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英DIGITALING,作者:云霞,原文标题:《对话3位辞职广告人,聊聊换赛道后的生活》,题图来自:AI生成
曾在小红书上看到一条热门笔记,列举了广告人的34种结局。数了一下,发现其中有2/3,都是转身离开另寻其他可能性。
早晚要走出广告圈,似乎是不少业内人心照不宣的共识,也是很多苦闷广告人心心念念的远方。
不过,要怎么走到远方?那些已经在远方的前广告人们,眼前是什么样的生活?和留守业内相比,有哪些区别?曾让他们下定决心出走的烦恼,都迎刃而解了吗?……
我把这一篓子好奇,抛给3位已经离开广告圈、走进自己选择的远方一年有余的前同行。
@小羊:数字游民,穷游40个城市,最近刚实现月入2w。
@小可:悟到面试成功门路,空窗4个月,仍顺利入职互联网大厂。
@Andy:离沪回粤,创立经营自己的养生预制菜品牌,目前已经回本。
以下是她们的答案。
(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小羊:25岁裸辞退休,我成为四处旅居的数字难民
已经裸辞旅居一年半的前公关人@小羊 的生活,有打工人向往的远方:在5个国家40个城市旅居过,最近终于实现月入2w。也有无论什么身份都逃不掉的眼前:随地大小班,在紧绷中寻找自由。
她说,比起数字游民,她更愿意称自己为数字难民。
去年刚离职没几天,我就因为这件事,和家人结结实实大吵了一架,结果把自己吵到呼吸暂停,进了急诊。
这种濒死的经历让我更加确定:不管他们能不能接受和理解我的辞职,我都不要再继续痛苦下去了。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对钢筋水泥的城市天然没有亲近感。但算上念大学和上班,我一共在上海待了七年,直到去年三月离职,对大城市和上班彻底祛魅。
刚毕业那会,我去了感兴趣的时尚行业。但入行后发现行业很乱薪资又低。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我一个极简主义者,却一直在产出鼓吹消费主义的内容。
这点让我觉得特别割裂。我自己都没办法认同自己生产的互联网垃圾,那我做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后来,我跳去公关行业,又陷入了同样的虚无死循环。
我几乎天天都在为没有结果的比稿加班,自己还没什么可以发挥的空间,简直成了老板的写字机器——方案要根据他的idea倒推着写。我能做的就是拼凑材料,一点参与感都没有。
那阵子,我醒着的时间,已经被无意义的工作占用了大部分。等好不容易下班到家该睡觉了,我还要为此焦虑到失眠。
再这样摧残自己的身心健康,挺没意思的。动了离职的念头后,我开始算自己攒的钱,够不够撑起我裸辞休息一段时间的生活成本。
结果发现,当月就去提离职,跟为了等租房到期退押金苟到10月再离职,能攒下的钱差不多。那我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为难自己?火速提完离职到期走人,我的新生活开始了。
不过说实话,成为数字游民,并不在我最初的计划内。一开始我选择裸辞休息,只是想要跳出之前无缝衔接下一份工作的惯性,去看看人生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直到去年七八月去了浙江安吉的数字游民社区,第一次正式接触到这个群体,也在那里做成了两件让我有信心不回职场上班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我在社区自产自销了20多份减脂餐。第二件事,是和朋友合办了3场摇摆舞体验课,有三四十人参加了。
左:小羊举办的摇摆舞体验课海报右:沉浸式跳摇摆舞的小羊
虽然收入都不高,但这是我第一次抛开平台、品牌以及过去的职场身份,靠自己赚到了钱,给了我很强的信念感和成就感。
这之后我做过不少盈利尝试,现在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做保险经纪人、运营自媒体,以及办小红书新人训练营上。
看起来工作量不小,但我从容多了:做的都是我感兴趣且能带来正向反馈的事,我不用再费劲去寻找意义。时间完全属于自己而不是公司,所以也不会再让工作本末倒置,牵着我的鼻子走。
现在我基本上是集中工作四五天,再玩两三天。
工作日的安排,很规整。早上比较放松,自然醒后,做一些碎片化的事,健身、吃饭、看书、回消息。下午和晚上比较集中,整块时间都拿来工作,做保险咨询、出自媒体内容、给学员答疑解惑。至于几点休息,我没设限,看第二天的安排来定。
