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05 20:03

《三体》改编之路,我们离成功还有多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一护vs鹏(ID:pengpengidy),作者:鹏鹏,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三体》电影版为什么迟迟拍不出来,一般概括有三大肉眼可见的难点。


一是《三体》是备受瞩目的文学作品,而电影改编则是以文学为基础来表达他们对电影、人、世界的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表现出《三体》远超一般科幻作品的严谨的世界观与哲学意味,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是国人的老大难,特效场景的呈现。《三体》中新鲜名词众多,诸如智子、水滴、二向箔、光粒等等超脱于现在的发明,你如何真实情境再现,如斯塔姆所说“改编是在某种程度上让各种艺术品变得真实”中的真实本身就足够吓退一批人了。


三是时间跨度极大,从上世纪70年代直达400年后的太阳系毁灭,直至加速到宇宙重启,庞大的时间跨度非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可以承载,且国内缺乏拍摄科幻作品的经验,一上来就拿巨作下手,难免有点赶鸭子上架。


明知高山难越,胆子肥的,敢于发出“《三体》死也要死在中国人手里”的豪言的人却大有人在。


死要面子


2014年8月,游族影业公布《三体》电影项目,据传5个月就拍摄完毕,上映时间却一拖再拖。终于2016年年底,孔二狗在微博宣称《三体》电影正在后期中,一年内肯定能上的消息后,再无任何音讯,孔大侠的大梦想随即覆灭。


毋庸置疑,万民不期待的《三体》电影难产,收获的不仅不是失望,而是没被糟蹋的窃喜。


相比大制作屡屡闹出的两生花的笑话,用爱发电的同人小制作却屡屡冒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仿佛剑走偏锋似的,通过对《三体》源文本进行节选、扩充、删除,诞生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兼具视觉、听觉、运动效果呈现的表演作品。


从2015年三体爱好者王壬的创意大作《水滴》,到同年神游八方制作的MC方块人动画《我的三体》,再到2019年底由国内顶级配音团队729声工厂打造的《三体》广播剧,至少在非真人影视改编的层面,我们看到这些跨媒介性的操作所具有无穷的不可预见性及多样性。


刘慈欣与他的《三体》


这些基于刘慈欣的无边脑洞,承载着众多改编者心血的作品,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三体》改编的另一条成功之路吗?它们的成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产科幻影视化的新风向吗?或许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没有那么轻松,也没有那么足够乐观。


《水滴》:好莱坞级的视效大作


“傻孩子们,快跑啊”


当物理学家丁仪刚对同伴说出这句话,还没来得及反应之下,一干人等便在名为水滴的三体人探测器的超高温之下气化,而后水滴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了地球2013 艘战舰,远超地球科技的神级实力,彻底打破了地球人残存的幻想,恍惚之间好不容易建立的迷之自信也随风而去。


而这个兼具美丽与恐怖的水滴,在吸引了无数《三体》的死忠粉着迷之后,终于有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创作尝试。


当时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的一名在读研究生的王壬,在读完黑暗森林4年多以后,诞生了制作水滴的想法。


起初王壬是想做一个大场景的视频,包括水滴被捕获,然后摧毁舰队的情节。


《水滴》海报


在做了两年的尝试之后,2013年他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改为仅保留旧版的最后一个镜头,并最终用14分43秒的视频完美再现了《三体Ⅱ·黑暗森林》中最残酷,也最超乎人类想象的一段情节,即:“公元2212年,人类捕获了来自人马座α星三体文明的探测器,它被命名为水滴。”


“在这个故事的一刹那着力,也许能激发出很大的感情波动。具象的情节和故事,不如一个瞬间这么能体现水滴的精髓。”王壬觉得。


在这段没有人物的视频中,王壬通过一个一镜到底的镜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这样的“水滴”:




点阵→管道→褶皱


黑暗的背景中现出一组点阵,随之化作一团纷杂的管道一样的物质,接着是纸一样的褶皱;随着镜头缓缓拉开,我们发现褶皱居然是一枚螺丝钉上极细微的肉眼不可见的破损,点阵和管子则是微观物质。 


