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6-22 18:14

冯小刚一夜斑秃,王朔被赶出家门:老炮的青春往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往事叉烧(ID:wschashao),作者:叉少,原标题《老炮们的青春往事》,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没有人见冯小刚穿过短裤,夏天或运动时他也不穿,永远是一条长裤。有人问过他,这么热不穿短裤?冯小刚说:“不穿,不好看,就跟裤子外面插两根棍似的。”


当然,穿长裤也没有多好看。那年代裤子不修身,冯小刚又竿儿瘦,老远看像是一条裤子走过来,所以得一诨号——“冯裤子”。


第一个这么叫冯小刚的人,是王朔的大哥——叶京。不仅如此,叶京还拍了电视剧,按着冯小刚写了一号人物,让他再也没能摘掉这个外号。


有人和叶京说,你要是有冯小刚十分之一性格,就能成中国最大的腕儿。叶京嗤之以鼻:我太知道冯小刚那套是怎么回事了。


叶京与王朔


王朔和叶京是一个部队大院长起来的,俩人住上下楼,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在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


小时候的王朔漂亮得像个姑娘,父母也按姑娘那么养他,给他穿裙子梳辫子。王朔老实乖巧,叶京小时候就能打能闹。王朔父母每天教导他,少跟姓叶的来往。


叶京、王朔的童年游戏就是无数次扮演革命电影中的片段,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英雄儿女》里那段:“我在,阵地就在,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在革命理想熏陶下,六十年代的北京小男孩有一个共同的梦想——第三次世界大战。待战争硝烟弥漫时,自己冲上去堵枪眼、炸碉堡,像英雄一样死去。再不济就是走出中国,去解救那些深陷资本主义泥潭的苦难人民。


然而现实一片苦闷,没有战争,也没有人可以拯救。浪漫理想在胸中激荡,憋久了,就发展成暴力行为。那年头,最流行的活动就是打架。


所有人受的都是集体主义教育,一个人出了事,全院子都不会袖手旁观。七十年代,北京的街头胡同经常有人“碴架”,两伙人骑着“二八大杠”赶往约定地点,接着就是一场恶战,挨板砖刀子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其中打出名气的,除了外地的“小混蛋”,就是叶京和他的大哥“夜猫子”。


叶京的院子有三四百孩子,隔壁海军大院有上千,但每次交锋都是一小撮绿衣服的追着一群蓝衣服的打,叶家兄弟更是一个打十个,后来海军院的见了姓叶的就跑。


类似战争英雄,叶京和“夜猫子”是当时青年的偶像。王朔也跟着崇拜,认两人是自己的大哥。


因为打架,叶京在社会上的名声不好,进部队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叶京的父亲自尊心很强,拉不下面子求人,最后还是他的母亲出面。


叶京进了坦克师,成为坦克兵。当时冯小刚也在坦克师,因为会画画,进了宣传队。不过两人不是一个圈子,一直没说过话。


宣传部不熄灯,在部队,冯小刚度过了最自由的一段时光,每天除了画画就是四处看姑娘。叶京则完全是另一番样子。


接收叶京的团长顶了很大的雷,担心他毁了部队的声誉,一直考验他。叶京为了证明自己玩儿命表现。


叶京从小打篮球就有名,不到一米八的个子可以原地起跳扣篮。刚好部队喜欢体育尖子,那会儿打了一场新兵联赛,场上几个一米九几的人投篮,叶京跳起来哐哐盖帽儿。营长看完乐坏了,说:“这兵我要定了,谁也不许要走。”


