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9-13 09:45

脑癌与长期使用手机无关,这次一锤定音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木木,题图来自:AI生成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机几乎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伴随着这种便利,许多人也开始担忧频繁使用手机是否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关于手机辐射是否会导致癌症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


近日,一项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相关研究结果正式发布,首次明确指出:手机的使用与常见脑部癌症之间并没有显著关联。这一研究不仅为公共健康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也让我们对手机辐射的潜在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要理解手机辐射与健康的关系,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不同类型的辐射,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大类。


电离辐射具有足够的能量将原子或分子电离,即将电子击出,从而可能导致DNA损伤,可能诱发致癌基因突变。放射性物质、X射线都是典型的电离辐射源。


非电离辐射则能量较低,不能将原子或分子电离。手机、微波炉、无线网络以及其它现代电子设备所产生的辐射都属于非电离辐射。这类辐射(紫外线除外)的能量不足以直接破坏生物体的DNA结构,因此从理论上讲,它们致癌的可能性较小。


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对于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健康风险担忧也有增无减。


因此,围绕手机辐射与癌症及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科学界也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通常以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为主,通过长时间追踪和实验分析,来评估手机使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不过,有一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早年间的一些研究报告称,长期频繁使用手机可能会增加患脑癌的风险,特别是某些类型的脑癌,如神经胶质瘤。然而,这些研究往往样本量较小,研究设计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得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但另一方面,许多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并未发现手机使用与脑癌发病率之间的显著关联。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大量数据,分析了数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健康记录,结果表明手机辐射的暴露程度与脑癌风险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


最新研究:的确无关


2024年8月30日,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最全面的手机辐射与脑癌关系的研究。该研究由世界卫生组织委托的多国科学家合作完成,收集并分析了超过百万人群的数据,涵盖了从1994年至2022年间63项研究的跟踪记录。


这项研究的目标就是评估各种人类观察研究提供的证据质量和强度,以确定射频电磁场(RF-EMF)暴露与最常见肿瘤疾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联。


图片来源: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澳大利亚辐射防护和核安全局(ARPANSA)领导了这项研究,系统地回顾了超过5000项研究,并从中筛选出那些最为科学、严谨的研究,筛选标准包括与RF-EMF暴露相关的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包括近场暴露、头部局部暴露(如无线电话使用)、远场暴露、全身环境暴露(如固定发射站暴露)以及近/远场职业暴露(如手持信号收发器或工作场所的RF发射设备);同时侧重于那些关键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脑、脑膜、垂体腺、听觉神经)、唾液腺肿瘤和白血病的发生率研究,并关注特定肿瘤与特定暴露源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核心结论就是,手机的使用与脑癌之间并无显著关联。


具体而言,手机(曾经使用、经常使用、不使用或非经常使用)的头部近场RF-EMF暴露,都与成人胶质瘤、脑膜瘤、听觉神经瘤、垂体瘤、唾液腺肿瘤或儿童脑肿瘤的风险增加无关。而且,随着手机使用时间的增加、累计通话时间或累计通话次数的增加,最常见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和听觉神经瘤)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增加,即使是在手机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中,脑癌的发病率也并未超过平均水平。


此外,固定发射站(广播天线或基站)的全身远场RF-EMF暴露,与儿童白血病或儿童脑肿瘤的风险也无关(缺乏符合筛选标准的固定发射站RF-EMF暴露和成人常见肿瘤的相关研究);职业RF暴露后胶质瘤的风险也没有显著增加(缺乏符合筛选标准的职业RF-EMF暴露和白血病的相关研究)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每天多高频率或多长时间使用手机,还是家附近有移动通信基站,再或者是工作每天都和RF-EMF打交道,均未显示出常见脑部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


研究论文通讯作者、ARPANSA健康影响评估助理主任Ken Karipidis副教授表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证据并不显示手机与脑癌或其他头颈部癌症之间存在联系。我对我们的结论相当有信心。让我们相当有信心的是……尽管手机使用量激增,但脑瘤发病率保持稳定。”


悉尼大学教授、澳大利亚职业和环境癌症委员会主席Tim Driscoll表示,“我认为人们应该对这项研究感到放心。虽然这些研究并不完美,但许多证据表明,就任何关于增加癌症风险的担忧而言,手机应该被认为是安全的。”


因此,这一研究不仅有望打消那些关于使用手机会致癌的担忧,表明非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比我们之前预想的要小得多,而且这一结果所提供的权威证据,也有望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理性看待手机辐射