水滴反射出的人类舰队


伴着冰岛乐队Sigur Rós空旷而略带惊悚味道的乐曲,螺丝钉渐渐现出全貌,随后一步步出现的,是它所在的炮弹舱盖,舱盖所在的电磁炮、电磁炮所在的黑色太空战舰……以及,人类引以为豪的、被认为无坚不摧的太空舰队:它由100x20=2000艘恒星级战舰以矩形点阵的方式排列——恰与开头的微观点阵相呼应。


水滴真身


此时,水滴现出真身。一头雾水到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端详半天的,居然是来自水滴外表“绝对光滑的全反射镜面”的反射,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类拙劣工艺,以及井底之蛙的自嗨。


水滴缓缓行入舰队中央,短片戛然而止。接下来的剧情三体迷都清楚了,这场末日之战中,水滴毫无悬念的以动能撞击的方式全灭了人类太空舰队。


此外我们在旁白中听到的各具特色的声音,它们详细的来源,除了根据剧情而设计的配音,几乎都是王壬的朋友宋鹏的奉献,剩余的则是来自物理学家霍金、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以及旅行者探测器项目负责人、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等一些著名科学家或名人的历史声音。


诸如1972年11月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进行的关于“超越地球和人类意识的生命”的讨论;1977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面向宇宙的一段问候;还包括BBC的访谈。


旁白中一直讨论的几个问题“人们对于外星文明的看法,已经与以往不同了,它们本来是被当作敌人看待的,但现在,人们越来越乐观了”“外星生物也会有道德观吗”“真实的宇宙也有无限细节吗”……都来自BBC在1988年制作的一期访谈节目,”


尽管历史音频没有做到与视频画面的完美契合,但王壬觉得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过去发生的,未来也一定会发生。


视频完成后,王壬急切的联系上了原作者刘慈欣,希望听到本尊的看法与意见。刘慈欣回复的原话是“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体》电影,如果能拍出这种意境,真的死也瞑目了。”


如此毫不吝啬的评价,相信也说出了广大科幻爱好者的心声。史诗级大作的质感,颇有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风采。这部短片也在2016获得了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最佳短片奖,实至名归。


《我的三体》:同人到官方的蜕变


《水滴》的成功仅仅是对原著众多精彩片段之一的解读,是王壬对水滴这个特殊兴趣点的关注,《三体》中还有更多我们期待可以用电影化生动表现的故事与场景。我们想看到的,不仅仅是从文字中读出来,脑子中想象中来,而是影像伴随之下可以呈现的奇异风景。


《我的三体》剧照(我们来推导黑暗森林法则)


同样诞生于2015年,一开始由粉丝自制的科幻动画《我的三体》系列,算是另辟蹊径,获得热度与口碑的双丰收,成为了国产科幻动画的新标杆。


如今《我的三体》已经出到第三季《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在豆瓣上超高的9.7分,相较第一季《我的三体》的9.4分,以及第二季《我的三体之罗辑传》的9.5分,受欢迎程度更胜从前。而你全然想不到,如此高评分的作品,最早居然出自几个大学生之手,曾经也差点因为版权的问题夭折。


《我的三体》的导演叫李圳宜,当时还在法国留学的他因为对《三体》的热爱,觉得要为《三体》的传播做些什么,在尝试翻译法语版的《三体》,并被老师指出严重的错误后,李圳宜放弃了这一想法,而影视化的想法开始萌芽。


当时,李圳宜是《我的世界》的资深玩家,在见识过别人在游戏中建造各种建筑后,他开始利用这款游戏来试试构筑《三体》中的场景和人物,再找配音爱好者帮助配音。本是无心插柳之举,哪知道一炮打响。


《我的三体》剧照


因为资金以及人员能力的匮乏,第一季的《我的三体》布景相当粗糙,但即便如此,看着那些有些别捏的方块人站在更加方块的像素画场景当中,作为对原著熟悉剧情的高度还原,在B站首次发布便被推荐到首页,点击量瞬间破万,那一天申请加入视频末尾交流QQ的爱好者之多让李圳宜好生激动了一把。


