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1-02 17:20

恭喜你,又犯了一个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摘编自《隐藏的潜能》,作者:[美] 亚当·格兰特,头图来自:《天才捕手》

文章摘要
品格可塑性强,培养技能可实现持久进步。

• 🌱 品格技能可重塑,成年后也可提升。

• 🚀 主动性和纪律性助推成就超越认知。

• 💪 勇于犯错和不适感促进学习成长。

你觉得自己是个有天赋的人吗?你觉得人的品格会不会像身高一样,到年纪就定型了?


如果有人告诉你:成年人的品格也可以重塑,通过培养品格技能,你可以做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甚至比一些有天赋的人还好,你愿意尝试吗?


我们想要和你分享一篇文章,从中你能读到为什么品格是成年后也可重塑的技能,为什么今天的标题写着“恭喜你犯错”。


1. 寻常人如何取得更大成就


每个人都有隐藏的潜能,问题在于如何释放这种潜能。


人们普遍认为,伟大大多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塑造的。我们赞美学校里的天才学生、体育界的天才运动员以及音乐界的神童,但成就伟业不一定非得是天才。我的目标是告诉你,我们寻常人要如何提振士气,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心理学家调查了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出众才能的根源。他们广泛采访了120 位杰出人士,包括获得古根海姆奖的雕塑家、享誉国际的钢琴家、获奖数学家、开创性神经学研究人员、奥林匹克游泳运动员和世界级网球运动员,并采访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教练。研究者惊讶地发现,这些成就非凡的人士,只有极少数曾是所谓的神童。


“世界上有一个人能够学会,所有人就都能学会,”心理学家总结道,“只要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


近来的证据表明,学习条件至关重要。要想掌握一个新的数学、科学或外语概念,通常需要7到8次的练习。当然,也有学生不需要太多次练习就可以出色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比旁人学得更快,他们的理解速度与同龄人并无二致。让这些学生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在第一次练习时便已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一些学生因掌握相关学习素材而学得较快,另一些学生则是父母或其他人很早之前就教过他们,或者他们提前自学过。有些看似源于天赋的差异,其实往往是机遇和内驱动上的差异。


我们在评估潜能时,往往容易犯一个根本性错误:我们习惯于追溯起点,只看到那些立即可见的天分。在这个沉迷于天赋的世界里,我们认为,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的人最有前途。但是,人们的杰出成就与最初资质之间差异巨大,如果我们只凭最初资质就断言人们的未来,那么他们的潜能将难见天日。


你无法从人们的起点判断他们的未来。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机会和内驱动,任何人都能够练就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潜能并不取决于你从哪里开始,而在于你能走多远。我们不需要过分关注起点,而应当更多地关注所走之路。


每个少年得志的莫扎特背后都有无数个进步缓慢、大器晚成的巴赫。他们并非生来就拥有神秘的超能力,他们的技能大多是后天努力得来的。取得非凡进步的人很少是天生奇才,他们的神力都需要后天的培养。


忽视后天努力的影响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它会使我们低估通过后天努力所能获得的成就和所能学习的才能范围;我们会因此给自己和身边的人设限;固守狭窄的舒适区,我们会错过更广阔的可能性;我们会对别人的潜力视而不见,关上机遇之门,也将世间更多的美好拒之门外。


不断超越自我的长处,是我们发挥潜能、达到巅峰的不二法门。进步不仅仅是实现卓越目标的手段,因为不断进步本身就是一项颇有价值的成就。我想要阐明的是,我们如何才能在不断进步这方面更进一步。


接下来的内容无关野心,而关乎抱负。正如哲学家阿格尼斯·卡拉德所强调的,野心使你专注于想要取得的结果,而抱负使你成为想要成为的人。问题不在于你能否腰缠万贯、摘得桂冠或荣誉等身,这些地位的象征并不能代表进步。


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成长了多少。


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心态,还开始于一系列通常被忽视的技能,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我们走向高峰的特定品格技能。


亚里士多德将严于律己与亲社会等品质称为德性品格。他所描述的品格,是人们在意愿的驱策下习得并运用的一套原则。


我也曾这样看待品格,认为品格就是遵从严明的道德规范。但我的工作是检验并完善哲学家喜欢辩论的观点。在过去的 20 年里,我搜集了一些证据,它们促使我重新思考上述品格问题。现在我认为,品格与其说是一种意志,不如说是一套技能。


