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05-26 12:00

认真于商业本份,你就是在践行互联网思维

网上有个段子,调侃正值互联网风光的这个时代:化缘的改叫众筹,算命的改叫分析师,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改为可穿戴设备,IDC都自称云计算,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放高利贷改叫资本运作,借钱给朋友改叫天使投资 ……

这其中,互联网思维作为曾经风光无二的热中之热,受过好一番吹捧或批判,再经类似“用互联网思维去蹲个茅坑”这样的调侃,终于还是烂了大街。

任何潮流都有泡沫,任何泡沫都会破裂,只是有些人能看到泡沫之下势不可挡的力量,并且顺势而为,而有些人,则习惯了在一堆泡沫上指点江山,以“泡沫一定会破裂”这样的伟大发现来宣示自己是多么明智、冷静和高瞻远瞩。

其实,也许那正是一种心虚彷徨的表现。任何抱残守缺者,面对新生事物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都不自觉地沦为简单的怀疑论甚至阴谋论者。

之前写过不少与互联网思维相关的文章,尽管人们已经觉得耳朵要磨出茧子了,我还是想再次表明态度:时代变革,大势不可逆!

只是,我很想破开一堆泡沫,透视一下真正潜流的力量。

先看看那些泡沫吧。

所谓泡沫,在我看来就是认识的误区,而误区的形成,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比如很多弄潮儿们,将互联网思维当做可以斩破一切旧思维的利器,怀揣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的勇气,大有“革命者”的豪情万丈,殊不知真正能被大风吹上天的猪也就屈指可数的几只,大多数,甚至连围栏都冲不破。而另一些人,则将互联网思维简单理解为互联网企业的思维,固执地视其为传统商业社会的对立,并且寻找一切谓其“小儿科”的证据,他们同样只是见其表而非其里,难道就不能殊途同归?也许只因你地道伦敦腔而人家习惯了美语而已。还有不少人,虽不至于将传统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对立起来,但把互联网思维与营销或商业模式划上等号,并且几乎机械地套用各种和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方法和手段,多少有些盲目和偏狭。

其然若此,用户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免费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等等,不就是传统商业逻辑中的以客户为中心、品牌和口碑效应、精准营销、价值链思维吗?

只不过,同样是面粉,面包和馒头能一样吗?

其所以然,我先下个结论:因为种种显而易见的原因,互联网无论作为技术手段还是思维方式,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冲击之势,让传统商业回归本份——为客户(或用户)创造价值,而之所以能够回归,盖因其最“致命”的武器,即对信息壁垒的坚决打破。

没错,我是说,这是一种回归。

事实上,就像那句经典: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的商业逻辑“特色”太久,不知不觉偏离了正道,幸逢互联网风潮,打破了各种信息壁垒,才让我们重又辨清方向,就这么简单。

想想看,在传统商业环境里我们都做了什么?

首先是营销。但凡做产品的,无论你产品好坏,都要通过各种渠道把“价值”输出给客户。因为无法直面,所以很难信任,与渠道同体的关系网络成为最直接甚至唯一的信任来源。渠道建立起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纽带,总代,一级代理,二级代理,经销,分销,无数的中间环节在“帮”你卖出产品,可结果呢?不管两端、只管倒卖的渠道成了王者,王者之下,你离用户越来越远。就算你再誓言甚至奉行“以客户为中心”,也无法跨越这道鸿沟。渠道或许能成就你,但同时也在毁灭着你。而且,这种因渠道(单一关系)建立起来的产品与客户之间的连接非常脆弱,特别是在信任匮乏的中国社会,渠道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他的,甚至独立为王,今天你是渠道,明天可能就因世事变迁而链条断裂。信任关系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的就是,客户“上当受骗”花冤枉钱,企业“坑蒙拐骗”卖出产品,对接其间的不是真正的价值,只是简单粗糙的“买卖”。当然,看到中间环节带来的弊端,你打算自建渠道,问题是,专注与分工同样重要的商业社会,又有多少企业能像戴尔那样既有实力又合时运呢?更何况,渠道作为既得利益,又怎肯轻易放弃能带来垄断价值的信息壁垒?

