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即便天才如牛顿,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规律,也没计算出人性的癫狂能到何种程度。
一、“高净值人士”牛顿
牛顿出生于1642年,到本文的“标的公司”——南海公司泡沫的1710~1720年代,牛顿已经年近80,作为一名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早已完成——1696年,牛顿辞去了剑桥大学的教职,1699年,他成为铸币厂的负责人,并一直担任该职位直到1727年去世。
牛顿按当时的标准是妥妥的富人:他在剑桥期间年薪仅约为100英镑(相当于今天的2万英镑),而在铸币厂则高达2000英镑(今天的40万英镑)。到 1720年,他每年从投资(包括各种英国国债)分红中获得的收益也远远超过1000英镑,因此他每年的总收入超过3000英镑,大概是英国前1%甚至前0.1%的级别。
和中国类似,当时的英国富人主要的资产还是在房地产(土地)上面,但是牛顿却基本没有投资过什么房产,反而是最早一批将资金主要投入到证券市场的人。他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政府债券、英格兰银行,还有我们故事的主角——南海公司等股票上。
二、南海公司,何方神圣
因为是“泡沫”,在很多时候大家都以为这个南海公司是骗子公司或者说泡沫破灭后直接倒闭了。实际上,这家成立于1711年的公司最开始是英国政府拿来偿还债务的“SPV”,有点像城投公司。18世纪初,英国结束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为了偿还战争期间欠下的债务,就成立了南海公司并向债权人发行股票——一种类似于永续债的产品,存续期间不兑付本金,只支付利息。
除了作为英国政府支付利息的“工具人”,南海公司还垄断了英国与美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部分地区的贸易,这也是“南海公司”名字的由来。
整个1710年代,南海公司都只是一个无情的“支付工具”。然而,就像前些年流行的“护城河”理论一样,它的所谓贸易特许经营权就是能激发公众的想象力——不管那时候的美洲到底能不能带来多少现金流。
牛顿也是在这个时期投资的南海公司。起初,随着战争结束、经济恢复增长,南海公司的股价也稳步上涨,牛顿这段期间是赚了钱的。根据统计,牛顿在南海公司股价泡沫之前在这个公司大概赚了20000英镑(对应今天的400万英镑),加上本金大概有30000英镑在里面。
三、南海泡沫和牛顿老师的第一次获利出逃
我们来看下南海公司在泡沫那年的1720年发生的故事,还有牛顿老师的第一次“逃顶”操作。
在稳定增长大约10年后,到1720年初,南海公司迎来了“政策大礼包”——英国政府宣布,1720年开始,南海公司将成为大部分英国国债的管理人,公众的想象力一下被激发了。好比某个城投公司从管一个市的资产,突然开始管全省的资产(不管其他市的资产质量如何)。
这项政策在1720年1月底提交议会审议,2月初获得批准。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南海公司的股价从年初的不足200英镑,涨到3月份的大约400英镑,正好翻倍。
4月21日,该公司召开股东会准备发行新股。在发行新股期间,南海公司在报纸上发表了他们的“招股书”,描绘了一副“左脚踩右脚”的蓝图:南海公司新股的价格越高,投资者的收益就越好。至于南海公司有何商业计划、如何赚取利润让股价上升,则只字未提。
虽然当时大部分投资者都相信了公司特许经营权的美好盈利预期,但也有明眼人指出这里面的问题,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阿奇博尔德·哈奇森,他于4月21日股东大会这天在《飞行邮报》发表了质疑南海公司股价的文章。
可能这种“多空”的分歧确实在当时还比较激烈,南海公司的股价在整个3~5月期间是比较平稳的,维持在300多英镑的水平。而且有理由相信,牛顿可能也受到了这些质疑意见的影响,或者他自己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总之,4月19日和23日这两天,牛顿清仓了其在南海公司的所有股票。
按照刚才的介绍,牛顿通过这次清仓,应该是赚了20000英镑——今天的400万英镑,差不多是他十年的工资。
四、牛顿老师又杀回来了
如果故事就到这里,那么牛顿老师是获利颇丰的。但就像他后来复盘的:“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行,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狂热”。
虽然整个1720年4月期间都不断有质疑的声音,但南海公司的股价还是继续上涨,大多数投资者并没有因为这些质疑的声音而退出对南海公司的投机。1720年6月,一位著名的伦敦私人银行家在一封信中表达了对“踏空”的恐惧:尽管他自己长期以来一直对南海项目持怀疑态度,但“当世界其他地方疯狂时,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效仿他们”。而且,但南海公司毕竟有垄断经营的牌照,有“基本面”的支撑。
于是,6月中旬,牛顿老师卖掉了几乎全部的政府债券,“换仓”到南海公司,并在7月和8月再次加仓。此时南海公司的股价已经加速赶顶,牛顿这次站在了山峰。
更悲催的是,到了当年9月,投资者意识到南海公司的盈利预期和股价撑不住,开始纷纷抛售引发暴跌,牛顿老师竟然追加了投资。到此为止,牛顿老师的全部投资都押注在南海股票上了……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南海公司的股价回到了启动前的位置,较高点大约跌去了75%。到1721年中,牛顿老师的净资产降至约 20000英镑。经此一役,牛顿老师不仅回吐了前期的所有利润,而且还损失了不少本金。
下图是牛顿的几次操作复盘:
1720年4月第一个高点卖出,卖出后股价继续大涨,牛顿踏空,于是在6月至8月期间持续在高点又买入;9月的第一次下跌,牛顿意识到可能抄底“机会来了”,继续追加投入……
当然,以牛顿的地位和当时铸币厂的稳定高薪收入,这次亏损并没有让牛顿破产,但顶多只是坐了一次财富过山车。但是,据后来的传记记载,牛顿这次股灾事件后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显著下降。
五、写在最后
应该怎样理解牛顿老师这次在股市的折戟沉沙呢?
以牛顿的学识、社会地位和财富,其不可谓不懂金融和财务。作为铸币厂厂长,牛顿日常必然要关注企业经营,制定各项决策。他甚至还亲自提出改进铸币工艺的方法以提升效率,相关的技术还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的数学家朋友法蒂奥曾经向他推荐一家公司的股票,牛顿就拒绝投资。在回信中,他指出该公司基本面不佳,因为他了解到该公司在苏格兰的租金有坏账风险。
牛顿所犯的错误,可能和大多数如今的“散户”一样,牛市初期盈利卖出后受不了踏空的“痛苦”,重新回来在高价位接回;在牛市盛宴结束后继续恋战,甚至遇到“多头陷阱”,下跌过程中过早抄底,终于导致最大的亏损。
这让我回想起来2015年股灾时的新闻名场面:2015年6月26日,上证综指暴跌6%,当天下午央行即宣布降准降息。在这个新闻的下面,非常巧合有一段滚动新闻——“一旦逃出火场后,不要再返回火场”,给那一年的股灾做了完美的注脚。
写牛顿在南海泡沫中这个故事,倒不是强行把天才科学家拉到和散户一样的水平,只能说,站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牛顿并没有像他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那样,幸运地有伽利略、笛卡尔、开普勒、帕斯卡等前辈和同行的基础供他学习和借鉴。别说金融监管,对金融泡沫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在那个时代也寥寥,牛顿在这个领域,和其他投资者基本上是在同一片泥淖里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