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4-10 16:18

窃听往事: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从来不存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浅黑科技(ID:qianheikeji),作者:木子Yanni,题图来自:《窃听风云》剧照


数千年的历史中,隐私总是难逃被牺牲的命运。


采集狩猎时代,远古人类在长期的摸索中,创造出了一种游戏:围猎。玩法很简单,一群人抡着石头和火把,把各种野兽逼入恐惧,四处逃窜,最后被活活累死,成为盘中餐。围猎不仅补充了身体所需的营养,还结束了人类长久以来的树上生活:为了抵挡猛兽袭击,大家勾肩搭背地走进洞穴,是兄弟,就一起吃喝拉撒睡。


生存打败了隐私。


将时间快进,农耕时代的到来,让人类离开洞穴,走进方方正正的四面墙。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文明开始萌芽,蒸汽机沸腾了工业时代。再往后,一个叫做普林西普的 20 岁学生,在萨拉热窝街头连续扣动 7 次扳机,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战争。欲望的驱使下,隔墙开始有耳。


发展打败了隐私。


在隐私的节节败退下,技术的加持,更是给窃听添了一纸“不在场证明”。


但历史说,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从来不存在。


(一)  一战时期


1917 年 10 月 15 日,微凉的清晨。


一个“拥有巨大吸引力和浪漫历史”的女人,身穿蓝色外套,头戴三角帽,脚踏心爱的红舞鞋,在与一同到来的牧师和修女告别后,她转过身,向着面前的士兵们抛出一个飞吻,而后不久,十余颗子弹呼啸而来,贯穿了她的身体。


41 岁的玛塔 · 哈里 (Mata Hari),因“叛国罪”,在巴黎郊外被执行枪决,留下了一段“谍海女王”的传奇故事。


“谍海女王” Mata Hari


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窃听的实战初体验。


几个世纪以来,骑兵侦查都是陆军战场的主要情报来源,随着一战的爆发,西线最先打破了这一惯例:从战俘或逃兵口中套出的情报,成了决策者的最佳智囊。


尝到甜头后,“情报搜集”成了各交战国争相部署的新战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力量最先得到重用,这就有了“谍海女王”玛塔 · 哈里。


1903年,巴黎正时尚。


过往的不幸婚姻,并没有打击到玛塔 · 哈里,相反,想起舞蹈,她计上心头。经过一番打扮,她成了充满异国情调的脱衣舞女,猫一般的柔软身躯,将身体的扭动拿捏的恰到好处,像黑洞一样,令上层人士和军官政要无法自拔。


     

然而,喜新厌旧是舞台的本性。没几年,更加年轻貌美的舞者,夺走了原本属于玛塔 · 哈里的表演机会,再加上一战的爆发,使欧洲局势变得紧张起来,生存面前,人的精神需求被无限压缩,这直接导致玛塔 · 哈里的生活开始走向困顿。


几个月后,玛塔 · 哈里来到了德国,想要碰碰运气。在一次即兴表演中,玛塔 · 哈里的超强交际手段,被德军统帅部的一位军官看中,惊叹于她优秀的间谍天赋,最终,双方以 2 万法郎的价格,达成了窃听交易。


与此同时,法国也盯上了玛塔 · 哈里,权衡之下,玛塔 · 哈里成了“谍中谍”。



凭借着精湛的演技,玛塔 · 哈里在一众社会名流中混的风生水起,想要探听的消息,总能在不经意的娇嗔中得到答案,少有失手,也从未有人怀疑过她的身份。


长期的双面来往下,最终,玛塔 · 哈里的身份还是暴露了,一袭舞衣终谢幕,只留下一段充满悬念的传奇人生。


玛塔 · 哈里的处决报告


人心难以预测,但技术却充满无限可能。当贝尔发明出有线电话后,电路信号就再也藏不住秘密。


贝尔向维多利亚女王演示电话


1916 年,德国人发明了一种叫做“莫里茨” (Moritz)的窃听设备,可以中途拦截英国野战电话的内容。


当夜幕降临,信号兵需要爬过带刺的铁丝网,把一平方英尺大小的铜板埋到地下、矿井或隧道里,再将这些铜板与“莫里茨”连接,“莫里茨”会将异常电流记录并放大,与此同时,只要戴上耳机就能够实现窃听了。


