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Uni,翻译:毛毛,编辑:曹欣欣、Aurora,责编:Alwaysfifi,原文标题:《“我生气的时候,感觉自己更有力量” | 「愤怒」的背后是什么?》,头图来自:《怒呛人生》剧照
开车时遇到强行超车或胡乱变线的司机;
经过一天的疲惫工作,回家发现碗碟没有洗,而伴侣却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打开新闻,发现常去的网红餐厅使用了不新鲜的食材;
... ...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经常引爆我们的“愤怒”。
“愤怒”出没的如此频繁又来势汹汹,常常来不及思索,情绪就已经喷涌而出。
愤怒的表现形式只有“情绪、行为失控”一种吗?作为一种不太受欢迎的情绪,愤怒有积极作用吗?我们又该怎样与愤怒相处呢?
图/《玛克辛》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愤怒?
是否感到愤怒来源于我们如何对情境进行解释和反应。对不同人来说,愤怒的触发因素会有所不同,但有一些情境可能会使大多数人感到愤怒:
被威胁或被攻击;
沮丧或无能为力的时候;
被随意否定或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自己的财产或感受没有被尊重。
由于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解释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所以一些让我们怒不可遏的事情,可能在他人看来不值一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感到愤怒,我们解释情境的方式就是错误的。
面对特定的情境,我们是否感到愤怒以及愤怒的程度取决于生活中的许多因素,包括:
1. 成长中的经历
我们应对事件的方式很大程度受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期接收到很多愤怒的信息,成年之后也更有可能用这种情绪应对生活事件。
过度暴露于愤怒的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依然认为:主动地甚至暴力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是被允许的,所以这种情绪是不需要被管理的。一旦TA人的行为方式与自己不相符或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很轻易地发怒。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应该发怒,甚至因为愤怒受到惩罚,TA就更有可能压抑自己的愤怒。但如果愤怒无法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它就会转向自身,长此以往引发一些其他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还有一些情况:孩子亲眼目睹了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失控时的愤怒,并在潜意识里把愤怒视为破坏性的可怕情绪,那么TA长大之后也可能害怕表达自己的愤怒,或是在令人生气的事件发生后,不敢表达任何情绪。
2. 过往经验
如果我们经历过令人愤怒的情况,比如:虐待、创伤或霸凌(无论是在童年期还是成年之后),并且当时无法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愤怒,那么可能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处理那些事件引起的愤怒情绪。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情绪反映了之前经历过的情况——如果我们曾经被虐待,那么在遇到类似的事件时,我们也更有可能感到愤怒。
3. 当下的情形
如果正在焦头烂额地处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变得很容易生气。那些之前从来不会激怒我们的事情,也开始让我们感到愤怒。
此外,如果我们无法向某些人或事表达愤怒,那么它可能在别的地方发泄出来。比如,我们在工作中被不公平地对待,却不敢向领导表达愤怒,那么伴侣和孩子可能会成为无辜的替罪羊。
最后,愤怒也会是悲伤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失去了很重要的人或遭遇其他创伤性事件,要妥善处理所有的感受可能是困难的,那些无法发泄的情绪也许会表现为愤怒。
愤怒的价值
尽管我们的愤怒常常是有原因的,但它却总是被人们视为负面的、需要消除的情绪,这也许是因为愤怒常常与破坏性的结果(如:侵略和暴力)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进化的角度看,所有情绪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是有意义的,可以为我们提供资源从而达成目标。轻至中度的愤怒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周围世界互动。
1. 促进生存
愤怒保护了我们的安全。我们与敌人或其他威胁进行斗争从而保护自己的动力,就来源于愤怒。愤怒驱使人们集中注意力,对威胁保持高度警惕。当我们受到攻击时,愤怒会自动激活我们的身体系统,从而迅速地采取行动。
2. 帮助我们恢复平静
在我们经历令人愤怒的事件时,身体和情绪上都会承受痛苦。此时,愤怒会驱使我们去做一些事情来释放身体上的紧张感,同时放松我们的神经、抚平我们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发泄愤怒后感到平静。
3. 提供控制感
愤怒与强烈的控制需求有关。愤怒帮助我们保卫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让我们感到世界是可控的。与压抑愤怒的人相比,能够适当体验和表达愤怒的人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并掌控自己的命运。
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我们要避免把愤怒带来的权力感作为工具去控制他人。
4. 让我们更有力量
从生存的角度看,愤怒赋予我们力量和侵略性,帮助我们战胜更强大的敌人。而在日常情况下,愤怒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激励我们为自己挺身而出,创造性地找到应对挑战的方法。
5. 自我提升
我们有些愤怒是导向自己的,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是疏忽大意感到愤怒。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种对自己的愤怒可以让我们看到缺点和不足,并带来自我改变的动机。