团队人数越来越多,观众期待期待越来越高,但没有回报的付出也折磨着这群用爱发电的年轻人,很长时间内他们只能靠粉丝的正面反馈激励前行,而这一切在第二季终于得到好转。


罗辑:我想对三体世界说话


2016年,第二季《我的三体之罗辑传》上线,因为加入了拥有《三体》IP版权的游族影业的影视改编团队,李圳宜的业余爱好也变成了正经工作,同时因为有了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资源配给,画面、配音、配乐等方面升级了不少,更新周期也由不定期变为更加规律的周期,唯一不变的还是以方块人彰显的《三体》的灵魂。


《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海报


到了2019年第三季《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在这部制作长期达两年,每分钟动画成本在两三万元的续作中,我们见到了更多《三体》中的名场景,如绝对光滑的水滴,太空居住的“木星基地”,和恢弘太空战争的“末日之战”等难度极高的场景。


经费在燃烧


很明显,这一季已经加入了更多外部团队来辅助制作,由此我们才能看到那些宏大又不失细节的震撼画面。


可以说第二季、第三季开始,《我的三体》实现了原著中的“技术爆炸”,制作技术大幅提升,制作流畅更加规范化,画面更加流畅。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体》版权梳理完全的2018年,游族影业还成立了三体宇宙以专门负责《三体》IP的开发与运营工作,李圳宜的团队也顺势全部加入进来。为了保障不丢失原著的精神内涵与故事深度,三体宇宙特地开发了三体宇宙观,即通过梳理原著内容,详尽解释了《三体》中的人物、事件、科技等关键词条,并且以时间为轴,整理了书中的时空结构和故事流程,书写了“三体”编年史,成为三体内容项目创作的基本“辞典”。


《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动画番剧,以及笔者后面要说《三体广播剧》就是严格遵循“三体宇宙观”完成的。


或许因为方块人的本身像素化特点,《我的三体》将一部分粉丝拒之门外,但也是因为画风的清奇,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情节与故事本身,让接受它的人更加热爱它。


几乎是第五面壁者的章北海


《我的三体》作为一部由同人晋升到官方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三体爱好者们,怀揣同一个心愿的呕心沥血之作。不能否认,在推广传播《三体》这件事上《我的三体》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体广播剧:形式上的让步,质量上的大跃进


无独有偶,上文提到的吸纳了神游八方的三体宇宙,在推出《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后,又授权了包括《三体》广播剧、《三体》动画番剧在内的三体改编作品。其中《三体》广播剧可以说是一次形式上的让步,质量上的大跃进式的创作。


众所周知,广播剧是作为一种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用配乐来烘托气氛,用旁边来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状态。


《三体》脑洞巨大,虚拟场景众多,以声音构筑画面便可保留想象力,同时视觉上的留白,没有直观的视觉表达,也更方便听众进行自我解读。


《三体》广播剧海报


2019年由国内著名配音团队729声工场,宣称耗资千万级打造长达六季的《三体》广播剧,毫无疑问是粉丝心目中最忠实于原著的《三体》改编作品,截至目前出到第三季的作品总播放量已经突破2700万,订阅数超94万,刷新了广播剧栏目的收听记录。


广播剧是声音的世界,《三体》又是炽手可热的科幻IP,《三体》广播剧的主创人员们为了让听众们声临其境,在改编与配音上可谓下足了功夫。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在《三体》广播剧上发现美剧的影子,而这是因为其制作人曾在好莱坞学习影视剧本创作,“我会跟编剧老师针对故事整体结构和每一集的内容,进行分割和重组,在最大程度保留原内容的基础上,保证每一集的起承转合,包括铺垫、冲突、高潮、结束的呈现,让听众感受到更好的听觉效果。”  