鲁迅没有说过:世上本没有密码,被窃听的多了,密码也就出现了。


当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信息遭遇拦截后,就开始研究信息加密,这使得“莫里茨”窃听的难点,被后延到了破译环节,比如美国远征军用野战电话传输的加密情报,就难倒了德国的密码破译人员,题太难,一道都解不出来。


渐渐的,“莫里茨”被后浪淹没了。


(二)  二战时期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运输军火,征集了大量的商船。都说战时离别苦,一位船员在出海之际,忍不住在码头附近找了一家咖啡馆,和女友进行电话告别。在电话里,船员将船队的所有出海信息,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女友,以此为女友的安全感充值。


没想到,一位伪装成商人的德国间谍正好坐在咖啡馆里,他默不作声地将消息传递给了德国的情报机构。茫茫大洋中,当美国船队遇到德国潜艇,结局显而易见。


该死的安全感。


于是,美国战争广告委员会创造了一个短语,叫做“多嘴必沉船” (Loose lips sink ships),还专门把它做成了海报,提醒广大民众少说话,言多必失。


二战时期海报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警示短语(意思都差不多,放出来你们随便看看)


英国:“ Careless Talk cost Lives ”瑞典:“ en svensk tiger ”德国:“ Schäm Dich, Schwätzer! ”


如果说技术窃听在一战只是个配角,那么在二战,它已然是舞台 C 位。


公开场合的交谈,可以依赖警惕性;隐私场所里的交谈,却是防不胜防。纤细的金属导线、传声器和接收器,三者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有线窃听器。只要把它埋在建筑里,它便会长期在暗中高竖着耳朵,不放过任何风吹草动。


1933 年,美苏建交,表面看起来自然和谐。私下里,苏联想尽各种办法,把有线窃听器安装到了美国大使馆的犄角旮旯,甚至还会利用平民,给美国赠送藏有窃听器的物品。美国人的情报惨遭各种泄漏,心态简直要崩。


有线窃听器


气急败坏的美国人,开始全面排查使馆内的窃听器,并且提高了对窃听器的检测精度,这下轮到苏联犯难了,如何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继续窃听美国呢?


1943 年 12 月,苏联克格勃创造出了一个跨时代的窃听器。此前,窃听器一旦离开电源,只能是吹灯拔蜡踹灯台——玩完儿,但这次不一样。大概是本着“名字贱、好养活”的美好愿景,苏联给这个窃听器起了个几乎算不上名字的名字:“这玩意儿” (The thing),中文则译为“金唇”(翻译非常考验想象能力)


“金唇”的优点在于,体积小,结构简单,没有电池,也不需要外接电源,再先进的反窃听设备都察觉不到它的存在。“金唇”将振膜和天线连接在一起,300 米范围内交谈的声音,都会通过振膜引起天线的震动,克格勃只需要在对面楼里,用一个高敏感雷达照射这根天线,就可以透过天线的震动,还原屋内的声波。


“金唇”的工作原理图


那么,问题来了:该怎么把它送进美国大使馆呢?


克格勃的女特工们率先行动起来,她们假装自己是大使馆周边居民楼里的家庭妇女,通过在楼顶晒被子的寻常行为,把窃听器抖落在了大使馆的院子里。问题是,窃听器完全听不到那些只可能出现在办公室里的私密谈话。


一招不行,只好再行一招。这次,克格勃的特工们策划了一次“自然”火灾,当大火燃起,特工们假扮成消防员冲进了大使馆,想在滚滚浓烟的掩护下,顺手安好窃听器。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一招依然没能让特工进到办公室里去。


时间转眼就到了 1945 年 2 月,二战中的盟国“三巨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进行会晤,苏联一看,机会来了。


