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层观察家,作者:程春晓,题图来自:AI生成
前几天晚点发了一篇文章《TikTok的美国电商困境:GMV未及预期、主播续航只有 20分钟》。
在用户侧,这篇文章最大的错误是,认为美国用户和英国用户是相似的。文中提到:
2021 年,TikTok 电商在进入欧美地区时首选英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英国人消费习惯、消费力与美国相近,可以为日后开拓美国市场探路。
可实际上,把英国作为美国的先导试验国家没有任何意义,从民族文化上来看,美国本来就是对英国的一种反叛:英国人更保守,而美国人更进步;英国人更贵族,美国人更“屌丝”。就像费孝通在《美国人的性格》中所说的:美国是欧洲的逆子。(不能因为所谓的血缘或者地缘接近就判断两个民族拥有相似的文化,正如不会有任何人认为日本文化跟中国文化是类似的。)
反而是中国跟美国更像,都是世俗国家,都注重个人的奋斗而不是祖先的荫蔽,文化都是向前的而不是保守的。因此,中国才是美国最好的先导试验国家。
在《直播电商思考一:直播的本质》中我曾说过,货架电商是互联网/媒体,直播电商是通信。前者是超越线下,后者仅仅是复刻线下。正因为复刻线下,分析直播电商在一个国家是否适合就更需要参考该国的线下业态。只看直播或者直播电商本身在这个国家的渗透率现状,并不会告诉我们关于未来的任何信息。
我把各个国家的线下业态分为2种:一种是把购物当作任务;一种是把购物当作娱乐。前者倾向于节省购物的时间,后者倾向于为购物花时间。
线下零售业态一般可以分为便利店、超市、百货店、购物中心等。便利店和购物中心可以算作是任务/娱乐的两级。日本以24小时便利店闻名,日本人的形象也是永远匆忙的。2022年,英国有48590家便利店(The Local Shop Report 2022,英国便利店协会ACS),购物中心数量则缺乏官方统计,按照房地产顾问公司Avison Young给出的数据估计有680多家。同期美国有便利店148026家(2022 NACS/ NielsenIQ Convenience Industry Store Count),有114496家购物中心(ICSC,美国国际购物中心协会数据)。
很显然,美国人更喜欢购物中心,因此美国人很可能更倾向于把购物当作一种娱乐。在此种对购物的认知态度下,美国消费者更可能接纳需要花时间的直播购物方式。而TK这个App本身就像一个购物中心,里面一站式集成了吃喝玩乐等各种服务。
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投向线上零售,我们惊讶地发现,货架电商模式下的网购本质上跟便利店一样,也更是一种高效的购物(所以Amazon追求的是消费者少停留、用完即走),而不是一种有趣的购物。因此我们得出一个吊诡的结论:一个国家越喜欢线下购物(即越不喜欢网购),这个国家反而越可能接受直播电商。因为直播电商最大化复刻线下购物体验。
与英国人比起来,美国人的确更喜欢线下购物。2022年,英国在线销售占零售总额的比例是27.1%(UK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远高于美国的14.6%(U.S. Census Bureau)。
此外,更不用说电视购物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这跟英国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晚点的文章中,除了上述用户侧的部分,在供给侧还提到一个关键要点:英美主播投入度不足,日均开播仅20分钟。而其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与国内的生态不同,海外的博主们可以在YouTube和Instagram这样的平台上更轻松地通过广告赚钱。
这个判断是对的,但是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侧面。
直播带货可以分为达人直播和商家直播两种。需要注意的是,在做直播带货前并没有多少粉丝的达人,本质仍是商家。所以辛巴、薇娅、李佳琦都不是达人,而是商家;TK美国首个单场破百万美金的主播Stormi Steele也是商家,她主要卖的是自己的身体乳品牌Canvas Beauty。
先看达人直播。如果主播已经是平台上知名的达人,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的确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通过图文/视频做广告,要么通过直播带货赚钱。达人会综合对比几种赚钱模式的收益和成本。如果可以通过图文/视频赚到足够多的钱,那么达人当然没有动力去做直播带货——一方面直播带货需要投入更多时间成本,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直播带货是相比做广告是更low的,这损害了达人的品牌价值,这才是英美达人不愿意直播带货的根本原因。
因此,判断美国达人直播能否做起来的核心就变成了,美国达人到底觉得带货low不low?或者觉得不low的达人有多少?如果一个达人与用户有距离,需要精美人设/滤镜来包装自己,那么直播就会失掉这层包装。而如果一个达人本身与用户距离就很近,是亲民型达人,他大概率觉得带货并不low。
我选取了英美TK软件top20达人的短视频,判断是否是原生网红(即是否本来就是歌手演员等名人,还是因为社交媒体才红的),并手工判断了他们视频的UGC程度(标准是日常生活,且无滤镜)。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我定义为亲民达人。亲民达人更不端着,他们更可能觉得带货不low,因此更可能进行直播带货。统计结果如下。可以发现按照我的定义,美国topp20达人里有5名可以定义为亲民达人,而英国仅有1位。因此,美国可以带货的潜在达人池子要远大于英国。
图:英美TK top20达人是否亲民
但是,达人直播一定不是一个直播电商平台的主流。无论是在直播电商的萌芽期,还是在成熟期。
我们把视线转回中国直播电商发展的历史,在直播电商萌芽期,正如前文所说,辛巴、薇娅、李佳琦本质都是商家。在发展期,抖音采用了明星直播的方式切入。但是到了直播电商的成熟期,其GMV大头又成为了商家直播。
当我们把视角投向商家直播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成了人力成本。直播电商与短视频电商最大的不同是,内容属性更弱,卖货本身的属性更强。正如我在《电商直播思考二:淘宝的困境》里说的,直播电商是形式电商,而不是内容电商。
如果说短视频电商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直播电商就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短视频作为内容,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而直播因为有“人”的属性,就更平均。我曾说过,人之道的本质是中庸(中行)。如果我们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短视频和直播的区别,那么就是:短视频是一条幂次曲线,而直播则接近一条正态分布曲线。
我把一个行业中的商家大致分为海盗、矿工和农民三类。直播电商,尤其是商家直播,UE模型更像农民。农民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直播也一样,必须投入足够时间来卷才能获取流量,因此人力成本成为直播电商成本大头。
此外,与农民一样,一个直播间需要高度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嵌入到既有的社会关系中,以降低交易成本。又因为精耕细作虽然有收益,但是无法完全覆盖增加的人力投入,因此需要没有被定价的劳动力,比如亲人的免费帮忙。因此,类似“浙江村”式的组织就会成为直播电商的供给主流。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的直播商家都是夫妻店,还有很多本身就嵌在产业带供给链条中,例如广州,很可能还与该地区家庭规模较大有关。
再看美国,如果我们认为的确家庭规模越大,就越可能适合做直播电商。我们假设出生于1989年的人是目前直播电商的主力(上文提到的来自密西西比州的小镇姑娘Stormi Steele的出生年),这一年,美国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01个子女,略高于英国的1.79(世界银行数据)。但美国与英国还有一个更大的不同,就是与中国一样美国很大,有一些地区比如南方的家庭规模会更大。
这或许是TK美国的几个show case分别是非洲裔(Stormi Steele)和墨西哥裔(Mandys Pena)的原因。看起来,TK已经找到一条在美国做直播电商的道路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层观察家,作者:程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