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公众号:洞见学堂(ID:Dongjian-Insights),作者: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企业发展与并购重组研究中心,王勇。
虎嗅注:新冠疫情防控即将进入尾声,大中小企业都亟待打开新的局面,重复以往活力。本文以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为背景,通过对212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研讨会交流,分析了疫情之后的挑战和可能的机会,并给企业管理者提出8条建议,希望可以给公司经营者以启示。
4月29号,确定了两会召开的时间,北京市疫情防控等级也调整下来了,隔离措施也有所调整。同时,疫情已经爆发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企业面临的经营面仍很复杂。疫情爆发时很多的调查研究都认为三个月是一个坎,大多企业的现金流只能支撑三个月。在三个月的时候回头看看这些问题,做一些反思,一起来讨论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只有想明白、做扎实了,才有可能渡过难关,留下希望的火种。
一、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状况
1、近二十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
从近20年GDP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到增速逐年下降,今年一季度数据也出来了,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2、近十年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
再看看经济的结构,三大产业对GDP的拉动。第一产业基本平稳,第二产业逐年下降,第三产业起到拉动的作用。第三产业经济占比60%,是主要拉动力。
3、近十年三大需求对GDP拉动和贡献率
从三大需求来看,投资平稳,出口增速下降,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近十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要效益
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增速也是放缓的。
5、近十年人口的状况
我们看到城镇人口上升,农村人口减少,自然出生率下降,死亡率持平,整体的出生率是下降的。
6、科技投入这些年逐年增加,整体投入规模非常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1737亿元。
7、教育方面投入和招生规模都逐年上升。今年有800多万的毕业生,可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高质量的劳动力,就业也有很大的压力。
8、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引用习总书记的话“56789”,即50%的税收、60%的GDP、70%以上的创新、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的数量。
二、疫情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
1、对企业的影响
首先是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根据朱武祥教授做的调研,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就是现金流,90%的企业只能维持三个月,现在已经三个月了,情况怎么样?中小企业能不能挺过去、活下来?
我们也对212家大中型企业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114家上市公司,市值将近2万亿,营收大多数在10个亿以上,企业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分布范围也比较广。疫情对这些大中型企业一季度营收影响非常大,全年营收影响会达到20%-30%。大中型企业的现金流情况比较好,大多能维持半年以上。对大中型企业来说,现金流不是问题,债务、固定成本,会受很大影响。
2、对行业的影响
我们在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组织了6场企业家座谈会,有200多位企业家参与。
从大家座谈反映情况来看,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是非常的大,并且不可逆。疫情结束之后,是否会有爆发式的反弹,弥补过去的损失,不确定性非常大。交通、旅游、线下教育冲击非常大。因为时间过去了,消费也没有了,一些航空公司、旅行社业务中断,对他们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也有一些受益的服务行业,如直播、生鲜零售、在线教育、线上娱乐等等。
对服装行业影响也比较大,一方面是线下门店关了,线上不能弥补线下的损失;另外好多人不出门了,减少了对穿衣的需求。特别是时装,它有季度性,羽绒服本来就受暖冬影响,今年的情况非常糟糕。时装风格变化很快,可能要打折才能销售出去。
房地产行业资金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特别是规模大的企业,资金储备的比较雄厚。但销售、开工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全年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大,今年业绩将取决于疫情会延续多长的时间。疫情对商业地产影响比较大。购物中心、商场,由于客流量减少,出现大规模撤店;写字楼也受到较大影响;有些公司复工比较迟缓,有的企业线上办公,甚至一些企业倒闭,都导致对工位、面积需求下降。
有人认为对医院、医药企业是个机会,实际不是这样。现在好多人生病不去医院,去了医院也不收,有的医院80%的床位是空的。医药的销售也有很大的影响,并且我们国家一直存在着过度医疗的情况,所以经过疫情的冲击后,今年医药和医院也受到非常大影响。
金融行业由于可以在线上办公,影响不是特别大。对一些VC、PE,小的投资项目,一般会在线上来进行,大的项目会做一些资料的准备,还是要等到恢复正常之后,再详细去考察这些项目。
对制造业的影响,早期比较大,但由于制造业现场好管控,能够封闭管理,组织能力比较强,所以复工复产问题不是特别大。现在的挑战一个是订单下降,另一个就是全球供应链稳定,比如关键的零部件从海外进口、产品出口会受到一些影响。供应链的黑天鹅,会不会演变成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的灰犀牛,有不确定性的,要认真来考虑。进出口企业的国际物流,清关、航空、海运,都受到一些影响。
三、企业面临的挑战
整体来说,企业面临挑战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
第一,各地的政策不一,治理差异很大。企业家普遍反映广东、浙江做的比北方好,北方则比较生硬,比较简单。南方虽然管得比较细,但管得比较到位。有时候严不一定就能达到效果,比如前段时间北京居民从外地之后要隔离14天,实际上还是有漏洞,去了外地回来之后不回北京市,住在河北,因为京津冀一体化,没回到北京不需要隔离,但可以在北京活动。疫情管理还是能体现出一个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并不是越严越好,要科学管理。
第二,企业成本的负担比较重,现金流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无论是对大中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有压力。
第三,消费需求下降。现在人不出去了,不旅游了,不看电影了,再怎么刺激,也无法阻止消费下降。只有让人活动起来,才能刺激消费。这个问题很大。
第四,物流不通畅,特别是国际物流,受到很大的挑战。
第五,全球供应链问题。疫情暴露了供应链集中的弊端,比如汽车供应链集中在湖北,对全球汽车制造有很大的影响。国内的企业在湖北集中布局,也会有挑战。同时,现在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兴起,会不会对企业海外业务带来影响?