叶京憋着劲要干出点样子,他每天跟农村来的新兵比勤奋,凌晨起床去厕所掏粪。为了军事训练,叶京一晚上一晚上不睡觉,穿着军裤衩,光着膀子在四十多度的坦克里面演练。


在部队的三年,叶京是全师坦克射击第一,还发挥能打的特长,拿了全军比武第一。


从部队回来,负责转业安置的见了叶京的档案眼睛都直了,直接给他推荐到海淀当政府干部。


同时期的王朔去青岛,进海军当了操舵兵。王朔没有野心,安心做了卫生员。复员回京后,王朔进了医药公司,卖生理盐水和葡萄糖。


单位领导给王朔下死任务,让他卖滞销货。王朔烦得不行,一下班就和叶京混在一起。


叶京闲不住,上着班还和朋友去广东,带回来一堆墨镜、收录机、喇叭裤在北京卖。王朔干的就是销售,嘴皮子又灵,叶京五块钱进的电子表,王朔卖八十五,卖完两人就去涮羊肉。


当时“倒买倒卖”是非法行为,叶京被盯上了。因为不知道叶京长相,公安局没法抓人。叶京的父亲主动送了照片,还保证儿子回家一定缉拿归案。


1983年“严打”, 叶京因投机倒把被抓,审查半年。


监狱里面一天两顿饭,上午10点钟吃一顿窝头,没啥油水。倒霉的是隔壁就是海淀食品厂,叶京每天饿得不行,还要闻着奶油巧克力蛋糕的香味。


监狱里有一个小天窗,叶京每天看着窗外一群鸽子带着哨飞过去,他感慨:“人生失去自由真是比什么都痛苦。”


审查结束,叶京又在单位熬了半年,决定不干了。他没想清楚自由是什么,但单位里人浮于事,对领导要百依百顺的日子他实在过不下去了。


当时还没有辞职的说法,政府干部自愿不上班了,这件事太过离奇,还引起了一阵讨论。


回家那天,叶京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家可不能养你啊,你不能坐在家里吃闲饭啊。”


叶京父亲是老革命,一辈子没低过头,抗战时候日本鬼子还给他跪过。知道叶京扔了铁饭碗,老爷子噗通给他跪下了。


离开单位,叶京又干起老本行。他去广州进了一堆漂亮衣服,装在包里去西单截小姑娘,像卖黄色碟片那样,有人感兴趣就拉去胡同里交钱。当时的北京土到掉渣,很多小姑娘都对他的衣服感兴趣。


也是因为这些事,叶京把按部就班的王朔拉下了水。


公安局找不着叶京,总去王朔单位打听。那年代风气紧,一个人要是被认为和流氓倒爷有联系,工作就没法干了。


王朔说:“我他妈不想给单位卖命,我得找到我自己内心的自由。”他和叶京前后脚离开单位。回到家,父亲冲王朔大喊:“滚!这个家不留你!”


这句话王朔记了一辈子,每次想起那个“滚”字都会伤心。


被家里撵出来那天,王朔和叶京进了饭馆,聊起父母和前途,两人感到满心的悲伤和迷茫。


为谋生计,叶京在五棵松附近开了个川菜馆,叫天府酒家。开饭馆要有三个法人代表,而且都要无业,王朔很符合,加上他是个二级厨子,跟着开饭馆再合适不过。


王朔开始写小说,下了猛劲,中指第一指节被笔磨下去一块。因为家里不给饭,每天就去叶京的馆子吃。


天府酒家生意相当红火,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三百多,最多的时候五百多。饭馆开了一年多,每个人都挣了一两万,在当时算是大钱。钱是挣了,但几个人没有社会地位。那年代个体户是进过局子和没出路的人做的事。


开饭馆的那些日子,叶京的父亲没认过他。叶京每天骑着三轮车去市场买菜,总是压低帽檐,生怕遇见以前的熟人。


两个长期处在中心的人突然失了地位。叶京发狠说自己必须成为人上人。王朔说:“我写小说,要成名、成家、成腕儿。”


冯小刚


冯小刚父母在他很小时就离婚了。他妈妈是印刷厂的保健医生,身体不好,一个人拉扯着冯小刚和他姐姐。


妈妈跟冯小刚说:“孩子,你会顺顺利利的,所有的苦难都让妈替你尝尽了,你有出息,我的罪就没有白受。”


1984年,部队精简整编,26岁的冯小刚转业,去城建开发总公司工会当宣传干事。那段日子冯小刚经常跟工友提着暖壶去打啤酒,每天惦记着和女孩儿跳贴面舞。业余还搞些文艺生活,隔三岔五跑去听一场音乐会。没多久,领导看他不顺眼,要把他打发到库房去。


