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4-29 19:59

线上办公值得规模化、常态化吗?

头图来源:IC photo


2020年春节,大家轻装简行,打算短暂休息,恢复元气后便返回工作地继续奋斗。


然而,逐步扩大的疫情封印了全国,杀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没人想到它会对中国、对世界、对人类产生这么大影响。


疫情期间两个话题最火:抗疫和复工。全都事关生死。


没条件复工的行业只好继续放假,能创造条件的纷纷开启了线上办公。线上办公好不好,众说纷纭。


有人觉得好——工作、家庭得以兼顾。几年都难得有机会花这么长时间陪伴父母,虽然在家办公比在公司办公还忙,但胜在吃饭的时候能和父母聊聊天。


有人觉得糟——电脑、显示器一概没有,根本无法工作。老电脑频频死机,只好紧急下单买台新的。本以为办公桌、人体工学椅不是刚需,可刚用小板凳工作一天,腰就快断了。


线上办公是疫情之下的无奈之举。疫情之后,要不要继续线上办公,使之规模化、常态化?


首先,相比单一依赖物理空间的现场办公,线上办公将依靠科技打造出一张更坚韧的网,意外发生时,“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即便遭遇病毒、天灾和战争,经济也能继续运转。


其次,推动线上办公常态化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因为:


第一,参与者越分散,经济活动越有生命力;


第二,线上化程度越高,生产效率越高;


第三,线上化开始越早,支撑模型越成熟,越有利于进一步线上化。


一、参与者越分散,经济活动越有生命力


参与者既指公司,也指个人。


绝大多数经济体的运转都依靠少数节点,如果拔除,经济就会停摆。目前,经济体各节点的连接高度依赖物理空间。人类无法聚集时,很多经济活动就无法开展。“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当人类的聚集空间再次受到病毒、天灾甚至战争的影响时,各经济节点有没有韧性更高的连接方式?


当然,巨大的投入不能只是为了防止黑天鹅事件。分散经济参与者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


1.分散经济参与者,使边际效应最大化


边际效应是每一个增量经济参与者对经济的贡献。比如,一家新公司对上海经济的提振作用大概率是不及常州的。


经济参与者的数量和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但边际效应递减会很快出现。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参与者达到一定数量后,他们搬去别的城市对全国的总贡献更大。正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重新分配一下资源,全国都会更好。


空间有限,各种服务的成本就高,服务就不能为所有人所享——在写字楼上班,但根本吃不起写字楼附近的饭。空间有限,所能容纳的服务种类就有限——客单价较低的小店因无法负担房租而放弃在写字楼开店。


这样,有限的CBD空间里就充斥了日益增长的形形色色的需求与严重不足的服务供给的矛盾。


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会出现一些关于逃离北上广深的讨论。如果线上办公常态化,企业和员工就不必集中在核心城市、核心区域。既可以住到郊区,也可以住到隔壁城市,甚至可以住回老家。


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成本下降和幸福指数提高。


以腾讯为例,内部调动时,以前最受欢迎的岗位是广州的微信团队,现在最受欢迎的是成都的企业微信和王者荣耀团队。业务前景是一个因素,用相同的收入去一个生活成本更低的城市生活是另一个因素。


2.新的场景会产生新的需求


新技术未必产生新需求,但新场景一定可以。


2月份,据几大电商网站统计,办公设备中销量涨幅最少的电脑都有80%。


随着线上办公常态化,设备的需求会下降。但其他方面会持续增长。比如:


(1)更好的信号覆盖,更稳定、快速的光纤网络


要想富,先修路。实体的路要继续修,信息之路更要大力投入。5G,Wi-Fi 6可以解决覆盖区域内的网速问题,但覆盖范围需要市场来推动。有人的地方才会修路,路好人又会更多。信息之路同样如此。


(2)新设备的需求 


这是个视觉化世界,很多设计只解决“看”的需求,不解决“听”的需求。


以手机为例,曲面、全面、4K、120帧等视觉相关的新卖点层出不穷;但杜比、立体声等听觉相关的特点却万年不变。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绝大多数手机充电口两边的喇叭孔,只有一侧是真的,另一侧纯粹为了对称。


现在已经是视频时代,摄像头行业获益最大,麦克风却没人重视。殊不知,声音对片子的影响比分辨率大多了。李安的电影《双子杀手》上映时,全国能满足120帧/4K的银幕不足20块,贵是一方面,人们不喜欢、不习惯看这么清楚也是一方面——太清楚了反而无法沉浸到剧情里。同时,满足杜比音效的影厅起码百倍于此。视频时代只带动摄像头行业是不合理的。


