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集团(ID:citicpub),作者:阿信,头图来自:pixabay
受疫情的影响,最近的全球经济都处于低迷状态,阿信周围的小伙伴们纷纷都捂紧了自己的小钱包,放弃了报复性消费的幻想。
当代青年人人都自嘲“贫穷”,诸如“贫民窟女孩”、“流下了贫穷的泪水”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聊天内容。
说起贫穷,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没钱”,其实对于绝大多数自嘲贫穷的人来说,穷的定义并不是真的“家徒四壁”,反而倒是每天都能够充值奶茶获得快乐。
与贫穷相对的有一个词是“贫困”,贫困是因为穷而面对着实际问题,如因穷而吃不上饭等。
贫穷是一种现象,而贫困是一种正在发生的状态。我们总是自嘲不懂富人的生活方式,其实同样的,我们也搞不懂真正的贫困是什么样的。
普利策奖获奖照片《饥饿的苏丹》
今天,阿信和大家聊聊,为什么贫困不是“缺钱”这样简单,脱贫,也不是简单的捐钱就能解决问题。
阻碍人们摆脱贫困的"贫困陷阱"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是贫困?
世界银行在2015年设置的贫困线是每人每天1.9美元,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是2011年确定的,农村(每人年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2300元,也就是说,生活费低于这个标准,就属于贫困。
从古至今,很多人把贫穷当作一种罪过,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太懒惰、太愚笨,或者太挥霍。
但是,这种对穷人的道德指责,不仅不公平,也不能当作扶贫的手段。
201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Abhijit Banerjee,Esther Duflo)写了一本经济学名著,叫作《贫穷的本质》,从经济学意义上解释了贫穷的本质问题——在于阻碍着人们摆脱贫困的“贫困陷阱”。
现实中,“贫困陷阱”有很多种具体表现。
它可能是简陋的生存条件——自己挑水、砍柴、寻找简陋的食物,并且常常因为卫生问题染上各种疾病。
贫困陷阱也可能是简陋的教育条件,或者知识、技术支持的不足。
它也可能是风险保障的缺乏——人刚刚存下一点积蓄,突然一场大病、一场水灾,就被打回原形。
总之,扶贫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把这些贫困陷阱填平。
有人会问:难道穷人的性格缺陷,就不能是致贫的原因吗?
当然是。
不过要知道:其实不论生活优渥的人,还是穷人,都一样会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懒惰、拖延。
然而,人性的弱点总是对穷人的伤害更大。
比方说,同样遇到经济困难,对经济尚且宽裕的人来讲,可能意味着少消费、少下馆子;但对穷人来讲,就意味着挨饿、受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纽约市地铁售票员说,由于大量无家可归的人挤进地铁车厢,现在的地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肮脏。保持社交距离根本不可能,并使那些在新冠疫情期间仍然依赖公共交通的通勤人员处于危险之中。 图:新华社
我们生活中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不需要思考和付出的东西,在穷人那里也需要付出很多意志力和自控力才能做到。比如干净的水、便宜的通信和交通等等,这些都是穷人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获得的东西。
穷人已经把很多的耐心和心力用于维持生存,就很难为更长远的目标做更多的规划和打算。
并且,穷人更难从困境中走出来。
所以,如果跳出“钱”的逻辑,就会发现贫穷其实十分昂贵。
穷人虽然花钱很少,但是为贫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透支了时间、健康、未来。这对国家、社会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
贫穷的代价
贫穷的另一个代价,是我们常说的“精神贫困”。
图:《我不是药神》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曾经体验过一把穷人的生活,她把这段经历写成畅销书《我在底层的生活》。
芭芭拉以为,自己是个假装成穷人的中产阶级,和穷人打成一片,并不影响她冷静、理性地看待这个穷人世界。
虽然自己去体验城市贫民的生活,但心态上还是能保持从前的中产阶级思维。
但她想错了。
她既然进入了服务员、清洁工的世界,就不得不像他们一样思考。她整个晚上端菜、洗碗、擦桌子,然后回到出租屋,累瘫在床上。