管理愤怒的方法
极端的愤怒在生死攸关的情境下有效,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却更多地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管理自己的愤怒,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对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生气”。
以下是一些管理愤怒的方法:
1. 认知重构
简单来说就是改变思维方式。
愤怒的人,内心的想法往往非常夸张和过于戏剧化,也会用诅咒、发誓等一些情绪色彩浓厚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想法,因此可以尝试用更理性的想法进行替代。
比如:与其告诉自己:“这太糟糕了,一切都被毁了”,不如说:“这令人沮丧,我对此感到沮丧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是世界末日,而且如果只是一直生气,事情是不会自己发生改变的”。
在谈论自己或他人时,小心类似于“从不”、“总是”这些词。“这台机器从不正常工作”或“你总是忘记事情”不仅不准确,还会强行合理化自己的愤怒。这不仅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还有可能疏远和冒犯身边的人。
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在渴望一些东西:公平、被重视、被支持。这些东西每个人都想要,得不到的时候感到受伤也是合乎情理的。而认知重构的一部分,就是把这些想要的东西变成我们追求的目标。换句话说,“我想要”比“我必须拥有”是一种更健康的心态。
2. 更好的沟通
愤怒的人倾向于草率地得出结论并开始行动,但其中的一些结论可能很不准确。如果处于激烈的情绪中,首先要做的是放慢说话的速度并仔细思考我们所说的话。同时,认真聆听对方的话,在说话之前多问问自己,我真的觉得这是最好的回应方式吗?
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应对身边人的愤怒,防止自己被这种情绪“传染”。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喜欢更多的个人空间,而伴侣想要更紧密的联系,对方可能会开始抱怨。如果我们也因此生气并且使用难听的词汇攻击对方,结果只会让关系走向破裂。赞扬的话语可以脱口而出,但攻击性的词汇需要三思。
当我们受到批评时,很容易采取反击的方式进行防御。但在急于批评对方之前,我们可以多思考一些话语背后的信息:这也许是对方感到恐惧的信号。冷静的追问而不是一味地表达愤怒能够防止事情向灾难性的方向发展。
3. 改变环境
有的时候,是周围的环境让我们感到愤怒。如果过多的问题和责任压在我们身上,就很容易陷入周围的人和事构成的、让我们感到愤怒的“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也许是让自己休息一下,确保在一天中压力很大的时间段安排一些“个人时间”。比如上班族妈妈可以制定一个规则:在下班到家后的前15分钟,任何人都不要和她讲话、不要去麻烦和打扰她。在短暂的独处时间之后,她可以感到自己能更好地应对孩子们的要求,而不会对他们大发雷霆。
4. 让自己放松的技巧
选择时机:如果我们发现在晚上和伴侣讨论事情总会吵架,可能是因为两个人都累了,那么可以改变讨论重要事情的时间。
主动回避:如果孩子的房间总是乱糟糟的,每次路过都会生气——那就关上房门。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打扫房间来避免自己生气,而是在令人生气的事情前保持冷静。
寻找替代方案:如果上班通勤你都处于一种愤怒和沮丧的状态,或许可以考虑规划一条不同的线路。一切有助于提升幸福感的选项都可以考虑。
最后借用一个比喻:愤怒,像火一样,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如果任其发展,会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但如果管理得当,会成为有益而强大的工具。
参考资料:
Controlling anger before it controls you.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pa.org/topics/anger/control
Davidson, R. (2012). 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 How Its Unique Patterns Affect the Way You Think, Feel and Live—and How You Can Change Them. London, UK: Penguin Books.
Ford, B. Q., & Tamir, M. (2014). Preferring Familiar Emotions: As You Want (and Like) It? Cognition and Emotion, 28, 311-324.
Henk, A. et al. (2010). The Art of Anger: Reward Context Turns Avoidance Responses to Anger-Related Objects into Approach.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406-10.
How to cope with ang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ind.org.uk/information-support/types-of-mental-health-problems/anger/causes-of-anger/
Lickerman, A. (2012). The Undefeated Mind: On the Science of Constructing an Indestructible Self. Deerfield Beach, FL: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
Van Kleef, G. A. (2010). The Emerging View of Emotion as Social Informa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4/5, 331-34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Uni,翻译:毛毛,编辑:曹欣欣、Aurora,责编:Alwaysf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