品格不仅仅是坚持原则,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按照原则来生活的能力。品格技能使拖延成性者按时完成重要之人的托付,使羞赧者有勇气站出来反对不公,使队里的“混世魔王”在一场重要的比赛前与队友化干戈为玉帛。这些技能既是出色的幼师可以培育出来的,也是杰出的教练能够培养出来的。


有证据表明,伶俐的孩子和聪明的新手学棋更快,但在成人对弈和高手过招中,智力对行棋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在国际象棋领域就像在幼儿园里一样,早期认知技能的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平均而言,一名棋手需要 2 万多个小时的训练 ,才能成为国际大师;若想成为国际特级大师,则需要超过 3 万个小时的训练。


为了不断精进,你需要具备主动性、自律性,以及潜心钻研传统战术与新型战术的决心。



即便你已经登顶,品格技能也能帮助你更上一层楼。恰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在一篇研究综述中所总结的那样:品格技能“能够在生活中预测并创造成功”。但品格技能无法凭空生长,需要育之以机会和动力。


2. 品格始终具有可塑性


19 世纪末,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提出一个大胆的主张。“到 30 岁时,”他写道,“品格就会像石膏一样定型,不能被重新软化了。”孩子们的品格尚可被塑造,但成年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近来,一组社会科学家为验证这一假设而发起了一项实验。他们从西非招募 1500 名处于创业初期的小型企业家,男女各异,年龄从 30 岁到 50 岁不等,涉及的领域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


研究者将这些创业者随机分成三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他们照常运营自己的企业。另外两组是培训组:他们用一周的时间学习新概念,通过其他企业家的案例分析这些概念,并通过角色扮演和反思练习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初创企业中。两个培训组在培训内容上相互区别,其中一组侧重认知技能,另一组注重品格技能。


在认知技能培训组,创始人加入由国际金融公司开设的经认证的商业课程,学习金融、会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定价等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接受品格技能培训的创始人则参加了由心理学家开设的有关培养个人能动性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个人主动性、纪律性以及坚韧性,同时通过练习将这些品质付诸行动。


品格技能培训成效显著。创始人仅用 5 天时间就学会这些技能,而他们的公司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平均利润增长30%,几乎是认知技能培训效益的 3 倍。


掌握金融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创始人能够抓住机遇,但具备主动性和纪律性的创始人可以创造机遇。后者能够预测市场走势,而非被动应对变化;他们的想法更具创意,推出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他们在遇到资金困难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为灵活机智地寻求贷款。


除了证明品格技能可以推动我们取得更多成就,这一实验的结果还表明,培养品格技能什么时候都不晚。威廉·詹姆斯固然聪明,但在这一点上他大错特错。品格不会像石膏那样僵化定型,而是始终具有可塑性。


人们常常将品格与个性混为一谈,此二者其实并不相同。个性是你的倾向,是你最基本的思考、感受以及行为本能。品格则是你以价值观驾驭本能的能力。


了解原则并不等于知道如何践行原则,尤其是在你紧张焦虑的时候。若诸事顺心,积极主动和意志坚定就并非难事。当身处逆境时,你是否仍旧能够坚守这些价值观,才是对品格的真正试炼。如果个性意味着你在寻常日子里的反应,那么品格就是你在艰难岁月里的表现。


个性不是难违的天命,而是你的人格倾向。品格技能可以让你超越这种倾向,笃守自己的原则。关键不在于你具备哪些品质,而在于你决定用它们做些什么。


无论今日是何样貌,你都没有理由不从现在开始,培养你的品格技能。


长期以来,诸如主动性和坚韧性这样的品格技能一直被视为“软技能”。这一词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当时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扩展美国陆军的训练项目,使其不再局限于坦克和枪支的操作。他们认识到人类技能的重要性,故而更广泛地强调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使部队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之和,并最终能够让部队安然无恙地返回家园。心理学家需要用合适的标签来描述这两组技能,就在那时,他们做出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决定。


心理学家称坦克和枪支的操控技能为“硬技能”,因为它们涉及对钢铁和铝制武器的使用。“软技能”则是“与工作相关的重要技能,与器械使用无关或关系不大”。这些是士兵在任何角色中取得成功所必备的社会、情感和行为技能。它们之所以被称为“软技能”,是因为它们无关乎金属器械的使用。根据这个定义,甚至金融也是一项软技能。


几年后,心理学家建议停止使用这一术语,因为“软技能”听起来软弱无力,而士兵们想要变得强大有力。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品格技能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力量源泉。


如果说我们的认知技能使我们有别于动物,那么品格技能让我们能够超越机器。计算机和机器人如今可以制造汽车、驾驶飞机、奔赴战场、管理财产、代表被告出庭、诊断癌症,以及进行心脏手术,越来越多的认知技能实现了自动化,品格革命随之而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品格的重要性越发重要。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人之为人的技能实为重中之重。


我们总说成功和幸福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我很好奇为何品格不是更重要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像钻研职业技能一样,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品格技能,会怎样呢?