和小红书新人训练营合伙人的工作日常
不用工作的日子,我会去跳我最爱的摇摆舞,去尝试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一个下午什么也不干只看白鹭飞来飞去,在拉满豆芽和海鲜的夜船睡一晚醒来就到泰国某小岛,在龙目岛无人的沙滩裸泳拍照,在大理陪外国朋友摆摊……
在大理陪外国朋友摆摊
这么听下来,数字游民的生活似乎充满自由气息,衬得职场生活黯淡无光。这一年多来,有好多人在我的小红书评论区留言:好羡慕你可以四处旅居啊。
但,老实说哈,数字游民并不是一种爽文叙事。不是每天躺在海边沙滩下享受生活,就有钱从四面八方来。
数字游民的自由,是用职场格子间做参照对比出来的:从公司手中,抢回你的时空自由权,去投入到你真正想做的事中。现在我还是会随地大小班、也有过为收入焦虑薅头发、自信心和安全感不足的阶段。
尽管如此,这种生活还是比职场螺丝钉更适合我,因为它能自适应我裸辞后不同阶段的“想要”。
刚裸辞的时候,我想要能大口呼吸的生活,所以我四处穷游,去做那些上班卷生卷死没机会做的事,也有工作,但并非all in。
但后来自由享够了,我想要稳定下来专注于挣钱,所以我结束旅居,回到大理定居到现在,收入终于超过了之前的工资,我又可以重启一人出国旅居的生活了。
虽然独自旅居,免不了会安全感不足,但我愿意花时间去适应。跟全天候蜷在写字楼里的固定性相比,旅途中的不确定性,才是我活着的证据。
@小可:入职互联网大厂,我从活着的人变成有生活的人
几年前,@小可 想锻炼策划能力和逻辑思维,从甲方跳入4A广告公司。去年,为逃出“睁眼上班,闭眼睡觉”的死循环节奏,她选择裸辞休息。
后来在求职过程中,她悟到面试成功的门路,目前顺利入职一家互联网大厂,也体验到在前者和广告公司的打工差异。
我之前在一家4A广告公司当客户经理,做的是客策一体的social端工作。成长特别快,但活多得离谱。每天10点下班是常态,加班到凌晨2、3点也不稀奇。
选择裸辞,是因为真顶不住了。有一阵子我天天哭,心脏也很难受,甲状腺结节都快打出中国结了。那会我就觉得,不能再这样为难自己了,必须歇一歇。
舒舒坦坦地休息了四个月后,我才开始找工作。其实当时刚旅游完,心还没收回来,简历也没改好,boss直聘也是偶尔打开看一眼而已。
但上线次数多了,系统就会把你推给更多HR,慢慢就开始有面试邀约找上门了,求职的状态也是在准备过程中一点点找回来的。
我现在呆的这家互联网大厂,是我在面了很多家公司后,自己在招聘平台上投简历的(结果)。
当时也没想很多,只是觉得自己和JD还挺匹配,可以试试看,就把简历上能体现适配度的工作经历摘出来,分点罗列清楚,作为自荐话术发过去了。很快,HR就给我发面试邀请了。
小可的求职自荐话术
这家大厂一共有三轮面试。
前两轮的面试重点在执行考察上,面试官挖得特别细,基本上项目的每个流程都要拎出来问。
我的理解是,因为互联网大厂没有执行岗,就拿我投的大客户运营岗来说,他们看重的是面试者的策划、内容能力,以及之前有没有接触过客户的核心业务。问得细致,可以看我对业务流程的理解完不完善,也可以核实我简历的真实性。
终面就比较宏观了,是部门负责人和HRBP一起面的。前者问我对行业和竞品的认知,后者问我对加班的态度。其他就无了。
当时面多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面试真是一场大型的复制粘贴。其实很多公司的面试问题,翻来覆去都一样。只要你熟悉自己的简历,经得起细节考究,并且让面试官认为你和岗位非常match,基本上都能过。
所以在每一场面试,我都会重点体现两点。一是在自我介绍时,重点讲和JD相关的经历,证明我能胜任这个岗位。二是在面试结束时,表明我很期待加入,让对方看到我对公司的超强意愿和热情。
这家大厂的反馈很快,终面当晚就给答复了。后面就是走谈薪、背调、收offer、入职的常规流程。现在上了一段时间的班,感觉出在互联网大厂和广告公司搬砖的区别在哪了。
终于收到互联网大厂的入职通知邮件
在大厂,是没有人带你的。从面试阶段对执行考察的详细程度就可以看出,大厂要的是经验对口、一进来就能干活的人。
和在广告公司有leader手把手教不一样,我刚去大厂那会,完全靠看文档自学,入职第二天还没摸清状况,就接到一个出方案的急活。
方案有一部分数据,需要从大厂自己的数据平台中调取。但我当时还不怎么会用这个平台,所以数据没拉对。方案交上去后被批得有点受挫,“一个工作四五年的人,怎么连方案都写不好”。
不过当时挨批还因为另一个点,是我的思维站位还没从代理商切换到平台上。这也算是我在大厂学到的第一个长进。
