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产品黄叔,作者:AI产品黄叔,题图来自:AI生成
最近波形智能很火,有几个要素导致:
年初刚爆千万级融资现在就被收购
还是被手机厂OPPO收购
创始人是98年NLP的女博士
2个月前发布了新模型
在Founder Park访谈中称“半年时间,30万用户,付费用户日均4.7小时”
目前市面上并没有稍微深度一些的分析,多是八卦和爆料,但黄叔不同,作为两家大厂的AI产品顾问,正好最近在玩AI写网文,于是多看了一下,也和两位在网文领域创业的朋友有很多交流,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二。
这篇文章,会从下面五个维度去做展开,也是AI创业的阶段性思考,权当抛砖引玉:
1. (战略)“技术驱动”是AI创业最危险的陷阱
2. (战术)验证成本决定AI创业的生死
3. (商业)AI创业的商业模式必须基于完整的价值链分析
4. (竞争)与巨头共生比单打独斗更容易存活
5. (结论)AI能力提升≠商业成功
一、为什么说“技术驱动”正在杀死你的AI创业?
黄叔见过一些拿了几千万美金的创业者,背景很硬,上来后先整一个模型出来,然后就是“骂”员工:你们怎么找不到市场呢?
波形智能也是一样的,是非常典型的“拿着锤子找钉子”,也是最容易失败的一种情况。因为闭门憋了大招出来,要么极具杀伤力,要么迅速坠落,和赌博没什么两样。
1. 技术能力≠市场需求:长文本生成能力与网文创作成功并无必然联系
我们知道这位98女博士,在博士和微软期间就是整长文本生成的,她和CTO作为一二作发布的论文《RecurrentGPT:Interactive Generation of (Arbitrarily) Long Text》当时还是引起了一些轰动的。
这个论文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能够生成长文本且具有连贯性。
手里有了技术,他们就开始找这个技术可以匹配哪个市场,想到了网文!
这里黄叔提示一下,网文,和写的长,实际上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注意,我说的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是很多创业者需要注意的,你说你能生成长文本,那就来试试网文,你能做好图片生成,就可以做漫画,它有相关性,但没有因果性。这块在后面我们说网文市场的时候会具体展开!
我们先看一个波形智能的早期产品“蛙蛙故事”:
这是个小程序,可惜下架了,没法一睹真容,从介绍中可以看到,波形智能通过收稿,然后基于AI互动故事的交互方式,来提供短篇小说的消费体验,最后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投放导流到小程序内闭环。
这是AI创业很容易踩上的第二个大坑:基于AI特性的交互创新尝试构建一个新平台。
为何这是个大坑呢?我们想想,Suno的音乐生成其实质量挺高的了,你会日常去听这类歌曲么?听音乐肯定听周杰伦的,听热榜的啊。再想想,Chat的背后是什么?最近C.ai有个大瓜是一个年轻人聊着聊着自杀了,结果一看聊天记录,情爱甚至是色情内容都有的。
没有NSFW,没有情绪价值,为什么用户要去消费低质量的小说呢?尽管你是互动形式的,但还是垃圾小说呀!
互动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创业公司大概率会做死的方向!当然在这里我们不展开,继续往下说说:
2. 过度依赖技术背景:NLP博士背景导致公司过度关注技术创新而非市场需求
先有技术,再找市场,这个问题再往回琢磨下,根源是创始人是算法背景,所有的PR都在说NLP博士,师从谁谁谁,在微软做模型工作,OK,那你创业靠这一点去拿了钱,势必要做符合资本预期的事,对吧,你不可能顶着博士的title学李一舟卖课吧?
我也见过一些美元基金的创始合伙人,很明确地表达:要投就投硬科技背景的。容易理解他们的诉求,AI时代,没有过硬的技术能力,构不成技术壁垒的话太容易被抄了。
但也会导致一个问题:由于创始人是技术背景,势必会导致往技术创新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进而变成先有技术再找市场,但从技术到市场,中间有特别大的鸿沟,就会导致前面的问题。
3. 小结:创业方向误区:先有技术再找市场,而非从市场需求出发
以技术驱动,有优势也有劣势,一不小心就成为烈士了……
技术大佬很容易认为:“更好的技术必然带来更好的产品”,这倒没问题,问题是,容易导致低估非技术因素,比如用户体验、营销、渠道,以及更重要的用户需求及背后的商业价值。
而恰恰由于对用户和市场的不够了解,导致了技术和产品的错配,忽视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和痛点。花了大成本研发出来的技术,最后赚不到钱……
所以,到底需要花多少钱去验证产品可行性是靠谱的呢?
