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5-06 15:00

为什么感觉“奇葩童书”越来越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戏研究社(ID:yysaag),作者:石叶young,头图来自:《One, Two, Three, Pull!》封面


1


最近一本叫《小熊过生日》的童话书在网上广泛流传。童话中,小熊要过生日,请了很多朋友来玩,结果一转眼小鸡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书上一边问小朋友“知道谁不见了吗”,一边又在餐桌上摆了一个明晃晃的烧鸡。



不论这是有意为之还是自摆乌龙,都算得上是儿童恐怖故事了。哪怕小鸡没有失踪,几个小动物一起吃烧鸡,恐怕也是个让人心有余悸的画面。


看了这张图,除了笑之外,很多人还表示了愤慨。童书面向的是没有免疫力的儿童,内容更应该谨慎斟酌,然而无奈的是市面上的童书鱼龙混杂,类似这样的奇葩童书并不在少数


有些童话故事看似很符合童书的定位,但可爱画面的背后总有让人细思恐极的设计。尤其是动物拟人化之后,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伦理问题,比如让猪吃红烧肉、开肉铺,听上去就有些丧心病狂。




擅自将经典改写,也很容易弄出狗血故事,比如在新编丑小鸭《一只丑小鸭的悲剧》中,鸭教授给小鸭子们讲了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后,丑小鸭坚信自己就是天鹅,还为此离家出走了。没想到遇到了一位过路的大婶,直接把它做成了烤鸭。




这个故事的寓意可以理解为人要有自知之明或者不可以离家出走。也可以理解为,即使再有理想,鸭子终归逃不掉被煮的命运。这样腹黑的情节,真的要把童话变成黑暗童话了。


虽然童书一般在画面描绘上会比较克制,但诸如杀人、肢解的情景出现在童书中依然十分刺眼,哪怕儿童未必懂得这些词语的真实含义,但让他们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让很多家长感到紧张。



有些童书的情节让大人看了都有不适,自然也十分担心孩子看到后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尤其有的童书在编写时完全不负责任,错用、乱用词语的情况时有发生,偶尔搞出几句网络流行语,让家长对童书的信心彻底跌至谷底。



除童话书之外,儿童科普读物有时候也让人迷惑。有些童书试图给还没认识世界的孩子灌输高深的知识,像是《儿童经济学》《儿童成功学》都要从娃娃抓起。



扎克伯格曾提到一本叫做《宝宝的量子物理学》的书,还发了一张自己给一个月大的女儿读书的照片,致使很多家长跟风购买。



这套书涵盖了物理学的很多方面,有光学、牛顿力学、量子信息、量子纠缠等,虽然书用了简化的形式去解释一些物理学知识,不过很多家长表示连自己都看不懂,更不知道要如何讲给孩子了。



不过《宝宝的量子物理学》至少是为儿童做过简化的,多数由简单的图画组成。作为比较,国内也有一本面向儿童的科普读物叫《量子力学少年版》,这本书里堆满了各种专业名词和物理公式,可能更适合用于睡前给孩子催眠。






还有的科普读物本身内容就存在问题,比如教小朋友果子狸可以吃。



童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人们对它有更高的要求,但很多童书的不专业程度,实在让人堪忧。随着人们在亲子教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童书市场注定成为一片雷区。


2


奇葩童书防不胜防,着实让家长们操碎了心。于是很多家长倾向于选择公认的经典童书,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认准这些久经考验的经典总不会出错。


然而不少家长逐渐发现即使是这些经典,有时候也会让人产生很多问号


就拿《一千零一夜》来说,原著其实有很多性描写,只是中译本一般都是缩水后的洁本。但也有例外,早年国内市面上曾经有一本接近全译的版本,名叫《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的另一种译称),内容十分详实,收录了其中的几个故事就有厚厚一本。里面仿佛贾平凹的小说一样,虽然有不少“此处删去XXX字“的处理,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比较直白的性描写。我有一位同事声称小时候看过这个版本,大受冲击,当时要是有家长给自己孩子当童书买了……


2005年11月的《环球时报》曾经也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


而除了上面提到的《小熊过生日》,最近网上还流行着另一个《耗子小鸟和香肠》的童话故事:


耗子、小鸟和香肠分工明确本来过着快乐生活,有一天小鸟觉得自己比另两个人辛苦,要求互换工作,结果香肠去拣柴被狗吃了,耗子去煮饭被水烫死,小鸟去打水坠井身亡,最后全部惨死。


这本童话让不少人看了之后吃惊非小,这样残忍的故事能给儿童看吗?但这个故事它不是瞎编出来的,而是取自《格林童话》中的一个故事,很多人小时候可能也听说过。


如果你细品,会发现经典童话故事中有不少奇怪的地方。



比如安徒生童话里的《打火匣》,士兵帮女巫找回一个打火匣,士兵问女巫打火匣是干什么的。女巫不说,士兵就把女巫杀了夺下了打火匣。士兵到城里花天酒地,很快挥霍一空。一天晚上,他用打火匣照亮,意外发现打火匣能够召唤出三只忠实的狗,能满足他任何愿望。于是士兵让狗把漂亮的公主带回来,结果被国王发现要处死他。士兵又召出狗大开杀戒,自己当了国王,迎娶了公主。


这故事仿佛并没有传达什么积极的价值观,反而告诉我们有权力和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之类的童书中,有不少是靠暴力解决问题的,“杀人放火金腰带”好像并不稀奇,有些还映射了社会的残酷,人性的扭曲,感觉完全不是想象中童话的感觉。


