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4-28 18:27

其实你根本不必跳出舒适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腾讯大学(ID:tencent_university),作者: 徐州,原文标题:《你陷入「舒适圈理论」的误区了吗?真正会学习的人都这样做!》,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舒适圈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很熟悉,但也很陌生,我们有时候似乎对它有着一些误解。某些场合里,我们会听到“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这种说法,而我会更倾向于“努力去扩大自己的舒适圈”,在能力范围内,勇于尝试和突破,从而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


如何通过学习力来在多变环境下高效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圈?


对舒适圈的认知


认识舒适圈


所谓舒适圈,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工作、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非常熟悉,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就可以做好。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再继续把已经熟练的技能变得更为精通,进而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增强自己的能力,扩大舒适圈,把更多自己擅长的事做到极致。可见,扩大自己的舒适圈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不是完全跳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碰的鼻青脸肿。


不可否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扩大自己的舒适圈。扩大舒适圈似乎是我们天生的一种能力,是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中的一种本能反应。


以我们幼儿时学走路为例,当幼儿在8-9个月时,会快速地爬行,爬得多了,慢慢地就会扩大到想站立起来,再慢慢地会抓住桌子、沙发、床的边沿走起来,再慢慢地学习放手,直到学会走路。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通过不断学习,扩大舒适圈的例子。


舒适圈和学习圈的关系


通过下面这张图,我们会发现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舒适圈 < 学习圈 < 恐慌圈。



我们说跳出舒适圈,但不能超过学习圈,仍然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面,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此扩大自己的舒适圈。因此,我比较认可的一种心理状态,叫做自知之明。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这其实是一种偏消极的思想,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似乎都可以感同身受,知足是不是真的会常乐?回答其实是否定的;所以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敢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但在走向另外一个阶段时又要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换言之,跳出来的意思是不断学习和成长,去迎接新的挑战,但不能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


在综艺节目是《我是演员之巅峰对决》中,佟大为和梁静想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但最后得分不高。李冰冰一针见血——演员是存在“能力范围”这个概念的。演员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着各种挑战,但是总不能挑战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她认为也觉得没有必要去这样做。


由此可见,舒适圈并不需要真正意义的 “跳出”,而是在不断“扩大”,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能力范围内,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既然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学习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高效且有效的学习才是我们更好提升自身能力、扩大舒适圈的最佳途径。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谈学习,也一直在学习,但我们似乎又没有更好地学习,或者说我们只是在“学”,而未更好地“习”,以至于我们好像学了很多,但真正用到所学的很少。那么在VUCA时代,如何更高效地学习?


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


多变环境下的高效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圣人早几千年前似乎就告诉我们要如何的学习,只不过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学习并经常地去复习。事实上,这里面包含了三个关键字,学、时、习。


“学”很好理解,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到位;“时”是指时机、当下的、经常的;“习”是非常关键的,前面说了不是温习,而是一次次地练习、实践。


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说:不断地学习、学习到位,并且不断地练习、实践,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这里面蕴含着很重要的信息:学是学了,也一直在学,但不仅仅只是学,即便是高效地学,也只是输入;更多的在于学完了要实践,要有输出才是有效的习。因此,对于新知识、新领域、新技能,对于舒适圈外的学习圈,“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梳理清楚了学和习,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学习力。


学习力的概念


学习力是一个人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即把可学转化为可用,是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真正的学习力包括两大特征:


(1)追问本质,找到边界。即在学的过程中,真正知道自己是否知道,是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举一反三,跨界应用。即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圈是大于舒适圈的,我们要不断扩大舒适圈,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通过对学习力概念的分析和理解,我们需要把可学转化为可用,才是真正具备学习力的表现;我们需要具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综合,才是真正具备学习力。


基于这个概念来看,我们过往大部分的学习,似乎只是从学习能力一个维度来看学习。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知识快速更迭的时代,在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的情况下,我们会比较难沉浸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中,更不用说追问学习本质、举一反三了,那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容易扩大自己的舒适圈。



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力来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圈,须要清楚的是,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三者合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尤其是学习动力,我们内心因为对现状不满,我们期望去改变,所以往往是想得很美好,但始终没有真正迈出第一步,结果学习效果一切归零;亦或者是我们想去改变,我们计划得都很好,也开始行动,但总是阻力重重,最终也是达不成满意的学习效果。


这是为什么?