后来这个思维扭过来了,leader就很少卡我的方案了。这也是我感受到的另一个区别:在大厂,方案没有对错,只要能说服客户就行。
但如果换作在广告公司,方案要同时符合多个领导的要求,才能提交给客户。当你手头上还同时有两三个项目要从策划到执行都自己完成的时候,就会很崩溃。
前面也有提到,我在广告公司归属于social组,做的是客户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长线种草。这意味着,基本上等同于要求你全年在线。
我当时连年假都不敢休。因为组内其他人的工作量都已经超负荷了,如果遇上客户临时concall或者有其他需求,我也找不到人帮我cover。与其休假还要随地大小班,我还不如不休老老实实在工位上班。
但大厂很少让员工陷入这种为难的状态,它的职能切割非常细。就拿我的工作来说,客户方案由运营岗(也就是我)出,和客户谈方案就交给销售岗了。后期展开合作的话,执行可以是客户自己来,也可以交给代理商完成。
相对应的结果,从下班时间就可以看出来:在这家大厂,晚上7、8点大家就陆续下班了,9点出头公司就空得差不多了。而10点多,广告公司还大有人在,还有一屋子人陪着你加班。想起去年618,前同事还在一边吃速效救心丸一边硬扛赶PPT,人都要碎了。
在4A工作期间,随地大小班
不过职能切割细,也不全是好事。还是拿我的岗位来说,运营岗的绩效,部分是和方案成交量挂钩的。但方案成交与否,我这个岗位是无法全盘把控的。我们没办法亲自和客户谈方案,客户品牌规划中如果没有平台投放需求,我们也无法左右。对于方案成交结果,我们处在一个被动状态。
所以我对自己能不能过试用期,还是忍不住有些担忧。好在经历过在广告公司的万分煎熬,我现在的心态已经比以前稳很多了,对很多事情的重要性排序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过不了试用期,我就再去玩一玩,继续歇息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或许我可以换一个不那么卷的城市和工作,好好生活也挺好的。
反正,健康第一,其他都行。
@Andy:逃离广告圈后,我创立了一个养生预制菜品牌
迈入三十而立,曾是AM的@ Andy,离开了现在依然热爱的广告行业。回到家乡,和朋友合作创立一个养生预制菜品牌。
这个看起来有点新奇的组合,经营起来有不少需要摸索通关的关卡。但在Andy看来,没关系,她和品牌都还很年轻。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这不算辞职,而是变成远程freelancer,有更多时间创业。
不过原计划的确是辞职来着,但老板知道我要创业,建议我别离职,而是转成远程freelancer,少接点项目就好。虽然薪水也会变少,但创业初期有这份稳定收入,压力没那么大。他说得蛮在理,所以我听劝了。
我们服务的是汽车品牌,有自己的营销节奏。碰上新车上市是最忙的,比如二三月那会,我连周末都在上班,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和客户开会。但过了上市节点,就是一些常规的retainer工作,比较有空闲时间。
远程free加班
这种忙一阵歇一阵的节奏,我还挺喜欢的,可以自己把控时间。我现在就是有需求就接,有事就concall,没需求就闲人一个,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和朋友一起创立经营一个养生预制菜品牌。
这个搭配听起来可能有些新奇,但对我们广东人来说不算很陌生。
现在站在风口的预制菜,其实早就有了,比如广东人逢年过节会吃的盆菜。但我们做市场调研和走访发现,这种传统滋补品只有传统商家没有品牌,且客源父母辈居多,年轻人很少。
加上这两年流行养生滋补年轻化,我们想的是:把流行趋势和传统滋补品类进行结合改良,去做一个适合年轻人的养生滋补品牌,让养生变得简单易得:消费者想养生,不用自己花时间动手做,只需要拿出食材热一热,就可以吃了。
创业雏形大体想明白后,我们就开始着手了。
创立一个品牌对我来说,和我的老本行——Account做项目管理很像。相当于自己给自己下brief,去捋顺搭建一个品牌的所有准备工作,再根据定好的各项ddl,去把控和push整个项目的进度。
框架立出来后,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只要心里就有数,各项工作不管是提早或推迟几天完成都没关系。松弛有度,也能把事情做完。
