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4-14 18:09

四个女生的京郊农场创业记:一次乡村生活实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明治(ID:china30s),作者:婉婷,原标题:《四个女生的京郊农场创业记:运稻苗、种地、孵蛋》,题图由作者提供


“明天你要做什么?”一方的问题把我的思绪从窗外拉回来。


“上午拉木柴,下午挑鸡蛋,再把地翻了准备播种。”我答道。


这不是《向往的生活》里的台词,却真真地发生在我每天的日常。作为此前没住过2楼以下的城里人,一年半前我辞去了国际组织的工作,把距离北京市区80公里的一座村子的四合院改成宿舍,填满二手家具、锅碗瓢盆和整面墙的书,和三个互相看对眼的姑娘一起建农场,想用十年把一片荒废的果园慢慢打造成以食农教育为核心的体验式农场。


与其说我们辞职下乡创业,不如说在做关于人生和自我的乡村生活实验。


被逼出来的女司机


刚进村那会我还属于传说中的女司机,只要启动发动机,我就进入“不能聊天、不能听音乐、除红绿灯以外的路标都视而不见”的呆滞状态。


当初决定下乡创业,爸妈最大的支持就是把他们的爱车借给了我。那辆本该驰骋于城市环路的Volvo,自打跟了我,它运过煤气罐、PVC管、50箱面包,还有带着泥巴的稻苗和一只青蛙。估计它早已数度怀疑车生了。当新手女司机成为乡村创业者,就有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村囧“故事。



2018年5月底,我开着车带一方到村里办事,完事准备返城,这才注意到偌大的停车场空无一物,我偏偏把车停在一根铁柱旁边。


眼瞅着倒车影像,我左右打轮,前后往复,终于成功地把车无限靠近那根柱子,近到连打印纸都塞不进去。



一方已经笑到直不起腰,但作为和我旗鼓相当的新手女司机,也爱莫能助。我们只好视频求助亲友团,朋友隔着镜头也笑得前仰后合,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我想停成那样都办不到。”


我心想,我要是知道还需要求助吗?十分钟之后,我居然毫发无损把车倒了出来,紧张得我把方向盘都弄湿了。不过后来我开车技术越发娴熟,村里的羊肠小道都犹似闲庭信步。


除了疫情期间特殊情况,城里人早已习惯了快递送到家门口。但在村里,收快递必须开车到离村3公里外的取货点。再加上农场建设期间几乎每天都要买大大小小的五金建材,这辆城市SUV被彻底充公成了农用货车。


据不完全统计,我的后备箱扛过锄头电钻pvc管,拉过家具灶台热水器煤气罐,运过200斤有机肥,为万圣节收集的100多个大南瓜……毫不夸张地说农场50%以上的建材家具电器都是这样一车一车拉回来的。


不过最惊奇的,当属拉了满车刚从地里拔出来的稻苗附带一只青蛙。


那是去年7月中,我们计划组织水田插秧活动。我早早就和北京唯一还在种水稻的农场联系,约好去取200平米的稻苗。可到现场,我和对方都傻眼了。我以为他们会用专业育苗盘打包稻苗,而不是从泥里现拔出来直接塞车上;他们则以为我会开农用货车过来。



稻苗肯定得拉回去,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铺了两层塑料布做心理安慰。看着师傅们把带泥的稻苗一簇一簇拔起来,放进后备箱,泥汤顺着底盘流下来,我心里默念:这段绝不能让爸妈知道。


开车回来路上,我的身后忽然响起了时高时低的蛙鸣,仿佛置身于移动速度100迈的稻田里。到农场打开后备箱,一只手掌大的青蛙率先下了车。


从0到0.5建农场


来农场体验的人多半也向往田园,每次收到客人对农场的赞美时,我都不好意思地解释,“还没有完全弄好。”


在我们的终极设想中,农场是个关于土地、美食、和朋友的慢活社区,在这里,我们希望邀请大人和孩子跟随四季的脚步,感受自然、聆听虫鸣鸟叫、触摸泥土、亲手播种,再把收获的果实做成美味吃掉。



