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5-28 17:19
眼神儿不好,但AR隐性眼镜野心够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公司FastCompany(ID:FCChinese),原标题《TA来了,TA来了,TA带着科幻片般的AR隐形眼镜来了》,作者:FCChinese,题图来自:原文


当带上Mojo这款增强现实(AR)隐形眼镜时,呈现在你眼前的和你平时肉眼看到的景象几乎无差异。不过,你往边缘角落瞧过去,会看到显示出来的一个天气预报小图标,可提供当天的本地天气资讯和未来预报。再往9点钟的方向看过去,有一只袖珍的交通图标,通过操作指令,会跳出一张简约的地图,上面有你需要的出行目的地驾驶路线。12点钟的角度,则有一份日程表和任务清单。再往下方挪动你的眼球,你会找到一个音乐遥控键......


融合以上场景的AR隐形眼镜当前尚未真正面市,那是硅谷初创公司Mojo Vision旨在打造的全新型增强现实产品,正在处于研发阶段,一旦推出有望成为全球首款真正的智能隐形眼镜。尽管尚未有产品出炉(并且在接下来的2-3年都未必能出终端产品),Mojo的产品思路比市面上的众多AR/VR头盔似乎更能贴近消费者:你无需额外穿戴各种花俏的智能硬件,而是将相关技术嵌入到你本来就会用到的隐形眼镜上。包括谷歌和斯坦福等机构旗下的风投们似乎对这一特立独行的交互界面比较埋单——毕竟考虑到,这些年来死在沙滩上的AR/VR前浪们数都数不过来了——该公司在前不久的4月份依然获得了5,100万美元的新融资,使得其总融资额超1.59亿美元。


Mojo的理念也是未来消费硬件的一大趋势:在接下来的十年,我们所使用的计算设备会变得更加个人化。什么意思?你可以理解为,更贴近我们的身体、甚至直接嵌入皮肤下层也不是梦。而眼睛,是一个潜在的入口。事实上,包括Facebook和苹果在内的科技巨头们也在试水头戴式AR眼镜。但Mojo Vision彻底跳过这一步,想要直达你的瞳孔。


Mojo的设计以实用性为主,而不是各种不着边的花俏。[图片来源:由Mojo提供]


眼神儿不好,野心老大的


Mojo Vision公司成立于2015年,但其核心技术“无形计算”(invisible computing)可追溯到2008年。正如这项技术名字一样,该公司在过去几年来一直对其研发也是相当隐密,直至今年年初才有少量有关其技术和产品的消息传出。“我们对这款产品相当有把握,”Mojo 产品和营销高级副总裁史蒂夫·辛克莱尔(Steve Sinclair)说,他曾经在苹果工作7年,主要负责iPhone的产品规划工作。“我们总算把不同的环节串起来了,并且这是行得通的。”辛克莱尔告诉《快公司》。


Mojo Vision的创办始于两位视力不好的创始人,他们多年来深耕科技领域,尤其是基于眼睛的技术开发。创始人兼CEO德鲁·珀金斯(Drew Perkins)早在2000年参与创办光纤通讯设备生产商英飞朗公司(Infinera,2007年于纳斯达克上市)。他还创办了另外的三家公司,2012年,他还担任其中一家公司Gainspeed的CEO的时候得了白内障,尽管做了手术,却换不回原先的正常视力。这一经历促使他思考,如何利用光学技术去帮助改善视力?送儿子上大学的那天,他决定了就这么干吧!随后,他把Gainspeed卖给了诺基亚,休整了一年时间,然后开始捣鼓他的“超级视力”事业。


这时候他遇上了曾在Sun Microsystems(注:后被甲骨文收购)担任资深工程师的迈克尔·迪灵(Michael Deering)。迪灵于2001年离开Sun的时候已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3D图像和虚拟现实等领域颇有技术建树。也因为眼神儿不好,他花了将近十年时间研究一种可以根植于视网膜又或者嵌入隐形眼镜的微型显示屏。最终,他的研究在2008年有了突破,并为之申请了一系列专利。


珀金斯和迪灵一拍即合。


首席执行官德鲁·珀金斯(左)和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迪灵(右)[图片来源:由Mojo提供]


眼镜里藏着啥?


眼睛的视网膜上有一个小点叫中央凹(fovea),中央凹占据视网膜仅有4%-5%的大小,却包含了视网膜大部分的神经末梢。其丰富的感光细胞把光转换成电化学信号,再通过视神经传输至大脑的不同视觉中枢。结合这一生理特征,Mojo的显示屏主要把光聚焦在最能产生高清像素的中央凹,而中央凹大量的感光细胞可为显示屏节省电和光能的使用。


Mojo Vision给《快公司》演示的微型显示屏直径大概只有0.5毫米,像素密度却达到了70,000ppi。小到肉眼都几乎察觉不出,但是用显微镜对着看时,显示屏上真的有一张图:爱因斯坦在对着你吐舌头。在初代产品上,公司会更注重功能性而非美观性,毕竟我们不需要多高清的图像来辅助完成查阅天气预报这类任务。


一粒沙大小的显示屏上,爱因斯坦在对着你吐舌头。[图片来源:由Mojo提供]