我们对这个品牌的初步设想是,从最小化做起,再根据市场反应慢慢迭代。所以启动过程没有弄得很复杂,从品牌起名、设计logo、商标注册,到产品包装设计、搭建微信小程序、开设小红书店铺,都是我和另一个合伙人分工合作完成的。
至于产品本身的研发,因为我和合伙人家里有餐饮行业背景,可以借助自家工厂进行调味和制作。所以整个品牌的搭建走下来,几乎零成本。
这个品牌经营到现在,最大的支出还是在运费上。目前主打的产品,跨省冷链运费能飙到60+。算了下利润,我们好像在给顺丰打工。
但没办法,省外市场是必须打开的。我们的产品在省内很难拼过传统商家,务实、拼性价比的广东人货比三家就不想买了。但如果能作为一个比较少见、新奇的品类,突围到北上市场,或许能吸引到一些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客户。
不过我们在尝试出省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南北方口味偏好存在差异,广东人吃惯的海鲜咸甜味,有些北方朋友觉得有点腥。
另一个是我们还没找到一个可以导向复购的产品使用场景。我们目前主打的产品是一款含海鲜的杂粮粥,如果当成早餐,30+的客单价太高了,会劝退很多人。就算能接受价格,它也很难变成一个能根植日常、长期吃还不腻的存在。
总的来说就是,这个品牌在起步阶段,还是有许多可以成长的空间。但没关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好,再看看怎么给它找到突破口。
我和合伙人现在的心态就是,全心全意认真做,但不着急。因为我们不靠它吃饭,可以把创业当成没有负担的副业去对待,重重拿起,轻轻放下。这样压力没有那么大,反而更能使出劲。
我还是很期待,以后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卖得好又能传递生活哲学的品牌。现实是很骨感,但我总要有理想,这样才不会背离我出走广告圈创业的初心。
我从小就很爱创意,喜欢有视觉美感、能引发情绪共鸣的事物。抱着这份热爱,我拒绝家人建议我选择金融专业的提议,本硕都念了广告学。但作为Account进入广告圈后,其实落差蛮大的。
我爱创作,却只能为创意作品报奖,拿奖的从来都是别人;我也懂设计、创意和策略,只是作为Account更偏向项目整体把控,却总被高傲的创意人俯视为只会传话的单薄工具人。
第1年工作(左)VS 第4年工作(右)工位逐渐空旷
这些冲击,都让我更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去年辞职出来创业的时候,我刚好30岁,一个被当下焦虑舆论晕染成不上不下的尴尬timing。
但我不这么认为。现在的我,不再是刚入行的懵懂小朋友,而是有经验和人脉,但又还年轻、还有试错空间的自由人。
我很喜欢30岁,也很爱现在正在做的事业。不管最后有没有把创业品牌做成我的理想状态,我都不后悔。
对我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后记
“如果把你的理想生活画在一张纸上,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当这个问题抛出来的时候,她们三位略作思考,给出的都是总览式的回答。
但有意思的是,三趟采访结束的时间,刚好是打工人的下班点,我从她们的下一个行程里,看到了答案的日常具象版。
说“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的小羊,在采访尾声闲聊几句后,循着她朋友的呼唤声来到了海边追日落。
说“走一步看一步,大不了再玩一阵”的小可,跟我告别后,汇入了武康大楼前的人海。碰巧来上海出差的她,打算吃完晚饭,找个有名的街道打卡逛逛。
说“陪在家人、爱人和好友身边,坚持自己事业”的Andy,掏出手机打了辆车。正处在空档期回上海放松的她,和朋友们约好一起吃晚饭。
而我,抱着电脑回公司的路上,想起了克里印第安人的一首诗歌。
每一个温暖的夜晚/在月光下入眠
用一辈子的时间/让那光亮进到你体内
然后你就会发光/终有一天
月亮会觉得/你才是月亮
跟随内心最迫切的呼声,摸索着靠近自己理想生活的她们,不知不觉中,已然活成了自己的理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英DIGITALING,作者: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