这其实是有历史因素在其中的。在旧社会并没有专门为儿童创造的故事,只有神话和传说故事,很多经典的童话其实是民间故事改编的。


比如《格林童话》最初本不是给儿童编写的,是格林兄弟搜集的一系列民间传说故事,原名叫做《儿童与家庭故事》。而且为了学术的严谨性,他们还坚持不去修改里面的内容,完整地保留了民间传说中带有的大量暴力、血腥、色情的元素。所以民间版本的故事与人们熟悉的童话有很大的区别。


在最初版本的小红帽里,大灰狼把外婆杀了,并把她的血掺在酒里,把肉放在桌上,让不知情的小红帽食用,然后装成外婆让小红帽脱掉衣服上床和自己一起睡。



在最初版本的灰姑娘里,灰姑娘的继妹并没有因为水晶鞋挤脚就放弃了王子,而是直接把自己的脚砍掉了一块,又去见王子。后来有乌鸦告诉王子她的鞋里有血,王子才识破了她,让乌鸦啄瞎了继姐妹的眼睛,迎娶了灰姑娘。


后来格林兄弟考虑将这些故事改编成适合小读者看的童话故事后,才对这些故事中的成人内容进行删减,前后改了很多版,才有了我们最熟悉的童话版本。但即使如此,现在的一些故事仍然会有一些让人不适的桥段。


经典童话中经常会涉及现实生活,里面也有不少涉及死亡和悲剧,有时候也能把孩子吓得不轻。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童话中有一类是警告型的故事,比如《小红帽》和《糖果屋》就是用有些恐怖的故事来告诫孩子什么不能做。



这可能就类似从前的人会告诉孩子“你再不听话,老妖怪就来抓你了”差不多。现在这种手段不那么常用了,一方面家长们的觉悟提高了,另一方面孩子也没那么好骗了。


3


大部分童书的内容还以现实社会为原型的,因为足够真实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孩子阅读。但童书又必须去除现实社会中的污秽、残酷的部分,所以就会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童话中不存在复杂的内心和人性,好人一定就是正义的,就一定会帮助人,坏蛋就一定是邪恶的,就一定会搞破坏,不需要什么理由。


但当我们用成年人的视角去看这些故事时,就会发现小时候根本没有想到的角度,这才有了毁童年一说。


只要你想,很多童年回忆都能解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黑猫警长》里食猴鹰吃了小孩和动物,可能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哪吒闹海》的故事里,哪吒就是个闯祸精,和父亲的关系不好,最后惹了大祸就自己抹了脖子。《葫芦兄弟》里,穿山甲被蝎子精先捏再摔而死。如果按照如今的标准,这些故事都是含有血腥暴力的元素。



牛郎织女的故事里,老牛告诉牛郎趁仙女们在河里洗澡,去偷织女的衣服,然后逼织女和他结为夫妻,两人竟从此真心相爱,还成为了爱情的象征,也没觉得传播了什么正能量。



对于《宝可梦》的世界里人们吃什么,任天堂尽量的避而不谈,因为一谈就会出问题,它的设定本身就是不能用常理去解释的,因为吃什么并不是儿童的关注点,只有大人会去毁了自己的童年。



社会文化和我们日常接受的信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同一幅画,孩子和大人看到的可能完全不一样:



如今我们觉得托马斯小火车的眼神异常诡异,天线宝宝的世界里也不存在纯真,看什么都像儿童邪典。



说实话,看到下面这张图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


图下面的配文是:“一个尴尬的清晨远胜过一个孤独的晚上”


4


除了那些明显粗制滥造的产品之外,一本童书是否奇葩,在不同的家长看来可能有不同的结论。所以如今买童书也成了一门玄学,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家长信不信。


很多家长觉得《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是经典名著,不会有问题,毕竟那么多看这些童话成长起来的人也没有什么心理阴影。


而有的家长则抛弃了这些名著,据每日邮报的一份调查显示,在2000名受访家长中,有五分之一的家长已经不给孩子讲《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了。有一半的家长会跳过长发公主的故事,因为里面涉及绑架,还有不少也不会讲《小红帽》,因为孩子被小红帽里的狼外婆吓到哭出来。


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里的侏儒被很多家长认为是不好的词汇。《灰姑娘》描写了一个年轻女性每天只知道做家务的刻板形象,被家长们认为是旧时代的糟粕。



美国作家大卫·香农的《大卫不可以》系列中刻画了一个成天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大卫,他挑食、没礼貌、到处惹麻烦,有的家长认为大卫会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教坏孩子。



妈妈在平时对大卫说的最多的话就是NO,但在书的最后,无数个No却变成了YES。在一些家长看来这本书中表达的对孩子爱和包容才是他们要传达给孩子的。




我爱童书@豆瓣


有家长喜欢给孩子买一些早期性教育的书籍,用轻松开放的方式让孩子更早的认识性,了解性保护知识。



但这些书可能在一些家长看来就很奇葩,认为这些内容属于少儿不宜。



如果说“你就是你读的书”,那么反过来童书就是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的那个人。


从很多家长的童书选择中确实能够看到他们对孩子寄予的厚望,不过我们也都知道孩子并不是这么堆出来的。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应该把选择童话的权利交给孩子自己。在挑选阅读书籍时,要注意阅读的材料是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的,是孩子喜欢的,而不是家长认为应该读的。


但如果让孩子看到那种奇葩的童书该怎么办?我觉得这正是家长存在的意义,买书只是教育的开始,家长更重要的责任是陪伴、引导,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鉴别力。


每个人小时候都看过些奇奇怪怪的书,孙悟空三打格格巫、明清四大太监什么的。如果里面真的有不好的内容,有父母的引导,也要好过让孩子自己去面对。



家长应该有自信,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几本不明所以的童书。


“童年阴影”在多数人的记忆中只模糊的一闪,常常在成年后成为了回忆和谈资,而真正陪伴孩子一生的,永远是父母的声音和背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戏研究社(ID:yysaag),作者:石叶young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