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君,作者:格致君的后花园,原文标题:《公园也能登记结婚了?为了让年轻人结婚,民政局拼了!》,题图来源:AI生成
最近,民政部举办了一场发布会,可真是让这届网友又惊掉了下巴。
会上阐述了近五年来,民政部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进展,尤其是婚姻管理服务更加优化。我们一起来看下:
稳步推进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当事人不需要回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已有21个省份可以办理相关业务,覆盖全国总人口的78.5%。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累计办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41.6万对。
积极发挥婚俗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作用,当前全国已创建各类婚俗改革实验单位1800多家。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在公园等有标志性意义的场所,为当事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优美的环境。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公园式婚姻登记点270多处。
全面推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设立辅导室的已达90%以上。
现在扯证不需要回户籍所在地,这个大家想必都知道。但在公园里也能领证了,真是“活久见”了。
为了提高结婚率,让广大年轻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民政局真是操碎了心,就差在各大商超门口也立个点,直接驻场办理了。
看来,为了完成KPI,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们在创新这条道路上是越来越不走寻常路了。
而民政局之所以这么拼,主要还是因为最近两年的结婚率确实是太拉胯了。
跌至谷底的结婚率
我们还是照例拿数据说话。
从历年数据来看,全国结婚登记对数已持续下跌多年,而千万大关的时代还要追溯至2018年。
虽然2023年出现了短暂回升,但大多是源于疫情三年的需求积压。
因为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上半年,我国结婚登记343万对,同比减少49.8万对,创下历史新低。
而随着结婚登记数的减少,我国结婚率的整体下降也在意料之中。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10年间结婚率整体下降了4.5‰。
与此同时,我国初婚人数在2013年达到2386万人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21年下降到1158万人,比2013年下降51.5%。
不难看出,在步入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无论是结婚率还是结婚人数都呈现断崖式下跌。
那为啥这两年的社会风潮会如此急转直下?其实很简单,因为婚姻从来不是爱情的终点,而是资产法权的确认。
婚姻法框定的也是各种权利和义务,而不是道德准则。
所以当社会大潮转向了,经济发展进入到拐点时刻,身处于时代巨轮上的你我他自然也会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转变行为模式,让生活可以easy点。
为啥不结婚?
结婚率的持续下滑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整个社会结构的根本。
而最底层的原因就是年轻人数量的减少。
根据七普数据显示,我国80后、90后、00后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1.78亿和1.55亿,整体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伴随着适婚人口的逐渐减少,扯证的人数自然也会随之减少,这是由人口基数决定的。
另外,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潮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呈现一种失调状态。
在2020年全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
而这些“溢出”的单身适婚男性大多身处农村,为了讨到媳妇必须展开“雄竞”。最终打光棍的大多是在“雄竞”中败下阵来的底层男性。
说白了,就是没钱没学历,给不起彩礼的农村男性只能“孤独终老”,并且被自然剥夺了生育权。
如果大龄未婚男子越多,那么骗婚、买卖婚姻、性犯罪现象也会加剧。
正常渠道娶不到媳妇,那只能走旁门左道。
那你说为啥非得娶这个媳妇不可?