要不是有图为证,很难想象农场最初的样子。第一次推开2米多高的大铁门,50亩的樱桃园里杂草丛生,我们却对这片荒芜一见钟情,得意地在残垣断壁前照了张合影。



决定创业建农场,刚好因为四个女生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的想法。工作了十年的一方觉得眼前的事已失去挑战,看多了环境和社会的问题,初为人母的她希望过更朴素的生活。P橙也差不多,那段时间她对烤面包着了魔,立志做个连麦子都自己种的面包师。创办连锁幼儿园的鲁宁正好处在休整期,热爱自然的她觉得在田野里建所幼儿园挺不错。而我曾想在不惑之时,搬去乡下,自耕自种,写写生活,没想到提前实现了这个“退休计划”。


P橙做的面包


于是在NGO工作十年的一方开始探索用可持续的商业形式推广生态农业;北大法律系毕业的P橙半路转行变身窑烤面包师;二十年幼儿教育经验的鲁宁是农场“带娃的”;而我会介绍自己负责“种地养鸡的”。


从2017年春夏,我们就利用周末跑了不少京郊的村子。从城北几万个村子里找出块交通便利、环境好、有房子的闲置土地,并不容易。之所以最后落脚在这个密云水库边的风水宝地,不仅完美符合那些标准,更因为村里有个理念和我们高度一致的农民合作社。“我们要建一个以低碳、环保、亲子为主题的乡村,耕种的土地已经坚持七、八年没撒过一滴农药化肥……”合作社带头人初次介绍时的一句话,就足以让我们愿意留下来。


有了地后更重要的是大刀阔斧地改造建设。


村里的节奏和工作习惯跟原来的完全不同,时间计划表、甘特图等项目管理工具在工人师傅那统统不奏效,让我们这群“前城市白领”遇上了职业生涯最大的滑铁卢。比如和工人师傅约好周一周二做大门,可周一下雨没人上工,周二工地依然没人,打电话问,师傅淡定地说:“地太湿,要愣两天。”这一愣就到了下周。而有时忽然来十几个师傅,原本规划3天的活一上午就干完了。


我天天像个救火队员,顾此失彼,施工过半才想起农场东南侧忘记挖7个大小不等的深坑,是给孩子们认识土地沙石的泥土区。本来用钩机挖坑半天就能搞定,可当时环绕农场的木栈道已经铺好了,不能再有任何大型农机进入场地,只能靠人挖。“要挖你们自己挖吧,我们这还忙不过来呢。”村里工人正赶工别处的项目。


找人未果,我学着师傅干活的样子,拿起锄头用尽全力砸向地面,然而只有半个拳头大的土块松动了,离1.2米深、1.8米直径的目标相距甚远。酷暑当头,土地像铁板一样硬。浇水试试?我又花了半小时左右的功夫把30米长的水管拖到那。土是松动了,可喝饱水的地面变成了泥潭,铲子和脚都拔不出来。理想在那一刻显得过于飘渺。


施工进度已经严重拖后,我却毫无办法。正好鲁宁来农场探班,连续创业的她经历过少年丧父、初恋入狱、经商被骗,却依然保持孩子般的笑容。很多在我看来完全无从下手的疑难问题,她都能像做游戏似的轻松解决。


她问:“你觉得这几个坑大概要多少人几天可以完成呢?”


“如果集中十多人同时干的话,大概2-3天应该就够了。我如果什么都不干只挖坑,估计半个多月怎么也能完成。”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她想了想,忽然笑了,“如果这不是什么技术活的话,不如叫农场共建人、志愿者们来帮忙吧!大家正愁没机会帮忙建设农场呢。”


后来我们真的召集了十几位从1岁到60多岁素未谋面的志愿者,从城里自驾赶来,唱着劳动号子,挖出3个大小不一的坑。



看着大家坐在木栈道上有说有笑地吃着大锅饭,我差点哭出来。从一个人懵懵懂懂的在村里工作,到一群大大小小认识不认识的伙伴从四面八方赶来相助,再看看傍晚的夕阳远山和近处归巢的鸟儿,天大的焦虑都没有了,生活本不在他处。


