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0-30 18:19

困在时钟里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总总,作者:糖总总,头图来自:《盗梦空间》

文章摘要
高成就者更易陷入时间困境,缺乏深度时间的体验。

• ⏳ 高成就者易陷入时间焦虑,无法摆脱忙碌。

• 🍼 新生儿改变时间体验,促使重新思考时间关系。

• 📚 强调深度时间,享受过程而非执着结果。

“ 我们都擅长通过精细的时间管理,来寻求控制的幻觉。”


 01  


这是一篇关于时间和个人关系的反思文章,也是一个工作狂的自白。


一句话概括核心观点:这个时代的工作狂,特别是高成就者人群(high achievers)更容易面临时间的困境。


这里时间的困境,不简单指的是“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是一种很糟糕的关于时间的体验。


我们的生命也只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发生。所以,我认为高成就者更容易获得糟糕的生命体验。


这种体验我称之为“困在时钟里”,表现在:


永远忙不完的事情——时间不仅不够用,是越来越不够用——每天已经很努力了,可 24 小时内能做的也非常有限,第二天更多的事情又来了而且很多是自己安排的——无限循环。感觉就好像困在一个 24 小时不停歇的钟表里,无处可逃。


文章的观点可能会有些反直觉。


这些也只是我结合自身经历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你有启发。


 02  


首先我们简单定义一下高成就者。ChatGPT的答案可以借用:


高成就者(high achievers)通常指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中表现出色、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他们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 目标导向:高成就者通常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


2. 自我驱动: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激励能力,愿意为成功付出努力,不依赖外界的推动。


3. 持续改进:高成就者注重个人成长,愿意通过学习、反思和不断尝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4. 高标准要求:他们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卓越,通常不会轻易满足于中等水平的成绩。


5. 时间管理:高成就者善于管理时间,能有效地平衡多项任务和职责。


这个人群画像可以再广泛一些,因为所谓的成就很难定义,有很多种类。我觉得可以包括大多数愿意卷的同学们。


我就完全不算是在某一领域或多领域表现出色,最多是个做题家。


但我确实多多少少符合上述爱卷的特征 —— 特别是“通过时间管理来优化任务和目标的实现,高标准要求自己和自我驱动”等等。


这些特质并没有什么好或者不好的,我也不是来批判高成就者就一定有什么问题 —— 我的观点是高成就者更容易面临糟糕的时间体验。


 03  


思考这个问题的起因,关注我的读者都知道,是因为我刚生了宝宝。


曾经的工作狂,到周六日都会匀时间给工作的我,突然 7 乘 24 小时所有时间给了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完全不适应。


觉得自己完全失去了对时间的掌控。


实话说,这一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焦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的一套时间表,以及已经熟悉的作息。


没有孩子的情况下事情都做不完啊。


有了孩子无疑是感觉更忙了,每个钟点里要完成的事项几何级别增加。不仅完全没法按之前的时间表去生活(包括睡觉),还必须得定点定时完成照顾宝宝的事项。


经常必须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做某件事,而且大部分不是工作狂熟悉的那些事,循环了一个多月之后,我自己感觉是痛苦的。


和朋友聊到现在必须按照三小时作息的方式,在照顾宝宝之外的零星时间去完成自己包括睡眠在内的所有,我朋友第一个反应是,嗬,这有点像坐牢啊。


到这里,我第一次有了困在时钟里的感受。


我想要改进现状,就只好在单位时间里塞更多任务,不断压榨原有每个任务的时间。


别提吃饭睡觉洗澡了,给宝宝换尿布和喂奶的效率都在思考如何提升—— 这样才有可能,或许可以挤出一点时间,来做点自己的事情。


这样,我似乎是完成了更多任务 —— 每天还是非常没有成就感,焦虑并没有减少。


特别是,我已经把自己的一天 24 小时计划到极致了,可还是经常很多事项不按时间点发生。因为新生儿宝宝的需求完全不可预测。


我记得在第二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因为宝宝哭闹完全没能睡,第二天需要照顾宝宝继续连轴转。上午的我接近崩溃,跟老公大哭着说“因为孩子我的生活完全颠覆了”。


生活难道真的如此难以忍受了吗?好多次我一边在家里小跑着,一边这么想。


工作狂习惯的“目标导向,自我驱动,持续改进,高标准要求,时间管理”在这样的情境下感觉就是笑话。特别是时间管理这一点,完全无法做到,更让人抓狂。


我决定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接下来的想法有点抽象,如果觉得难读是正常的。


 04  


先说结论:我自己体会的时间,和新生命体会的时间,完全不是一样的概念,所以会起冲突。


我发现,新生命只是用一种非常彻底的方式,让我重新思考自己和时间的关系。


抽象的时间到底如何理解,我觉得《四千周》这本书的概括最为准确。


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对比,时钟时间 vs 深度时间,帮助我理解有了宝宝之后对时间焦虑的根源。


时间本身和时钟时间并不是一样的概念。


为什么我们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时钟时间,其实是现代社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的概念,是现代世界我们体验时间的主要方式。


