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5-05 20:43
为什么我们必将面对衰退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让很多的经济体停摆,我们无法预知还有没有更坏的情况发生,不知道何时会恢复正轨。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球性的萧条,问题是,萧条会持续多久,经济能恢复之前的增长速度吗?



上面这张图是最近五百年以来人类社会人均GDP的增长趋势。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处于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从图上可以看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人均GDP就踏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道路,虽然中间有一些小的波折,但总的趋势都是快速增长的。


然而,我想断言,哪怕当前没有新冠疫情,全球经济的增长也会遭遇瓶颈。整个社会正面临一些严峻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将使经济的高速增长变成历史。


想知道未来经济还能不能继续增长,我们得先清楚过去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是哪些。


生产者:有能力和有意愿生产的人


  这个因素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生产者的能力和意愿。能力主要与受教育水平有关,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会有高水平的劳动者。意愿指的是人们进行劳动创造的意愿,如果一个社会鼓励劳有所得,按劳分配,那人们就愿意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辛勤劳动。当然意愿也和文化有关,有勤劳的民族也有不那么勤劳的民族。但是总的来说,分配机制对意愿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毋庸置疑,随着民间财富和国家财富的增加,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是越来越高的,生产者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是长期以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之一。在劳动意愿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一直比较稳定,看不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增长了5倍左右,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是在上涨,这个增长非常不容易。改革开放的政策解除了很多原本对劳动者没有必要的限制,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激发了每个生产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也让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引擎。


生产力工具:好的工具能给人赋能


技术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增长是新技术的果实。二战后化肥的大范围使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战争中得到快速发展的通信,工业技术,航空等技术开始在民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技术红利惠及生产领域。其后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等技术一波接一波地推动社会发展。


为了维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人类社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基础性的技术引擎来推动经济发展。过去三四十年,最重要的引擎依次是个人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如今,之前的新技术带来的推动作用开始减弱,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的新的强力引擎。5G,人工智能,IoT都曾被给予厚望。尤其是人工智能,吸引了无数风投资金,但是至今没有在任何一个实体行业产生显著影响。中国当下对5G寄予厚望,希望5G能够起到经济引擎的作用。可惜对于人来说,视频已经是人这个生物能够接受的最高密度的信息形式了,相比3G,4G让移动视频成为可能,但是5G之于4G,并没有显著可感知的优势。


生产者之间的联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类文明的成果基本都是建立在群体协作的基础上。人类这个从原始森林中走出的物种,今天能够上天入地,衣食无忧,对大自然进行各种改造,靠的是人之间的思想碰撞,传承和学习,分工和协作。而影响人之间联系的是信息的流动速度,人和物的流动速度。


从最早的电报开始,信息的传递速度终于超过了人的移动速度(当时人依靠的是火车,35km/h)。到今天,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基本没有延时,在信息的层面,目前的传输速度对人这个生物来说基本是够用的。因为单位时间内人接受信息容量最大的是眼睛,而现在高清视频已经可以快速流畅地传递。信息传递的最大作用是让人们获得更加充足的信息,从而帮助个人提升,比如学习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好的idea,或是辅助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等等。


人和物流动的速度依赖于交通工具的发展。中国有一句非常简短而有力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对的,交通技术的发展让人和物的流通变得更加便捷,从而带来更大范围和更加优化的协作和分工,同时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给创新带来了诸多可能。目前人和物流动速度的上限是飞机的速度。目前这个速度没有超过音速,虽然我们曾经短暂地拥有过超音速客机,但由于超音速客机的性价比太低了,很快便遭到淘汰。人和物流动的速度一直在900km/h的水平停留了三十四年了,能停留这么长的时间,就说明目前基本够用了,没有迫切的提升需求。


以上联系强调的是物理世界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但对分工和协作来说,更重要的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现在,虽然我们可以远隔重洋打视频电话,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话两端的人会互相信任携手合作。


未来,如果我们能让人更进步,基础性技术更发达,以及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就能持续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但是,看看今天社会面临的现状是怎样的。