对声音的不重视也导致了视频会议的痛苦:音量不够、清晰度不够可不全是信号的锅。廉价低质的麦克风需要负很大责任。


线上办公常态化后,视频会议会越来越多,对声音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电脑、手机都需要录音棚级别的收音。这会催生一个全新的市场。


声音只是新设备的一部分,随着远程办公的人越来越多,远程办公室的个性化需求会越来越多。市场也会越来越蓬勃。


(3)上门服务


线上办公节约了通勤时间,但增加了买菜、做饭的时间,疫情又让外卖“最后一公里”的优势荡然无存——得去小区门口拿。


疫情过后,居家办公的人拿外卖会重新变得方便起来,而上门代做菜、代做家务的市场也会更大。届时,上班族就不用左手电脑,右手菜刀了。


除了已经普遍的上门清洁、做饭,上门收纳、修剪花草等服务也会越来越越普遍。离开大城市后,富余的生活成本完全可以购买更多服务。每个人都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后,全社会的效率也会变得更高。


(4)第三空间


如果一家公司有100个员工,那起码要在写字楼租100个工位,5个会议室外加1个茶水间。


线上办公常态化后,公司只需要保留几间会议室,甚至连会议室都可以临时租用酒店、书店、咖啡馆的。这些场所可以提供更有品质的服务,让会议、脑暴变得更高效。


而公司结余的大笔行政支出既可以补贴员工居家办公的花销,又促进第三空间发展。


二、线上化程度越高,生产效率越高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决策品质和工作效率——方向要对,速度要快。


1.决策品质


方向是一切的前提。决策要对,决策者就需要高品质的结构化信息,且触手可得。


以工厂为例。CEO最关心今年能以什么价格,拿下多少订单。


订单由需求决定。关于需求的信息和线索散落在客户、咨询公司、期货交易所、一线销售那里。这些如何收集,如何结构化,一线员工粗过滤,CEO怎么权衡对于如何确定需求至关重要。


价格由成本控制。产品良率差千分之一可能对成本的影响就能有百分之几十。对手的良率有多少?客户使用过程中,对良率的容忍度有多少?良率与故障率的关联度是如何的?这些信息与品控息息相关,更与成本紧密关联。


以上这些信息的线上化、结构化是提升企业决策品质的第一步。云时代,企业自己招人开发并不划算,找用友、金蝶这样的软件开发商购买系统更划算,当然更可以通过定制版企业微信、钉钉这样的效率软件一次性搞定企业所需的所有信息工具。


2.生产效率 


方向对了,速度要快。


生产线上一台设备坏了,要先买零件再维修,得多少个步骤,多少天?如果纯靠人推动人,就有得等了,生产线负责人要先找维修部的来评估,然后找采购下单,采购要找财务报备,供应商把零件送来了需要验收,如果零件不对,全部流程要重来一遍。


维修流程线上化怎么搞?首先给机器编码,其次给零件编码,再次给故障类型编码,生产线出故障后直接微信扫码报修。比如“1号车间A2机器由于F原因损坏,需0065号零件”,这样采购可以一键下单;财务可以根据历史采购价格判断本次报价是否合理,无需再电话核对;维修部可以派单给最擅长F类故障的维修工。


系统还可以记录A2机器的故障率,由此确定下回还要不要和某生产线组装公司合作。还能记录故障响应率,年底考核的时候知道谁做了多少事情,效率如何。


除了报障人和维修工,其他参与这次维修的工作人员都不需要在厂里。如果5G和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甚至连生产线和维修工都可以通过远程操控机器人来完成工作。


3.商业洞察


整个维修过程CEO不需要知道,但由此产生的商业洞察也许很有用。


维修部提示0065是高频耗材,市场部系统显示很多厂都需要0065,财务系统显示0065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很高。于是CEO决定投资一家0065生产厂,既解决自己的需求,又可以进入一个新市场。


以上举例并非想象,它来自企业微信的一位客户。这么做不是为了“生产线上化”的概念,而是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


从这里可以看到,即便“重”如制造业,也可以实现多部门线上办公的常态化。如果要求采购、财务必须到岗,那更大可能怕他们不来公司会偷懒。这是流水线时代打卡思维的桎梏,如果员工有足够的工作量,有度量工作量和工作品质的方法,他们人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


