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燃财经(ID:rancaijing),作者:唐亚华,题图来自:IC photo
电商补税通知来了。习惯了刷单的电商行业,迎来监管大棒。
近日,部分天猫商家收到了税务部门发送的补缴近三年漏报税款的通知,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解读此举剑指行业顽疾“刷单”。
一直以来,电商刷单成风。新店为了寻求曝光量和成交额刷单,大型促销节日商家为了冲排行榜刷单,直播间为了数据漂亮刷单……成交额像越放越大的“卫星”。
刷单带来的窟窿无处补,进货、出货没有发票,补救为时已晚又找不到出路,曾经大量刷单或财务不规范的商家慌了神。有商家核算出来需要补税及滞纳金共800多万,直呼补税会倾家荡产;也有商家抱团取暖,搜集众多商家的意见,向税务部门积极协商处理。
电商作为创新模式和新生事物,多年来受到政策的保护,监管宽松。此次要求补税,有人认为,多年行业遗留的难题很难一次性解决,一刀切补税不合理;也有人坚持,电商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是普通社会行业,不应该继续享受保护,无论是刷单还是财务不规范,商家都该为此付出代价。
目前,只是部分天猫商家收到了补税通知,燃财经询问多个淘宝店主,对方均表示尚未收到通知。最新的情况是,因为北京疫情反复,部分商家收到了税务局暂停税务风险自查的通知。但无论此次补税范围多大,补缴严格程度如何,电商税务规范象征性的一步已经迈出。肆意刷单,随意操纵销量数据的时代结束了,考验商家真正实力的时候到了。
补税三年,有商家撑不下去了
税务问题上一次引发关注,还是范冰冰被罚补税8亿,影视行业遭遇偷税漏税大扫荡的时候。最近,税务部门又将目光投向电商行业,开始突击检查。
有公司收到通知称:“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发现你单位2017-01-01至2019-12-31申报的销售收入与电商平台统计的销售收入差异较大,存在少计销售收入的风险,请自查自纠,补缴税款及滞纳金,”落款是北京朝阳区税务局。
还有公司在登陆税务局网站时,窗口弹出提示:“我局在利用大数据进行税收风险分析过程中发现你存在涉税风险,请依据相关规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我局将持续关注你单位的纳税情况。”
简而言之,就是税务部门发现电商商家实际申报的销售收入和电商平台显示的收入不符,要求商家补缴近三年来的税款,给了一个自查自纠的机会。据悉,首批中枪的是北京的2000多家京东天猫商家,要求一次性按照支付宝进账额度补税,不过,这一消息并未得到官方证实。
消息一出,无数商家人心惶惶,哀嚎声一片。
一位武汉的天猫卖家诉苦:“查了近三年的数据,核算出来补税及滞纳金共800多万,现在不知道怎么搞,就算倾家荡产也交不起。”
用户“打不倒的小强”在知乎上说:“微薄的利润去承担三年将近30%的税率,做天猫店的利润大家都明白,现在的电商成本不低于实体店了,人工、平台佣金、推广费用、快递费、财务、房租等,真正到咱们手里还剩多少利。辛辛苦苦做了几年搬运工,到头来全部上交国家。这是把人往绝路上逼。一旦补税倾家荡产也补不起,只能面临破产了。”
话说得极端,不禁让人怀疑,如果补缴高额的税费说明公司交易额和利润可观,但也有卖家开始细细分析了其中的原委。
一个十年电商从业者提到:
“行业明码标价、价格竞争激烈,卖与不卖之间真的只差那部分税款。含税进的货,不赔钱很难销动,所以只能未税进、尽量未税出。从法律上来说,依法纳税、无可争辩,漏税补缴,有法可依。但现实情况是,所漏之税并不完全是进了我的口袋,卖掉这件商品,能有赢利是建立在不交税款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含税出就能赢利,我却把税款跟赢利都收归己有了。我未税进销是为了提高竞争力,降低商品售价,这种操作最终的受益者是消费者,而非我这个中间商。”
他认为,市场经济下,但凡有利润的行业就会有竞争,竞争之后,最终价格会定在一个多方都觉得无法再让步的平衡点,电商行业前期的粗犷发展,造就了税收上的畸形,它不是任何一个个体所犯下的错。
他也承认,自己赚钱了,而且优于打工上班,要不然不会背着心理负担去赚这种钱。但是,他补不起税。“这就好比我只有1块钱创业资金,每个月回款1.1元,挣1毛,花1毛,一年做了13.2元流水,这时我账上资金还是1元,但你要让我按流水的百分之多少去补税,真的补不起。我愿意最大限度的提供一些资金,算是我对过去认的错,从此以后尽力做一个合格的纳税人。未来,如果不能降低税率,那就全面落实电商纳税方案,所有人都缴税,价格竞争上才能重新保持相对公平。”
有抱怨的,更有行动的。不少天猫商家在为此积极奔走寻求解决办法。
燃财经加入的一个“电商难友群”里,有300多个群友在讨论此次补税情况,群公告指示“北京地区收到风险提示的商家每人写一份情况说明,大概内容一是自身经营状况及补税后果,二是希望税务局怎么做。此情况说明是去市税务做座谈会时给领导看的,家数越多越有说服力。”
群友星星告诉燃财经,自己经营一家天猫服装店,也接到了补税通知,但是日常客户要发票的很少,也没有如实报税,没有发票可抵扣,补税实在扛不住。
巨大的漏缴税额从哪里来?