二、一个AI创业公司要花多少钱才能验证产品可行性?
移动互联网非常成熟的产品方法论,感觉在AI时代被所有人遗忘了:
MVP-PMF-增长黑客
大部分产品都没有到PMF阶段,就开始大规模投流,俨然一股资本击鼓传花的味道,历史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
为何要验证PMF,是不是需要训练出自己的模型才能去验证?
我们从融资开始往下推演:
1. 拿了一笔融资,开始去训练自己模型;
2. 对应的,需要:模型训练成本+人员成本,这是一笔很大的数额;
3. 训练出来后,开始找市场切入,验证需求,结果发现投流ROI也就是1;
4. 融资金额烧完,下一轮找不到钱,只能选择出售;
是不是非常丝滑?
背后有个很残酷的现实是:
拿的钱少,怎么做出和闭源模型一样的推理能力?不可能的。
根据我们的理解,从GPT3.5、4、4o、o1,几个阶段模型能力,包括推理能力,都在持续提高,我们认为,一直到Claude Sonnet(0621)出炉后,利用AI写网文,才变得更加实际了,只拿了千万,怎么可能做到这个水准?
小牛马:公司将核心技术以论文形式发布的思考过程是?是否担心其他团队模仿?
xx:去年发布的是比较基础版本的论文,公司内部使用的模型已经更新到第x代了,效果比第一代好很多。
为了验证这个需求,大模型都迭代到第x代,真的是够烧钱的啊……
我们要验证这个市场是否成立,需要自己去做一个大模型么?能不能用国际上最顶尖的模型,直接去测试呢?如果确实可以ROI打正,再去尝试自己预训练?
好的,现在做了自己的大模型,滚动ROI姑且算你打正了,那模型的训练成本呢?人员的成本呢?千万融资能撑多久?假如没验证PMF,公司只有一条路:关门或者出售。
从完成出售的角度来看,波形智能又是成功的,AI初创公司,能卖掉的又有多少?
如果能用技术领先,换来一个足够的市场,甚至有足够大的潜力,似乎也OK吧,但怕就怕在刚才我们说的商业模式,或许在AI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完全不成立!这就涉及到了下一个问题:
三、为什么你的AI产品有用户却赚不到钱?
半年时间,30万用户,付费用户日均4.7小时。
xx:目前我们是toC直接收会员费,滚动ROI是打正的。
为何有用户,却不赚钱?这是一个横亘在AI创业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根据报告,国内网文作者规模是2000多万,但是呢,在网文界有一句话:“100个网络写手,至少90个没有收入,剩下10个人,也许只有1个人能赚到令人羡慕的财富。”
许多网文作者的共识是,这份看似“有手就能写”的工作,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好干。
同样收益甚微的,还有宝妈七七。在写网文的头两个月里,七七的收入极为惨淡,第一个月赚了3块钱,第二个月赚了10块钱。七七认识的另一位宝妈,近一年写了6本作品,最长的一本在120万字左右,但收益聊胜于无。那位宝妈如今已经放弃了写网文,她甚至有些后悔地告诉七七,如果用这些写网文的时间来做些小生意,估计状况会好得多。
网文行业门槛低、蛋糕小、竞争大的特点,让底部作者们举步维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2015年至2023年间,我国的网文作者数量从848万上升至2405万。与此同时,2022年的外卖骑手数量是1300万人。用花花的话来说,“写网文,真不如去送外卖”。
读者打赏本就不高的情况下,平台的抽成会进一步削减作者的收入。除了番茄和飞卢中文网能给到作者70%的分成,其他主流的网文平台如晋江、七猫、阅文等,采取的都是“55分成”的方式。举例来说,如果一本书的收益总共1600元,作者只能拿800元,其他的都被平台拿走。
在AI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投流的方式,让一些创作者用了蛙蛙写作后,就能赚到钱,是特别难的事情。
上图是在某AI写作交流群内,两位创作者的讨论,从中可见一斑。
给个结论吧:大部分之前赚不到钱的30分~40分的创作者,用了你的AI写作工具,并不能到50分,更不能赚钱,创作者也不傻,赚不到钱肯定不会续费。
这意味着你只能赚到原来水平就不错的,至少60分~70分创作者的钱,那他们又会消耗大量的token,对应的就是你想靠包月赚token差价变得很难。
也就是说,想赚它们的钱,必须走字数包的方式:你生成的字数越多,我赚的越多。但蛙蛙写作显然为了数据,提出了包月的方案:
虽然蛙蛙写作也提供了字数包,但购买字数包的前提条件是:你先得是包月会员!
