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9-27 10:02

7年8次出手收购,AI时代的流量王者也焦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鲸出海 (ID:baijingapp),作者:张凯然,编辑:殷观晓,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Canva通过收购扩展功能,应对AI时代的挑战。

• 💼 Canva 7年内完成8次收购,扩展功能和内容

• 🤖 AI技术冲击,Canva估值下降至260亿美元

• 🛠️ 收购Leonardo.ai和Affinity,布局AI和专业设计

7月31日,Canva宣布收购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AI生图产品Leonardo.ai。据了解,此次收购金额可能会达到3亿美金,是去年12月Leonardo.ai A轮融资时估值的4倍。收购之后,Leonardo.ai全部员工都将加入Canva。


Leonardo.ai想必读者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在《网站流量被超,Midjourney要掉下神坛?》选题中就观察到,今年二月份Leonardo.ai的网站流量超越了Midjourney,成为了生图赛道网站流量排名第一的产品。而从8月的数据看,虽然Midjourney向所有用户开放了网站生图,带来了一波流量增长,但Leonardo.ai的网站流量还是比Midjourney高出了133万。


而作为一个生图社区,今年6月,Leonardo.ai推出了自研生图模型Phoenix。有用户量、有自研模型、团队靠谱,就算大家都认为溢价不少,Canva也义无反顾地完成了这笔交易。


Canva近7年的投资收购历史|白鲸出海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虽然此次收购在网上的声量比较大,但其实对于Canva来说,收购真算得上是家常便饭。自Canva创立以来,较大的收购就有8次,其中6次都是在近3年内完成。


7年完成8次收购,Canva都买了些什么?



注:Canva Apps于2020年推出,用户可以通过这些“App”直接在创作中使用第三方网站的功能,Canva官方提供开发者平台,方便开发者开发和上传Apps。Canva Apps的整体模式类似于Chrome Extension,Canva收购的不少产品,都被放在了Apps功能中。


2024年之前的6宗收购都与Canva主业直接相关,大概是2个方向,一是增加平台上图片、模板等内容,优化用户的设计体验。另一个是扩展一些偏“傻瓜”的单点功能,服务于设计这个核心场景,或扩展办公、实体物料制作等其他场景。而2024年对Affinity和Leonardo.ai的两宗收购,则是对AI时代和自身短板业务进行布局,这部分我们将在后文详细介绍。


Canva过去收购的几个重要方向|白鲸出海制作


属于扩充内容的收购有三项,包括免费图片库网站Pexels和Pixabay(Canva同时官宣收购这两个网站,所以算一笔收购),PPT网站Zeetings和Slides Carnival。作为一个以提供模版为核心的设计产品,保持平台上有源源不断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而融入PPT功能也是Canva早期对设计之外领域的尝试。


Pexels被直接整合进Canva Apps


Pexels和Pixabay目前仍在独立运营,7月的网站流量均在3200万左右,算是同类产品中比较高的。在Canva中,用户可以直接在创作页面侧边栏的Apps中唤起它们,搜索图片,并一键添加进设计中。收购这两个图片网站之后,Canva推出了一个新的订阅项目Photo Unlimited(2020年整合进Canva Pro中),订阅用户可以无限制访问Canva平台上的所有图片,也包括Pexels和Pixabay的内容。


Sides Carnival中跳转到Canva编辑的按钮,相当于Canva的一个引流站


除了图片内容外,扩展PPT功能和模板也是Canva收购的一个重要目标,属于功能和内容的双重填充,其中包括两项收购,Zeetings和Sides Carnival。Sides Carnival是一个演示文稿模版分享网站,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平台上Google Slides和PPT模板。


而Canva 2018年就收购的另一个PPT项目Zeetings在交易完成不久之后即被关闭,由于年代久远,笔者已经无法确认具体功能了。但从收购Zeetings的同一年Canva就上线PPT制作功能的情况来看,这笔收购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功能扩充与整合。


除了内容填充外,扩展功能和场景是Canva收购时与主营业务相关的第二大目标,而且从这些产品本身的设计来看,降低使用门槛是“核心思想”。


Remove.bg的插件和API页面


当笔者在设计中导入一张图片,操作栏中就有“BG Remover”功能


2021年,Canva收购了Remove.bg的开发者Kaleido。Kaleido的主要产品是去背景产品Remove.bg,在收购后,Canva维持了Remove.bg的独立运营,只是将相关技术整合到了自身的产品中,仅限订阅用户使用。



