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四月,责编:江湖边,原文标题:《你和最好的朋友,有1%相似的基因|WEEKLY》,题图来源:《老友记》
俗话说得好,“流水的爱情,铁打的友情”。
本期WEEKLY是“友情”专栏。你可以看到:
婴儿在会说话前就懂得如何识别友情
最好的朋友之间有可能是远房表亲
好朋友可能会帮助对方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和朋友在一起的你,会比平常更有魅力
婴幼儿通过“唾液分享”,来推断谁是自己的小伙伴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社交联系就开始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虽然婴儿尚未具备语言能力,但他们已经在通过观察周围的人来理解谁对他们友好、谁是他们的“小伙伴”。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Thomas和他的同事在2022年的《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显示,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具备了识别友情和亲密关系的能力。婴幼儿通过观察唾液共享行为,例如喂食或接吻,可以推断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否亲密。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观察了16~18个月的幼儿和8~10个月的婴儿的反应。在实验中,有一个中央木偶分别与两位演员互动,一位与木偶共享食物(暗示唾液共享),另一位则和木偶玩球。
当木偶表现出痛苦时,婴儿和幼儿更长时间注视与木偶共享食物的演员(就好像在期待那个共享唾液的演员,能对痛苦做出回应),这表明婴幼儿能够通过唾液共享推断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图中(A)部分展示了幼儿与实验者的互动形式;(B)(C)分别展示了幼儿和婴儿在目睹食物共享或玩球后,对相关人物的注视时间和优先注视对象的比例,结果表明他们更倾向于关注与食物共享者建立关系的人。
研究还发现,婴儿在看到成年人之间存在唾液共享行为时(如共用餐具或亲吻),更倾向于认为这些成年人关系亲密。
在多次观察婴儿的注视时间和面部表情,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婴儿可以通过这种行为判断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强度。
这种社交认知能力使婴幼儿能够在生命早期就识别出潜在的友好关系,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小孩子用亲亲或者分享食物来表达对朋友的喜欢。
比起用复杂的言语,这种直接表达友谊的方式简单又可爱。
你和最好的朋友,有1%相似的基因
说到友情,你是否曾有过这种感觉:跟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时,总是觉得格外合拍,对方就像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好兄弟好姐妹?
研究表明,这种默契可能不仅仅来自共同的经历和兴趣,甚至确实有基因上的根源。
耶鲁大学社会学、进化生物学和医学教授Christakis和UCSD医学遗传学教授Fowler在《PNAS》期刊上共同发表的研究表明,朋友之间可能在基因上具有相似性,平均来看,这种相似性相当于四等亲的关系(例如曾曾祖父母的后代),即约有1%的基因相似度。
研究基于Framingham Heart Study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详细的基因信息和人际关系数据,通过对1932名受试者的基因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分析,研究人员比较了朋友之间与随机陌生人之间的基因相似性。
研究发现,朋友之间的基因相似度高于随机选择的陌生人,这并非由于相似的种族背景所致,而是超越了共同祖先的因素。
这种基因相似性可能反映在人们的性格、爱好和生活方式上,例如对某些环境的偏好(如咖啡馆的气味)可能会促使具有相似基因的人更容易相遇并成为朋友。
虽然朋友之间的基因相似度不高,但这1%足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友情的本质。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朋友一见如故,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默契。
友谊不仅影响我们的情绪和生活质量,还会悄悄改变我们的饮食行为。研究显示,朋友们的饮食习惯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健康饮食决策有显著影响。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Rosenrauch等人对青少年朋友之间的饮食模式(YEP)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们观察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1785名12-15岁的青少年,分析他们与朋友之间的饮食习惯和用餐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常常和朋友一起吃健康食物的青少年,跳过早餐的概率降低了29%,而跳过午餐的概率则降低了41%。
相反,如果朋友们通常不吃早餐或午餐,这些青少年也更容易跳过这些重要的餐次。
研究还发现,青少年时期的用餐行为受到社交影响的显著程度超过了来自家庭的影响。这意味着朋友们的健康饮食行为和态度,可能会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特别是在这个群体中,模仿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往往会通过模仿他们朋友的行为来适应群体,融入社交圈。
和朋友们在一起,很多习惯都会不知不觉地被影响。如果你的朋友有健康饮食的习惯,你可能也会慢慢被带动,毕竟和好朋友一起享受美食、保持健康,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人们在群体中时会比独自一人更加有吸引力
还记得电视剧《老爸老妈浪漫史》中的那集“啦啦队效应”吗?
剧中的角色Barney在酒吧里为他的朋友们解释了为什么女生们在团体里看起来很好看,单独看却不这么认为。以及之后在他的朋友提醒下,男性群体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剧里的情节更多的是为了凸显喜剧效果,那么这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一项由Drew Walker和Edward Vul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表明,群体中的人会比单独看起来更有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Cheerleader Effect(啦啦队效应)。
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请参与者分别对独自出现的面孔和出现在群体中的面孔进行吸引力打分。结果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当他们出现在群体中的时候,平均吸引力评分比单独出现时高出约5~6%的标准差。
这个实验通过五个不同的实验设置,重复验证了“啦啦队效应”的存在,甚至在增加群体人数或模糊图像质量时,这一效应依然保持稳定。
研究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人类的视觉系统倾向于对群体进行整体编码,当我们看到群体中的个体时,视觉系统会自动将个体的面孔偏向群体的平均水平。
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对目标人脸在不同场景下的吸引力进行评分:包括单独出现以及与其他面孔组成的群体(4人、9人、16人)中出现的情况。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群体中对目标面孔的吸引力评分高于单独出现时。
而因为平均面孔通常更具吸引力,因此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会显得更加吸引人。这种群体中的“平均化”效应让每个人看起来更接近理想的平均面孔,而不会凸显出个人的独特性。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和一群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合影里的大家看起来都更加“光彩照人”。
从婴幼儿时期的分享食物,到朋友间基因相似的小巧合,再到那些改变你饮食习惯的好友,以及让你在好友群体中看起来更有魅力的“啦啦队效应”。
友情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神奇助力器,让日常变得更加温暖有趣。
参考文献:
Christakis,N.A.,&Fowler,J.H.(2014).Genome-wide analysis reveals genetic similarities among friends:Study finds truth to'friends are the family you choos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Rosenrauch,S.,Ball,K.,&Lamb,K.E.(2017).Associ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friends’support of healthy eating and meal skipping in adolescence.Public Health Nutrition,20(18),3266–3274.doi:10.1017/S136898001700235X
Thomas,A.J.,Woo,B.,Nettle,D.,Spelke,E.,&Saxe,R.(2022).Early concepts of intimacy:Young humans use saliva sharing to infer close relationships.Science,375(6578),311-315.DOI:10.1126/science.abh1054
Walker,D.,&Vul,E.(2014).Hierarchical encoding makes individuals in a group seem more attractive.Psychological Science,25(1),2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