这就大幅影响了蛙蛙写作潜在的盈利空间!
直接toC这么难,那有没有其他办法呢?还真有:
四、与其对抗巨头,不如成为巨头的朋友?
前阵子在文心创业杯的Demo Day上,看到了一个让我瞬间理解Fancytech模式的公司,叫水母智能。
它们的定位是AI漫画提供商,背后用的是触手AI整的还不错的漫画生成工作流,当然我测试了一下,角色一致性还有待提高,不过他们非常厉害地想清楚了商业闭环:
赚大平台愿意花钱购买高质量漫画的这部分费用。
怎么说呢?动漫平台需要源源不断的漫画资源供消费者消费,水母智能说:我能提供量大质量OK的漫画,你把钱给我就行。
拿到钱后,水母智能又组织学员培训,让他们在触手AI上创作内容,最后卖给动漫平台。
水母智能赚取动漫平台的漫画购买费用,减去员工工资中间差价这部分的钱。
进一步的:
这个市场供需的空白,水母智能使用AI+人力来提供补足,从而完成了商业闭环。AI不一定需要完全依赖于高大上的技术(当然这是基础条件),但更重要的还是技术满足了市场的什么价值空缺?
抽象一步:如果我们找到某些垂直领域巨头的需求,用 AI+人力低成本实现较高质量的满足,是不是也能成立呢?
或者说,尽量利用现有渠道,和当前的巨头做朋友。比如你要做平台,番茄小说,腾讯动漫肯定干你。但如果你说你只做内容,而且是番茄小说,腾讯动漫需要的内容,质量好还成本低,那平台肯定欢迎你。你就不用辛辛苦苦去投放买量,和大平台pk了。
这样可以好好地打磨产品技术,不用多点开花,越复杂的东西越难做成。
五、技术能力提升300%,为什么商业价值却趋近于零?
公司内部使用的模型已经更新到第x代了,效果比第一代好很多。
我们相信,波形智能自有的模型能力相比第一代有了大幅的提升,但为何还是跑不通呢?
其实还是那个问题:技术能力的提升和用户付费两者之间还没有到因果关系正相关的程度。
更具体的表达,就是别管你是第几代技术,能不能帮助网文创作者赚到钱,决定了你能不能赚到钱。
当前的AI能力还不够,可以给一个类比:
你原来是编程新手,你用cursor能去写淘宝后端支撑双十一并发量吗?
况且现在AI对网文的增益,还没有Cursor对编程的增益大。
黄叔了解到的AI网文创作逻辑是这样的:
1. 作者提供剧情;
2. 模型基于剧情进行AI写作;
3. 用户基于写作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和配置;
4. AI是Copilot的定位。
所以其实对作者要求非常高!首先就是你的脑海里有没有剧情,有了剧情后,还要求模型有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够把剧情一步步地填充出来。
很多小公司自己会去训练模型,看起来生成的文字,包括人物对话都还挺像网文风格的,但是背后的逻辑会非常混乱,你想想作为读者,你会去看这样的网文么?
创作者使用AI网文工具写的内容,赚不到钱,自然是不会续费的,死循环就出现了:投流勉强能打正,但做不大,模型训练和人员工资还在不停地消耗不多的钱,找不到下一轮投资,只能最终做一个选择。
尾声
这是波形智能被收购背后的故事,要叠一下甲:
1. 黄叔并没有针对波形智能进行恶意攻击,只是阐述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希望帮到更多的AI从业者;
2. 没有否认波形智能的模型水平,只是说再强也到不了O1和Claude的水准;
3. 波形智能并不算完全失败,某种程度上或许创始团队就寻求现在的结局;
4. 创始人还很年轻,未来无限可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产品黄叔,作者:AI产品黄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