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


苏联策划了一场少先队员活动,特意邀请美国大使哈里曼前来参加。在充满爱的歌声里,4 名苏联少先队员抬上了一枚美国国徽,国徽由紫檀木、黄杨木等名贵木材拼接而成,制作精良,非常大气上档次。


哈里曼被少先队员稚嫩的面庞所打动,笑着把这个礼物挂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让哈里曼想不到的是,这枚国徽的中央早已被掏空,里面藏着一枚超级窃听器——金唇,而在大使馆对面的建筑里,一台早已准备好的高敏感雷达,已经对准了国徽。当天线一震动,雷达就能迅速记录,进而译出谈话的内容。


这项窃听行动,代号叫做“自白”。“自白”行动共持续了 8 年之久,先后送走了 4 任美国大使,这期间,不论屋内的陈设如何变动,这枚国徽始终未曾移动。


直到 1953 年,一名英国驻苏联情报人员,无意中发现美国使馆内有奇怪的无线电频率,一番细心检测后,终于发现了这个惊天大秘密,赶紧告知给了美国中情局。


内藏玄机的国徽


得知真相后,美国中情局并未声张,一方面是因为太过丢人,另一方面也想找机会出口恶气。于是,中情局决定将计就计,故意放出不少假情报。


到了 1960 年,苏联击落了美军的高空侦察机,这下彻底戳痛了美国,委屈当前,还要什么面子。于是,美国把这个暗藏玄机的国徽直接搬到了联合国大会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痛斥苏联的窃听行径。



金唇事件,将冷战的序幕缓缓拉开。


(三)  冷战时期


冷战,开启了新的全球冲突,那就是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之争,与此同时,窃听技术也迈上了高速路。


这一时期的美国,表现的像个守旧派,异常信赖有线电话这种久经考验的窃听手段,整日乐此不疲的钻墙、打洞、挖隧道。为了窃听苏联,美国精心制定了一个绝密的窃听计划,代号为“黄金行动”。


优质的情报比黄金值钱。


二战将德国分成了东柏林和西柏林。美国的计划是,从西柏林挖一条隧道,直通到苏军占领的东柏林,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苏联的 3 条地下电缆进行窃听。


原本应该是一项声势浩大的工程,在战时的特殊环境下,硬生生被搞成了一场地下活动。


明面上,美国放出风声,假装要建一个无线电雷达接收站。私下里,美国对隧道入口进行了精心伪装,把挖掘的音量降到最低,挖出的泥土也都被悄悄地运走。经过 7 个月提心吊胆的施工,这条长约 450 米的隧道终于竣工,这就是间谍史上著名的“柏林隧道”。


“柏林隧道”


隧道里的各项设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能够很好的防潮和通风,作为主体工程的窃听室里,设有交换台和 432 个扩音器,正好对应苏联在东柏林地下电缆的通信线路,凡是通过电缆的通话,都会被窃听设备记录下来,定期送到华盛顿进行破解。


“黄金行动”正如预想的那样,“绝密情报”源源不断的被送往中情局进行破解,通过窃听,美国截获了不少情报,比如排除了苏联突袭西柏林的可能性,又比如推断出东德的铁路线已经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等。


然而,还没高兴太久,美国就发现好像哪里不太对。1956 年 10 月,苏联出兵匈牙利,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提前居然一点儿风声都没有,这也太反常了。美国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自以为绝密的“黄金行动”,苏联早就知晓,也一直是士兵们茶余饭后的笑话。


终于,苏联看腻了这场表演,对隧道发起了突袭。


事发当时,毫不知情的美国人,正坚守在隧道里,全神贯注的窃听着。突然,一声巨响,尘土飞扬,还没来得及反应,一群苏联士兵已经从天而降,出现在了美国窃听人员的面前。


一场笑话就此收场。


除了热衷于有线窃听外,美国还脑洞大开的开辟出了新的窃听手法:生物改造。


在 007 系列电影中,反派角色布洛菲尔德,总是喜欢坐在一个超大的转椅上,抚摸一只白色波斯猫,甚是满足。这只猫咪,算得上是间谍史上最著名的猫咪了,可难以置信的是,美国中情局发起了一个项目,居然真的对猫咪下手了。