此时她满脑子里想的只有这些:我今天做错了什么?为什么那个客人只给了1元小费?为什么厨师不爱搭理我?超市里哪些食品搭配吃,花钱最少?等这类问题。
看到另一个打工者被老板欺负,她却不敢去伸张正义,因为这样会失去工作,交不上这周的房租。
没错,她需要每周交一次房租,虽然交周租比交月租、半年租贵不少,但她一次拿不出半年的租金。
为了生存下去,芭芭拉把住宿标准一再降低,不仅如此,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极大地损耗了她的健康。曾经的她坚持在健身房举铁,如今却只能靠着不同品牌的止痛药撑过每一天。
总之,人一旦陷入贫穷,“诗和远方”就会自动淡出你的视线。
芭芭拉甚至更喜欢去教堂了。这并不是因为人一穷就幻想神的拯救。而是作为穷人,在狭小、昏暗房间里待久了,被人轻视、欺负、提防久了,会自然而然地向往教堂。
因为教堂里干净、明亮、宽敞,人们也和颜悦色。
贫穷被忽略的B面
在乌尔里希·贝克的社会学名著《风险社会》中提到,我们都清楚贫穷的A面——分到更少的财富,但它还有被人忽略的B面——分担更多的风险。
1993年,深圳一家玩具厂发生大火,造成87人死亡,51人重伤。87名死难者中,有85人是来深圳打工的年轻女工。
当年这场重大事故让国人猛然惊醒:中国的社会底层人群,承担着多大的风险。
穷人承担着更累、更脏、更危险、更没有前景的工作。很多老板习惯了让工人多干活,让员工克服一下“艰苦的条件”,克服一下“没有高工资”。
老人干不动了,就换一批更卖力的年轻人。这依然关乎贫穷的本质:让劳动者用健康、用未来,去换取微薄的工资。
穷人曾被说成是世界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1.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
在阿信此前的文章中,我们就说过粮食危机的问题,过去3年来,全球面临粮食危机的总人数始终维持在1亿以上,且波及的范围正在扩大,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3亿人距离严重饥饿仅有一步之遥。
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并不完善,也使得穷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比如说,没有针对穷人的信贷体系,银行认为贷款给穷人并不划算:他们的贷款额太少,不值得一贷。而为了回收款项,又需要很高的成本和不确定因素。
因此,穷人大多会向熟悉他们的人借钱,比如邻居、老板或民间借贷机构,但依赖于这些高息小额贷款,会让他们更加无法拥有储蓄来抵抗风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针对穷人的医疗保险市场也尚未健全。
所以,贫穷不仅是钱的问题,它关乎风险,关乎人的精神,也关乎人们为了生存做出的艰难选择。
最后,阿信想跟大家说的,是关于我们为什么要帮助穷人。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个世界不就是这样吗?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贫困的本身,没有看到贫困背后所隐藏的危机。
戴蒙德在新作《剧变》中,就说到了这一问题。
以前,就哪一个国家和美国的国家利益最不相关这一问题进行争辩,是美国外交官常常引以为乐的一个小游戏。
那时,比较受欢迎的回答是“阿富汗”和“索马里”:这两个国家都那么贫穷,离美国又那么远,看上去它们永远也不会给美国制造任何麻烦。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后来这两个国家都被美国视为重大威胁。
事实证明,贫困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自“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美国人明确地意识到,从前能够发挥防御作用的海洋已无力保护美国了。
整体来看,巨大的贫困群体也会削弱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会越发疲软。另外,为了应对国内外庞大的贫困群体所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国家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采取相关措施,这对经济而言也是一种折损。
贫困,并不是单独个体的问题,它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各种社会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贫困,不仅仅关乎穷人本身,更关乎我们整个群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集团(ID:citicpub),作者: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