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潮WAVE,作者:谢泽锋,编辑:杨旭然,题图来自:AI生成
预计前三季度大赚100多亿元,“猪王”牧原让资本市场见识了猪周期正反旋风的巨大威力。
公司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牧原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预计达100亿元至110亿元,其中第三季度盈利90亿元~100亿元,相当于日赚超1亿元。
作为中国最大的“猪倌”,牧原股份这份业绩答卷,预示着整个养猪行业正走出亏损泥潭,一扫过往三年的萎靡。
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曾判断,养猪进入微利时代将是常态。但一个季度就赚取了100亿元,“微利”这个词从这位身家1450亿元、亦是中国第13大富豪的口中说出来,还是略显违和。
自2006年以来的四轮猪周期中,下行期一般为1~2年时间,但自2021年开始的寒冬期格外漫长,也尤为寒冷。这期间,江西前首富的正邦科技破产重组,傲农生物、天邦食品同日被戴上“ST”的帽子,新希望、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纷纷暴亏。
但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猪肉需求,是养猪大佬们豪赌猪周期的基本盘。而超常规的寒冬,也会预示更惊人和炸裂的爆发期。
因此可以看到,活下来的大型猪企,虽然在低谷期调整了扩张的野心,但出栏量依然在上升。而凭借规模最大、成本最低的巨大优势,加上正邦、傲农大幅压降销量,市场向头部集中,牧原前所未有的规模正在爆发出惊人能量。
一、反转,暴赚百亿
猪肉价格开始上涨。
进入2024年,猪肉价格一扫过去一年的低迷,呈现出倾斜向上的走势。
受中秋国庆双节来临、需求回暖的影响,卓创资讯监测显示,到8月20日,全国猪肉交易均价上升到26.46元/公斤,较年初上涨44%,同比涨幅高达22.65%,创下年内新高。
9月份开始猪肉价格有所回落,但同比涨幅也有16.2%。三季度的价格跳涨,使得许多养猪企业摆脱了亏损泥潭。
以牧原为例,其三季度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8.89元/公斤,同比增长23%,环比增长也有18%,大幅优于去年同期水平,加上养殖成本不断下降,共同推动盈利向上。
陷入重整阶段的ST天邦,也因猪价上涨缓了一口气,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生猪养殖均实现盈利,其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3.01亿元~13.51亿元,去年同期则巨亏15.66亿元。
温氏股份上半年养猪业务同样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3.27亿元,同比增长128.31%。
养猪三巨头中,因逆势激进扩张,新希望的日子最为煎熬。过去三年新希望扣非后皆为亏损。今年上半年,在60多家涉及养猪的上市公司中,新希望亏损超过12亿元,亏损程度最深。
第二季度开始,新希望呈现出边际改善的迹象,当季养猪业务开始盈利,到第三季度,新希望养殖成本转好,以最新14.6元/公斤的成本测算,三季度生猪盈利预计达到20亿元,足够覆盖上半年的亏损。
预判猪肉周期,能繁母猪量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能繁母猪-仔猪-商品猪”的生产周期大约需要10~11个月的时间。
本轮能繁母猪去化周期,从2022年12月的顶点一直持续到2024年4月,累计下降9.2%。复盘历史,每轮能繁去化幅度均在8%以上,而8%~10%的去化足以酝酿出新一轮行情。
而且,本轮生猪产能的修复集中在今年5月至7月,产能恢复时间尚短,远不及去化周期的幅度。以10~11个月的时间推算,去化时间点对应着今年第四季度及明年前三季度,因此,从大约从今年三季度开始,猪周期开始筑底回升。
业内几大玩家的判断也和上述分析类似。牧原股份认为,由于前期产能去化影响的逐步显现,下半年生猪供应仍旧偏紧,叠加传统消费旺季的支撑,对后续生猪市场价格较为乐观。新希望预计,今年下半年猪价景气度较好,猪价维持高位概率较大。
但遭遇上一轮寒冬的反噬之后,养猪企业扩张偏向谨慎。温氏股份和新希望都提出“警告”,若下半年猪价维持高位,行业利润异常丰厚,企业再次跑步扩产,猪价或将在明年继续承压。
成败皆系周期,猪企几乎很难摆脱这道“紧箍咒”。
二、成本,盈利的底气
降本增效是企业胜出的关键因素。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对猪肉食用的需求,是养猪业的基本盘,也是资本疯狂杀入的根基。
有数据统计,中国人一年能吃掉大约7亿头猪,消耗量占全球的一半,尽管饮食结构不断优化,牛肉、鱼肉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猪肉依然占据绝对主力。
农业产品最大的变量和风险是周期波动,考虑到几乎没有企业可以独善其身,因此进行前瞻性的产能把控、成本管理、战略选择都至关重要。
这其中,降本增效是养猪企业能否最终胜出的根本。在这一维度,牧原股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公司最新的投资者交流会中,牧原指出,年初至今,公司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呈持续下降趋势,8月已降至13.7元/公斤左右。
对比来看,业内也只有牧原和神农集团能将养殖成本降低至14元/公斤以内,处于国内绝对的第一梯队。
人口不到600万的丹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养猪强国,甚至在全球猪肉出口市场中一度占据30%的份额,还被誉为“骑在猪背上的国家”,关键就在于先进的人才管理和领先的经营理念。