内心OS:我是反派我怕谁


中情局安排外科医生给猫咪进行了手术,在它的耳朵里植入了一个微型麦克风,同时,在头骨底部植入了一个发送端,甚至还在猫咪的皮毛中,植入了一根细电线,让猫咪能够记录和传输周围环境的声音,项目耗资约 2000 万美元。


理想很丰满


改造完成后,中情局开始训练猫咪,希望它可以坐在目标人员附近,秘密的将谈话内容传回。


在第一次官方测试中,中情局人员开车,将猫咪带到公园,要求它去窃听长凳上两个男人的谈话。令人没想到的是,猫咪自顾自地在街上游走,没多久,就被一辆飞驰而过的出租车给压扁了。


在一系列的总结之后,中情局终于得出结论:猫咪不适合进行训练。


“间谍猫”行动报告


与美国挖隧道、训猫咪的另类思维不同,苏联一直在技术上下功夫。


回顾从前的得意之作——金唇,苏联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开了个总结会,还是老套路,先表彰、后批评。


整体来看,金唇是窃听技术发展的一大步,从实际表现来看,也是相当优秀,但是呢,稍显笨拙和繁琐。你想,当初为了把窃听器送进去,特工人员假扮过家庭妇女、消防员,甚至还大费周章搞了一场少先队员秀。好不容易把窃听器送进去了,还必须得在对面楼里租个办公室,配上雷达和人员,成本太高,亟需改进。


机会总是留给有思想的人。20 世纪 50 年代左右,远程无线窃听技术开始发展,正好和苏联总结会上的进步思想,不谋而合。


苏联克格勃成功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无线电窃听器“嘁”(qī),只有火柴盒般大小,可以像昆虫一样吸附在墙上,很难令人察觉。借助气枪,就能把它弹射到窃听目标房间的墙外,让谈话声清晰可见。这下,不用再考验特工人员的临场演技了。


“嘁”可以把听到的声音,用超短波发射到直径约 8 公里的范围内,只需一个高灵敏度的接收器,就能实现窃听。用这种窃听器,苏联窃听了很多大使馆里的谈话,后来,在西柏林、波恩、科隆等地的中心建筑物墙壁外,甚至是巴黎、伦敦、华盛顿等地,都发现了“嘁”的身影。


人们把这种微型无线窃听器,形象地称为“夏天的臭虫”,无处不在,令人厌恶。


随着时间的推进,冷战末期,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窃听装置:激光窃听器。美国“棱镜门”事件曝光后,这件陈年往事才浮出水面。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曾用一种激光窃听枪,将激光束发射到伊拉克将领汽车的反光镜上,光束“听到”的车内谈话,经过特殊装置的还原处理,就可以还原出内容。


这是因为我们说出的话,会变成一种声波,声波通过振动空气,从而让别人听到,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会把声波的振动传递给它接触到的所有物体,而玻璃恰好就是一种容易受到振动的物体。所以,只要对反射回来的振动激光束进行处理,就能实现窃听。


生命不息,窃听技术不止。



(四)  信息时代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当地球舞动起流光溢彩的宽带,信息时代悄然来临。


窃听对象的下沉,已势不可挡。


2011 年 7 月 10 日,英国鼎鼎有名的传媒大鳄默多克,忍痛关停了集团旗下的小报《世界新闻报》,这份有着长达 168 年历史的报纸,因最新曝出的失踪女孩窃听丑闻而被彻底击垮,不得不停刊谢罪。


最后一期报刊的头版,《世界新闻报》向 750 万读者正式告别:谢谢,再见。


在这个历史性的日子里,在出版 8674 期后,我们会想念你们,我们的 750 万读者。你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让你们哭,让你们笑,让你们惊掉下巴,告知你们,吸引你们,激怒你们。


最后一期《世界新闻报》


2002 年 3 月,一名 13 岁的英国女孩,在放学路上突然失踪了。报警后,英国警方立即展开了大规模的搜索行动,却没有任何收获,在随后的侦破过程中,警方发现,失踪女孩的电话语音信箱中,有部分信息被人为删除,这让大家稍稍松了口气,女孩很可能还活着。