如果没有郑晓龙,冯小刚可能真去看仓库了。


冯小刚不是一般人,遇贵人的方式也很奇葩。有天冯小刚去医院找朋友,被一个女孩迷住了。他说:“这女的挺漂亮的,还会抽烟,真有个性。”冯小刚准备追她,托人打听一圈,得知是郑晓龙的妻子,吓了一跳。


郑晓龙当时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想进中心,都要通过他。冯小刚放弃姑娘,转攻郑晓龙。他没钱,巴结郑晓龙的方式就是聊天,谈自己的理想。多年以后,郑晓龙仍然记得冯小刚的理想:在路边盖一个炮楼,收过路费,然后把花姑娘通通拉进来。


郑晓龙没见过这么会说的人,加上冯小刚会画画,就把他调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美工。说是美工,其实是打杂跑腿,加上形象原因,没人拿冯小刚当回事。


拍摄《凯旋在子夜》时,有人拿冯小刚的长相开玩笑:“瘦小干瘪、外加一排大门牙,不演个越南军官太可惜了。”冯小刚立马换衣服客串了一把。


1985年,郑晓龙在片场导戏,休息时看了一本文学杂志,边看边笑,嘴里还骂着:真他妈孙子。冯小刚凑了上来,问谁把您乐成这样。郑晓龙说:王朔,我一哥们儿。


冯小刚接过杂志一看,《浮出海面》,是王朔写自己与沈旭佳的情感生活。


后来,冯小刚又看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有机会就在郑晓龙面前夸王朔,希望能引荐自己认识认识。


当时这本书出版,很多人受不了,觉得王朔流氓,有人在《啄木鸟》上撰文,说王朔笔下的男主角没有任何正面的社会意义。


有个女编辑说:“我可不敢跟王朔约稿,我去了他要是强奸我怎么办?”王朔听了说:“她怎么那么瞧得起自己呀?”


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王朔和郑晓龙到了冯小刚的住处。冯小刚上来就把王朔一顿猛夸。王朔看起来口无遮拦,但内心还是个腼腆的人,冯小刚一串好话把他夸得不知所措,一直尴尬地微笑。


冯小刚做了一桌菜招待他俩,从那以后,冯小刚就王老师长、王老师短地叫着。多年后回想认识王朔的这段经历,冯小刚说:抬头望见北斗星。进入王朔的圈子,其他人都是大院出身,普通出身的冯小刚一直在饭局末席。


那时,冯小刚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你每说一句话,不是你自己高不高兴,是要知道人家高不高兴,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取悦他人的程度。”


影视


因为王朔写小说,天府酒家都是叶京盯着。做久了,叶京觉得没意思,一天净跟顾客打架。隔几天就要打一次,基本都是叶京先动的手。有一回碰上一个会武术的河南人,跟叶京说:俺跟恁会会。


饭店开腻了,叶京开始经商,去了广州、深圳,还把生意做到了新疆。


刚开始做生意,叶京对所有人都客气,但那些老板觉得他好欺负,欠钱压货还每次给他甩脸。叶京拉下脸,养活一帮人天天去追款。他说:“那些老板以前见我如见空气,现在反而哈着我,恭恭敬敬的。”


后来,只要叶京一电话,第二天就能把钱要回来。


那些日子叶京过手的钱超过了千万,但他厌倦了那个行当。


1988年,王朔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水面》和《橡皮人》全部被拍成电视搬上银幕。很多媒体把这一年称为“王朔年”。


那年冬天,王朔请叶京一块去看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也是根据他小说改的。天下着大雪,叶京开车拉着王朔。去影院的路上,王朔跟叶京说:“中国电影,哥们儿现在平趟。”


1989年初,马未都、王朔、莫言、海岩、苏童、刘恒、刘震云、魏人、史铁生等人在北京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开始市场化生产、出售影视作品。王朔是法人兼理事长,马未都是秘书长。


第二年,郑晓龙策划,王朔参与编剧的《渴望》大火。


那以前,大家一直认为影视比文学低级,《渴望》火了之后,电视剧热潮兴起,王朔转了写作方向,改写电视剧。


他说:“1991年前我是个职业写作者,1991年之后我基本上就是一个放任的态度。”