第六,严格的人员管控,造成商务交流的停滞。特别是对一些2B的业务,没有人员、技术的交流,很难推进。
第七,不确定性加剧。外部的环境变化剧烈,预期不好管理。
四、疫情可能带来的新机遇
调查问卷统计出大家认为中长期发展会比较好的行业有医疗保健、互联网、IT服务、现代物流、O2O等。在座谈中,企业家认为疫情中也会产生一些新机会:
第一个是在线的机会。引用马化腾的观点就是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零售,还有数字政府,确确实实我们能够看到有很好的发展。
第二,行业整合,产业升级。经过疫情,有的企业撑不下去了,资产价格也下来了,“弹药”比较足的优势企业就会有整合的机会。这也是一个从供给侧进行整合调整的机会。
第三,还有一个就是大家说到新基建,新基建如何布局落地还不太明确,大家认为有一些机会。还有的专家提出发展城市圈的概念。
第四,消费方式变化,反过来会塑造一些新的商业的模式。这也有可能会带来一些在生鲜、教育、休闲娱乐、大健康等方面的机会。
第五,国家保经济增长,红利的政策外溢。出台的一些政策、释放的资金会传导到企业、商业领域,比如发行债券,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并购重组、IPO都比较快了,这里面会有一些机会。
五、企业生存之道
我给大家八条企业生存之道:
第一,调整认知,想清楚。疫情还不能说就结束了,至少在一定的时期内,从全球来看它还会存在。我们首先要调整认知,就是从追求增长调整为活下来?生存下去?要把你的业务、客户等都要梳理一遍。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竞争力的业务当中,不能什么都干了。要管理好你的资金。如果企业真有迈不过去的坎,建议也别硬撑,别把自己彻底耗光了,“留着青山在”。要做一些判断,要调整认知,想清楚。
第二,端正态度,立足自救。大家对政策、资金的支持都有一些期待,但是我们还是要客观认识到现在国家财政收入、银行降息等扶持政策虽然有空间,实际上也是挑战蛮大的。从财政收支情况来看,收入增速在下降,支出却是逐年提高,财政压力也很大。银行这块如果不降存款准备金利率,降息的空间不大,除非靠政府定向的资金,另外传导也很慢。财政刺激经过08年4万亿,现在投鼠忌器,是不是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现在还看不到。因此政府救助可以争取,但是还是要首先立足于自救。
第三,开源节流,极限控制成本。大多数企业按三个月,有的按半年规划现金流。有的企业已经做好了一年的现金储备,困难要考虑足。现金流管理有三块,一个是经营现金流,一个是投资现金流,还有一个融资现金流。
经营现金流要节流、要开源。开源不容易实现,所以首先要节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尽量能少花钱。
投资现金流,一定要聚焦业务,非核心的资产要处理掉,围绕核心的资产做,亏损的业务一定要砍掉。所有的资源都投到能产生现金流的地方,回不了现金流的千万不要做。尽量不要对外投资,除非有前景、能很快产生现金流的业务。
融资现金流,谈好的融资要尽快落实,现在有一些融资利好的政策,比如上市公司定增等,要尽快融,防止政策变化。不是上市公司的小微企业怎么办?要向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靠拢,比如国企,核心企业有资金,可以通过支付一些预付款、项目款,解决一些资金问题。大型民营企业也可以,要和他们保持业务上的密切合作。
现金流管理可总结为三增加两减少,即增加业务收入,增加投资收回,增加外部融资,减少成本支出,减少投资。
第四,加大营销力度,快速向线上转移。在我国疫情虽然已经减缓,但是未来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向线上转不是说你要不要做的问题,是你必须做好的问题,一定要朝线上转。除了电商、微商、社群营销、直播带货外,还有一些其他手段,如全员营销、电话营销、加大广告投入、社区零售等,也都可以尝试。东西卖不出去,服务卖不出去,变不了现,其他做得再好没用。很多企业都是营销驱动成长的,营销做不好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第五,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物美、永辉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就是得益于数字化转型;疫情期间TCL在武汉有7000多名员工,由于工厂进行数字化管理,员工未发生感染。除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可以数字化外,2B营销也可以用数字化手段来进行,比如神州高铁是一家2B的企业,疫情之下线下业务受冲击很大,他们开发了一个基于线上与客户沟通、交流、展示的业务系统,在疫情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六,根据市场的需求,反向来塑造生产,研发新的产品,快速调整业务。这一点上,一些企业反应很快。比如北京宴从高端餐饮开发出外卖业务,物美在4000多个小区建了2000多个提货站,顺网科技针对网吧停业推出云网咖服务,恒力集团快速调整业务布局口罩上游原料,泰豪科技推出红外测温仪等。