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


理查德·贝克哈德(Richard Beckhard)与大卫·格莱西(David Gleicher)提出了一个变革公式,用于描述组织发生改变的条件。由于公式描述的是组织发生改变的条件,那对于个人来说,也适用于个人的改变。对于改变的阻抗,可能来自我们自己,也可能来自于我们的外部环境,还有可能来自于其他因素。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个公式:


D*V*Fs > RC


Dissatisfaction × Vision × First Step > Resistance to Change


对现状的不满 × 对未来的愿景 × 第一步实践 > 变革阻力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要实现个人真正的改变,必须具备三个重要因素:


D(dissatisfaction,不满)代表对当前状况的不满。


这个不满可能包含两方面,一是当前的现状低于正常标准;二是当前的状况已经达到正常的标准水平,但期望值是比现状要更高更好,甚至追求卓越。我们从第一部分舒适圈和学习圈的图中可以看到,当在舒适圈待得太久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内心其实会期望要更高更好,会在能力范围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但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也因此最直观地呈现出内心对于改变的渴望。


V(vision,愿景)代表对未来状态的期望,或对行动背后的结果的期待。


FS(first steps,第一步)代表迈向愿景的积极行动步骤,以及采取行动的意愿。


这里的关键在于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有很大的行动,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克服各种干扰和恐惧,迈开第一步。比如现在公司或部门很多业务都在走国际化,也通过不同的渠道开展了各种英语培训课,当邮件发出来之后,其实可以看到很多同学直接就报名,参与到课堂中,迈出勇敢的第一步。当然,真正要下决心学好英语,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不是说迈出第一步就成功了,只是想说明迈出这个第一步,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有很大的行动。


RC(Resistance to change)对当下变化的抗拒程度,或者阻力。


再回到这个公式(D*V*Fs>RC)来看,当真正发生改变以及持续发生改变时,D*V*Fs乘积必须大于RC,而且D、V、Fs三个因素不能有任何一个为零,如果有任何一个为零,其他两个再大都无意义。换句话说,改变最大的动力在于,三者都非常强大,而且结合在一起!


那么对于学习的动力来说,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回首过往学习某项知识技能时,学习的动机都是好的,但总没能坚持到最后,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D*V*Fs的乘积没有大于RC。所以,对于学习动力来说,受影响的就是这四个因素。


以很多同学学习英语口语为例,可以借助这个公式分析下口语为什么学不好。


D:对于现状并没有特别的不满,内心的期望值也不怎么高。


V:学了口语,似乎没有特别的期待,愿景并不明确。


Fs:可能迈出了第一步,但走着走着,就找各种借口,没时间,工作忙之类的。


当我们知道了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当我们想通过学习力来扩大自己的舒适圈时,就可以借力这个公式,弄清楚对现实的不满在哪里,期望值是如何,学习了新知识新技能之后自己又可以从中获取怎样益处。清楚这些之后,勇敢迈出第一步,并且坚持下去,直到真正掌握所学的新知识与新技能。


如何高效地学


梳理清楚学习动力受影响的因素,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坚持学习。那么学习的过程中,如何高效地学呢?我给大家介绍这三种高效学的方法。分别是从基础学起、以终为始地学、系统地学。


1. 从基础学起


举一个例子,我喜欢打羽毛球,属于业余选手,但每次去羽毛球馆打球时,都会看到教练带着一群孩子在那里学习打羽毛球。教练并不是一上来就教他们两两对战,而是让他们不断练习握拍、挥拍、接发球、步法等各种基础的打球技能。这个练习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性的,以此为基础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最终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 以终为始地学习