尽管科学研究逐渐揭示了事实,但公众对手机辐射的担忧依然存在。这种担忧大多源于对辐射的误解,以及对现代技术的不信任。很多人将所有类型的辐射一概而论,认为只要是“辐射”就有害。这种观念导致了对手机辐射的过度恐慌。然而,如前所述,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的物理性质有本质区别,它不具备直接破坏DNA的能力,因而致癌的可能性极低。


另外,社交媒体和不严谨的新闻报道往往夸大手机辐射的风险,甚至传播未经科学验证的“防辐射”产品,这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心理。


Karipidis也是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的副主席,他表示,手机以及任何使用无线技术的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以及移动通信基站,都会发射射频电磁辐射,但是很多人往往一听到辐射这个词,就认为它与核辐射相似。“辐射基本上是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的能量。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辐射,例如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Karipidis解释道。


Karipidis还表示,我们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低水平的无线电波,尽管来自手机的辐射暴露很低,但由于手机往往是靠近头部使用,因此它就比任何其他无线电设备来源的暴露都要高得多。所以也就有很多人开始担忧这个问题。


一些早期研究显示,长时间靠近头部使用手机,可能会与脑癌的发生有某种关联,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也将手机的射频电磁场指定为可能的致癌风险。


但是,一方面这些早期研究的设计往往存在缺陷,比如在做对比调研时,那些没有患肿瘤的人群会提供正常的信息,但那些有肿瘤的群体往往会过度报告他们的电磁辐射暴露;另一方面,IARC对于致癌风险的分类也对公众造成了困扰,当一个物质或行为被视为存在可能的致癌风险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重。在IARC对于不同级别的癌症风险分类中,被分类为“确定”的致癌物质,则是有确切证据的高致癌风险因素,比如吸烟。而那些“可能”的致癌物质,往往意味着缺乏足够的证据。


2011年,在世卫组织将射频电磁场指定为可能的致癌物质时,还有数百种其它物质或行为,因为致癌证据不确定,也被放在了可能的致癌地位,比如芦荟、泡菜和在干洗店工作。


从那之后,更多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射频电磁场与癌症等疾病的关联。2019年,世卫组织委托了多项系统回顾,以进一步研究无线电波的健康影响。这也便有了前文所提到的最新研究。


而Karipidis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工作并没有结束,如今他们正在开展第二部分的研究,将分析手机的使用与其它类型癌症,比如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的关联。Karipidis表示,“围绕癌症和手机之间联系的担忧应该得到平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继续研究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世卫组织除了委托开展射频电磁场与常见癌症关联的研究之外,还开展了包括对生育力影响的研究。不过在一项由世卫组织委托开展的系统研究中,研究人员并没有发现手机的使用与男性生育力,比如精子数量下降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


但是,在另一项世卫组织委托的系统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手机的使用在某些情况下与女性生育力变化产生了关联,例如会影响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当然要指出的是,这种关联也仅仅发生在远高于安全限制的无线电波暴露的情况下。


手机辐射与癌症及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公共健康议题。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数据和证据来回答这个问题。最新研究的结果显示手机辐射与脑部癌症并无显著关联,这无疑为我们日常使用手机提供了更大的心理安慰,但这并不意味着手机辐射完全无害。


比如就有其它研究发现,手机辐射可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热效应”,即在高强度的辐射下,贴近手机的皮肤温度可能会轻微上升。这种热效应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的微小温度变化,不过这种变化通常不足以对健康产生显著影响。而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手机辐射所引发的温度上升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和数据的积累,我们或许会对手机辐射的健康影响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此之前,我们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避免因信息误导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如仍旧不放心,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来让自己安心些。比如减少手机贴身携带的时间;长时间通话时,切换到使用扬声器模式;保持手机信号良好,因为当手机信号较弱时,手机会增加发射功率来维持连接,这可能导致辐射量增加。


即便是不用再担心多看手机会导致癌症或其它疾病的发生,我们也应该适度管理好自己的手机使用频率及时长。毕竟终日沉浸在手机里,对眼睛和家庭关系不利。


致谢:感谢王晨光教授对本文的审核与修订。


参考资料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4005695?via%3Dihub

[2]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article/2024/sep/04/mobile-phones-not-linked-to-brain-cancer-biggest-study-to-date-finds

[3]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radiation/cell-phones-fact-sheet

[4]https://www.arpansa.gov.au/research-and-expertise/electromagnetic-energy-program/electromagnetic-energy-research/effect-exposure-radiofrequency-fields-cancer-risk-general-and-working-population-systematic-review-human-observational-studies-part-1-most-researched-outcomes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