Remove.bg本身则是“傲视群雄”的存在,在AI图片编辑领域占据No.1位置,与第2名足足拉开了5000w+的差距,其流量足以显示去除背景有多么刚需,以及Canva通过收购填充这一功能的“必要性”。Remove.bg本身也非常专注于去除背景这一领域,面向不同细分行业,包括媒体、电商、开发者、汽车经销商、摄影师等等提供解决方案,来树立自己的品牌认知,在自己所在行业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而另两宗收购Flourish和SmartMockups,走的也是降低门槛的路径,只是不是普适功能,而是针对办公场景和实物设计。


Flourish界面


Flourish是一款制作数据可视化图表的工具,相比Excel,Flourish更加简单直接。用户可以一键导入数据,并在右侧通过几个简单选项更改图表的格式、计数方法、颜色等参数,系统也会将修改后的图表实时显示在左侧。收购Flourish不到半年,Canva就面向办公场景,推出整合了文档编辑、PPT等功能的Worksuit套件。


在Apps中可以使用SmartMockups的功能,注:今年9月SmartMockups将关停网站,将所有功能整合进Canva中。


注:Canva Print是一项实体物料制作服务,Canva可以帮助用户将设计打印在名片、宣传册、T恤等实体物料上,并送货上门。


而与Flourish类似的一宗收购是SmartMockups,它是一个能将图片或设计放在实物场景中,生成效果图的工具。Canva将SmartMockups整合到了Apps中(如上图),在Canva Print服务生成预览图时,大概率也是用了它的技术(如下图)


Canva重大功能的更新时间线,白鲸出海整理


从2017年开始,Canva几乎每年都会扩展一个新场景,而且在新场景中也会走与设计场景类似的“降低门槛”的思路。


疯狂“买买买”,实现破圈与留存


从整体设计赛道的角度看,较为公认的排名是Adobe>Canva>Figma>其他,Canva大概处于第二的位置,但如果按更细的颗粒度划分,这3款设计产品的定位又不太相同。


市面上头部设计产品的定位图,注:横坐标是用户定位,纵坐标是ARPU值|图片来源:国联证券


Adobe的专业程度最高,旗下不同工具面向不同受众,像Ps、做矢量图的Ai、剪视频的Ae等,都是行业标准工具。相应的,Adobe的订阅价格也非常贵,年ARPU在100-1300美元左右。


Figma的定位介于专业设计师和普通用户之间,主要场景是互联网产品UI的设计,强调团队协作和交互,所以在互联网公司中较为受欢迎,定位与Adobe Ps、Canva等主打的图片或平面设计有一定区别。此前,Adobe还曾尝试收购过Figma,但最终因监管原因告吹。


各设计产品的原子概念图,坐标分别是像素、矢量、组件、模板,纵坐标分别是图片、画布、项目、协作|图片来源:国联证券


参见坐标系,Canva与上两款产品最主要的差异就是“非专业”的定位,一言以蔽之,Canva=海量模板+简易编辑。


对于所有平面设计来说,本质上都是对图像进行“调整”,对于Ps和Ai来说,它们可以调整到图像最小的单位,像素/矢量,达到精准控制的效果。而Canva的最小调整单位是“组件”和“模版”,用户不需要对细节进行调整,只需要将别人做好的组件“拼”在一起,再进行改颜色、文字等等调整。Ps、Ai调整“点”、“线”,而Canva则更强调“面”,甚至是“体”,调整的颗粒度越大,对“非专业人士”越友好,Canva也就是靠着这个思路在设计领域拿下了一席之地。


Canva商业计划书中对于自身的定位 | 图片来源:Canva商业计划书


而与Adobe面向专业人士满足其精细需求来维持产品粘性不同,Canva选择了“非专业”这条路径,也就是说面向的人群是大量的、广泛的,而Canva维持粘性的方法就不在于纵向做深,而在于横向的“破圈”。