我们没有新的强力技术引擎


在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网之后,还没有出现下一个等量级的技术引擎能推动社会发展。5G相比4G给人带来的变化感知并不明显。人工智能技术在六七十年前就被提出来,如今迎来繁荣只是因为算力的进步,让人工智能的实际运算成为可能,但是这项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之前,我们享受一波又一波技术浪潮带来的红利,整个社会的机制都是建立在对未来高速增长的预期基础上的,尤其是作为经济血脉的金融行业。当我们不能及时找到下一个强大引擎的时候,经济就会突然失速,引起连锁反应。


至于我们为什么不能及时找到下一个增长引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的一段时间,信息技术行业和金融行业攫取了太多的资源。金融行业攫取了大部分社会生产的利润。在中国,2019年中国净利润最高的十家公司中,有七家是金融行业的。如果说金融行业攫取了利润,那么信息技术行业攫取了另外最重要的一些东西,资本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我们发明了一千零一种网上约会的方法,投入了最精锐的力量去研究怎么让用户去点击网页上的某个广告,无数的公司穷尽所有的心力让用户在他们的游戏里停留更多的时间,花更多的金钱,另一些公司则通过高超的算法让几亿人沉浸在短视频或者垃圾新闻中达几个小时之久。这些行业是当代的宠儿,资本争先恐后的投入这些行业,他们当然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投身到那样的“事业”中,媒体的头条会为他们达到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而欢呼。


与互联网兴起呼应的是硬科技的没落。20年前曾经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也是这个星球造航空发动机最厉害的通用电气已经被踢出了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的皇冠,是技术难度最高的工业品)。IBM曾经发明了PC,磁盘,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蚀刻技术,也曾经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公司之一,如今早已掉队,靠卖软件和服务为生。垄断了全球一半以上客机的波音为了股价能高一点算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末了还是栽了大跟头。曾经拿下8项诺贝尔奖,发明了晶体管,激光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通信卫星,蜂窝移动通信设备等的贝尔实验室,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急剧衰落,到如今已经是毫无存在感了。每次发布一个代表地球上最先进机器人技术演示视频就能火遍全网的波士顿动力几经转手,命运坎坷,而另一个也是只发些演示视频(后来还被爆出是找特效公司制作)的虚拟现实公司Leap Motion却能轻轻松松融资几十亿美金。虽然每家公司的兴起和没落都有自身的原因,但是硬科技的没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虽然今天我们清楚知道温室效应会让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并且已经在发生,但是我们依然无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严重依赖,我们也造不出足够实用的超音速客机,人类移动的最快速度停留在1000km/h的上限已经快70年了。什么样的技术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技术?最基础最重要的是能源技术,能源的生产、运输和储存相关的技术。石油之所以被称为工业的血脉,之所以成为美国对全球施加影响和控制的抓手,是因为所有的工业最终都要依赖能源,最终也受限于能源。如果有了更高效的能量来源,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哪怕是现在看起来束手无策的全球变暖问题,核心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我们已经可以在实验室里把二氧化碳合成其他化合物,但是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这个能量远大于产生这些二氧化碳产生时化石燃料释放的能量,所以这个方法目前并不可行。假如我们有了更高效的能量来源,比如说可控核聚变产生的能源,那么我们就可以大量封存二氧化碳,解决全球变暖危机。


化石能源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除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石油还是一个被集中控制的能源来源,石油价格和供给是受到美国控制的。控制了石油,基本上就控制了一切,因为能源几乎是一切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够釜底抽薪的替换石油作为能量来源,换成一种没办法集中管控的能源来源,比如可控核聚变技术,那么美国的霸权地位必然无法维持,而全球也会实现能源的平等和充足的供给,人类文明也可以上一个更大台阶了。


另外一个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是交通技术,交通技术也是为了人们之间更大范围更加优化分协作和分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会花大力气在最发达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之间建设京沪高铁的底层逻辑。如果我们有了飞行汽车和更快的长途飞机,人们可以在交通上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更加聚焦劳动创造,更大的意义在于,城市的边界会大大扩大,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人,资源也不会过于集中(市中心的房价也不会那么高),每个人与其他的人和组织发生联系的机会也更多,社会的分工和协作最终都会导向一个更大范围的更优解。举个简单例子,某个公司聘用的员工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公司一定距离内的,因为受限于交通因素。但是未来如果交通技术大大进步,人才分布的范围会更加的广泛,对于公司来说,可以在更大范围挑选候选人。而对于求职者来说,可以在更大范围选择公司,所以说最终会导向一个更大范围的更优解。


