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0-10 10:34

加工商品,商超突围的一剂良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作者:十里,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商超通过加工商品实现突围,提升销售和竞争力。

• 📈 加工商品提升销售额,如步步高销售增长超过9倍。

• 🥐 加工食品毛利高,成为商超盈利支柱。

• 🏪 超市需本地化策略,解决高成本和客流不足挑战。

一、商超发力加工类商品


过去几个月,国内零售业的焦点无疑集中在胖东来的“改造行动”上。


从嘉百乐到步步高,再到永辉,胖东来通过输出经验、标准和商品,将其独特的“胖东来模式”复制到这些门店。


最直观的成绩:所有门店开业即限流,步步高长沙梅溪湖店的日销售额从15万元飙升至百万,永辉郑州信万广场店单日营业额接近200万元。


市场的积极反馈迅速传导至资本层面。于东来的一次简单交流,就能让中百集团股价盘中涨停。首批门店调整期间,永辉市值增加了58亿元,随即叶国富的大手笔投资更是上演了一出“蛇吞象”的戏码。


胖东来被困境中的中国传统商超集体当成了“救星”。但热闹背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具体而细致的调整措施。


一位零售行业内人士向《灵兽》评价,永辉调改的核心在于强化熟食、烘焙和水果加工,以吸引年轻消费者,而不是依赖传统的蔬果肉禽生鲜来吸引老年顾客。正因此,不仅提升了门店的吸引力,还带来了销售增长。


据悉,在胖东来主导的调改中,加工类商品的确占据主导。以湖南步步高湘潭九华店为例,经过胖东来团队为期六天的商品结构调整,重新开业后,日均销售额从11万元飙升至超百万元。


九华店下架了70%的原有商品,替换为胖东来90%的商品组合。特别是加工类商品和自创品牌的非食品类商品占比大幅提升,带动客流量和销售业绩的增长。


更为具体的数据是,加工类商品占九华店销售额的30%,日均销售额超过30万元,成为门店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其中,熟食占比13.8%,面包14.6%,虽然面点类商品仅占2.2%,但其296%的毛利率极为抢眼。


这些数据表面上看是胖东来的网红效应,但更深层次上,清晰地证明了加工类商品的市场吸引力和强大的盈利潜力,或许成为商超的新解药。


山姆会员店同样见证了加工食品的魔力,在其4000多个SKU中,鲜食类占比高达40%-45%,干货类占30%,非食品类占20%。麻薯、榴莲千层蛋糕、招牌烤鸡等加工食品,不仅是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更是门店业绩的核心推动力。


据估算,2022年,山姆的烘焙商品销售额突破27.5亿元。据《晚点LatePost》报道,山姆在自加工食品上的表现,已足以比肩烘焙行业的领军企业如元祖食品和好利来。


当然,这里还需要一个重要因素——多年来,山姆建立起来的品牌口碑和消费者的信任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加工商品,一剂解药?


消费需求不会消失,只会转移。这恐怕是超市炸货柜台、面点档口等加工品类开始排队的核心逻辑。


从疫情开始,餐饮和商超之间呈现出一种“跷跷板效应”。疫情封控期间,餐饮业受挫,商超却迎来了增长。然而,随着餐饮业逐步复苏,消费需求再次转向,商超业绩也开始下滑。如今看来,这或许只是餐饮业的“回光返照”。


到了今年上半年,餐饮行业如履薄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餐饮企业(年营收1000万元以上)的利润总额仅为1.8亿元,同比下降88.8%,利润率低至0.37%。换句话说,大型连锁餐饮和中高端餐饮品牌的利润几乎下滑了九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超市的加工品类,尤其是熟食、半成品、预制菜等,与“吃饭”相关的品类,正在替代餐饮消费。这背后可能有两大原因:


一是,经济压力的驱动。整体经济环境的低迷,企业业绩下滑,反馈到打工人身上就是工资下降,甚至裁员失业。收入减少,消费预期转弱,消费降级成为必然选择。


二是,消费习惯的转变。一位日本商超负责人曾说:“去超市=买吃的。”这种认知在国内也逐渐形成。面对高企的外出就餐成本,消费者更倾向于在超市购买加工食品,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控制开支。


超市加工品类的崛起,另一关键在于差异化竞争。


在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电商平台大打价格战,餐厅降价反噬超市生鲜,山姆依托雄厚资本和商品力稳步扩张、让国内会员店在夹缝中找生存,即时配送平台为抢用户持续补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如何抢占传统商超的价值上。