再后来,工人师傅们受不了这群城里人的执拗,把剩下的坑挖完了。


像这样n次打乱阵脚又n+1次顺利解决后,农场原本计划在5月营业,最终推迟了半年才开放。不过也让我们被动地慢下来,享受其中。土木工程完成后,还有很多细节待完善。一方用2元买的Photoshop教程自学设计了农场logo和各处标识,与此同时,我和值班大哥用施工边角料做了上下层的鸡舍大别墅和户外堆肥箱。


“哎呀,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把这儿装点的越来越美,真是好幸福。”一方保持农民蹲的姿势忙活大半天,画完了分类垃圾桶的最后一笔。


 在农场“带娃”的鲁宁


20天人工孵蛋


去年忙完农场施工也错过了整个耕种季,今年我斗志满满,早早就列了长长的种植计划,2月就开始在农场室内育苗。奔着最终实现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我把好奇的触角又延伸至从未涉足的农场动物养殖,而且坚持从源头做起。


三月初,我们几个趁休息打算上山找春天,结果不小心拐到专卖柴鸡蛋的红姐家,突发奇想决定:要几个鸡蛋回来人工孵蛋!


“孵蛋最重要的就是温度,要控制在37度8。前面10天要每隔半小时翻蛋一次,让蛋受热均匀,10天左右拿手电照一下看看里面有没有变成实心的,要是成的话21天小鸡自己就出来了……”



鸡蛋交接仪式 


据红姐解释,那些脏蛋比较有可能是被公鸡踩过,于是她从鸡舍里选了有点热乎的、沾满不明物体的8个蛋放到了我手上。刹那间我就有了当妈的感觉。我颤颤巍巍地开车回到农场,飞速地看了15分钟《成功在家孵蛋》《21天后我当上了鸡妈妈》的视频,坚信能成功孵出鸡宝宝,可忽略了一点——那些成功案例都是用“全自动孵蛋器”这种神器完成的,只要不断电,基本全程都不用管,21天小鸡在蛋壳里哔哔地叫,然后就会自己啄壳而出。


现实情况是,由于临时起意开始孵蛋,需要找个恒定温热的”鸡窝”,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电热毯。把电热毯温度调到最高,蛋裹在里面,用测温枪一试,只有25.4度。把蛋们放进带有夹层的猫窝呢,还是维持在33度左右。这肯定不行呀!我第二天又赶紧从家里拿来我的电热毯,两层同时加温,再压上蒲团,温度又飙到了40度。几次调整后,终于勉强恒定在36-38度了。



 这时P橙又不安分了,眼瞅着农场猫们每天窝在一处睡觉,明明可以最大化发挥其价值,是个绝佳的“代孕妈妈”,于是她建议来个猫咪孵蛋。我们拿着一颗蛋塞到更嗜睡的Tora肚子下面,在侥幸逃过了猫咪大战、猫咪挪窝、梳理舔毛后,终于在13:28,我听到“啪“的一声,蛋被猫扒拉到我脚边,第一个蛋阵亡。“猫是孵蛋的吗?!”在农场工作的大姐哭笑不得。至此我坚决不同意做任何牺牲蛋宝宝的高危实验。


除恒度外,我每天设了4个闹钟提醒自己每隔2小时翻蛋,不管当时是在打扫兔笼、浇水、剪枝,只要闹钟一响,就放下一切奔向电热毯。虽然我被封为“鸡妈妈1号”,可晚上我不在农场的时候只能委托鸡妈妈2号P橙和鸡妈妈3号值班大姐轮换翻蛋,我们笑称“喂夜奶”。至于翻蛋频次嘛,主要靠谁能想起来。


