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9-20 09:33

无人机入侵机场的“幕后赢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题图来自:AI生成


上周末看到一则新闻,说济州岛机场晚间遭遇无人机入侵,导致进港航班盘旋,出港航班短暂延误,并造成吉祥航空HO1377航班返航,后续航班取消。


在网上还真的看到了受影响的旅客:



有一说一,遇到这种特情,为了安全任何航司都要返航备降,这跟乘坐哪家并无关系。


无人机对飞行安全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可能很多人没有这个概念,我国曾开展过全球首例模拟无人机与客机碰撞试验,可以看出无人机给民航客机带来的安全威胁。


所以这个“危害”一定有,而且还很大,这一点不必再多言。


而全球民航每当发生无人机入侵机场造成航班大面积延误时,网上总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认为无人机只是说辞,会翻出各种各样与无人机毫无关联的视频,比如风筝、灯光、普通飞机等,还有信誓旦旦地说是出现了UFO,且认为“无人机”只是掩饰,是阴谋论的一环。


作为《三体》的忠实爱好者,我对UFO这种玄妙的东西一直充满尊敬,但对类似的这种发言还是会敬而远之,因为这压根跟外星人就扯不上任何关系。


2016年4月,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发生了全球首起无人机撞客机事件。一台无人机撞向一架民航飞机飞机,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这一事件却引起了全球航空界的高度关注。


2017年10月12日,加拿大魁北克国际机场发生了无人机与商业客机碰撞事件。


2018年12月21日,有人恶意操作两架无人机飞入英国重要交通枢纽盖威克机场,导致英国航班出现了严重瘫痪,超过800个航班、12万乘客在这起事件中遭殃。



2019年10月19日到11月7日,日本大阪关西机场3周发生3起无人机干扰事件,造成部分跑道被迫关闭,机场运行秩序大混乱。


美国国土安全局官员曾提到,自2021年以来,美国运输安全局报告将近2000起机场区域出现无人机事件,“几乎每天都有无人机侵入主要机场事件发生”。无人机事件已造成多次机场全面停运;2021年,无人机曾导致局部停运事件30多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那每年全球民航这么多无人机入侵事件,究竟会是谁做的呢,咱当然不可能知道,所以以下内容只是交流探讨


是无人机爱好者向官方的挑战吗?


或许极个别有,但从实际来看,个人没那么大的组织能力,也应该没那么大财力,更没那么大胆量——毕竟这种事件的性质可以无限上升,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极其严重。


但所有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发生,背后往往会有一个让人恍然大悟的理由,而在这种理由之中,往往又充斥着大量的利益。


甚至可以说,越是不可思议,背后的利益就越大。


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用无人机入侵机场,看似从机场航司到所有旅客,每个人利益都会受损,但会不会有人受益呢?


这里可以思考一个概念:危机制造


“危机制造”可以理解为某些组织、公司或行业故意制造或夸大某种危机、威胁或问题,以此引发公众的恐慌、关注或需求,从而获得经济利益或其他形式的好处。


这种策略常用于推动特定产品、服务或政策的销售和推广。它是一种操控市场和舆论的手段,通过人为制造问题,再提供“解决方案”,来实现商业目的。


上世纪90年代,多个防病毒软件公司被怀疑故意制造或夸大计算机病毒的威胁,以推动防病毒软件的销售。尽管未有确凿证据指向具体公司,但有些病毒的出现与这些公司的利益需求惊人地契合。


2000年代初期,意大利的一些防盗报警器公司被指控雇佣人员在特定社区制造盗窃案,以激化公众对安全的担忧,从而促进防盗产品的销售。这些事件通常发生在刚好有销售活动的区域,巧合的频率引发了广泛的怀疑。


某些网络安全公司曾被怀疑与“黑客”合作,通过攻击制造数据泄露或系统瘫痪事件,随即推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类事件不仅推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更使得这些公司得以在公众面前塑造“危机解决者”的形象。


所有通过“危机制造”来达到商业目的的案例都准备充分,在事后找不到什么蛛丝马迹,不论是官方,还是公众,都有合理的理由去怀疑,但也只能是怀疑。


那这全球民航一次次的无人机入侵事件,破坏力如此之大,怎么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发生了呢?


这些年来,无人机技术发展愈发迅猛,但面对愈发严重的无人机干扰问题,反无人机系统也应运而生。


这些系统主要包括雷达探测、信号干扰、无人机捕捉、激光摧毁等多种技术手段,能够快速定位、拦截和处置非法入侵的无人机。在机场等关键场所,反无人机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全球市场上反无人机技术种类繁多,从便携式干扰枪到大型的综合防御系统,价格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都有。无论是否民用,这些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


那就不得不让人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全球频发的无人机事件究竟是市场需求的自然催生,还是另有幕后推手?在一个充满利益的链条中,究竟有多少是为了安全,多少又是为了利益?


假如全球一系列无人机干扰事件背后真的有商业动机,那么这不仅是对全球民航安全的挑战,更是对公共安全和法律底线的亵渎。作为业内,我们更需要保持警惕,思考这种“问题—解决”的背后,究竟是不是有人真的在乐此不疲的导演这场戏。


民航业的基石是安全,我们不能允许任何人为制造的危机和利益驱动的行为,威胁到旅客的生命安全和民航系统的安全发展。


全球民航业有必要共商对策,谨防民航安全被频繁挑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