1991年,“海马影视创作室”主力阵容开始写《编辑部的故事》,剧本写完后,送了好几次才过审,正要开拍,突然发现剧本丢了,没人愿意再重来一遍。


冯小刚找到王朔,说希望能一起把这个本子弄完。那时候冯小刚对王朔的小说倒背如流,写出的电视剧和王朔真假难辨。


郑晓龙评价冯小刚说:“在编剧上冯小刚比王朔不同的是,王朔的语言中暗含着珠玑,暗含着思想。而冯小刚呢就比较在嘴皮上下工夫,比较贫嘴。他长项是有悟性,弱项是有时缺乏思想。”


剧本重写完,冯小刚说之前丢的剧本找到了。


冯小刚对王朔说:“这本子我是想着一个人写的,你必须带我去见见。”王朔问:“谁呀?”冯说:“葛优。”


当时葛优有戏约,冯小刚力劝他违约推了另一家,说来我们这儿给你当主角。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李东宝(葛优饰)和葛玲(吕丽萍饰)成了很多人的理想对象。


从此以后,冯小刚算是真的进圈了。他开始做编剧,又跟着郑晓龙去了趟美国,联合导演了《北京人在纽约》。


在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很多人不希望冯小刚参与导演,王朔说“不让冯小刚参与我就退出。”


等到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找了冯小刚,给他安排了一个愚蠢的老师角色。


姜文看不上冯小刚,每次找他客串电影都是丑角,大多活不过五分钟。


1993年,冯小刚拉上王朔,投资十万块,开了好梦公司,王朔是董事长,冯小刚是总经理,公司总共三个人,董事长天天自己擦桌子。


他们几个管公司叫“窑子”,开业当天,王朔没让嘉宾们带贺礼,把公司采购的发票丢在纸箱里,叫冯小刚拿到门口:“让他们抓去,抓着哪张就替咱报销了!”


因王朔的名气,剧本还没写出来,投资就上门了。王朔带着资金和冯小刚四处拉关系,吃吃喝喝了一圈儿,冯小刚的本子却死活写不出来。


王朔又拿了一本自己的小说给冯小刚,让他拍了处女作《永失我爱》。


接着,好梦公司拿了刘震云的小说,拍了电影《一地鸡毛》,虽然没有之前王朔的电影红,但票房还行。随后好梦又拍了几部电影,都反响平平。


1993年,徐帆与男友王志文闹矛盾。在王朔的撮合下,冯小刚和妻子离婚,跟徐帆走到了一起。


也在那年,《上海文学》第6期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等人写的《旷野上的废墟一一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拿王朔和张艺谋开刀,说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人精神信仰的破碎以及时代人文精神的萎缩。


这件事的影响持续了好几年。


1994年初的一个晚上,王朔,沈旭佳和几个朋友在西苑饭店顶楼旋转餐厅吃饭。吃到一大半儿,冯小刚一脸凝重进来找王朔,有消息说,今后各类媒体均不得报道有关他的新闻。


那一年,好梦公司的三部电影一部都没拍成。《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无一过审。


那会儿王朔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徐静蕾,和沈旭佳离婚了。后来,沈旭佳带着女儿王咪去了美国。


就在王朔离婚这一年,有一家公司投了五百万,拍《我是你爸爸》,王朔第一次当了导演。


在现场,他一直钻车里和叶京聊天,还经常在片场睡觉。最忙的是冯小刚,一溜小跑过来问朔爷你看这个这么弄行么,王朔回一句,你看着办,转头接着聊。拍电影的事儿都是冯小刚在忙活。


后来王朔自己也说过,冯小刚是一个工兵型的导演,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需要有冯小刚这么个人一直在,但冯小刚并没有这个打算。


王朔说:“我心里暗暗希望,我真正拍电影的时候,他给我干执行导演,当然人家有自己要发展的路,所以最后我对他有点不满。”


1996年,“好梦公司”多部电影被要求停机,给出的理由是:“剧本对于挑逗、追逐、强奸女性津津乐道,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


那一年,王朔为好梦写了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机不到十天,接到了停拍通知。那时,片子已经花进去一百多万。没多久,韩三平告诉他们,《我是你爸爸》也被毙了。


冯小刚找到韩三平:“您说怎么改,我们一定好好改。”韩三平说:“改也没用,这片子你们拍不成,赶紧回去吧!”


