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方嘉文,题图来自CFP。
一套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的功能,却让苹果默默花了十多年去打造。他们希望,这套功能可让每一位苹果用户,最终“调教”出自己用得最顺手的设备。
故事还得从一个 36 秒的视频说起。
2009 年,苹果发布了的 iPhone 3GS。从不少方面来看,这都是一款具有时代意义的智能手机。
它的性能比 iPhone 3G 提高不少,摄像头的像素升级至 320 万,还开始支持对焦和视频录制功能,而且,iPhone 用户终于也能用上「复制/粘贴」功能了。同时,它还是首款正式引入内地的 iPhone。
图片来自 Yahoo
但对于另一群人来说,在长达两小时的 WWDC 发布会上,最难以忘怀的,却是大部分人都没有留意到的 36 秒:
我们也非常在意“可及性(accessibility)”。
Phil Schiller 在介绍新款 iPhone 3GS 的功能时说道。接下来,他开始介绍在 iPhone 上首次登场的“旁白(VoiceOver)”、“缩放(Zoom)”、“反转颜色(White on Black)”和“单声道音频(Mono Audio)”功能。
Phil Schiller 在 2009 年 WWDC 上介绍 iPhone 3GS
据长期关注科技无障碍设计的作者 Shelly Brisbin 回顾,当时这短短的 36 秒,在视障群体中引来了大量讨论。
有人认为,这意味着未来的 iPhone 会更注重残障群体的体验,是个可喜的兆头;也有人还是持观望态度,担心这只是大公司做样子的公关姿态。
现实证明,苹果在做无障碍设计这件事上,是认真的。
在全球无障碍宣传日莅临之际,苹果全球无障碍政策和计划主管 Sarah Herrlinger 接受了爱范儿的独家专访,分享了这些改变了至少上千万人生活的功能背后的设计理念。
Sarah Herrlinger
不断进化的“旁白”
图片来自 MakeUseof
不少我们的读者都知道“旁白”这个功能。
对于有视觉障碍的人来说,它能让没有按钮的 iPhone「开口说话」,手指触达屏幕之处,旁白就会念出屏幕上的内容。有了它,看不见屏幕上内容的用户,也可以用 iPhone 来完成视力健全者可以做的所有事情。
但当我们在谈论这个功能的时候,修饰词常常有种静态感「苹果在 XX 年前就推出了旁白功能」,没留意到的是,在这 11 年间,“旁白”悄悄地进化了多少次。
2009 年,苹果正式在 iPhone OS 3 中加入“旁白”;2010 年,iOS 4 中的“旁白”开始支持外接盲文显示器,可将屏幕上的内容以盲文输出(让视障人士摸着“阅读”),也能用盲文显示器来输入文字信息;
图片来自 YouTube
2011 年,iOS 5 开始在手机初始设置过程中支持“旁白”功能,视障人士也能独立完成开机设置;2012 年,iOS 6 中的“旁白”增加了 Action 功能,旁白会描述特定按钮能作出的操作选项,譬如删除邮件或增加标记等……
近乎在每一次系统更新中,我们都能看见这个在电子产品无障碍设计中属于“基础”等级的功能在一点一点地优化。直至如今,“旁白”功能已经支持超过 35 种语言。
图片来自科技平权
为做到持续优化,Herrlinger 表示苹果一直都和残障社群保持紧密的联系。
在辅助功能团队中,部分成员就是残障人士,而且,我们还会和国际组织以及残障人士社群合作,获取他们对技术的反馈和看法。除此以外,(在消费者端)我们还为辅助功能设置了专门的 Apple Care 团队,用户可以通过电话(支持英语和普通话)、在线沟通和电子邮件来获得技术支持。
除了在一个功能上的不断精进,苹果的辅助功能还在变得越来越广。
打开苹果官网的“辅助功能”主页,我们发现除了人们相对熟悉的“视力”“听力”和“肢体活动能力”几个范畴外,苹果还为“学习能力”划出了一个专区。
受阅读障碍影响的人不是不聪明,只是他们学习和消化信息的方式不同。他们在阅读的时候,会遇到认字困难、颠倒顺序、混淆形近字等持续阅读困难。
由于人们对此障碍的认知有限,受阅读障碍影响的小朋友时而会被误认为是调皮或者懒惰。据统计,全球大约有 17% 的人受阅读障碍影响。
要帮助这个群体更好地阅读,苹果的“朗读内容”功能可让用户在阅读时也听着语音朗读,更好地理解内容;对于受自闭症或其它注意力障碍影响的孩子的教师或家长来说,“引导式访问”则可将访问权限限定于一个应用中,减少学习干扰。
iPhone 和 iPad 上的“引导式访问”功能
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苹果都在持续拓展。
另一种“全家桶”的快乐