本来我已经不抱希望了,结果在第7天翻蛋的时候,发现有个蛋壳不知什么时候早已碎了一小块,至此,第二颗蛋卒。好吧,既然此蛋已经阵亡,不如正好打开检验下其他蛋是否还在孵化过程。磕开一看,天啊,一个像血淋淋的眼睛般的蛋黄在碗里晃动,吓得P橙赶紧躲开了。我也不敢多看,伸长了手臂拿着给几位大姐看。“还真行!”众人眼中都多了份期待。


这也鼓舞了我的斗志,决定花160元重金买个前面说的自动孵蛋器,一来解放鸡妈妈们的劳动力,二来更加科学严谨地孕育生命。



孵蛋器是个小型的恒温箱,组成包括加热风扇、几根连接滚轴的圆柱、盛蛋的盒子,附带了说明书、一张像B超似的禽胚发育照蛋图、和照蛋的手电筒。要是高中时的生物课这么教,准会多几个爱迪生。通读完说明书、测试完机器,我立马把蛋移到里面,并期待夜晚全部黑下来后第一次照蛋。


没有过十月怀胎,我却像第一次产检照B超般忐忑。照蛋灯一开,我们都下意识地往前凑了些。第一个蛋里面晶莹剔透,可照蛋图上对应的天数却写着:“背面尿囊血管伸展在小头合拢,整个除气室外都布满了血管,俗称‘合拢’或‘长足’。”明显和眼前的蛋不同,但我还是不舍放弃,标上了1。“这个有,这个有!” 第二颗蛋居然有一半的阴影,我兴奋地喊出来,随后的三颗蛋也差不多有一半的阴影。第六颗蛋已经通体发黑,几乎照不出空隙,所有人都对它寄予厚望,“这个666啊”,后来就成了它的名字。



说明书上写着,19天以后要停止翻蛋且每天4次开盖晾蛋15分钟,喷水帮助蛋壳软化,方便小鸡出壳。我照着做了两天,可这乍暖还寒的春天,蛋的温度忽高忽低的,我心里也忽上忽下。那天夜里我梦到小鸡们一直没有孵出来,变成了鸡死壳中的毛鸡蛋,我全程在场,紧张得像做难产手术的助产士。


“预产期”还有2天, P橙提起早些年认识的某位农场主也喜欢做生活实验,并成功孵化了好几窝鸡鸭鹅,我赶忙托她介绍联系上他,远程问诊:“介于我们之前的孵蛋方式,这几颗蛋还有戏吗?”


“基本没戏,鸡的出壳时间很准的,绝对不会超过21天。你们可以直接重来了。”


我和P橙对望了下,“还是等再过了这2天吧……”


然而5小时后,我没忍住,吃完晚饭就赶紧拉着她抹黑又走向了孵蛋器,摸出一颗比手更温热的蛋,放在照蛋灯上,完全没有血丝,第两颗、第三颗……依然没有任何变化。取666的时候,我顿了下,想起了之前视频里的画面,会有传说中的小心脏怦怦跳吗,会有蜷缩的小身躯在游动吗,或者会有浅浅的鸣叫声?当666放在强光灯下的那刻,所有幻想都破灭了。


“死也要死个明白”,我俩决定壮着胆把蛋都打破,又期待又害怕看到血肉模糊的毛鸡蛋。可打开后个个清黄分明,“闹了半天都没无受精啊……”我这才把提着的心放下来。


“我们再去大姐家买点脏蛋吧,有了这么丰富的孕产经验,下次肯定行。”


这段时间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可在村子里,除了外人进出多了登记手续,村里的日常依然该剪枝的时候剪枝,该播种的时候撒种。农场典型的一天从P橙端上来的窑烤面包开始,无法和朋友见面的日子,我们用48小时的手作面包和世界保持联系。生活慢下来,留给思考的时间也多了。我总在想,从城市搬到乡村,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于我们这群和主流成功学背道而驰的现实理想主义者,如果非要计算KPI,大体可以概括为把理想变成了生活,亦或把平淡装满了探索。


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曾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看着田里还有大片空白,我盘算下周种点什么,在备忘录里又写了三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明治(ID:china30s),作者:婉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