可是,时间本身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本身应该具有永恒感。书中提到理查德·罗尔(Richard Rohr) “活在深度时间的状态”:广阔,深沉且宁静,不被任何时间流逝的概念困扰,没有必要匆匆完成任何任务,不需要去赶任何截止时间。


比如,中世纪的人们更少关注如何最大化利用时间,而是专注于当下的存在和手头的任务。时间更多地被视为生活的“背景条件”,而非需要管理的资源。


这样,才会有对万事万物生动性更高度的觉知。


在黄昏时分,旧时的乡村居民或许会在森林中听到动物的低语和脚步声;在犁田时,人们或许感受到自己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微小的部分 —— 时间的长河在身边静静流淌。


书中提到了婴儿的例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人类在婴儿时期,正是因为缺乏时钟时间意识,在生命的早期几个月里,处于一种深度时间状态。他们不会感知时间在“流逝”,也不会感到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压力。


原来,宝宝的世界是一个完全沉浸在当前时刻的存在 —— 没有匮乏感或紧迫感,没有任何东西是缺少的或需要被急于完成的。


作者认为,这种沉浸在婴儿深度时间中的体验,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感到“超现实”。新生儿的持续需求,迫使父母不得不放弃对时钟时间的控制,进入一种更加流动、当下的体验。


可是,当时钟将时间从一种主观体验转变为客观、可量化的商品,它带来了紧迫感和一种不断“做事”的压力。


这种视角的转变导致了现代世界普遍存在的时间匮乏感。


我于是发现自己焦虑的出处。


照顾宝宝确实是非常当下的体验,时间似乎有停止的感觉。


新生命带来的深度时间对一个人时间的改变,是完全浸润式的 —— 不仅完全无法切分,还会把自己曾经熟悉的所谓日常作息,全部都震碎,再慢慢都消解没了。


我在时钟时间已经被宝宝打破的同时,还不断想要回到时钟里去跑圈,就会带来极大的冲突。


记得在医院的时候,我还跟一位助产士抱怨过,某个时间点宝宝没有喝奶怎么办。当时她还跟我说,”You cannot time the baby“,你无法给婴儿设定时间—— 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


 05  


其实《四千周》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人生只有四千周”。人生苦短,看似老生常谈,但作者说大多人为了珍惜时间,往往却用错了方法。


时钟时间,本身应该成为我们提高效率的工具。但当它变成目的本身,很容易变成一个陷阱。


现代社会的各种进步本应让我们节省时间,大家却都总觉得越来越忙。


信息爆炸的今天给了我们的大脑太多想法,就连放松的方式都多到像工作一样做不完。


可是人生只有四千周,我们能做到的事情本身就非常有限。


因此,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看的视频越来越短,网页加载速度超过 1 秒都觉得很慢,外卖迟了 5 分钟就觉得好不耐烦。


悖论在于:越是觉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无限,越是哪样都蜻蜓点水做不好;越是能认识到到自己的有限性,越是能做的更多。因为有限性会逼迫自己做出真正的选择。


不做选择,直接埋头做事是战术勤奋,战略懒惰。总是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恰恰是在于自己懒得做出选择,因为选择是痛苦的。


而越是思考优先级,越是知道,有大多数人和事都不值得去花时间。


于是,珍惜时间的方式不是增加任务和提高效率,而是思考如何获得更多的深度时间体验。


深度时间相关的体验,就是对所做的事本身有更高度的觉知 —— 这更容易唤起平静满足的感觉。


很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体验更关注过程(process),而不是结果(result)


这里就跟为什么爱卷的同学更容易焦虑联系起来了。


因为他们喜欢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无限的卷,而且把成就这个结果看的最重要。


其实,热爱工作本身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过一生。爱好分千千万万种,工作只是其中一个类型。问题只是出在,究竟是为了什么不停花时间去卷。


主要分两种理由。


是为了热爱而享受工作的当下和过程?还是为了竞争的结果比别人领先一步?


生命的体验由此开始分叉。


前者的核心是享受过程(enjoy the process),不苛求结果;后者的核心是维持优越感(a sense of superioirty),过程可以痛苦但是结果更重要。


前者是由内在认同驱动,后者是由外在认同驱动。


前者是为了自己开心,后者则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厉害。


前者更容易得到满足感,因为价值感可以自己自足;后者更容易得到匮乏感,因为需要通过源源不断的外界认同来补足稀缺的部分。


可是别人的期待永远满足不完,而且千变万化。


正因为需要通过源源不断的外界认同来补足内心残缺的部分,卷王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类需求和期待操纵,不断用做事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能力。


于是,大家都尽可能给单位时间塞任务,通过精细的时间管理寻求控制的幻觉。结果是,把 7 小时能完成的工作压缩成 4 小时去完成后,多出来的 3 小时直接安排了新的工作去做,然后每天去循环。