在丹麦养1万头猪,只需要3个劳动力,养殖场内的喂食、猪舍清理等工作都是由人工操纵智能机器完成,自动化、智能化养殖全球领先。
秦英林曾经公开指出,“把成本降下来,就不用怕猪周期。如果我国养殖水平能达到与丹麦齐平,那么每头猪最少还有600元的成本下降空间。”
类似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牧原将养猪的全部环节进行仔细拆解,共分为饲料-种猪-健康管理-养殖四大环节。当前,牧原在每一个细节的实践中,都在进行极致的技术突破和钻研,其中健康管理的潜力最大,有高达327元/头的空间。
按照一头猪250斤计算,意味着成本再降2.4元/斤。秦英林提出这一目标时,牧原养殖成本约为7.75元/斤,再降低2.4元,也就是说最终成本要降到5.35元/斤,业内人士惊呼:这不可能。
以其最新13.7元/公斤左右的成本计算,距离秦英林的心里预期还有1.5元/斤的差距。
梳理其最近5年多的商品猪销售价格情况,牧原极限最低值出现在2022年3月份,仅有11.67元/公斤,2022年第一季度也是牧原有史以来亏损最为严重的时期,整个季度亏损52亿元。因此,如果真能降至11元/公斤的水平,牧原可以基本不惧周期。
养猪场降本之战如今已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头部企业采用各种智能设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经是家常便饭,甚至会对猪场温度、猪的咳嗽数进行量化指标分析,进行异常预警和推送,精准到24小时。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养猪业在成本、技术两大维度的厮杀将不断深化,而牧原依然是公认的扛把子选手。
三、超级周期,难再重演
非常规牛市不可复制。
历史会重演,但历史不会一模一样地重演。
受历史最强非洲猪瘟、地方环保禁限养政策以及后续新冠疫情的影响,自2019年以来,我国养猪业迎来一波大牛市。
2018年8月3日,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生非洲猪瘟。到次年年中,疫情扩散到25个省份,共爆发143起。
非洲猪瘟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的死亡率高达100%,被称为世界生猪养殖业的“头号杀手”。
这场突如其来迅速蔓延的疫情,直接引发供需关系倒转,猪肉价格迅速走牛,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迎来史诗级上涨,造就了多个超级富豪。
但这种非常规的牛市,几乎不可复制。可是在“一年就赚了过去几十年的钱”的刺激下,嗜血的资本杀红了眼,纷纷激进扩张。
这样一来,原本利润驱动产能变化的模式被彻底扭转,原本猪周期中普遍遵循着“猪价上涨,养殖量增加,价格下跌,亏损则能繁母猪去化”的规律。但上一轮牛市过后,养殖企业普信感大幅增强,都认为自己会“比同行活得更长、撑到新周期到来的那一天”。
井喷的暴赚时代,很多企业家总会高估自己在同侪中的领先地位,个体角度的豪赌和坚持导致了群体受损时间的延长。
行业玩家们纷纷激进扩张,如新希望曾定下“2021年确保2500万头出栏,挑战3000万头,2022年确保出栏4000万头”的目标,正邦更是喊出“2022年生猪出栏量超过1亿头,挺进世界500强”的口号。
炸裂的利润蒙蔽了理性,将周期的“恩赐”当做自己的能力,结果可想而知,正邦、傲农、天邦纷纷进入司法重整程序,新希望过去三年扣非后合计巨亏134.81亿元。
林印孙最终惨淡出局,正邦科技由江西双胞胎集团接管,成为中国养猪业历史上最具教育意义的商业案例。2023年,正邦出栏量暴降300万头,直接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新希望也认清现实,无奈猛踩刹车,后续大幅调降销售目标,终于迎来好转。
虽然生猪市场的马太效应在加强,由于正邦等企业大幅减产,行业扩产趋于理性,加剧了市场集中度,也使得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猪企在猪价下行时能够减少亏损,在猪价上行时能够快速获得盈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市场份额。
牧原股份就是这一逻辑演绎下,最为典型的案例。今年第三季度是继2020年第三季度、2022年第四季度后,其历史上第三次交出季度盈利超百亿的答卷。
这种超常规的盈利注定难以持续,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结束,国内生猪价格冲高回落。上一轮因各种极端因素叠加的超级牛市,确实很难再度重演。
四、写在最后
近些年来,周期性行业的羊群效应愈演愈烈,不论是锂矿、光伏还是养殖业,在行业疯狂的跑马圈地中,即便再理性冷静的企业家,也会被疯狂的行情裹挟着向前冲锋。
这种羊群效应会引发“囚徒困境”,促进微观个体极致追求降本目标,并不得不通过大幅提升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行业里真的有“理性的企业家”存在,并且真的选择不去搞顺周期扩张,规模优势就会被选择顺周期扩张的企业所获得,那些“理性的企业家”将获得的最坏结果,可能就是失去定价权——这对于规模至上的行业来说是致命的。
在这种情况面前,企业家们是很难选择不跟进的,即便明知面前是火海也要跳。并且都认为自己能熬死友商进而“剩者为王”,谁也不愿意退出产能,这会导致产能出清放缓,产业总体亏损进一步恶化。
如今,这个行业炼狱般的逆周期终于有望告一段落。经历一轮超级大周期后,活下来的企业也必然会重新思考关于这个行业的一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潮WAVE,作者:谢泽锋,编辑:杨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