Canva早期靠针对细分设计需求,例如Business Card,Party Invitation做SEO,来获取用户,但这些功能显然不足以让用户每月续订。所以,这几年Canva在疯狂“破圈”,而上面的收购则是在扩充场景的同时,维持低门槛定位的战略做执行。尽可能覆盖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的多个场景设计需求,让自己难以被用户抛弃。



Canva文档编辑功能的侧边栏依旧以组件为核心,呈现效果也更加“图文并茂”


如上所述,在破圈的过程中,Canva也秉持了以“组件/模版”为核心的思路,与其他竞品打出差异化。以2022年推出的文档工具Canva Doc举例,与Word编辑文字为主不同,用户在Canva中编辑文档时,可以用鼠标拖动的方式,插入平台上的图片和模版,省去了自行寻找的过程,呈现更加精美的效果。



笔者根据多个数据源整理得出,注:2024年ARR基于1-5月数据估算得出


从Canva的MAU和ARR数据可以看到,从2018年Canva集中扩充使用场景开始,Canva用户量与营收的增长也走上了快车道,2023年的ARR已经达到17亿美元,3年时间增长超5倍。


但在AI到来后,AIGC冲击的不是Adobe的专业领域,而刚好是Canva在做的海量模板+简易操作定位,AI可以生成海量模板、AI可以实现拖拉拽。曾被资本无限看好,估值一度达到400亿美元的Canva,不论怎么表明自己也是一家AI公司,依然挡不住估值猛猛下滑。


布局“专业设计”和“AI”,AI时代的Canva很焦虑


2022年底,Canva的早期投资人,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VC Blackbird对自己持有的Canva股权价值作出了调整,相当于将Canva估值下调至256亿美元。到了2023年,多个投资人跟随Blackbird的脚步,纷纷下调手中Canva股权的价值,最激进者,将估值下调到了130亿美元,相较巅峰时期下降了67%。但综合各家数据,260亿美金算是一个比较中肯的数字,与Blackbird给出的估值接近,但这个下调幅度仍达36%。


根据Canva自己的说法,公司2023年的营收达到17亿美元,从2017年开始连续6年盈利,投资人们对估值下调的幅度,貌似有些太苛刻了。


a16z Top50 Web端AI产品流量榜单中有14款生图或设计产品,占比28%|图片来源:a16z


但是,投资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对于走“傻瓜”路线的Canva来说,AIGC可以说是巨大利空,在设计赛道中Canva是以“傻瓜”与Adobe打出差异化的,但是在AI面前,这个优势开始动摇。


在Canva中,用户仍然需要自己选择组件、确定风格,这仍需要用户对结果有预设或想法,对设计与审美也要有一定的要求。但AI的工作方式则是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由AI脑暴给出结果,然后用户再去修改。相比Canva降低设计门槛,但仍要用户亲自下场的思路,AI让用户直接转变为了发号施令的角色。


而对Canva还比较“友好”的是,AI还常常失控,结果不尽如人意,抽卡可能直接把用户抽崩溃了。


SD3生成的带文字的宣传图,文字的效果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以及一些开发者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去做工作流,例如加更多编辑、调整功能等等,很多产品在抹平AI的不足。而说句不好听的,用户一旦适应了更傻的操作,那也就无法回去了....


这个规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数次验证。


Canva Magic Studio功能|图片来源:Tcea Blog,作者:Miguel Guhlin


而为了应对AI的冲击,Canva也在产品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2023年10月,Canva推出了AI功能套件Magic Studio,其中包括了文生图、文生模版、动漫化等更偏生成的功能,也有去背景、去特定元素、扩图等偏编辑的功能,整个功能嵌套在整个工作流中,用户可以直接在侧边栏上唤起、使用。


在Canva中使用生图功能


但是拿生图功能Magic Media举例,在生图过程中,用户只能输入Prompt和选择图片风格(比如漫画、真实、水彩等),没有其他能够控制生图效果的功能,也没有Prompt优化功能,需要用户频繁抽卡。


而且根据网络上的信息,Canva的生图功能大概率是基于开源的SD模型,无论是效果和可控性,Canva的生图功能都不出彩。而为了给用户多些选择,Canva Apps中也包含了接入DALL.E和Google Imagine等模型的生图工具。