同时为了顾及书粉对不合理改编的排斥,主创团队也尽可能地把读者心目中的经典情节保留下来,最大程度的保留小说的原汁原味。


至于声音的把控,“729声工场”在国内配音圈赫赫有名,创始人之一的阿杰是很多国产大片的御用配音,《甄嬛传》《仙剑5》《古剑奇谭》等热播剧皆有他的声音助阵,《三体》广播剧第一季核心人物汪淼就是由他配音。


广播剧的导演刘琮,拥有厚重华丽的声线,同时也是剧中最靠谱的人物大史的配音,代表作品有《默读》骆闻舟、《魔道祖师》蓝启仁、《流浪地球》MOSS、《守望先锋》末日铁拳等。


其余主要配音演员包括旁白的王明军,为申玉菲配音的苏柏丽等等,据统计光第一季录制的配音演员中共有50多位,阵容空前豪华。


为了让听众有闭上眼睛看电视剧的感觉,主创在配乐也下足了功夫,比如第二季的古筝行动,小说中形容船体被纳米丝割裂,有这样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与此同时,“审判日”号开始散成四十多片薄片,每一片的厚度是半米,从这个距离看去是一片片薄板,上部的薄片前冲速度最快,与下面的逐级错开来,这艘巨轮像一叠被向前推开的扑克牌,这四十多个巨大的薄片滑动时相互磨擦,发出一阵尖利的怪音,像无数只巨指在划玻璃。 


广播剧在保留旁白绘声绘色的解说的同时,特地加入物体被切断的真实模拟音效,顿时便带来极度沉浸式的体验。


再比如小说中智子与人类的交流并非通过说话,而是在人的视网膜中来回穿越打出文字,广播剧则特地采用既有人声的质感,又富有AI的机械式腔调女声来表现效果,这样也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智子那身着和服的日本女人形象。 


此外为了尽可能的让没看过小说的听众,也能无障碍的听懂《三体》,导演还特地做了两点创新。


首先是适当删减过于科技术语化的情节,在不影响原本剧情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简单化处理,便于听众理解剧情。


其次便是为了不让听众有听有声书的感觉,制作团队将很多旁白与内心描述改成对话的形式,这样不仅不影响故事表达,也会更加具有电视剧的质感。


很明显,第三季开始,听众会发现,旁边占比更加减少,内心独白与对话比例几乎达到了9成以上,听觉体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如刘慈欣在三体宇宙电台中说:“最好的科幻,是用最真实的细节,把人类带到想象力的边界。”《三体》广播剧是足够成功的,足够让一部分不怎么喜欢硬科幻作品的听众,也能沉迷于它的无穷魅力当中。


三体真人改编:离成功还有多远


今年6月《三体II 黑暗森林》再度登陆日本,不仅空降日本亚马逊科幻小说榜第一、二名,在文学榜也一度冲上第二、第四名,销量破14万部。相比较去年7月4日《三体》第一部日文版在在日本仅发售5天,就迎来了8刷的景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朝日新闻》报道三体现象





新海诚发推:工作结束,一边喝一杯一边读《三体II》


日本的两大媒体《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对三体现象进行了报道,动画导演新海诚,亚洲推理研究者松川良宏特地发推安利。


一面是《三体》在国际上知名度的大幅提升,一面是国人不遗余力的致力于《三体》从文字符号到影像作品的改编,但是在经历了平台限制、题材审核、IP危机等状况后,动画、广播剧等衍生作品的成功也只是局限于相对小众的人群,推广覆盖度有限。这种可以理解某种意义上降维性的改编,实则并不能给真正的影视化带来多大的帮助。


《三体》是科幻文学经典,由它改编的电影必然需要一种特殊的厚度,这种厚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学或象征的厚度,而是一种由某种高雅文化符号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积而成的厚度。


我们看那些国外的科幻改编经典,无不在大篇幅的讨论人类的何去何从,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存,以及末日危机下暴露出的人性善恶等等深刻话题,而《三体》中至黑的黑暗森林法则、将心灵永远关闭的面壁计划等哲学思考,通过借助科幻电影这种主要的视觉艺术,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分析这种厚度和探索影像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有力工具,成为普及科幻受众人数最多也是最有效的载体,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三体》影视化成功后的推波助澜。

《大圣归来》导演插手《三体》通知


6月23日,在《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宣布插手《三体》真人电影之后,有多少人是真正抱着期待的呢!