关键是,大家都以为这个循环会在某一天停下。


但是,除了生命的四千周终点之外,时钟时间本身是没有结束的时间点的。


这样看来,看重结果的卷王同学们更容易掉入时钟时间的陷阱,比较难获得深度时间的体验。


 06  


我觉得,过于看重结果,其实是一种不断需要获得能力认同的上瘾病态。


当我们获得外界的认可(比如称赞、奖励或成就感)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人感到满足和兴奋的神经递质),然后会促使我们不断去追求更多的外界认同,类似于成瘾行为。


精神分析学家 Dr. Alok Kanojia 主要研究成瘾行为。他提出,大脑在应对持续的外界刺激时,会产生类似于药物成瘾中的耐受性。


关键是,大脑会减少多巴胺受体的数量或降低它们的敏感性。这意味着,获得外界认可时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弱。


可怕的是,所谓外界的认可都是一种自我期待的幻觉而已。外界往往不会长期关注某个人的成就或行为,因为社会和人群的注意力是流动的、短暂的。


因此,为了外在认可的的努力往往可能只获得一瞬间的满足。不持久的满足感会让人不断需要新的刺激和认可。这种循环会让人像上瘾一样,陷入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这样更容易不开心。


举两个例子。


牛津大学近年来有研究,精英运动员罹患抑郁症的比例越来越高。


精英运动中,抑郁和焦虑的患病率有时高达45%,而在青少年精英运动中,饮食失调的患病率约为14%。


研究认为,竞争表现的压力和持续不断的比较,是运动员的主要压力之源。


竞技运动本身就很容易受到绩效和金牌的驱动,自我价值与表现密不可分。


但如果只是为了拿第一,即使拿到了金牌之后,快感也会稍纵即逝。


更何况,一味追逐绩效的话,很容易会遇到瓶颈。因为没有人能保持永远第一,永远有更年轻、更有体力的运动员前赴后继来竞争。


看到这里有同学要说,社会这么卷,我们不可能不面对竞争啊。


不追求第一的竞技状态是怎样的呢?


最近的奥运会射击比赛,有个拿了第二名的土耳其选手成为了闻名世界的表情包。



第一名的姑娘用上了所有高精尖的工具来辅助瞄准射击,而这位土耳其大叔单手插袋,戴个眼镜用肉眼瞄准。


当别人都在疯狂卷金牌,感觉他就是当天下班了有时间正好去参个赛,看看自己的爱好训练的成绩如何。


我一边觉得好玩一边想啊,如果我去参赛,一定是左边这个姑娘的状态,我也不定能拿第一。


土耳其大叔因为所谓的“松弛感”全球爆红,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对于某种生活状态的渴望。


 08 


这里不是说结果完全不重要。


结果很重要,但如果成为我们做事的唯一目标和纠结的点,往往这件事办不好。


因为很多事情的结果完全超出我们的控制,而且往往你越想控制,结果越糟糕。


结果不可控制,但其实过程大多数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 —— 时间的深度体验越多,过程的质量也就越高。


这样,虽然我们控制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控制生命的深度。让自己经历的每一天,都更加平静安宁,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Dr. Alok Kanojia 还提过,获得真正愉悦且平静的体验,需要大脑分泌血清素。关键是,有觉知(awareness)的行为才能实现这个机制,而不是成瘾行为。


有觉知的行为的体验存在于比如,和孩子在一起,从事热爱的工作,冥想以及沉浸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中。


然而,如果我们用结果导向的成瘾机制来启动这些体验,即苛求外在认同,我们就无法从自己的选择中获得平静和满足的感觉。


对我自己的灵魂拷问就是:开始并不享受照顾孩子,是因为没人表扬你是好妈妈么?


孩子最需要我的早期生命阶段也就这几个月。我是应该匆匆忙忙当完成任务一样去过每一天,再挤出时间来工作,还是认认真真试着体验这个过程?


从自我的体会来看,产假阶段确实缺乏工作时间以及外界驱动的认可,我难道就不能好好过日子了?


与其将宝宝的一天用完成任务的数量来衡量,我或许可以欣赏他们通过一种新鲜且强烈的方式体验世界,这种体验常常是成年人所难以企及的。


这样,即使我并不能完全做到跳出来,但有些瞬间我能感觉到自己耐心了许多。


某一天我在带宝宝的时候,脑子里冒出很奇妙的一句话:我承认生命是有限的,但其实 I am enough 。我和我拥有的已经足够。也就是,我们不需要通过完成什么来证明自己活着。


试着闭上眼睛,从时钟时间里跳出来,这么体会一下:


你正在活着,活在广阔无垠静静流淌的时间里。


希望我们都能跳出在时钟里不停卷的魔咒,越来越多瞬间变成活在深度时间里的人 ——广阔,深沉且宁静,没有必要匆匆完成任何任务,不需要盲目去赶任何截止时间。


毕竟,这样可以活在“一个一切都足够的领域,在那里我们不再试图填补自己或世界的空虚”,书中引用作家加里·埃伯尔(Gary Eberle)的话,“当然,时钟并没有停下...但我们没有听到它的滴答声。"


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总总,作者:糖总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