Canva的主要收入有四个,Canva Pro/Team/Enterprise订阅、实体物料制作服务Canva Print、设计师平台MarketPlace(用户可以直接购买设计师在Canva平台上的图片/模板/视频的使用权,Canva赚取交易佣金)、在线课程平台Design School。


目前,Magic Studio的大多数功能需要订阅Canva Pro(或其他订阅项目)后才可以使用,部分功能有一定的免费额度,比如生图功能Magic Media,非订阅用户可以有50次免费使用机会,一旦用完就需要订阅了。这种付费的设计,Canva很明显是希望通过AI增强商业化能力,但是产品能力却有点跟不上。


Reddit上Canva Edit的用户评论


根据Reddit上经常使用Canva Magic Studio的用户表示,他最常用的功能就是“去背景”和“Magic Edit(自然语言描述修改模板)”。但对于其它功能,他表示其实并不太好用,需要频繁“抽卡”。


从用户的反馈可以看到,虽然Canva也在Magic Studio上加入了文生图、图片风格化等功能,但用户真正需要的还是模版和去背景等高度贴合设计场景的功能,生图等功能想要真的在Canva中用起来,可能仍需技术的融合,无论如何,Canva已经靠收购和功能融合,在着手布局AI功能了。但是AI图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这家每月6亿多的访问量的全球流量最大的平面设计网站,也难掩焦虑。


基于这种焦虑,2024年的两宗收购,Canva一改之前收购内容或单点功能的思路,开始收购一些功能相对丰富、背后团队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产品,而且就Leonardo和Affinity所处的AI生图和专业设计两个赛道,也正是Canva自身的短板。


图中的Style Reference和Content Reference就比较偏向于平面设计,画廊中分享的海报图片也越来越多


Leonardo.ai最开始是专注于游戏美术设计场景,推出了线稿生图、实时生图、纹理生成等相关功能,后续Leonardo.ai又上线了不少针对平面设计等其他场景的功能和自研生图模型Phoenix。


在收购公告中,Canva表示会保持Leonardo.ai的独立运营,但会把Leonardo.ai的技术全面整合到Magic Studio中,还将“收编”Leonardo.ai的创始人和120人的团队。这么看来,收购Leonardo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补全Magic Studio中比较薄弱的生图技术。


Affinity采取买断制,整套价格在160美元左右


而收购Affinity则更像是Canva向自己不熟悉的专业设计领域进行的探索。Affinity是一套设计工具,实行买断制,目标用户的专业性高于Canva,但低于Adobe,主要承接对设计有一定需求,但无法负担Adobe高昂订阅费用的用户,比如个人创作者或小型工作室等。


收购后,Canva表示会保持Affinity的产品、定价、团队的现状不变,只进行两平台共享内容等有限的整合,相信Canva会保持自己的定位,所以在整合过程中也会有所取舍。很多媒体认为,Canva收购Affinity是希望吸引更专业的设计者,承接他们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用户盘子。


写在最后


虽然Canva自己和投资人们对AI时代略显焦虑,但从目前的成绩来看,8月份,Canva的网站访问量环比增长了6.48%,而且得益于庞大的用户规模,这个增量的绝对值超过了4000万,已经高于几乎所有AI图像与设计网站的流量了。凭借着自己“海量模板+简单编辑,不断横向破圈”的思路,已经在“大众设计”领域建立起了强大的品牌心智。


而从产品发展来看,Canva创始人Melanie Perkins在近期的对话中提到AI的时候说:“人们并不是为了用AI而用AI的,大家原本的目的可能是做PPT、做海报,用AI只是一种方法,或者说捷径。”所以,在Canva发展历程中,加入的各种AI功能,比如来自Remove.bg的去背景,再到最近的Magic Studio,无一例外都是深度嵌入原有工作流的。


或许,AI取代Canva从根本上就是伪命题,毕竟比起拿着锤子找钉子的AI产品,Canva自己有钉子,也拿起了锤子。想要取代Canva,可能真的要等设计领域出现和普及全新的交互方式了,但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到任何端倪。


参考文献:

1. 120人的A轮公司,卖了20亿

2. 身价400亿美元,Canva”逆风狂奔”

3. 对话Canva海外产品负责人Elle:SaaS独角兽的全球化增长之路

4. 1.9亿月活,260亿估值的Canva,想借助AI,挑战2300亿的Adobe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