已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然后反推学习过程,即设定目标之后,要对设定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并在学习达成每个阶段性目标时,进行review(回顾),同时利用各种机会来进行检验。这里以我当初学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考PMP证书的为例。当时我是刚刚从游戏测试转岗到项目经理的岗位,对项目管理很多方面都不懂。除了从最基础的开始学外,还设定了4个月考取PMP证书的目标。所以,在设定目标之后,把这个目标按月进行拆分,即每个月要学完哪些知识领域,学习完之后,再做题进行验证。到考前一个月,又持续做几套模拟题,以达到真正掌握PMP考试所需具备的知识体系。


3. 系统地学


系统的学有三个方面。



(1)构建学习全景图。下面这张图是公司级专家构建的一个学习全景图。从点出发,线、面、层次化、体系化、时间化,逐步建立起学习的体系化。当然,这个体系化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就我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还一直在路上。这部分做不了详述,大家可根据这个“金字塔”对号入座。



(2)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正式写书之前,我是花了大量的时间思考,包括整理项目管理过程中踩过的9个坑,然后基于这些踩过的坑,得出12个项目管理最佳实践,再到深入思考,从中提炼形成自己的项目管理套路。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在梳理自己这些年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时,时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最佳实践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又可以如何扩展?对于项目管理的四要素,深入理解后,和效率、效果又有什么关联,效率效果和项目目标又有什么关系等等。


3)探索知识背后的原因。通过多问为什么(5why法),通过不断复盘,形成自己的项目管理套路,并上升至项目管理思维,项目经理核心价值以及团队管理。


(3)化碎片化为系统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媒体平台,公众号,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很多碎片化时间我们看篇文章或收藏一篇文章,都是在碎片化学习,但时间一长,会发现,看过的文章都没有什么印象,尤其是收藏的文章,更是在手机里沉睡了很久。因此,要高效的学,还是需要化碎片化为系统化。


以我当初晋级为例,在晋级之前,在微信公众号其实是有搜集大量的关于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文章的,然后将这些文章进行提炼和整理,结合晋级的目标来学,形成系统化,并能实际用于解决PPT撰写、答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避免纯粹的碎片化学习了。

 

如何有效地习


习是指的一次次的练习、实践、锻炼,也就是说,学完之后,不仅仅只是学完了,而更要实践,要有输出才是有效的习。那什么才是有输出的习?有输出的学习就是把所获得的信息和内容进行整理、吸收和传授成为个人认知体系中的一部分,并能通过应用不断反思学习的过程。


1. 有效的输出之一:说


说是指将所学所得分享给身边的人,与身边的人交流学习心得。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学了某个知识后,能够通过说的形式把所学的知识讲出来,讲给身边的人听,或者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比如我们常见的团队内分享、沙龙等。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是需要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说出来的时候需要梳理比较清晰的条理和思路。


2. 有效的输出之二:写


写应该是我们最常见的有效的输出了。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媒体平台,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撰写平台。我们可以把所学的知识、所学的技能,通过写的方式,进行沉淀、积累。当你学习完一门课程,可以结合其他的一些知识点,把学完的课程通过写的方式输出来,就是一种有效的输出方式。



3. 有效的输出之三:用


用,最常见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工作中应用起来,或者在学习非工作相关的技能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起来。比如我自己学项目管理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后面学了PMP,学了一些项目管理书中的方式方法,就将这些应用到实际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来,从而获得有效的反馈,并持续不断地改进、提升。


4. 有效的输出之四:教


教就是指导他人,培训授课。关于培训授课,对于我自己来说,其实是非常深有体会的一件事。在没有真正开始去授课之前,我大部分是通过小范围内的分享交流,以及是写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习。而当要把写的内容,转化为课程的形式来进行授课时,挑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准备课程的过程中,会反复地去再学习、再整理,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一些。而当准备完一个课程,并且讲授完之后,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又会更进一步加深。


结语


我们知道,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可能接触到新的知识,身处互联网浪潮,唯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有可能保持永久的核心竞争力。宋·朱熹《朱子语类》有云:曾子一日三省,则随事用力。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要在实践中经常进行自省,需要更加快速地反应和学习。


我们要像海绵一样,每天不断地进行吸收,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地以不变应万变。希望大家都能具备良好的学习力,通过高效的学、有效的习,将所学转化成劳动成果、并通过向同伴学习,通过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圈,始终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腾讯大学(ID:tencent_university),作者: 徐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