第七,上下游协同,发挥企业生态的作用。企业互通信息、协同生产把困难降到最低的程度。比如隆基股份本身复工较早,但供应商因为缺少人手复工困难,他们将自己工人派过去解决这些问题。飞鹤乳业向线上转型,但经销商线上经验不足,他们也投入资金培训经销商,共同努力在短期内办了近百万场线上推广活动,发挥企业生态的协同作用。
第八,发挥企业家的核心作用。企业家要充满信心,深入一线,鼓舞带动,企业保持很强的执行能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复星、TCL、物美、德邦、雅戈尔等等,做得都很好,我不详细介绍。
六、政策建议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我在政策方面的观察。
第一,我们要务实,今年不应该在唯GDP增速论,经济工作是否成功,不应是GDP增速的具体数值,而应是怎么样保持企业活下去,保证就业,维持经济不出大的问题,社会要稳定。有的专家在做文字游戏,提出相对增速。比如我们今年增长3.5%,国外下降2.5%,那么我们的相对增速就是6%。我认为这个概念毫无意义,自欺欺人。要看我们经济质量的情况怎么样,企业是否能存活,就业怎么样,收入怎么样,要务实。
第二,发展经济,深化改革的政策出台要果断。有的学者认为疫情是短期事件,不需要刺激或干预,现在看来不会是短期事件了,还是要有一些活跃经济的政策出台。任何政策都会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推出,不作为看似“稳妥”,实际上拉长了时间轴,是最大的风险。
第三,尽快活跃市场,释放消费潜力。现在可以用科技的手段,跟踪到每一个人的行动轨迹。再加上疫情已得到很好的控制,要消除恐惧心理,让市场活跃起来。没有人的流动,没有消费,一切手段都是徒劳的。今天,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北京的防控等级降低了,两会也要开了,一些管控手段逐渐放松,希望能促进线下消费。
第四,新基建做好,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不是传统的基建重复。
第五,重视制造业,巩固我们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现在制造业面临的压力也很大,要做产业升级,要提升制造企业的核心的竞争能力,保证产业链的安全、完整。
第六,针对新的变化要完善法律体系。疫情结束以后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经济纠纷,比如对于“不可抗力”的界定。另外,疫情期间激发了电子文件签署的需求,我国法律尚不支持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要进行法律上的完善。
第七,继续加大教育、科技投入,打造人才红利,用科技手段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无论疫情的问题,还是商业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科技手段解决。疫情现在来看不太可能彻底消失,最终的解决方法还是要靠疫苗。这些年我们在教育、科技方面做了大量投入,在分享完了人口的红利之后,要打造第二个红利,即人才的红利,毕竟我们一年有八百多万的高校毕业生。
第八,继续改革开放,改善国际环境。不能因为民粹主义或者是逆全球化的思潮,就封闭起来,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改革开放,越要为全球的抗疫多做贡献,改善国际环境。
第九,重视民营经济,树立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国企也一样有挑战,只是民营企业压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