一是传统思想钢印的禁锢,让传统农村男性认为只有娶妻生子才是人生正道;
二是如果你打光棍,那处于一个熟人社会中,大概率你会被村里街坊喋喋不休的闲言碎语搞得抬不起头。
而这些抬不起头的青壮年男性,往往会产生更严重的暴力倾向。
说到这,人口总体基数的下降,外加性别结构的失衡,基本也就决定了我国结婚率的下降趋势。
再加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成年人不必为了生存和生计,为了繁衍后代而进行强绑定。
说白了,就是家庭作为生产和再生产的单位功能减弱,个人经济独立性增强,一个人也能活得很好,初婚年龄自然而然的也就越来越晚。
1990年我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3.59岁,女性为22.15岁;
200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5.11岁,女性上升到23.28岁;
到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现在的年轻人,把人生中的最好年华用来自我提升,用来考研考编,结婚生子自然要往后站。
不过说来说去,婚姻从来都是一笔经济账。
伴随着私有制的深化以及对资产保护的愈加完善,婚姻中“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区分更加明显。
而经济分化的加剧又进一步强化了婚姻制度的阶级属性,让婚姻不只是简单的爱情结合,而是资产法权的确认。
比如在中国,有房是结婚的首要条件。其次,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也是男女双方的博弈大战。而彩礼的金额能否谈妥则是决定这桩姻缘能不能礼成的最后一关。
如果说大城市高企的房价让想结婚的年轻人们高攀不起,那么在部分农村地区,天价彩礼则是导致很多男青年们结不起婚的“罪魁祸首”。
并且,越是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毕竟这是一笔人生“交易”,自然要讨一个好价钱。
再说了,即便是有钱结婚,也可能没时间恋爱。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0小时,实现三连涨,创下20年来的历史新高。
如果按照一周工作五天来算,意味着打工人每天要工作9.8个小时,再刨去吃饭睡觉通勤的10小时,一天只剩下四个小时……
试问哪有精力去拓展社交圈、认识小哥哥小姐姐、约饭约会?躺在床上刷手机不香嘛。
而即便是在996逐渐成为打工“标配”的当下,很多人的“饭碗”依然难以保证。
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没有时间去经营个人生活,那么结婚的意愿自然就会降低。
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魔幻时代里,人们倒是学会了独立成长,可却忘了共同成长的美好。
毕竟,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既省心又省钱,或者干脆谈一辈子甜甜美美的恋爱,没有经济纠葛,不用担责、不用养娃,岂不乐哉?
可怕的回旋镖
为啥结婚率的下跌这么可怕,因为它会衍生出一记又一记可怕的回旋镖,让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
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口减少。
我国新生儿数量从2016年高峰时的1785万人跌至2023年的902万,短短7年时间,新生儿数量减少近50%,创下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每年的结婚对数减少到600万,那么新生儿可能就将不足600万了。
因为我们当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也就是说每名育龄妇女平均只生1个孩子,按照这个生育率发展下去,未来我们的人口总数将减少一半。
这也就意味着新生儿数量将在现在已经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再次减半,直接暴跌近5成。
新生儿的减少,不仅意味着二三十年后拧螺丝的人少了,埋头搬砖的牛马少了,也意味着作为当下劳动力的我们,退休后可能面临着无人供养的窘境。
根据《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的数据显示,到2030、204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6亿、3.5亿,约占全球老人比重分别为25.6%、26.5%,意味着全球每四个老人就有一个中国人。
这么庞大的老年群体是需要养老金供养的。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却在持续下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的数据显示,养老金收不抵支将出现在2028年,到2035年将耗尽累计结余。
即便假设退休年龄男女都为65岁,并且养老金的缴费比例依然是20%的情况下,无论何种生育水平假设,养老金累计结余都将在2032年左右消耗殆尽。
再从行业来看,婚庆、教育、母婴、文具、奶粉等众多行业都将受到重创,市场将严重萎缩,内卷程度也必将进一步加剧。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当下的年轻人们不结婚了。
所以民政局自然就坐不住了,各种脑洞创新、简化流程,让广大男女青年逛逛公园就能顺便把证领了。
可是,年轻人们不领证根本就不是因为扯证手续太复杂,而是面临老无所依的未来、高昂的婚育成本以及朝不保夕、随时“毕业”的工作,年轻人们哪敢随随便便走入婚姻的殿堂,带上这副甜蜜的“枷锁”。
其实,即便是社会发展到了当下,结婚生子依然被大部分国人奉为人生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
只是成长于信息过载年代的年轻人早早参透了自己所处的生态位和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进而对生活逐渐“祛魅”。
并且,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婚恋之外,他们可以找到更多以更低成本获取多巴胺的方式,一部手机足够了。
所以,想让年轻人们重新燃起对婚姻的欲望还是要让生活有奔头。
当工作有了一定的上升通道,当奋斗与回报越来越成正比,当工资能够看到上涨的可能……那么年轻人自然就会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新燃起组建家庭的欲望。
最后,对民政局的积极创新和服务意识还是要点个赞的,毕竟它也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便民利民,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也确实“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