从北影厂回来的路上,王朔和冯小刚都没说话。


美工给冯小刚打电话,问剧组布景拆不拆。冯小刚神情恍惚地说了一声“拆”,当晚就喝醉了。


第二天醒来,徐帆把镜子递给冯小刚,他看到自己脑袋的右侧露出一块头皮,头发不知去向。


人极度焦虑时会出现这样的斑秃,俗称“鬼剃头”。


1997年,王朔准备再拍一个电影,改编自池莉的小说《一去永不回》,打算让徐静蕾演。但那会儿全国掀起了批判王朔灰色人生观的活动,这个剧本被认为是宣扬灰色人生观,再次被毙。


王朔在国内彻底待不下去了,正好有纽约出版商邀请他去出英文书。凭借之前在美国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积累的声名,王朔申请了杰出人才绿卡,去了美国。


走之前,王朔给冯小刚留下一句话:“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甲方乙方


那是冯小刚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眼看40岁将近,一事无成,没人愿意给他投资电影。


当时中国电影受电视剧冲击,不景气到了极点。国营电影制片厂接连亏损,上影、西影靠借债度日。韩三平为了救市,就想找导演拍点受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张艺谋、陈凯歌这种拿奖的导演自然不在考虑范围内,想来想去,想到了冯小刚。


韩三平找冯小刚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生活的电影。冯小刚说:“下岗工人没人爱看,也没人愿意花钱去看,不如咱拍个喜剧?”


这就是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制作费只有340万,但开头就有坦克群的大场面,一辆坦克一点火就是五六千块钱一个磨合小时。


冯小刚求叶京帮忙,叶京当过坦克兵,托人给他借调了一个营的坦克,还在电影里客串了想过苦日子的土大款。


< 叶京客串《甲方乙方》>


冯小刚下了豪赌——导演零片酬,只拿票房收入分账。最终《甲方乙方》拿下3600万票房,接近投资的十倍。


那段时间,冯小刚没事就哼唱一首歌:“1997年,又是—个春天,有—个导演在中国拍了—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


这算是冯小刚导演生涯最重要的一战,但也是因为这部电影,冯小刚把王朔、叶京全得罪了。


怕被王朔连累,《甲方乙方》上映,冯小刚只署了自己的名字。回忆起这段儿,冯小刚说:“那些年,我是趴在王朔的肩膀上狠狠地吸了几口血。”


《甲方乙方》筹备时,王朔刚从加州回来,冯小刚让制片主任给王朔送去五万块钱稿费,王朔给扔了出来,俩人闹掰。


叶京问王朔:“你这么讨厌这人,早干嘛了?”王朔说:“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


梦开始的地方


1987年,叶京父亲患癌症,时日无多,当时家里人轮流到301医院去伺候父亲。叶京值班的那天傍晚,他临走时和父亲打了声招呼。刚走出病房门,就听见父亲在床上叫了一句:“小京啊,现在冬天外面冷,开摩托车一定要小心,把大衣围脖赶紧系紧了,别着凉。”


叶京答应了一句,然后脑子就懵了,一片空白。父亲从小到大跟他说话都像是教育阶级敌人,从来没对他这样说过话。那一段时间,叶京觉得自己长大好几岁,不能再混下去了。


1995年春节,叶京又想起了父亲,他没回家,一个人喝了几十罐啤酒,留着泪,用圆珠笔在纸上写下了《梦开始的地方》那部电视剧的第一个字。


在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父亲在医院去世了,儿子跪在地上。其实是叶京为了纪念父亲写的。