在探究释放隐藏潜能的品格技能之后,我已经明确,主动性、坚韧性以及纪律性这些重要元素是品格技能的具体形式。


路途修远,我们需要有寻找非舒适区的勇气、理解信息的能力,以及接纳不完美的意志。


3. 品格技能的一个例子:学习新语言


许多人都希望能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却认为语言学习过于困难。有些人认为自己缺乏语言天赋,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机——如果在蹒跚学步时就开始学习外语,他们可能早就学会了。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在 18 岁左右语言学习速度的下降并不是我们的生物学特征,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多语言者证明,人们在成年后仍有可能很好地掌握新的语言。他们最终能够学会第一门外语,并不是因为克服了认知障碍,而是因为克服了动机障碍:他们适应了自己的不适。


在诸多不同类型的学习中,体验不适可以释放隐藏的潜能。鼓起勇气面对不适是一种品格技能——一种极为重要的决心。


这要求我们具备三种勇气:放弃你屡试不爽的方法;还没有准备好就上场;比别人犯更多的错误。加速成长的最佳方式是拥抱、寻找和放大不适感。


学校里有一种流行的做法,让许多学习者不愿寻求不适。这种做法的初衷是解决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几十年来,许多学校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一样运转,学生年轻的头脑被当成大批量生产的可替换零部件。尽管各有所长,但他们只能通过相同的标准化课程和讲座吸收统一的知识。


20 世纪 70 年代,一股新思潮颠覆教育界,其核心前提是:不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学习方式就是他们最擅长的获取和掌握信息的认知模式。要掌握新概念,语言学习者需要阅读和书写;视觉学习者需要看到图像、图形和表格;听觉学习者需要听到音量足够大的声音;动觉学习者需要通过肢体动作来体验。


学习方式理论广受欢迎,如今已经成为教师培训和学生体验的基础元素。然而,学习方式也有一个小问题,它们只是个神话。


一组专家全面回顾近几十年来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相当震惊地发现,这一理论缺乏证据支撑。在对特定课程进行一个学期的对照实验和纵向研究后,他们发现,即便教师或学习习惯符合学生或成人的能力或偏好,学习者的测试成绩也并没有提高。


“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将学习方式评估纳入一般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研究人员总结道,“学习方式教学法在教育界大受欢迎,却没人能拿出可信的证据证明其实用性……两者之间的反差着实令人震惊和不安。”


我们不想回到僵化的工厂式学习模式,但也不应被死板的学习方式束缚。当然,你仍然可以偏爱某种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方式,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你的偏好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只是一味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就会失去改进自己弱点的机会。


你喜欢的学习方式会让你感到舒适,但它并不一定是你的最佳学习方式。有时,让你感到最不适的学习方式反而能够使你学得更好,因为你必须加倍努力地学习。


这就是勇气的第一种形式:勇于拥抱不适感,把原来的学习方式抛在脑后。


每当你把自己逼出舒适区,一个常见的问题拖延症就出现了。正如博主蒂姆·厄本描述的那样,你的大脑会被一只即时满足的猴子劫持,它肯定会选择简单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去完成艰苦的工作。你所花的时间换来的只是深深的亏欠和惰怠。你的自尊心会被羞耻感烧成灰烬。


许多人把拖延与懒惰联系在一起。但心理学家发现,拖延不是时间管理问题,而是情绪管理问题。当你拖延时,你不是在逃避努力,而是在逃避被这种活动激起的不愉悦的情绪。不过, 你迟早会意识到,你也在逃避想要到达的远方。



我见过很多人因为写作不合乎自己的天性而退缩。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写作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学习的工具。写作会暴露你在知识和逻辑上的不足,它促使你清晰地表达假设并思索如何做出反驳,写作不清晰是思维不清晰的表现。