除了渠道营销,广告也是一种制造信息壁垒的大杀器。我们看到太多“谎言说上千遍就变成真理”的案例,那些靠名人代言和媒体操弄来大行“洗脑”的广告营销,说到底,就是借信息单向传播的不对称而从中牟利。对企业来说,其实也无奈,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实际上就是掌握着渠道,渠道隔断产品与用户,傲慢地传播甚至生造只利于“买卖”而非用户的少之又少的信息。这就是垄断,信息壁垒恰是其最大的幕后推手。

外部壁垒森严,内部岂能独善?对企业来说,无论初衷如何,看似对客户价值的传递,最终都会沦为以产品为中心的利润追求。不是有句老话吗,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盈利。与营销体系同在的信息壁垒,疏远了客户,同时也蒙蔽了自己,企业不是在满足客户需求上用心着力,而是在自上而下建立可规模化、具资源和能力优势、稳定可控、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形态上殚精竭虑。于是,层级化且交错复杂的组织,界限分明的研供产销体系,集权式的治理架构,导致战略与执行脱节,决策与市场偏离,产品周期越拉越长,与客户需求的距离越拉越大,无可避免地,企业患上了大公司病(或者根本没做大就恶疾而终),就此沉沦。此种情形,信息壁垒既是恶因,也是恶果。

以上种种,其实都是工业时代在特定环境(比如当下中国)所表现的特征。因为稀缺,无论资源还是能力,一旦形成规模,就会制造壁垒(而且往往是权钱交错),继而通过壁垒获取垄断利润。横亘在用户与产品之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以客户为中心?恐怕只能是嘴上说说而已。

也有做的好的。有些企业,也许并不大,却是真正贴近客户的,围绕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开展业务,注意产品与服务质量,注重品牌和文化,踏踏实实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他们是我们常说的“小巨人”,或者至少是具有优良潜质的。

这和我所说的因信息壁垒而导致种种弊端的传统商业并不矛盾,恰恰相反,正因为这些“小巨人”们在尽力打破着信息壁垒,让自己回归商业本份,才能取得不同于“特色”的好的成绩(甚至反倒在歪曲了商业本份的大环境下显出了另一种“特色”)。而且,越是接近消费市场,越是以服务取胜的,才越能真诚面对客户——以打破壁垒来取得信任。想想看,为什么高喊互联网思维的往往是卖肉夹馍的、卖煎饼果子、开饭馆、卖计生用品,甚至谈恋爱的?为什么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传统大佬如万达、格力们却在唱衰互联网思维?后者已然是信息壁垒的既得利益者,而前者,光脚不怕穿鞋的,互联网给了他们通过打破信息壁垒来赢得市场先机的难得的机遇。

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成功很简单,先不论规模大小,无论走多远,能记住为什么出发就成了。

当然,“小巨人”或准“小巨人”们即便如此,其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也难免会彷徨和不安。也许你以与客户建立毫无沟壑的信任关系为荣,但还是要明白,信息壁垒不是只存在于双方,你和社会,客户与社会,客户与客户,所有这些利益相关方之间,都可能存在错综复杂的信息壁垒,加上客户本身在变——难道互联网对他们没有影响和冲击?你的任何怀疑、疏忽、偏差和滞后,都可能让单线条的信任关系变得不确定。所以说,安逸的时候,一定要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在温水中泡澡的那只青蛙。

出发不难,远行不难,有心去想此行目标也不难,但真正有能力记住初衷并不断调整偏差的,最难。你说你在践行真正的商业之道,但你能保证一如既往吗?

当我们再讲“企业的终极目标是盈利”时,是否能想想,如果企业不把实现价值(无论是客户价值、企业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盈利从何谈起?所幸,互联网给我们送来了面包,让我们终于意识到原来面粉可食,并且再也不必天天啃馒头了。

我说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正途的回归,更重要的,这种回归并非原地打转,而是以前所未有的时空拓展来完成的一次华丽的螺旋式上升,是量变积聚之后的质变。所以说,它是大势,绝不可逆。

而促使质变发生的,就是既往的各种信息壁垒正被全面而彻底地打破。互联网让商业本份从信息壁垒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必然;互联网又给打破信息壁垒完成商业救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它是因,它更是果,这种因果相宜的关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思考着“新型”的商业逻辑。

一方面,互联网正瓦解着传统“特色”的商业规则(构建信息壁垒实现垄断利益),使得打破信息壁垒成为必然。首先,在这互联互通的时代,再大再强的企业甚至商业帝国,也很难通过控制和封锁而独享资源(特别是信息)。无法独享资源,就无法挟持渠道,也就无法操控价值链。在信息洪流面前,企业大厦也许就是构建在沙堆上的城堡,很可能前一刻还辉煌,后一刻即土崩瓦解。其次,那些习惯了借渠道或中介(无论是信息渠道还是商品渠道)优势坐收渔利者,很可能坐吃山空,甚至黄粱一梦。之前讲过,单线条的关系是最不可靠的,当信任关系可以借助社会化营销更广泛、更直接并且更快速地建立时,传统的媒体、代理还有几多价值?对客户来讲,广开言路永远是比依靠一言堂更本能的选择。所以现在有种说法叫渠道已死,虽有些夸张,但趋势如此。再有,信息壁垒率先从外部打破,无论你自愿还是被迫,必然引发企业内部各种信息不对称的消亡,这既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诉求。企业不能再以产品为中心而敝帚自珍,不能再自上而下单线条地考虑问题,更不能再藏着掖着掩耳盗铃了。从客户到员工,从员工到老板,各种既有的信息鸿沟都会在真正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被填平,相应的,研发,生产,营销,服务,运营,所有企业单位都将回归本份——为客户创造并实现价值。