《梦开始的地方》完成,姜文和赵宝刚都想做这部戏。


那时冯小刚正忙《甲方乙方》,但叶京的本子也不想放。王朔说:这人有好事从来不落空,他生怕你的事跟别人合作,没跟他合作。


于是,冯小刚说帮叶京搞定投资,拉着他一起宣传《甲方乙方》,说路上还能跟他一起探讨《梦》的剧本。


一路上,冯小刚对《梦开始的地方》的剧本只字未提。叶京发现冯小刚最大的动机是想拉着他打扑克,那段时间冯小刚天天沉迷于打扑克,老凑不齐人。


《甲方乙方》宣传结束,冯小刚要了高价,把《梦开始的地方》投资谈崩了,然后连声招呼都没打,就没信儿了。


被冯小刚放了鸽子后,叶京重新筹备电视剧,拍到一半的时候,冯小刚突然给叶京打电话,差点哭了。


冯小刚说自己想拍电影,但本子是和王朔合写的,必须王朔认可才能拍,但他一直不接电话。冯小刚跟叶京说:想来想去只有你能请动王老师。


叶京找王朔在酒吧见面,说自己是受冯小刚之托谈《一声叹息》剧本。王朔说要拍就拍跟我没任何关系。叶京说冯小刚也不容易,为了这事都在他面前哭了。王朔来了一句,他就这样。


在叶京的劝说下,王朔终于同意与冯小刚见面。一听这个消息,冯小刚开车过来,激动得都迷路了。


2000年,《一声叹息》电影上映后,得了埃及电影节的奖。冯小刚请王朔看,王朔说挺好,但转头就跟媒体说,这片儿把中国电影的弊病全集齐了,另外,埃及电影节的奖也就相当于乡镇企业奖。


冯小刚知道后,抱着叶京痛哭:“朔爷怎么能这么对我。”


那时王朔的哥哥父亲接连去世,朋友梁左也被高利贷逼死。他重新审视生活,觉得自己前四十年是演猴戏给人看,挣了钱也没得到什么快乐。


2003年春节前后,王朔缓过劲,写了《致女儿书》,他对女儿王咪说:“我希望你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你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是挣点钱,让傻逼们知道吗?


冯裤子


按王朔的定义,冯小刚成功了。


2003年底,《手机》上映,虽然败坏了崔永元的名声,加深了他的抑郁症,但电影票房达到5600万。


2004年,冯小刚拍《天下无贼》,剧本改了很多遍,怎么都通不过,刘震云也没辙。


电影局的理由很简单:让贼做主角,没有先例,贼做好事的动机是什么?无奈之下,冯小刚只好找到王朔。王朔一看:“简单,让女贼怀孕,然后进庙烧香,人心向善,自己这辈子毁了,希望下一代美好,宗教情怀也加进去了,格调一下子就拔高了。”


编剧一听:“王朔太老辣,太聪明了,不服不行。”


《天下无贼》票房过亿,冯小刚摇身成为类型片导演。在投资方眼里,冯小刚已经不次于张艺谋了。


那几年,冯小刚出尽了风头,但制他的人还没出手。


叶京瞧不上冯小刚,但和冯小刚决裂主要还是出于和王朔的哥们儿义气,结果王朔倒先和冯小刚好上了。


为此,叶京好几年没和王朔说话。


叶京越想越气,觉得都是冯小刚搅和的,他闷在家里一年,写了一部电视剧,在里面比着冯小刚捏了一个叫“冯裤子”的人物。


这个人胆小怕事,欺下媚上,遇到点事就哭,最后当了导演,还成了大名。


电视剧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从2003年5月建组开始,到2005年9月30日关机,叶京一共和人打了8次架。


当时叶京在广东拍摄,开始挺顺利,后来因为占用当地街道,镇民不干了。镇上几百人游行,剧组走哪,就在哪捣乱,意思很明显,就是要钱。


这戏本来资金就紧张,叶京把火全撒在当地人身上了,抄起家伙就抡,把人全赶跑了。镇长出来说:“导演你理智一点儿,这样不好,容易出事情。” 