对于不少忠实的苹果用户来说,生态是个圈,进了就走不出去了。
“全家桶”的快乐,在于我们能在 iPhone、iPad、Mac 间能跨设备“接力”工作,或是用“通用剪切板”粘贴文本或文件;也是便捷的跨设备信息同步和原生应用操作的统一。
而在无障碍功能设计方面,“全家桶”的优势也在于“统一”的美好。
Herrlinger 告诉我们,在为不同的苹果设备设计辅助功能时,团队会尽量保持统一的操作逻辑。以前面提到的“旁白”功能为例,在读屏模式下,用户可通过特定手势指令来使用 iPhone,而这套指令不仅从 iPhone 延伸到了 iPad,在 Mac 上通过触控板也可使用,而对于 Apple Watch 来说,这套指令甚至是在产品完全成型前就已经被安排好必须配上了。
只要你在苹果任何一台设备上学习了“旁白”功能,基本上你就会用所有苹果设备上的“旁白”功能了。
这虽然看似理所当然,但要实现实属不易。
本身是视障人士的顾伶磊,不仅是浙江省残联的电脑培训师,同时也长期关注科技行业中无障碍功能设计。他曾在播客中分享,国内某社交应用现在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近乎“没法用”。
顾伶磊表示,他在多年前曾针对该应用手机客户端的问题向该公司反馈。当时,的确也有很有心的工程师和他联系上,并很快修正了相关问题。然而,随时间推进,产品和开发团队成员迭代更替,新的工程师改着改着,在无障碍方面就跑回头了。
因此,现在听障群体想用这个应用的时候,只能用网页版(并借助苹果自带的读屏功能),或是用一些无障碍设计做得好的第三方应用。
这并不是个例。事实是,当无障碍设计的定位被放在“功能”上,它就会落入“优先级”排序中,也因此有可能被忽视。而对于苹果而言,让所有人都能用,是公司的核心价值,是基本人权,是根植于每个系统的底线。
这一点,也让“尝鲜”变成可能。
还记得苹果刚推出 iOS 7 时,人们对扁平化设计的两极化反应吗?有人觉得这才现代简约,有人则怀念拟物化的趣味。
图片来自 BGR
鲜为人知的是,弱视群体在刚看到 iOS 7 时内心是崩溃的。微妙的透明效果、细长的字体、顺滑的动画,这些辨识起来简直是噩梦。所幸在于,苹果也随之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无障碍功能;增强对比度、粗体显示、减弱屏幕动态效果……
大家:iOS 7,get√
最终目标:让所有人都能定制出最合适自己的设备
图片来自 Apple
很多人都喜欢在 iPhone 上调用“小圆点”;我也会在犯困时开着“朗读内容”功能看材料,辅助功能从来都不只是残障人士才能受益的设计。
在接受采访过程中,Herrlinger 多次提及,“残障”覆盖了很广的范畴,包括了很多不同程度。
以视障为例,有人可能是完全失明;有人可能是弱视;有人则是因年纪增大,视力逐渐减弱;有人可能是一下子找不到眼镜;也有人可能是一下子找不到灯的开关。残障并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它可能是情景式的,你我他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
这时候,那些我们本以为和我们无关的辅助功能,也许一下就成了你的好帮手 —— 等我来三按 Home 键快捷启动“放大器”(相当于将手机镜头变成光学放大镜),再配上内置电筒来找找我的眼镜。
每个人感知障碍的方式都不一样,因此,无障碍设计,永远都还能被完善,总能变得更好。这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创新机会。
所幸在于,随着人们对无障碍设计的关注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科技公司都在推进这方面的措施。
六年前,苹果在 iOS 上推出支持六点和八点式的虚拟盲文键盘,并支持超过 80 种语言(包括普通话)。近期, Google 也新推出了支持英语的虚拟盲文键盘,而微软设计的无障碍 Xbox 控制器则是从拆包装到使用都考虑了对肢体行动受限人士的友好性。
苹果说,无障碍功能是一种人权。而这句话针对的并不只是残障人士。
不是只有懂得拆解手机,编写代码的人才能有权“定制”高效的电子设备,妙用丰富的辅助功能,我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将自己的 iPhone 设置成能满足我们种“奇奇怪怪”习惯的“定制手机”。
我们的目标是,我们所制造的一切,都是无障碍的,我们设备上的每一个功能,都对所有人开放。
这个理念,不应只限于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