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8-30 12:00

吉祥航空事件:当孩子在飞机上哭闹,家长该怎么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作者:付博文,责编:陈天莹,编辑:甄卓,头图来自:豆包

文章摘要
如何科学应对孩子在飞机上哭闹,确保心理安全。

• 👶 孩子的哭闹是求助信号,需要理解和安慰

• 🚫 坚定拒绝他人干预,保护孩子心理安全

• 🎨 使用正向管教和转移注意力来平复情绪

最近,一段航班上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


视频中,一名幼童在飞行过程中情绪失控,大声哭闹,引起了其他乘客的不满。令人震惊的是,两名陌生乘客竟然将孩子拉入飞机的卫生间内进行“教育”,而孩子的家长不仅没有制止,反而默许了这一行为。


这件事在网上迅速引发了激烈讨论,许多人质疑:为什么家长会允许陌生人介入并管教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真的能让孩子学会安静吗?


而更深层次的引发人们质疑的点在于:这种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在面对类似的情境时,家长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正确的方式”?


今天,小编想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大家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情绪失控?以及,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安全?


当孩子在哭闹,TA想告诉你的是?


想象一下,你正带着一岁多的宝宝坐飞机。起飞后不久,宝宝开始不安,皱起了小眉头,接着眼泪像开了闸一样,哭声也越来越大。你感到所有乘客的目光都集中在你身上,压力顿时涌上心头。


在这个时候,你可能想:“他为什么要哭?我应该怎么让他安静下来?”其实,宝宝的哭闹可能是在“告诉”你:


  •  “这里好陌生,我好害怕!”飞机上的环境对小宝宝来说是陌生的密闭空间。除此之外,嘈杂的声音、陌生的人群,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


  •  “我饿了/累了/不舒服!” 飞行过程中,宝宝可能感到饥饿、疲倦,或者耳朵因气压变化而不适。这时的哭闹就是他们表达这些需求的方式。


  •  “我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感觉!” 对于小宝宝来说,他们还没有学会用语言表达复杂的情绪,所以他们只能用哭闹来传递内心的不安。


首先,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是家长应对问题的关键。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儿童从出生起就会形成一种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被称为依恋,是儿童情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当孩子感到不安或受到威胁时,他们会本能地寻找依恋对象的安慰。


孩子在飞机上哭闹,其实是在表达一种“求助信号”。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环境陌生、身体不适,或者情绪上没有得到满足。根据依恋理论,孩子的哭泣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目的是寻求家长的保护和安慰。


依恋理论的研究表明,早期稳定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延续到成年,影响他们在社会中的互动和情感处理能力。


当家长忽视或无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不安全的依恋类型,这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吉祥航空事件”的严重后果


在这一事件中,最引发争议的一点是家长居然同意让陌生乘客把孩子带到卫生间“管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能对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安全感缺失的同时,破坏了信任。根据依恋理论,孩子在早期生活中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发展出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如果在孩子最需要保护和安慰的时候,家长允许陌生人干预,这种行为可能会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从而影响他们的情感安全感。


边界感的模糊,家不再是“避风港”。孩子需要明确的边界来理解社会关系和自我保护。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屏障,家长允许他人介入教育孩子,可能会让孩子混淆自己应有的安全范围。这不仅可能导致孩子在未来的社交关系中难以设定适当的边界,也可能削弱他们对家长的依赖和信任。


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你应该怎么办?


你或许可以采用正向管教的方式来处理“危机”。正向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是由心理学家简·尼尔森(Jane Nelsen)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在管教中既要温和,又要坚定。它旨在通过尊重和合作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保持冷静,做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在感到不安时,会本能地寻找可以让他们感到安全的人。在宝宝哭闹时,你可以尝试这样做:抱起TA,轻轻拍背,低声告诉他“别怕”。根据正向管教的理念,你的温柔和冷静会传递给孩子,帮助他慢慢平复情绪。


转移注意力,用小“魔法”化解危机。如果宝宝一直哭闹不止,你可以尝试转移他的注意力。例如,拿出他喜欢的小玩具,或者用手机播放他喜欢的动画片。这种方法符合正向管教中所提倡的“积极引导”策略,既不会强迫孩子改变情绪,也能有效地帮助他们从情绪困境中解脱出来。


给予选择,让孩子感受到控制感。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人们天生有三个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感和关系感。通过给予孩子选择,你可以帮助他们满足自主性的需求,进而缓解焦虑感。你可以给他一些小选择,例如:“你想喝点水,还是吃点饼干?”这种策略不仅尊重孩子的意愿,还能有效地缓解他们的情绪 。


遇到类似事件,你该如何处理?


提前准备,未雨绸缪。在登机前,准备好宝宝喜欢的玩具、零食或绘本。特别是在起飞和降落时,可以给宝宝一些零食或奶瓶,帮助他们缓解耳朵的不适。


沟通与安抚,保持耐心。如果宝宝情绪失控,不要急于制止或责备。用温和的语气和肢体语言传达你的理解和支持,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我知道你很不舒服,我们一起度过这段时间,好吗?”都能让宝宝感到被理解。研究表明,家长的共情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调节情绪,并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


坚定拒绝他人干预,维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如果有其他乘客提出干预,家长应明确拒绝,并坚定地告诉对方:“谢谢您的好意,但我能处理好。”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心理安全,也确保了家长对教育孩子的主导权。同时,这一过程也向孩子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无论何时何地,家长都是他们最可靠的保护者。


结语


孩子的哭闹是他们探索世界、表达情感的一部分。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理解和支持他们,更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情感空间。通过依恋理论和正向管教,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管理情绪,教会他们在各种环境下如何平稳过渡。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养责任,避免让陌生人代替我们去教育和引导孩子。


让我们用耐心和爱心陪伴孩子成长,为孩子撑起一片更好的蓝天。


参考文献

Bowlby, J. (200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Basic Books.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N. (2015).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Psychology Press.

Nelsen, J. (2006). Positive discipline: The classic guide to helping children develop self-discipline,responsibility, cooper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Ballantine Books.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作者:付博文,责编:陈天莹,编辑:甄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