除了显示屏,Mojo的镜片里还安有一系列辅助性微型元件。初代版本会有一个单线程处理器和图像传感器,随后迭代的版本还会添加一个眼球追踪传感器和声控芯片。在充电方面,该隐形眼镜会使用固体电池,据说可支撑一整天,需放到一个像装AirPods耳机的盒子里充电。但随着产品的逐步完善,辛克莱尔说Mojo会朝着无线充的方向走。在连网方面,Mojo的部分操作功能(比如发送与接收数据)则需要智能手机或其他设备提供的网络。


试水AR


2019年11月,《快公司》走访Mojo Vision在加州的总部时,看到他们团队正在开发一个面向消防员的功能。当时需要借助VR头盔去代入消防员的使用体验。带上头盔,我看到一座着火的大厦,眼镜很快定位到了起火的房间,并以黄色线条描出房间里桌子和椅子的轮廓。与此同时,我还能看到其他消防员所处的位置,即使他们与我有一墙之隔。眼镜的顶部显示出一系列数据,包括我身上氧气罐的储量、信号强度等等。接着亮起了警告提示,告知我可以撤退了。


“这一AR界面可协助消防员全盘掌握其所处的情况,在他们忙着救火时,不必再额外掏出手机来获取与现场相关的重要信息。”高级产品与营销副总裁辛克莱尔说。


产品与营销高级副总裁史蒂夫·辛克莱尔[图片来源:由Mojo提供]


Mojo对消防员使用场景的关注始于与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Motorola Solutions)的一次交流,后者在这一场景是主要的通信技术提供商,该公司也是Mojo的投资方之一。但两者的合作不止于此,据辛克莱尔介绍,Mojo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共同制定了针对消防员的AR隐形眼镜所需功能与信息,此外,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正在与美国国防部接洽,为Mojo的AR眼镜拓展军用应用。


服务业也是Mojo AR眼镜的一大应用场景。比如,酒店前台可以通过穿戴该隐形眼镜迅速得知刚进门的顾客是谁并及时上前问候。


而在消费者终端,Mojo可能更适合生活而非工作场景,比如,你刚下飞机,双手提着行李,你带着的隐形眼镜直接给你指路找到你预定的Uber汽车;再比如,有人按你家门铃,通过镜片你可以马上知道门外站着的那人是谁。


Mojo的产品进化时间表 [图片来源:由Mojo提供]


对于第一批有望2-3年后上市的眼镜,该公司透露主要针对的还是有视力障碍的人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大约有2.85亿视障人口。据介绍,这款隐形眼镜适用于有老花眼等不同类型视力退化的人群。“我们可以作为一款帮助有需要人群便利出行的工具,”Mojo医疗器械副总裁艾什莉·团(音译,Ashley Tuan)如是说。比如,Mojo的镜片可以检测到远方的路标并将之清晰地呈现在显示屏上;它可以放大物像或将其投放至视网膜尚未受损的部分以帮助使用者清晰地看到;也可通过加强物像的深浅色差距以提高辨识程度。


水有多深?


目前来看,该公司会继续专注于其视力协助技术以及在垂直领域的应用,然而要成为一款主流的AR产品似乎并不那么乐观。几乎每一家做增强现实或者混合现实的公司都会先跑B端市场,现在很难想像到底B端客户对隐形眼镜这一载体(相比于其他外带眼镜或头盔)的接纳会去到什么程度。也尽管AR被广泛吹捧为“下一个计算界面”(the next computing interface),但你不知我也不知这到底会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成真,或者到底能不能成真。


“其他公司现在扎堆押注在头盔上,至少有这么一家公司跳出来,去研究隐形眼镜。”IDG风投机构分析师汤姆·缅纳利(TomMainelli)说道,“正是有这样的人在做不同的尝试,我们才能取得突破。”


“我们对每个元件都进行了深度的测试,现阶段最需要攻克的难关是将不同的元件组合起来,再放进镜片里以产生协同效果。”辛克莱尔说。


[图片来源:由Mojo提供]


辛克莱尔说每一副Mojo隐形眼镜都有视力提升功能,为了满足一些垂直领域的特定需求,也可嵌入定制的增强现实功能。该公司如今更关注的点是开发视力协助(visionassistance)功能,已经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认可,并加入FDA的突破性设备项目(Breakthrough Devices Program),目前正在等待批准列入医疗器材的归类。


除了FDA的认证这一巨大挑战,Mojo的普及性还需要考虑数据隐私这个躲不开的话题。使用者不仅将瞳孔托付于一家商业公司,还有与之而来的相关数据。比如说,你的眼球总是被某些物像吸引,那对广告主而言是不是太便利了?辛克莱尔承诺说,除了“记住”人脸(以便下回迅速辨识,但也只是短期内储存)之外,Mojo绝对不会保留任何用户数据记录,更不会与第三方分享。作为曾经在“高度注重隐私”的苹果公司工作的人,辛克莱尔表示:“首先我们要确保这是一款安全的产品,它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用户的隐私,值得用户的信赖。”


不过,谁知道呢?公众对技术行业的“隐私问题”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认知过程,毕竟,数字时代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公司FastCompany(ID:FCChinese),作者:FCChinese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