电视剧拍的是年代戏,有次镜头前面的一个女演员顶着一头染过的黄头发,叶京急了,脱口就是几句难听话,惹恼了群众演员,双方动起手来。


北京的群众演员头头们紧急开会,决定集体和《与青春》剧组抗衡,让全北京的群众演员都不来拍这个戏。


剧组找来群众演员的头头们协调,恩威并施,才要到人。再次开拍时,因为叶京要求打得逼真,演卓越的文章几乎是在真打,把群众演员打急了,开始反击。


最后,戏里戏外,真打假打已经分不清了。


剧组走马灯似的换人,从开始建组到最后关机,前后共炒掉了66个人,跟到底的只有10个人。


< 演员陈羽凡、白百合、佟大为、文章等 >


叶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讲公理的地方,我忽然发现,事实证明,用暴力全解决问题,你跟这帮孙子特好,跟丫掏心窝子,没有一件事可以通过好好做事的方式解决!”


这部戏是叶京和王朔的青春,叶京是真走了心,他调侃自己在拍摄现场“比冯小刚还能哭”。


剪辑完成,这部戏因为题材灰暗、台词粗口、情调不健康,一压就是两年。投资方失去了耐心,把52集砍成30集。片子变得“积极正面”了不少,但味道和感染力也被毁得差不多了。媒体采访中,叶京始终拒绝承认30集版本是自己的作品。


直到2006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全版在网上播出。


为了宣传这部戏,叶京接受了媒体采访,炮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说他们是中国电影的三架驴车。


刚好那会儿王朔帮王子文打官司,被媒体追着采访。时隔多年,王朔也抛头露面。


王朔说,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把他看疯了。“当年我放过话,要写一个大小说《残酷青春》,最损写成《飘》,一不留神就写成《红楼梦》。现在不必写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就是。这一段儿我不写了,写不过他。”


那会徐静蕾打电话给叶京,说:“王朔都批评我了,说我再不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就没法跟他对话了。”叶京领会了和好的暗示,主动打电话给王朔。 


那两年,全网最热的两个人就是王朔和叶京。因为王朔炮轰武侠小说,被金庸迷炮轰,加上他口无遮拦,又成了人们眼中的流氓。


叶京说,王朔多腼腆一个人,愣被人说成是流氓,逼得他自己出来说“我是流氓我怕谁”,然后大家又接受了他,这不是逼良为娼吗?


叶京、王朔两人见面,王朔哭着跟叶京说:“我不是名人,傻逼名人,谁是名人我啐谁。装什么大尾巴狼?” 


和好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上映,“冯裤子”火了,冯小刚早年间的黑历史也被扒出来了。


有人说:冯小刚用二十年的时间脱掉了这条裤子,随着这部电视剧的上映,一晚上又给穿回去了。


徐帆看不惯,出来打嘴仗:“冯小刚要是只会哭,他能有今天吗?”


冯小刚没在公众场合回应过这事,在2008年的《非诚勿扰》里,设计了一句台词,借葛优的台词服了软:


“钱现在对我来说不算事儿,就是缺朋友。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王朔哈哈大笑,联系了冯小刚。


王朔说:“小刚你这个《非诚勿扰》还挺有意思的,我一看老觉得我有下嘴的地儿。”冯小刚说:“你要有兴趣的话,要不你来弄一个续集”,两人一起弄了《非诚勿扰2》。


《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成功之后。冯小刚想向理想冲刺一把,他要拍《一九四二》。


历史纪录改成剧本十分困难,送审过程又一波三折。


为了过审,冯小刚欠下人情,必须给春晚当一次导演。过审的那天夜里,冯小刚醉醺醺地对着王中磊和王中军说:“下辈子给你们当牛做马。”


王朔跟他说:“你放心大胆地拍吧,要是赔了钱,我给你写个喜剧,挣了再把这个窟窿给堵上。”


为了王朔的交情,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为王子文安排了角色。


结果首映票房只有2600万,冯小刚最看重的电影票房扑街。很长一段时间,冯小刚自己过不去:“我不该拿公司的钱,来满足我一己之私。这钱我得想办法帮中军赚回来。”


春节一过,他就天天上王朔家泡着,没多久,两人就弄出了《私人订制》。这几乎是冯小刚拍得最快的电影,因为太过简单,直接上手就行。影片上映前,靠预售、植入,成本就收回了。最终票房7.1个亿,分账后全是利润。