以前我们总是感叹于《太空漫游》《银河系漫游指南》《星际穿越》等科幻片带给我们的迷思,而拿到《三体》这样可以挖掘出众多华丽素材的剧本的时候,我们为何又完全丧失信心了呢?在改编还原的大考验以及经验匮乏的薄弱基础上我们该如何突破呢?


其一、忠实度与改编度的平衡把控


影视改编不同于广播剧,不可能百分百文字还原,而是原著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形过程:筛选、丰富、具体化、现实化、批评、推断、推广、重读、跨文化传播。


尽管在电影改革派眼中,任何 ‘文学’电影的唯一职责应该是:保存原作的完整性,焦点一直聚集在再现小说中的布景、情节、人物、主题以及风格。但笔者觉得,改编作品的确没有原作优秀;改编作品没有真正地再现原作中被广泛欣赏的部分,只要没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或许改编还是值得一试的。


只是国内真正优秀的科幻编剧非常紧缺,如果编剧不热爱科幻,无法理解工业之美与科幻之美,想要展现《三体》之美更无从谈起。


《流浪地球》虽然成了现象级科幻改编,但不能否认其对原著大刀阔斧的改动,在大刘的笔下相较地球的存亡,个人的工作、生活乃至家庭都是不值一提的,但电影却被改编成了父子情的刻画,从这个层面上说,《流浪地球》充其量是包裹着科幻外衣的家庭伦理剧,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当深受喜爱的作品被改编的面目全非,“忠实”与“背叛”这种评判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三体》影视化如何把控这个度,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其二、我们缺乏的经验该如何弥补


2019年,科幻大神詹姆斯卡梅隆来国内宣传《阿丽塔》时,曾与刘慈欣有一场宇宙级的对话。


卡梅隆对话刘慈欣


在卡神和大刘惺惺相惜,把酒言欢之后,卡神直言希望大刘可以早点拍出《三体》,这也是他最期待的中国科幻电影。面对卡神突然的告白,大刘带着欣喜与羞涩的语气说“《三体》以我们目前的经验来说有一定困难,我倒是希望尝试一些更轻松的形式。”


大刘很坦诚,现实很残酷,既然我们缺乏科幻制作的经验,是不是可以与卡梅隆这样的科幻名导展开一些深度合作呢?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海报


2018年卡梅隆就以对话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克里斯托弗·诺兰等科幻名导、编剧、作家的形式,拍摄了名为《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的6期纪录片,共涵盖了外星人、人工智能、黑暗未来等话题,深度探究了人类与科幻小说之间的历史关系及现实意义。而包含诸如此类思考的《三体》,如果能与好莱坞这些大家合作一番,或许《三体》拍成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我们都深知,国外拍科幻领先中国一个时代,1979的卡梅隆的《异形》的特效与理念拿到今天,笔者想国内依旧是找不出有可与之相媲美的科幻作品的。


《水滴》《我的三体》《三体》广播剧的熠熠光辉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科幻的一些希望,但我们切莫被小成绩冲昏了头脑,应该看清楚电影改编的本质困难所在,冗长迷雾中的漫漫长路,我们仍旧需要摸索被指引。


我们可以毫不谦虚的说,100年后人们不会遗忘《三体》,正如诞生于1951《基地》时至今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一样,它们的前瞻性与预示性会一直伴随并影响着我们的后代,只是现在我们依旧需要学习再学习,待全面强化了对本土科幻的认知以后再拍《三体》也不迟。


“那花朵虽然娇弱,但却无比绚烂”,三体人艳羡地球艺术的美好与奔放,我们又何尝不折服于西方科幻作品成功改编的经验与启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