另一方面,互联网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打破信息壁垒创造全新格局的机遇。如果说“特色”商业是靠掩藏自身缺陷(制造信息壁垒)来卖东西,那互联网思维则更强调展示自己真实的一切来赢得信任。只要你是真正以过硬内功来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你不怕“曝光”,恰恰欢迎“曝光”,那好,互联网助你做最广泛的社会化营销,这将是你打破资源和信息垄断最经济而实惠的利器。搜索,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自媒体,你有大把的武器可以让自己直面客户,并且运用各种极具互联网特色的方式来维系并加强这种关系,比如免费、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你会发现,原来绕过渠道、避开垄断从而战胜巨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只要你用“专注、极致、口碑、快速”之心去持续并且彻底地打破信息壁垒,尊重客户,服务客户,让商业回归本份,蚂蚁也能撼动大树。为此,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赢得客户信任,你必须专注于产品并提供极致体验;为了让这种信任持续,你必须精心打造并维护口碑;为了应对各种变化,你必须做到快速响应和持续迭代。相应的,你的组织架构要扁平化,你的产品经理要挑大梁,你的管理方式要透明化,你的营销体系要全员化,你的协作机制要社会化。一切的一切,都在于打破信息壁垒的因与果,互联网是一道光,你是会“见光死”?还是要一展辉煌?这也恰是围绕互联网思维展开争论的关键。

事实上,打破信息壁垒真的是一块试金石,它验证着谁在真正践行商业伦理。保守者不是因其怀疑互联网思维,而是其痛苦于垄断地位的不保,颠覆者也不是因为互联网思维神奇,恰是因其恪守了最基本的商业之道。如此吊诡,只不过,旧格局下,我们很难鉴别真伪,而只当大潮汹涌时,才有机会看清谁是那个裸泳者。

往大处说,打破信息壁垒甚至极大地释放了人性,对自由的向往和未知的探索是人性的本能,继工业革命之后,几乎所有新时代的创新都源自互联网或相关领域,很多前沿技术的发展最终都演化为对人性和哲学的思考(比如大数据)。为什么说未来所有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不是说大家都会联网用网,而是从互联网开始,波及并席卷了整个商业社会的,商业道德的再次普及与全面提升。

讲打破,说回归,那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雷军说它是“专注,极致,口碑,快”,周鸿祎说它是“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神功,颠覆创新”,有说它是“民主,开放,平等”,有说它是“独孤九剑”。

众说纷纭,林林总总,但无论什么说法,稍经总结并提炼,结合普遍性的商业经验,大抵上就能看出潮流的本质。

这里,我就斗胆概括一下吧。

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商业民主化。它让最广泛的用户群体(屌丝们)有了话语权和选择权,让资源调控不再具有垄断性,而是转头成为真正的价值服务,它更让所有的商业关系都有了公平和公正的逻辑。因此,我说它是对商业之道的回归。

互联网思维,核心是用户思维。既然有了商业民主化,既然是对商业道德的回归,以客户(或用户)为中心就不再是空话,坚持“群众路线”就成为企业经营最核心的理念。

要践行互联网思维,关键是打破信息壁垒。只有填平你与客户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沟壑,信任才得建立。只有不把客户当傻子,把员工当棋子,你才能展示真正的实力,并形成真正的凝聚力。也只有敢于“示众”,你才能服众。

如何打破信息壁垒?互联网给了我们最得力的武器——社会化营销。其实不仅仅是技术本身,互联网为我们培育的极具个性、崇尚自由、感受至上的整整一代人,是培育颠覆创新最富饶的温床。

你可以祭起免费大旗,可以建立协作平台,可以利用云计算,可以创益大数据,可以用极简、极致、快速的方式来发展业务,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在打破信息壁垒的过程中提供或发生的因果选项。

与此同时,你的企业从基因到形态必然发生转变,你会扁平化,会社会化,会人性化,会成为真正可亲可近的价值共同体。

是不是很简单?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在新时代下,对传统商业价值的重新审视,正确的坚定一下,偏了的纠正一下,扬弃而创新,如此而已。

其实,任何事物,经抽丝剥茧继并总结概括,都会如此。我想说的是,互联网思维,不单针对商业,同样适用于社会管理甚至国家治理。商业民主化的进一步发展,不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境界吗?之所以能得互联网之名,除了时代契机,也许还在于人们找到了一种途径,可以最无禁忌的方式将一切期望都寄托于此吧。

如果说有什么普适价值,我宁愿相信,互联网思维,就是生发于商业社会的普适价值,无论是否冠以互联网之名,它都存在,并因披上各色外衣而持续地发展着。

认真于商业本份,你就是在践行互联网思维。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