办公线上化后,公司的考核也需要变化,绝对的上下班时间没有意义了,就得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度量工作产出。这样,闲人、闲部门会很容易暴露自己,企业就可以把资源倾斜给真正产生价值的人。


三、线上化办公开始越早,支撑模型越成熟


线上办公还有诸多不便,需要不断完善支撑模型。


1.硬件


硬件层面,比如稳定的网络,比如清晰稳定的音视频质量,比如以区块链为技术保证的防伪票据。


新技术会在实际使用中不断遭到挑战,更会在真实场景和数据的喂养下迅速发展壮大,并反过来让线上办公更加便利、高效。


以5G为例,它的特点是速度快,时延低。在普通用户手里,发挥不了真正作用。4G看电影、打游戏已经不卡,再快一点并不会让体验有什么本质不同。新旧体验没什么差值,自然也无法产生价值。但如果把低时延的特点和无人驾驶,远程生产线控制结合,那既能让无人驾驶、工厂无人化的探索更进一步,还能让5G接受市场检验的同时积累更多6G的经验。


人工智能也并不是由几个天才做一下顶层设计就可以的,比如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就是靠大量数据“喂”出来的。越早让它和企业的信息化结合,越早给他“喂”海量真实数据,它就越聪明。


软件层面,要下的功夫可能比硬件更多。


2.沟通


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用语言准确传递,所谓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也。不是所有的语言都能用文字表达,语气、语调、说话人的表情、谈话时的氛围都无法完全被文字传递。


执行性工作,用文字沟通是完全可以的。但创造性工作就非当面交流不可,哪怕大家都陷入沉默,氛围也是有利于思考的。


视频会议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隔着屏幕,诸如眼神这样的非语言沟通就会变得很困难。


一方面,动态追踪,超高帧率摄像技术得更快发展,让视频会议尽可能模拟面对面沟通;另一方面,发展好第三空间,让必须的面对面沟通更有品质,更有效率。


3.个人工作节奏


多数中国人最早的协作工具是QQ,有什么事QQ上说一声比发邮件来得方便快捷。这种工作方式催生了不少“消息驱动型”公司——事情提前安排的少,临时拉群说的多。白天整块的时间并不用来思考和做完整执行,而是用来处理各种消息。


“消息驱动”型公司响应快,效率高,但对个体缺乏尊重。因为这种模式默认每个人——主要是下级,要随时待命,不能找不到。


现场办公还大致有个上下班界限,线上办公后,消息不分昼夜地涌进手机,让人很是抓狂。


与之相对,有些公司依靠邮件、日程驱动。有事情先发邮件;要开会,先看下与会者的日历忙不忙。


邮件已经过时,但这种提前安排工作的习惯值得推广。这种工作方式对于没有条理的人来说可能会很难受,因为他们永远在把重要不紧急的事变成重要且紧急的事。


要大多数人养成更科学、更有条理、更尊重个体的工作习惯,比采用一项新技术还难。


线上办公规模化后,这一点尤其需要改善。居住在不同地区、环境的人要协作,就得有一个统一的时刻表。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软件开发团队的重视。比如企业微信不仅开发了日历,还开发了“小黑板”——一个鼓励空了再回,更有益于完整表达、透明交流的沟通方式。


4.评估与考核


不管一家公司用哪种方式考核员工,勤勉诚恳、与人为善、礼待上级都是不会写下来,但又很重要的因素。


线上办公规模化后,大家似乎只能看一个人创造了多少价值,因为与产出关联度弱的部分天然被降权了。以前,人只要在公司,摸下鱼是不碍事的;现在,不产生价值,就不会在公司的系统留下痕迹,这个人就仿佛消失了一般。那价值如何量化,创造多少价值才符合一个全职员工的要求呢?那些不忙的人是开掉,还是让他们兼职呢?


系统性地给一家公司去除水分,会加重焦虑和不稳定。如果公司本身很小,可以不招人,但是一个很大的公司一下子特别直观地看到自己养了这么多闲人,该怎么办呢?这可能给管理学专家留了个难题。


当然,长期来看,这对全社会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每个团队只需要保留能做事情的人。团队与团队因为有各种技术、法律的规范可以快速形成合作并产出大项目。大公司以多个独立小团队的形势存在,从各个方向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快速迭代。


线上办公规模化、常态化对于内需的拉动,对于新基建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短期内线上办公会遇到诸多问题,但只要真正落地,它的支撑模型就能日趋完善,并让线上办公变得越来越方便、高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5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