如此一来,超市要生存,依赖更具特色和附加值的加工类商品,几乎成为唯一的出路。这种差异化不仅体现在业态上,还打破了传统零售中的供应链束缚。


一位商超熟食联营商家告诉《灵兽》,过去,商超被动依赖上游供应商的价格和产品布局,难以提供高性价比商品。自加工模式能深入供应链,通过掌握产品设计和品质控制的自主权,实现成本优化和产品差异化。


以山姆的瑞士卷为例,供应商恩喜村最初向山姆推荐该产品后,山姆根据市场定位对配方进行了调整,选择了不同的预拌粉,尽管这些产品来自同一制造商,但不同品牌的商品在口感和风味上仍有微妙差异,从而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


山姆的案例不仅展示了供应链优化的优势,也揭示了商超面临的转型压力。


十年前,超市主要依靠非食品类商品盈利的时代已经结束。非食类商品占地大、销量低,导致大量资金被压在这些库存中。而且,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盯紧了这一市场,进一步挤压了超市的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量贩零食店也在抢夺食品类商品的份额。面对这种双重夹击,超市不得不调整方向,开始发力加工品类,寻求新的突破口,也就是所谓的“零售餐饮化”。


“加工品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卖场客流不足、缺乏高毛利商品支撑的问题。”上述零售业内人士表示。


一是,高粘性,它直接连接着消费者的餐桌;二是,高复购,面点、熟食等商品消费频次高;三是,高毛利,40%以上的毛利率让加工品类成为超市盈利的支柱。以熟食、面点、面包为例,这些商品大多以半成品形式进入门店,意味着可以根据销售情况灵活调整产量,减少损耗,进而提升毛利。


以永旺为例,旗下的超市重点发展熟食、日配和冻品等品类。据悉,日本超市的熟食销售额已经超过了蔬果类,产品加价率超过50%,即便算上10%左右的损耗,毛利率依然能达到40%左右。


有报道,首航七里庄店在综合毛利也达到了27个百分点。其中,熟食的毛利接近40%,主食的毛利更是高达50%。高毛利表现主要归功于两个因素:商品直采带来的价格优势和加工类人员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挑战


加工品类可能是商超突围的方向之一,但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首先,投入产出比低,盈利困难。


虽然深加工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加工商品的利润能达到40%以上,但扣除人力、损耗和场地等费用后,现阶段盈利依然很困难。上述业内人士评价,尤其是在深加工环节,虽然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但如何有效控制损耗和提高产出效率,需要商超自行平衡。


“为了做出差异化,需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进行门店改造,这些投入可能高达数百万元。”尤其是深加工商品的员工数量通常是传统蔬果部门的两到三倍,有些商超甚至投资建厂,但建成后发现现有销售无法支撑产能释放,成本难以摊销。


曾经,家乐福的“极鲜工坊”项目就因高昂的前期投入和后期运营成本而面临盈利困境。由于加工品类是短保商品,因此依赖于稳定的客流。当前超市普遍面临客流下降的挑战,在客流不足的情况下,损耗问题自然会进一步加剧。


其次,消费习惯与门店客群差异,也决定了超市加工品的难度。


目前来看,加工中心解决了部分标准化的问题,但国内餐饮市场的差异化程度较高,不同区域、年龄、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超市根据门店客群开发多样化的产品。


以美国的Whole Foods为例,尽管其主打健康有机食品,但在不同地区,其产品组合也会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进行调整。类似的,英国的Marks & Spencer在其食品部门中,针对不同城市推出了符合当地饮食习惯的熟食和便餐产品。


而在胖东来的门店,就有一些显见的本地商品,比如本地特色面食:烩面、农家烙馍;本地特色熟食:酱牛肉、焖子、凉粉。


因此,本地化策略至关重要。简单照搬其他零售商的模式未必适合所有市场,尤其是在消费能力和需求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零售商需要深入研究本地市场需求,提供符合当地消费者习惯的自加工商品。


最后,超市餐饮化的基础是卖场在做好生鲜等品类的标准化经营,没有这个基础,推进餐饮化只会增加内耗。


由此可见,发力加工品类是现阶段超市提升竞争力的选择之一,但要真正发挥其效用,必须克服高投入、高成本、客流不足、商品标准化和本地化等多重挑战。通过在商品结构上兼顾本地属性和新奇特商品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力,才能使这一良方发挥作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作者:十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