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坦克,头图来自:《少年的你》剧照
短短12分钟,干净利落。
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少年的你》毫无意外。
距离影迷们上一次的线上狂欢——2月10日奥斯卡颁奖典礼,仅仅不到三个月。三个月内,肺炎疫情就迫使包括韩国大钟奖、美国西南偏南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戛纳电影节在内的多个国际电影活动或推迟、或直接取消。
而作为目前第一个成功举办的较大线上电影节,香港金像奖奖项选择在线上颁布,其背后的意义又代表着什么呢?广受诟病的线上影展,是否真的形式大于意义?线上电影节会在未来半年甚至一年内持续举办吗?
这是我们今天一同探讨的问题。
2020,没有颁奖季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电影。
而新冠肺炎,也恰巧如此。
从1月以来,一切电影的线下业务都被叫停。而电影节似乎又是所有电影线下业务中,最为危险的那个环节。相比有着固定人群的剧组拍摄与做好防护措施的影院有序复工,电影节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隐藏着巨大危机——人头攒动的红毯、人山人海的首映与展映活动、络绎不绝的电影节市场以及座无虚席的开闭幕式。
这或许也是香港电影节最终选择采取线上举办的重要原因。即便是此前经历过了从1~2月的正常运营,到3~4月紧急关门再到5月有序恢复的香港电影院,也让电影节主办方最终在疫情尚未完全稳定下来之前将活动转移到线上。
2月4日,韩国电影大钟奖正式官宣推迟。作为韩国的三大电影节之一,本届大钟奖原本预计2月25日在首尔举办。而2月4日官宣推迟的韩国,仅有18例确诊病例,提前20天就官宣电影节延期举办,可见电影节组委会对这一次疫情的绝对重视,而这也正式拉开了各大国际电影节因为肺炎疫情推迟活动的序幕。
与此同时,在当时受疫情波及较轻的欧洲也开始阴云密布。2月底的柏林电影节蓄势待发,但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始对中国内地游客实行了入境管制,也导致了大批内地电影人与媒体人的缺席。在3月1举办的柏林电影节闭幕式红毯上,已经有人开始戴起了口罩,而此时的他,似乎还被其他人视为异类。
3月开始,疫情正式在欧洲及北美地区爆发,大批电影节、影展活动选择了延期与取消处理。从表格中我们也能看出,电影节面对肺炎疫情的主要几种策略。
第一种,也是最消极的处理方式,直接停办。美国西南偏南电影节以及法国安纳西动画电影节采用的都是这种策略。
第二种,延期。这也是大多数电影节都正在采取的策略,同时不少电影节也开始把电影节进行拆分,不少电影节甚至取消一切线下环节,将部分环节放在了线上。
第三种,距离目前还有至少3个月以上的的电影/电视节。例如即将在9月举办的美国电视艾美奖以及明年2月的奥斯卡,目前仅仅是改变了入选、报名的部分规则,但是并不排除在后续改变的可能性。
从表面上看,似乎疫情对于2020年电影节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夸张,相比院线电影市场的死气沉沉,至少包括北京电影节线上影展、Youtube与翠贝卡电影节即将合办的We Are One线上电影节以及刚刚落幕的首届线上香港金像奖,还是让电影节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活了下来。
但这种“名存实亡”的线上电影节在一开始,也面临着巨大的争议。此外,脱离了线下活动的电影节,到底还有多少意义呢?
线上电影节的局限与壁垒
在全球电影市场停滞的大环境下,电影节的变动,自然也是无奈之举。而在电影节的变动之下,整个电影生态无疑会受到更加深远的波及和影响。
不可否认在疫情面前,线下娱乐行业面临着紧急变通的必要性。然而不同于面对线上演唱会时网友们的转发、支持与积极尝鲜讨论,面对线上电影节时,无论是观众影迷还是大部分业内从业人员,都不抱有太过正面的看法。
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一个电影节包含竞赛、市场与展映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满足电影行业不同业务和方向上的需求,我们来逐个分析。
首先说电影市场环节。电影市场是全球电影版权交易的一大场所,吸引着众多电影商人前来驻足,推动全球优质电影的输出与引进,这也是电影节承载的另一大市场价值所在。例如很多刚刚在戛纳电影节放映后的电影,转眼就会成为这里的热门交易项目,被海外各大片商购得外国版权。
目前采用的网上交易则极大地降低了电影节市场的参展门槛,而如果一个电影节不能现场交易、现场看片、现场谈判,那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就失去了太多。
其实,近年来互联网以及配套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展会类的线上化提供了远比十年前更好的方式。实时渲染3D大屏技术、AI服务、VR技术以及光粒子裸眼3D展示系统,都已经在世界各大科技展会上得以应用,但是距离大范围普及还过早,大多数电影人自己都还未曾尝试过,就更不要提操作这些系统展示给别人了。
从2003年开始就存在的“线上广交会”,其交易成交额仅占广交会总成交额的1%以下,这或许也片面的展现了线上电影市场所面临的困境,即线上模式对于电影市场买卖双方的资质、信用评估认证均产生了巨大的考验。
其次再说电影评奖。
此次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并没有电影市场及展映环节的美国金酸梅奖,都已经采取了线上颁奖的模式。
相比影迷最关心的奖项究竟花落谁家,大多数普通观众,还是更关心电影奖项的其他附加配套环节。一般而言,与电影节颁奖同时举行的还有红毯活动。这也是线下举办颁奖活动的更大意义之一。此外,颁奖典礼中的开场秀、中场演出、不同颁奖嘉宾的串词、以及捕捉公布奖项那一瞬间时台下各位提名者的微表情,都是颁奖礼当天的媒体舆论的各大热门。
而线上颁奖,毫无疑问也失去了颁奖典礼的几乎所有附加价值,虽然说回归到了奖项本身,但影响力已经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最后,也是目前遭遇诟病最大的,也就是影展部分。
这也是目前面对普通观众、影迷的活动。例如Youtube的We Are One线上电影节,就更多侧重于展映活动。五一假期的北影节与爱奇艺合办的“春季在线影展”,也都属于这一类型。
但从片单公布的那一刻起,类似的影展就面临着巨大的舆论争议。“片单太过单薄”“仅有2部新片”“为什么只能在手机上看?”“既然是在线影展为什么还要限量售卖?”的相关讨论不绝于耳。
线上电影节的未来
以上总结来看,即便在互联网成熟度、普及度全球领先的中国内地,似乎线上电影节相比线下来看,的确存在着各种的局限。并且大多数情况并不是主办方不够努力,而确实就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线上电影节不是原罪,疫情才是。
但尽管面对诸多的桎梏,电影节依旧需要活下去。例如大师班、训练营等电影节环节,就可以继续推行下去,甚至能够在以后形成一个固定的栏目,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电影节中。同时在办线上活动时,如何避免线上活动的低参与感、低仪式感,也是相关策展人需要注意的。
互联网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或许从明年疫情正式结束之后,部分电影节也可以选择“线上”与“线下”并行的方式,让线下To B,线上To C,同时从更多的角度挖掘线上电影节的可能性,而不是直接复制照搬线下活动。
长远来看,线上电影节注定只能是线下电影节的补充与拓宽,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三十年内并无任何替代的可能性,但在疫情当下,我们或许也应该给予目前的线上电影活动些许包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