的应用很薄(指某一个场景应用,不做集成和分散的),但他们很快就探索出了一条流量矩阵化的路径。比如,如何实现从这些工具转到内容,他们都有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教训。
华人对于新技术的灵敏嗅觉变得空前敏感,硅谷各类活跃的加速营、创业营、孵化器直接助力了年轻人的大胆实践。比如著名的YC创业加速器(Y Combinator),其创始人格雷厄姆要求,想要获得YC的投资,就得来硅谷住上三个月。
这类加速营通常会给到创业者扶持,比如云资源的优惠券,免费提供半年的云资源;或邀请一些功成名就的创业者来布道,各个创业者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这也导致各种“势力”盛行,每个帮派都有自己的风格。
李煜琪告诉《中国企业家》:“你要在活动上认识合适的人,然后去合适的场合认识正确的人,其实是需要一些人脉的。”
为了拿到融资,一些创业者会直接在硅谷沙丘路(Sandhill Road,聚集了美国最重要的风险投资机构)上举着招牌,见到一辆车拦截一辆车,用30秒“电梯时间”讲述自己的创业想法,往往,留给这些创业者的只有车疾驰过后的尘沙和背影。
硅谷的人才密度直接加剧了竞争,这让创业变成了一件多变的事情。
李煜琪也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了B2B工具的创业想法,他一开始想做Midjourney那样的文生图产品,同类产品太多、太卷。后来,又想做一款AI拍照的APP,但难度太大、成本太高,于是决定做B2B领域的产品工具创业。
硅谷的投资人偏好技术背景的创业者,他们最喜欢询问创业者两个问题:一、你的技术背景和从业经历;二、你跟客户聊完以后获得什么样的反馈。投资人希望从创业者身上获得独到的答案。
现在,李煜琪的团队共7个人,但他们的野心不小——让想象力成为生产力主要的驱动力,用AI连接中国制造。目前,李煜琪最重要的事情是跑通产品,获得种子用户,以及尽快盈利。
来自风投的鼓励
面对AI,硅谷的投资人变得狂热和躁动不安。林浩沉浸其中,感受到的比较直接,他发现这些投资人情绪也变得偏激,面对一个单点很薄的应用,就能拿出500万~1000万美元押宝。“有些投资机构的掌舵人,前一天晚上喝酒拍桌子说要做double投资,但第二天又不得不告知,双重基金没法投。”林浩说。
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也从2023年的观望到2024年的入局。比如,2024年,由卫哲创立的嘉御资本在硅谷设立了嘉加资本,重点关注AI在医疗等垂直领域的创新应用,投资重点群体是华人。
最近,嘉加资本披露了一笔投资。该投资项目名为深智透医,嘉加资本联合其他投行给出了近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据了解,深智透医团队主要分布在硅谷和上海,其中,硅谷公司于2017年底成立,上海公司成立于2021年。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宫恩浩和一名斯坦福大学教授,宫恩浩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卫哲拒绝了《中国企业家》的置评请求,他说,“考虑到目前国际形势,我们海外布局需要保持低调。”此前,他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不会再做一个横跨中美的投资机构,必须要做到法律上完全独立的实体,也需要一个常驻美国的专业团队。
今年4月,知名硅谷风投a16z宣布,华人Jennifer Li将晋升为General Partner(普通合伙人),a16z的管理规模约420亿美元,它也是最活跃和激进的AI投资机构,几乎每个明星项目都有它的活动身影。
日益活跃的华人群体需要相对应的投资代理人,投资机构的吹风也加大了这种势能。
一位长期驻守硅谷的投资人告诉《中国企业家》,“几乎每周都要接待好几批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以及独角兽公司,尤其是AI应用层以及AIGC企业。”
这位投资人表示,北美的SaaS产业链很成熟,平均一个中型企业都有140多种不同工具来解决它的SaaS的需求,所以AI to B端落地场景很丰富,这给了AI企业锻炼肌肉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