补缴税额如此大,不免让人好奇,为什么商家申报的收入和电商平台的数据相差甚远?业内人士指出,这其中有两部分,一是商家只申报了开发票的收入,漏报了经营中未开发票的收入;另一种是隐藏了“刷单”带来的虚假收入。
另外,近年来电商直播大热,不少直播间为了数据好看大量刷单冲销售。据中信证券报告,2019年电商直播的行业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
前淘宝直播负责人赵圆圆就曾指出行业泡沫:“现在一场直播没有几个亿都不好意思发战报写新闻稿了?……1元秒的车按原价算销售额,打五折的商品按原价算成交,pv(页面浏览量)算观看人数,个个都在放卫星,牛皮都吹到月球了。坑位费+流量费+刷单成本+全网最低价,商家还剩几个子儿?”
虽然商家有苦衷,但网友并不买账:
“刷单属于欺诈行为,补税属于国家行为,既然你们告诉买家商品销售很多,补税就很有必要。”
“这招才是治疗刷单的根本,网上显示的数据也会真实一点了。”
“实体一年缴纳这么多税,电商不能成为免税之地。”
财政学博士、河北金融学院讲师臧建文告诉燃财经,尽管发票已多采用电子化形式,但消费者日常网络采购,如非报销用途,多不主动申请开票。同时,电商从业人员缴纳五险一金合规度较低。再加上部分电商原材料采购进项发票缺失,增值税抵扣链条缺失,这些都导致了电商财务不规范。
此外,他还提到,为提升销量、集聚人气,部分电商采用“刷单”方式,制造不实的销售数量,电商平台所记录的名义销售量与电商个体实际销售量不符,这导致了一旦电商面临补税时,可能将缴纳超过其应交税费,导致商家“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电商行业流传一句话“刷单是死,不刷单死的更快”。通常新开店在没有成交记录的情况下,很难获得电商平台的推荐,更难有买家下单。于是刷单成了电商行业公开的秘密,刷单门槛低,能够快速提高店铺和商品的权重,提升销量和信用度,也能获得平台更多流量曝光机会。
而刷单也需要产生实际的交易,体现在商家的收入中,税务部门很难区分真实收入和刷单交易。
弄清楚了为什么要补这么多税,我们来看看这次事件中,电商到底要补哪些税?
事实上,《电商法》早在2019年1月就开始正式实行,将税收问题纳入《电商法》范畴,明确了税收范围、缴纳主体等。规定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上的卖家,都需要依法缴税。电商法的实行让税务机关在税务稽查上有了法律依据。
臧建文提到:“电商需要补缴的主要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还有滞纳金。凡销售货物及服务都需要交增值税,类似于以前的营业税,以公司的年销售额500万为界限,增值税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适用最高税率是13%,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税率为3%;企业所得税是企业销售收入减成本及费用也就是利润后交税,税率一般为25%。”
如果一个商家少报了100万交易额,应该补多少税?
臧建文指出:“仅计算13%增值税,不考虑增值税进项,需要补交的增值税税款13万,再加上100万销售收入所产生的对应利润乘以25%,即补缴的企业所得税,这两者之和即为此次补缴额。”
不过,事实上在执行过程中电商需要补缴的可能更多,商家夕夕就提到,“进货大部分没有发票,专柜大单找黄牛可以便宜,还有一些发票用的是妹妹的名字,上面备注了淘宝店铺名,但是没用营业执照名字,完全没有头绪,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这些年赚的钱近100万,但是我们流水太高了,又没有发票,如果按流水补税我也可能会破产。”
臧建文也表示,这些税在缴纳过程中都是以发票作为佐证材料,所以如果没有成本和费用的发票,只能按很高的利润来交税。
“放水养鱼”or严格补税,电商是不是法外之地?
一边是税务部门依法办事,一边是商家满肚子苦水,要求商家补近三年的税到底合不合理,业内人士观点不一。
臧建文指出,补税有利于行业规范发展,也有利于线上与线下的税制公平,但这个节骨眼上,发起这类突击性补税,于微观电商个体、宏观经济都有负面影响,显得不合时宜。
“长期以来,税收征管制度在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未及时跟进,税收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在有意无意间实施‘放水养鱼’策略,这在间接上成就了虚拟经济的火爆,不规范的行业操作也生成了不少税收灰色空间以致形成纳税法律风险,集中补税清欠,或将恶化数字经济的营商环境。”
同时他认为,针对虚拟经济的非预期性征税,并未通过同级人大审议,贸然加重纳税人负担,与当前减税降费、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政策导向相悖,有违税收法定之嫌。
来源 / Pexels
但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坚持应该补税,他表示:“刷单和财务造假是一回事,造假之后就按假的营收和利润来交税,这是一个很自洽的逻辑,刷单这种造假或不合理的行业现象,不能因为大家都做了就可以法不责众,本来它就不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也不是法律认可的商业操作,拿这个做挡箭牌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造假,也应该收税,这是造假的成本。”
对于不少商家反应的发票缺失问题,王超表示,电商发展到现在十几年了,如果企业依然不考虑纳税问题,不去做税务筹划,不做进项销项增值税的考虑,以此为由拒绝纳税是推卸责任。
“电商行业的一些乱象到了该整治的时候了,‘放水养鱼’也养了十几年了,电商已经变成社会普通行业了,再要求作为一种创新行业来保护并不合理。”王超说。
此次补税,可以说是电商行业的大风暴。短期来看,以前通过钻空子来创造营收、用刷单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商家要面临惨重的教训,规范经营的商家不受影响。下一步,商家交易逐步规范,间接降低电商平台的GMV和商家活跃度,也可能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但长期来看,税收是真金白银的评价标准,这也是行业告别草莽走向规范的开端。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星星、夕夕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燃财经(ID:rancaijing),作者:唐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