这并不是说每个讨厌写作的人都应该写作,而是说明,如果回避学习中不容易掌握的技巧所带来的不适感,我们就会限制自己的成长。用伟大的心理学家泰德·拉索的话说:“如果觉得舒服,你肯定没做对。”


奉学习方式为圭臬的人会让我们相信,言语学习适合一个人,听觉学习适合另一个人。但学习并不总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而往往是找到适合任务的方法。


一个实验的结果颇有意思:给学生们 20 多分钟的时间阅读一篇科学文章,随机分配一半学生读文章,另一半学生听文章。听文章的人比读文章的人更喜欢这堂课,但两天后进行测验时,他们学到的知识明显少于后者。听者的得分率为 59%,而读者的得分率为 81%。


虽然听音频通常更有意思,但阅读能够提高理解力和记忆力。倾听可以提升直觉思维,而阅读能激活更多的分析处理能力。


在英语和中文中均如此——当同样的烦琐问题、谜语和问题用书面而非口头形式表达时,人们会表现出更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在阅读文章时,你会很自然地在段落开始时放慢速度以处理核心思想,并划分段落和标题来整理信息。除非你因阅读或学习障碍难以理解文字,否则,在训练批判性思维方面,阅读是无可替代的。


当不适感出现时,仅仅接受它是不够的,主动寻找不适感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舒适学习是一个悖论,只有练习得足够熟练,你才能真正游刃有余地掌握一门技能。但在掌握之前,练习都会让你感到不适,所以你往往会逃避它。


为学习提速需要第二种勇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勇于运用知识。



在一项巧妙的实验中,心理学家凯特琳·伍利和阿耶莱特·菲什巴赫研究了数百名参加即兴喜剧课程的人,并随机分配他们专注于不同的目标。结果,坚持最长时间、冒最多创造性风险的并不是那些被鼓励专注于学习的人,而是那些被建议有意追求不适感的人。实验说明指出:“你的目标是感到尴尬和不舒服……这是有效练习的标志。”


一旦将不适感视为成长的标志,人们就会有超越自己舒适区的动力。当发现不适感是进步的信号时,你就不会想着逃避它。为了继续成长,你会继续跌跌撞撞地走向它。


你不必等到掌握了全部知识才开始交流。你的知识库会随着你的交流而不断扩大。


这需要第三种勇气——不只是拥抱和寻求不适,而是通过勇于犯更多的错误来放大这种不适。


有一次,我和表哥一起去哥斯达黎加旅行。我们走进一家餐馆,他说那里的鲜榨橙汁看起来很好喝。当他用西班牙语点菜时,服务员笑得前仰后合:他要的不是“jugo denaranja”(橙汁),“而是 fruto de periódico”(报果)。他说自己想要一杯“报纸水果”。


第一次尝试使用一种新语言时,你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虑,担心万一弄错了一个外语单词,就会出丑露怯,甚至还可能冒犯他人。我的妻子阿莉森在高中学过日语,期末考试的一环是去餐馆用日语点菜。她非常担心会因出错而考不好,于是就装病。


这就是勇气应该发挥的作用:要练习说一门语言,你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犯很多错误,而且错误越多越好。



学习通常被理解为认识、纠正和预防错误的过程。如果想精通一门语言,与其以减少错误为目标,不如努力多犯错误。


诸多实验表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得到正确答案之前先让他们随机猜错,那么他们在往后的考试中出错的可能性会降低。如果被鼓励犯错,我们最终犯下的错误会减少。早期的错误有助于我们记住正确答案,并激励我们继续学习。


如果你准备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不妨设定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每天至少犯 200 个错误。然后,用犯错的次数来衡量自己的进步。你要相信:犯的错越多,进步就越快,错误带给你的困扰就越少;犯错让人感到不适,而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犯更多的错误。


即使你在学习过程中犯了错,人们也会赞扬你的努力,这会激励你继续尝试。心理学家称这种循环为“习得性勤奋”。当你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时,努力的感觉本身就开始呈现次级奖励的属性。你不再需要逼迫自己继续尝试,而是觉得有一股力量牵引着自己去做更多尝试。


和从学语言的第一天就开口说话一样,你可以从第一天起就开始编程,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教学,从第一天起就开始做教练。在熟练掌握你的技能之前,你不需要享受舒适感,因为在练习技能的过程中,你的舒适感会随之增加。


如果等到觉得准备好了再去接受挑战,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起步。也许不会有那么一天,一觉醒来,我们突然觉得自己准备好了。


要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是做好准备的起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