年底,《一九四二》拿了奖。冯小刚说:“我随随便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认真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让我有了很大的困惑。”《一九四二》的挫败,对冯小刚影响极大,他觉得干导演没劲儿了。


冯小刚说:“一年一年都在拍电影,我没有了生活。我觉得正在一个特别窄的胡同里长跑,怎么跑两边都是一个墙,越跑越窄。”


结局


其实,王朔当年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语言风格。比如那会儿说“庄稼长势良好”,王朔套用在伤口上,说“伤口长势良好”,就有了不一样的讽刺意味。当那一套说辞成为历史,王朔的文风就失去了土壤。


马未都说:“我记得王朔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有一天走在大街上突然觉得精神大厦轰然坍塌,他意识到了,他的长处在丢失,他的生活没了。他本身不是一个刻意写小说的人,就是因为他不刻意,如果他刻意写一定一塌糊涂。”


魏人觉得,王朔写影视剧本把手写偏了,写不好小说了。


2013年9月7号,王朔的女儿王咪在北京大婚,王朔没有到场,按陈丹青的说法:他没勇气站这儿。冯小刚顶上来救场,出席并担任司仪,撑住了场面。


那之后,王朔接近隐居。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后面的十多年里,叶京依旧在拍大院情怀。后来叶京因为和投资商发生了不愉快,被终止合作。还是冯小刚以自己公司的名义出资帮助叶京渡过难关,并亲自出马替他站台助威。


王朔退出后,叶京也基本和外界断了联系。最近一次大新闻也在好几年前:一生没打过败仗的叶京卷入婚外情,被人雇凶打了一顿。


三人在大众面前活跃时间最长的,反倒是才情最普通的冯小刚。


但他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也要先拍两部不想拍的。


去年,冯小刚拍了《只有芸知道》。他说:“年过六旬,是时候直面本心了,在《芳华》里我摘掉了面具,在《只有芸知道里》我脱掉了铠甲。我双鱼座,就别伪装成变形金刚了。”


电影上映,口碑票房都扑街了,影评人说要是早十几二十年,电影主人公还能惹人羡慕,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


换句话说,价值观太老了。


当王朔、叶京、冯小刚再次坐在一起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 冯小刚依旧情绪激动,几杯酒下肚,又哭了出来。


余音


王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演过混混头子“小坏蛋”,这人的原型是北京当时有名的“佛爷”小混蛋。有关他的故事大约有上百个版本,最接近真实的应该是叶京那版。


小混蛋是第一个敢跟部队大院子弟作对的一个地方流氓。


小混蛋是靠“吃佛的”,意思是靠小偷供养,小偷偷完钱包都要给吃佛的人进贡,否则要挨打。


小混蛋手下叫菜刀队,是真刀真枪。那时小混蛋很猖,见到干部子弟拿刀就捅。大院子弟王小点儿要和小混蛋算账。


小混蛋被干部子弟围住,挨了很多拳脚和刀子。小混蛋从来没认过怂,但那天他浑身是血,跪在地上求饶:给留条命吧。


大家准备把他拉到海军总医院,往门口一扔,让他自己爬进医院去。在路上的时候,一个叫小谭子的来了。他着急自己没赶上战斗,拿了一把芬兰匕首走了过去。


那年代芬兰匕首很有名,比藏刀还漂亮,传说那刀子是带毒的。小谭子就拿着这样一把匕首,给小混蛋补了一刀。


那一刀扎进去,小混蛋血滋地冒出来了,瘫在自行车上死了。


那个自行车上孤独的身影,有点儿像王朔,也有点儿像叶京。


如果退后几步看,也像是冯小刚。


部分参考资料:

[1]《我把青春献给你》,冯小刚

[2]《专访叶京:我是带着某种感性的冲动去创作》,徐静蕾

[3]《王朔回来了,这次他要怎么玩》,三联生活周刊

[4]《叶京:一半是自己 一半是王朔》,新周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往事叉烧(ID:wschashao),作者:叉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