然而,6 个月后,传来的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消息:失踪女孩的遗体在一片树林里被发现。直到 2011 年 6 月,谋杀者才落网认罪。


凶手到案后没多久,惊天消息传出。一名受雇于《世界新闻报》的私人侦探,曾窃听了失踪女孩的手机语音信箱,而且在窃听的过程中,侦探发现信箱已满,无法再接收新的消息,于是,他删除了自己听过的部分留言,给警方造成了女孩仍然存活的假象,干扰了案件侦破。


消息一出,英国民众一片哗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前,《世界新闻报》早已是窃听丑闻缠身,这次,为了一个吸睛的新闻线索,《世界新闻报》再次不顾后果地窃听失踪女孩,此举彻底激怒了英国民众,尽管默多克关停了报纸,也将最后一期的收入全部捐给慈善机构,但这件事还是给民众带来了莫大的恐慌,也重创了媒体的公信力。


在利益面前,隐私再次被打败。


今年年初,一本偶然流出的“黑皮书”,让一批全新的监控工具浮出水面。


这本黑皮书的背后,是一家叫做 Special Services Group (特别服务集团)的秘密监控设备供应商。这家供应商并未公开宣传任何产品,却与美国联邦调查局等政府机构存在合作,公司的标志很特别,是一个顶端浮动着上帝之眼的未完工金字塔,而这个标志,同样存在于一美元纸币的背面。



从黑皮书中可以看到,Special Services Group 正在向美国警察部门推销秘密监控产品,包含微型摄像、音频捕捉、GPS 跟踪、秘密访问等众多设备。其中一款,可谓是“万万没想到”,它就是隐藏在墓碑里,可以进行远程监听的摄像设备。



不光隔墙,现在隔着墓碑都有耳了。


技术,实现了人人平等,平等的在各个场合被窃听。


最后,平复一下心情,来说个稍显安慰的窃听故事吧。


去年年底,在新冠疫情的突袭下,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留意到,一部由美国广播公司制作的新闻专题片上线了,叫做《卧底女友》。这部专题片由多方采访而成,展示了很多案件细节,并记录了“寻找章莹颖”事件背后的一位女性:泰拉·布里斯。


她,是章莹颖祈福活动中陪在嫌犯克里斯滕森身边的不明女子;是协助 FBI 破案的关键证人;也是凶手克里斯滕森的女友。


克里斯滕森和女友参加祈福活动


从 FBI 手里接过窃听器前,泰拉的心情异常矛盾,后来,她说服了自己。


我爱他,我希望能证明他的清白,或者能帮助找到章莹颖。不论是哪一个结果,我的冒险都值得。


没人知道,在章莹颖的祈福活动上,泰拉身上正藏着窃听器,清楚地录下了克里斯滕森说的每一个字,这些录音,在日后成了案件的最重要证据。


我只是想看看,有多少人因为我而来到这里。



当天的祈福音乐会结束后,克里斯滕森说出了更多令人震惊的内容。


(章莹颖)的反抗,比我见过的任何一个人都厉害。我想掐死她,难以置信,她怎么都死不了,她求生的意志力简直不可思议,我不敢相信她还活着。加上章莹颖,我一共杀了 13 个人,她是唯一一个用证据指向我的人。



靠着这份录音,第二天,克里斯滕森被逮捕。


两年后,庭审现场,检察官询问,录音中充斥的大量沉闷撞击声是什么,泰拉回答说:


那是我的心跳声。


当声音出现,窃听就一直存在。


技术的加持,让窃听越来越走向隐蔽化、全球化。从前,隐私因为生存、发展而退让;现在,隐私因为权利、利益而再次退让。


短暂的愤怒,习惯的遗忘,情绪的起落之间,留给了窃听巨大的生存空间。


如果非要给窃听一个坚持发展的理由,我希望是正义,而不是“商人重利轻别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浅黑科技(ID:qianheikeji),作者:木子Yann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