过度娱乐化在损害人的劳动创造能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尼尔.波兹曼看到电视这种媒介对文化的侵蚀,担心我们人类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写出了《娱乐至死》这本书。波兹曼的担心在电视时代显得有点过虑,但是在移动短视频高度发达的今天,辅以人工智能算法,美颜技术以及无数的主播,我们终于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在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努力下,每个人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在中国,2019年Q4每个网民平均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是5.1个小时。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减掉8小时工作和8小时睡觉的时间再加2小时吃饭的时间,一天还剩下6个小时。也就是说,就平均数而言,人们的空余时间几乎完全泡在手机里,泡在手机里做什么呢?视频和游戏这样的纯粹娱乐项目占比超过36.9%,每个移动网民平均每天在视频和游戏上花费的时间超过1.88个小时。


 


发达的互联网通过算法持续占用用户时间,并且大部分花在了没有创造价值的娱乐项目上。从劳动创造的角度来说,这些时间用于学习提升和劳动创造能够给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当然,这些行为给互联网公司创造了价值,用户使用App的时间越长,对应的公司越有价值。但是这个价值背后的代价太大了,全体移动网民每天几个小时的时间花在这些App上,把这些公司的市值推高几百亿美金,但如果把这些时间花在其他对个人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会带来什么不同呢?


娱乐除了挤占时间,还会极大改变人们的习惯。我们现在越来越没有耐心,两分钟的视频都嫌长,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抖音的15S的节奏。我们习惯了视频画面的快速切换,更难沉下来阅读和思考。我们习惯了视频里的大长腿锥子脸的美女以及游戏里刺激的画面,但是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刺激。现实对我们越来越无趣,更愿意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总之,过度的娱乐化导致我们没时间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进行严肃的思考,当人们不再思考,我们会迎来群体智力的倒退。


更加严重的是,整个社会的过度娱乐化开始渗透影响未成年。看到父母刷抖音玩游戏的孩子也会去刷去玩,大量的青少年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做主播求点赞,游戏里的青少年更多。在2018年新华网针对青少年做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对于“你未来想做什么”,超过50%以上的人选择主播或者网红。这正是尼尔波兹曼的另一本书《消逝的童年》里面担忧的点,现代技术打破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让儿童在过于成人化的语境中成长,这会让儿童的成长面临极大的挑战,稍不注意就误入歧途。


过度的娱乐化损害人作为生产者劳动创造的能力,这个损害对于下一代更大,也发生得更早。人是带来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如果我们在娱乐至死的路上继续下去,我看不到增长持续的可能。


当下的教育的问题


前面提到,一直以来,是教育让更多人成为能力更强的劳动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也认为的一个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通过教育去解决问题,去防止社会的过度娱乐化。


以上的讨论过于聚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也看到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改变。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学习内容,知识付费越来越普遍,在线教育也覆盖了相当的人群。然而,杜威曾经说过,在学习中,要学习的知识是最不重要的。思考和学习过程才是有价值的部分,在信息泛滥并且快速切换的大语境中,思考越来越难。与社会的变化相比,教育的变化太慢,导致教育本身跟不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以中国的教育为例,过于的应试导向导致学生在应试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能够考到更高的分数,但是代价是好奇心和创造力被磨灭,对于学习的热情也丧失殆尽,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沉重代价。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的阶级分层越来越严重,寒门子弟再难有出头之日,社会竞争层面的优胜劣汰机制开始失效,竞争只局限于一定阶层的个体之间进行,其他阶层的个体,哪怕天赋禀异,可能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是资本主义的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用钱生钱是最快的方式,离钱最近的环节也是最能够赚到钱。金融行业是为资本增值服务的,而因为金融行业离钱最近,因此在所有的投资方式中,金融业的投资效率最高。在之前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因为蛋糕一直在变大,虽然富人分得了大多数的成果,但是其他阶层依然能够分享到一些成果。如果蛋糕不再变大,那么在对存量蛋糕的争抢厮杀中,富人依然会获得大部分,而其他人可能完全分不到任何成果甚至会面临财富贬值。


在教育方面,以中国为例,高考依然是一个公平的选拔机制,但与三十年前不同的是,现在的课外补习班是标配。城市家庭在补习方面的投入巨大,其他的还包括学位房,也让教育和经济实力强挂钩。寒门子弟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再难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一流大学里面来自农村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家庭的父母都会严格控制孩子接触电子设备,而农村父母在这方面的意识并不强,并且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电子设备的使用不受控制,导致孩子早早沉迷于游戏或者短视频,在学习的竞争中很早就出局,在未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会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割裂


虽然今天的技术让我们能进行更大规模的协作和分工,但人们在这种协作和分工的意愿并没有比以前强。整个地球不是我们设想的一个地球村,而是在文化和认知上越来越割裂。割裂带来信任成本的增加,沟通变得更加的困难,分工和合作不再顺畅,集体力量的发挥会受到限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带来对抗和战争,不合作的后果也还好,但是对抗会让双方都付出严重代价。就像一个公司,当公司的各个部门之间开始割裂和对抗,整个公司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影响。


拜现代技术所赐,虽然我们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跟任何人进行即时沟通,但人类之间的共同语言却越来越少。根本原因是今天每个人面临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各自会关注不同的信息,这本身就会带来共同语言的减少。举个例子,在30年前,所有电视观众都得看电视台安排的内容,比如《西游记》所以大家都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和讨论话题,可以聚在一起就《西游记》进行热烈的讨论。但是今天,每个人可以在视频网站上从海量的内容中任意选择观看,这就很难有共同讨论的基础。每个人或者每群人都处于一个信息茧房当中。信息茧房有多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人们的喜好推他们喜欢的内容,剔除了不同的声音,很多新闻Feed流就是这种形式。有一种信息茧房,是专门为一群人打造一个提供信息和交流的平台,比如针对某一个特定人群的App。还有一种信息茧房是人为的信息筛选过滤及加工,比如去年的港独事件中,香港年轻人的接受到的信息就是为了某种目的刻意营造的。信息的泛滥以及一个个独立信息茧房的存在,导致对信息的甄别形同虚设,随之而来的是忽略和误解,这必定加深割裂。


我们面临不止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割裂,空间层面的割裂。还有不同年龄层的时间层面的割裂,比如代沟问题。这两种割裂已经在发生,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趋势已经越来越严重,给全世界带来诸多好处的全球化有倒退的趋势。至少在中国,我们观察到的不同年龄层级之间的割裂也更严重,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语境,他们有专门的App,专门的话题,专门的公众话题人物,专门的服饰装扮等。他们沉浸在这种专属于他们的语境中,不需要也不屑于去对外交流。而其他年龄层的人往往也无法理解他们在讨论的话题,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要做这样那样的装扮。这种时间维度的割裂也会影响生产劳动的分工和创造。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和历史中,代际传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代际之间的不理解越来越多,就很难期待年轻的一代能够从前辈中继承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其他:自然环境的欠债终究要还


不幸的是,人类选择了化石能源作为人类发展最主要的能源供给。在过去的近百年,人类把过去地球上花几百万年沉积的有机物从地底下翻上来,烧成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到今天形成严重的全球变暖危机,其他还包括大量的固体垃圾,塑料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这一切的高峰就发生在过去的几十年,高速增长的人均GDP背后是自然环境默默承受的高昂代价,而几十年之后,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化终于到了让人类感受到切肤之痛的时候。


我们今天生存在一个物资前所未有富足的时代,但也是环境前所未有恶劣的时代。我们不止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带来的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比如干旱导致的大规模山火。这些污染最终还可能作用到人身上,重金属和塑料微粒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中,污染的大气直接被吸入,最终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们需要去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的连锁变化,这包括土地的退化,水资源的短缺,作物的减产等等。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治理污染,治理的代价比当初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收益要大非常多,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医疗资源去应对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


如果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没有改善,衰退,并且是持续的衰退必然会降临。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